拼音

qiè

笔顺

丿 丿 𠃌 丿 丿

同音字

读音为qiè的字 读音为qie的字

基础解释

见“锲”。

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鍥-中華語文大辭典

鍥锲ㄑ丨ㄝˋqiè〈書〉用刀子刻。[例]~刻︱~雕∣~而不舍。

鍥-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鍥金917ㄑㄧㄝˋqiè動①刻。《荀子.勸學》:「鍥而不舍,金石可鏤。」②砍斷。《戰國策.宋策》:「鍥朝涉之脛而國人大駭。」

鍥-中華大字典

1、鍥讀音:詰結切,音猰,吉屑切,音結,屑韻。結計切,音契,霽韻。釋文:
❶鎌也。見《說文》。
 〔注〕:形曲如鉤。用以刈穀。
 〔按方言云。刈鉤、自關而西或謂之鎌。或謂之~〕。
❷刻也。《左定九年傳》:盡借邑人之車~其軸。
❸~薄。慘覈也。《後漢劉陶傳》:寬~薄之禁。
❹通契。《爾雅釋詁》:契、滅、殄、絕也。
 〔注〕:江東呼刻斷物爲契斷。
 〔疏〕:郭云今江東呼刻斷爲契斷者。左定九年左傳曰。盡借邑人之車契其軸。
2、㓶讀音:詰結切,音挈,屑韻。釋文:同鍥。刻也。《晉書虞溥傳》:~而舍之。金石不知。
3、䤿讀音:語結切,音鍥,吉屑切,音結,屑韻。釋文:
❶刻也。《淮南本經》:鐫山石。~金玉。
❷鍥或字。《集韻》:鍥。鎌也。或作~。
4、鐑讀音:吉㞕切,音結,㞕韻。釋文:鍥或字。《集韻》:鍥。鎌也。或作~。

鍥-中華大字典

1、鍥讀音:詰結切,音猰,吉屑切,音結,屑韻。結計切,音契,霽韻。釋文:
❶鎌也。見《說文》。
 〔注〕:形曲如鉤。用以刈穀。
 〔按方言云。刈鉤、自關而西或謂之鎌。或謂之~〕。
❷刻也。《左定九年傳》:盡借邑人之車~其軸。
❸~薄。慘覈也。《後漢劉陶傳》:寬~薄之禁。
❹通契。《爾雅釋詁》:契、滅、殄、絕也。
 〔注〕:江東呼刻斷物爲契斷。
 〔疏〕:郭云今江東呼刻斷爲契斷者。左定九年左傳曰。盡借邑人之車契其軸。

鍥-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同:

鍥-康熙字典


【戌集上】【金字部】 鍥
★【唐韻】苦結切【集韻】【正韻】詰結切,𠀤音猰。【說文】鐮也。【揚子·方言】刈鉤,自關而西或謂之鐮。或謂之鍥。【集韻】或作䤿。
◎又【廣韻】刻也。【戰國策】鍥朝涉之脛。【註】鍥,刻也。【荀子·勸學篇】鍥而舍之,朽木不折(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又【廣韻】斷絕也。【左傳·定九年】盡借邑人之車,鍥其軸。【註】鍥,絕也。
◎又刻酷曰鍥。【後漢·劉陶傳】寬鍥薄之禁。
★又【集韻】詰計切【正韻】去計切,𠀤音契。義同。
★又【廣韻】【正韻】古屑切【集韻】吉屑切,𠀤音結。鎌也。【集韻】或作䥛䤿鐑。考證:〔【荀子·勸學篇】鍥而舍之,朽木不朽。〕 謹照原文不朽改不折。〔【左傳·定九年】盡借邑人之車,鍥其軸麻。〕 謹照原文鍥其軸爲句麻約而歸之爲句,麻字不連上讀。謹省麻字。

鍥 -古漢語常用詞典

qiè
鍥刻;雕刻。《勸學》:“~而舍之,金石可鏤。”

鍥-辞源3

【鍥】17画 8718·41.qiè  ㄑㄧㄝˋ  苦結切,入,屑韻,溪。月部。㊀用刀刻。也作“㓶”、“䤿”。荀子 勸學:“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㊁截斷。左傳 定九年:“盡借邑人之車,鍥其軸,麻約而歸之。”漢 劉向 説苑十五 指武:“五將鍥頭,闔廬未之應,五人之頭墜於馬前。”2.jié  ㄐㄧㄝˊ  古屑切,入,屑韻,見。月部。鐮刀。方言五:“刈鈎,……自 關而西或謂之鈎,或謂之鎌,或謂之鍥。”

鍥-王力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鍥 qiè
❶刻。
《荀子·勸學》:
~而不舍,金石可鏤。(舍:放棄。鏤:雕刻。)
❷截斷。
《戰國策·宋策》:
~朝涉之脛。(朝涉:早晨涉水過河的人。脛:小腿。)

鍥-漢語大字典


〔锲〕
《説文》:“鍥,鎌也。从金,契聲。”
qiè 《廣韻》苦結切,入屑溪。又古屑切。月部。
(1)镰一类的农具。《方言》卷五:“刈鉤……自關而西或謂之鉤,或謂之鎌,或謂之鍥。”《説文·金部》:“鍥,鎌也。”
(2)刻。《廣韻·屑韻》:“鍥,刻也。”《左傳·定公九年》:“盡借邑人之車,鍥其軸。”杜預注:“鍥,刻也。”《荀子·勸學》:“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唐吴兢《貞觀政要·封建》:“鍥船求劍,未見其可。”
(3)截断。《廣韻·屑韻》:“鍥,斷絶也。”《正字通·金部》:“鍥,通作契。《爾雅》:‘契,絶也。’”
(4)銿。《改併四聲篇海·金部》引《玉篇》:“鍥,銿也。”
(5)咸。《龍龕手鑑·金部》:“鍥,咸也。”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近义词

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