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笔顺

𠃍 丿 𠃍 𠃌 丿 丿 丿

同音字

读音为hé的字 读音为he的字

基础解释

1.檢驗﹑查核:“檢覈”﹑“覈對”。《文選•張衡•東京賦》:“其以溫故知新,研覈是非。”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辨騷》:“將覈其論,必徵言焉。” 2.詳實﹑嚴謹。《後漢書•卷四十•班彪傳下》:“遷文直而事覈,固文贍而事詳。”《北史•卷七十二•李德林傳》:“善屬文,詞覈而理暢。” 3.深刻。《後漢書•卷六十八•許劭傳》:“初,劭與靖俱有高名,好共覈論鄉黨人物。” 4.米麥舂餘的粗屑。《漢書•卷四十•陳平傳》:“其嫂疾平之不親家生產,曰:『亦食糠覈耳。』”宋•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詩六十首之四十五》:“不惜兩鍾輸一斛,尚贏糠覈飽兒郎。”

详细解释

〈名〉

  1. 通“核”。果核

    覈,实也。——《说文》。朱骏声曰:“凡物包覆其外,坚实其中曰覈。”

    其植物宜覈物。——《周礼·地官·大司徒》

    肴覈仁谊之林薮。——《文选·班固·典引》。蔡注:“肉曰肴,骨曰覈。”

    又如:覈物(能结有果实的植物)

〈动〉

  1. 核实 。

    如:覈实(考求事实的真象);覈举(核实荐举)

  2. 检验 。

    如:覈定

〈形〉

  1. 翔实

    迁文直而事覈, 固文赡而事详。——《后汉书》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覈-中華語文大辭典

覈核ㄏㄜˊhé1.檢查;考核。[例]稽~|~實|審~。2.〈書〉確實;嚴謹。[例]文直而事~(《後漢書‧卷四十‧班彪傳下》)。∥★今作「核」。3.〈書〉深刻。[例]好共~論鄉黨人物(《後漢書‧卷六十八‧許劭列傳》)。4.〈書〉米麥舂餘的堅硬粗屑。[例]其嫂疾平之不親家生產,曰:「亦食糠~耳。」(《漢書‧卷四十‧陳平傳》)。

覈-古代漢語常用詞詞典_王力版

764.【覈】
一考究其內在的意義。孔稚圭北山移文:“覈玄玄於道流。”引申爲一般的查對,考核。如說“覈算”。
二謹嚴。後漢書第五倫傳:“峭覈爲方。”文心雕龍熔裁:“才覈者善刪。”
注意:“覈”字後來都通作“核”。

覈-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同:

覈-辞源3

【覈】19画 1024·8 hé  ㄏㄜˊ  下革切,入,麥韻,匣。錫部。㊀查驗,核實。攷事得實曰覈。文選 漢張平子(衡)西京賦:“化俗之本,有與推移,何以覈諸?”又 東京賦:“溫故知新,研覈是非。”㊁深刻。後漢書四一 第五倫傳 論:“峭覈爲方,非夫愷悌之士。”注:“峭覈謂其性急,好窮覈事情。”㊂果實的核。通“核”。參見“肴覈”、“覈物”。㊃米麥的粗屑。通“籺”、“麧”。史記 陳丞相世家:“亦食穅覈耳。”集解:“麥穅中不破者也。”

覈-漢語大字典


《説文》:“覈,實也。考事襾笮,邀遮其辤,得實曰覈。从襾,敫聲。”
hé 《廣韻》下革切,入屑匣。又胡結切。藥部。
(1)核实;检验。《説文·襾部》:“覈,實也。考事襾笮,邀遮其辤,得實曰覈。”段玉裁注:“襾者,反覆之;笮者,迫之;徼者,巡也;遮者,遏也。言攷事者定於一是,必使其上下四方之辭,皆不得逞,而後得其實,是謂覈。此所謂咨於故實也,所謂實事求是也。”《文選·張衡〈西京賦〉》:“化俗之本,有與推移,何以覈諸?”李善注引薛綜曰:“覈,驗也。”《文心雕龍·辨騷》:“將覈其論,必徵言焉。”唐劉知幾《史通·採撰》:“苟不别加研覈,何以詳其是非?”
(2)翔实,不浮夸。《後漢書·班彪傳附班固》:“遷文直而事覈,固文贍而事詳。”《北史·李德林傳》:“善屬文,詞覈而理暢。”
(3)深刻;苛刻。《後漢書·許劭傳》:“初,劭與靖俱有高名,好共覈論鄉黨人物。”又《第五倫傳論》:“峭覈為方,非夫愷悌之士。”李賢注:“峭覈謂其性急,好窮覈事情。”
(4)骨。《廣雅·釋器》:“覈,骨也。”王念孫疏證:“骨之言覈也。《説文》:‘骨,肉之覈也。’……《小雅·賓之初筵篇》‘殽核維旅’蔡邕注《典引》云:‘肉曰肴,骨曰覈。’”《文選·班固〈典引〉》:“肴覈仁誼之林藪。”李善注引蔡邕曰:“肴覈,食也。肉曰肴,骨曰覈。”
(5)米麦舂余的粗屑。后作“籺”。《漢書·陳平傳》:“平為人長大美色,人或謂平:‘貧何食而肥若是?’其嫂疾平之不親家生産,曰:‘亦食糠覈耳。’”顔師古注引孟康曰:“覈,麥糠中不破者也。”又引晋灼曰:“覈音紇。京師人言麤屑為紇頭。”宋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六十首》之四十五:“不惜兩鍾輸一斛,尚贏糠覈飽兒郎。”
(6)同“核”。核果中的坚硬部分,里面有仁。清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小部》:“覈,凡物包覈其外,堅實其中曰覈,故艸木之果曰覈。”《周禮·地官·大司徒》:“三曰丘陵,其動物宜羽物,其植物宜覈物。”鄭玄注:“核物,李梅之屬。”孫詒讓正義:“丁晏云:‘經文作覈,注作核。是果實之字當用覈。鄭君作核,从今文假借字也。”《馬王堆漢墓帛書·稱》:“華之屬,必有覈,覈中必有意。”

覈-中華大字典

1、覈讀音:下革切,音核,陌韻。釋文:
❶實也。改事襾窄。邀遮其辭得實、曰~。見《說文》。《段注》:襾者、反覆之。笮者、廹之。徼者、巡也。遮者、遏也。言改事者定於一是。必使其上下四方之辭。皆不得逞。而後得其實。是謂~。此所謂咨於故實也。所謂實事求是也。
❷驗也。《文選張衡賦》:何以~諸。
❸峻急也。《後漢第五倫傳》:峭~爲方。
 〔案韻會云。~、深刻也〕。
❻泉名。《水經渭水注》:藉水又東逕上邽城南得~泉水。
❼通核。果中實也。《周禮大司徙》:其植物宜~物。
2、覈讀音:奚結切,音頁,屑韻。釋文:邀也。見《集韻》。
3、覈讀音:恨竭切,音紇,月韻。釋文:麥糠中之不破者。《漢書陳平傳》:亦食糠~耳。
4、覈讀音:詰弔切,音竅,嘯韻。釋文:骨也。見《廣雅釋器》。
5、核讀音:柯開切,音陔,灰韻。居諧切,音皆,佳韻。釋文:蠻夷以木皮爲篋。狀如籢尊之形也。見《說文》。
 〔注〕:籢、卽鏡匣也。今俗作匳。
6、核讀音:下革切,音覈,陌韻。胡德切,音劾,職韻。胡骨切,音搰,月韻。釋文:
❶子中有~人。《爾雅釋木》:桃李醜、~。
 〔按人亦作仁〕。
❷中堅者。《素問五常政大論》:其實濡~。
❸研~也。《史記律書》:~其華道者。
❹究其實也。《漢書刑法志》:其審~之。
❺堅實也。《漢書司馬遷傳贊》:其文直而其事~。
❻加籩也。《詩賓之初筵》:殽~維旅。
❼~物。桃李之屬。《周禮大司徒》:其植物宜~物。
❽生物細胞內之小體曰~。其用在增殖細胞。
❾通覈。《文選馬融賦序》:精~數術。
 〔注〕:~與覈、古字通。
7、核讀音:口溉切,音慨,戶代切,音溉,隊韻。釋文:檐也。見《集韻》。
8、礉讀音:口敎切,音敲,效韻。釋文:石不平。見《集韻》。
9、礉讀音:下革切,音核,陌韻。釋文:覈或字。《集韻》:覈。實也。或从石。
10、礉讀音:丘交切,音敲,肴韻。釋文:磽或字。《集韻》:磽。礊石。或作~。
11、杮釋文:覈或字。見《集韻》。
12、媳釋文:杮俗字。見《龍龕手鑑》。

覈-康熙字典


【申集下】【襾字部】 覈
★【廣韻】【集韻】𠀤下革切,音核。【類篇】考事襾笮,邀遮其辭,得實曰覈。【張衡·西京賦】何以覈諸。【註】覈,驗也。【王褒·責髥奴文】鼓鬣動鬐,則硏覈臧否。
◎又【韻會】深刻也。
◎又泉名。【水經注】籍水,又東逕上邽城南,得覈泉水。
◎又與核通。【篇海】果中實也。【周禮·地官·大司徒】其植物宜覈物。
★又【集韻】奚結切,音頁。邀也。
★又恨竭切,音紇。與麧同。麥糠中不破者。【前漢·陳平傳】亦食糠覈耳。
★又詰弔切,音竅。【博雅】骰覈,骨也。 或作𩅢、礉。考證:〔【周禮·地官·大司徒】其植物宜覈〕 謹照原文覈字下增物字。

覈-王力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覈 hé
❶核實。
張衡《東京賦》:
研~是非。(研:審。)
引考核。
仲長統《昌言·損益》:
~才蓺(yì)以叙官宜。(蓺:藝。叙:按次序排列。)
又研究,考索。
《後漢書·張衡傳》:
遂乃研~陰陽。
❷真實,確實。
《後漢書·班固傳》:
遷文直而事~,固文贍而事詳。(遷:司馬遷。固:班固。)
❸麥糠中的粗屑。
《史記·陳丞相世家》:
亦食穅~耳。(穅:同「糠」。)這個意義後來寫作「麧」、「籺」。
❹果實的核。
《周禮·地官·大司徒》:
其植物宜~物。這個意義後寫作「核」。

覈-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覈 hé
① 动核实。张衡《东京赋》:“研~是非。” 引  :考核。仲长统《昌言·损益》:“~才藝以叙官宜。” ② 名同“籺”、“麧”。麦糠中的粗屑。《史记·陈丞相世家》:“亦食糠~耳。”

覈 -古漢語常用詞典


①核實。張衡《東京賦》:“研~是非。”【引】考核。仲長統《昌言•損益》:“~才藝以敘官宜。”②同“籺”、“麧”。麥糠中的粗屑。《史記•陳丞相世家》:“亦食糠~耳。”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1、[覈问]hé wèn

查问。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许允 为吏部郎,多用其乡里,魏明帝 遣虎賁收之……既至,帝覈问之。”《续资治通鉴·元仁宗延祐六年》:“中书省言:‘……其诸不法事,宜会覈问。’帝曰:‘朕知 沉明仁 奸恶,其严鞫之。’”

2、[巡覈]xún hé

巡警考核。

3、[覈议]hé yì

犹谈判。

4、[验覈]yàn hé

检验核实。

5、[品覈]pǐn hé

评论;品评。《后汉书·党锢传序》:“遂乃激扬名声,互相题拂。品覈公卿,裁量执政,婞直之风,於斯行矣。”宋 欧阳修《国学试策》之一:“刘蕡 述兵农之大略,微之 以才识而中科,然品覈其言词,由有司而考第。”章炳麟《箴新党论》:“新党虽多諂曲,而品覆公卿,裁量执政,犹其所优为者。”

6、[刻覈]kè hé

亦作“刻核”。苛刻。《南史·恩倖传·吕文显》:“文显 临事以刻覈被知。”宋 苏轼《省试策问》之三:“凡省冗官八百员,吏千四百员,民以少紓,而上下相安,无刻核之怨。”清 秦笃辉《平书·文艺篇上》:“閲书之道在於恕,不恕则刻覈锻鍊之患生。”金一《文学观》:“夫谓语必已造,事不古同,诚不免以刻覈待古人。”

7、[洗覈]xǐ hé

清理审核。

8、[综覈]zōng hé

见“综核”。

9、[酌覈]zhuó hé

亦作“酌核”。斟酌查核。清 薛福成《筹洋刍议》卷一:“凡有 华 洋讼件,均归此衙门审办,其通行之法,宜参用 中 西律例,详细酌覈。”杨玉如《辛亥革命先著记》:“否则谈判无可开端,惟有另行组织临时政府,以维大局,乞即酌核电覆。”

10、[覈见]hé jiàn

洞悉,洞察。宋 欧阳修《六一笔记·老氏说》:“然 老子 为书,比其餘诸子以为简要也。其于覈见人情,尤为精简,非 庄周、慎到 之伦可拟。”

11、[勾覈]gōu hé

见“勾覆”。

12、[覈选]hé xuǎn

审核选择。《三国志·吴志·张温传》:“弹射百僚,覈选三署。”

13、[论覈]lùn hé

研究考核。明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一》:“即博洽之流,勤於论覈,而疑似之迹,未易精详。”

14、[量覈]liàng hé

犹言考订查核。南朝 梁 刘孝绰《<昭明太子集>序》:“量覈然否,剖析同异,察言抗论,穷理尽微。”

15、[严覈]yán hé

1.严谨明察。 2.严厉苛察。

16、[覆覈]fù hé

见“覆核”。

17、[实覈]shí hé

1.核实。《后汉书·顺帝纪》:“三年春正月丙子,京师地震,汉阳 地陷裂。甲午,詔实覈伤害者,赐年七岁以上钱,人二千。”《后汉书·刘盘传》:“可申勑刺史、二千石,务令实覈,其有增加,皆使与夺田同罪。” 2.朴实。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定势》:“桓谭 称文家各有所慕,或好浮华而不知实覈,或美众多而不见要约。”

18、[覈叙]hé xù

核实叙录。《清史稿·礼志九》:“宴礼既毕,兵部覈叙勋绩,颁爵赏有差。”

19、[肴覈]yáo hé

肴核。引申为咀嚼,犹言反复寻求。

20、[锲覈]qiè hé

严峻苛刻。《明史·黄道周传》:“上急催科,则下急贿赂;上乐鍥覈,则下乐巉险。”

21、[推覈]tuī hé

审问。

22、[讨覈]tǎo hé

讨究检核。

23、[校覈]xiào hé

探求;核对。

24、[覈辩]hé biàn

审核判明。辩,通“辨”。南朝 宋 谢庄《改定刑狱表》:“自今人重之囚,县考正毕,以事言郡,并送囚身,委二千石亲临覈辩,必收声吞衅,然后就戮。”

25、[直覈]zhí hé

率直而真实。

26、[总覈]zǒng hé

见“总核”。

27、[课覈]kè hé

考核。《后汉书·朱浮传论》:“而 光武、明帝 躬好吏事,亦以课覈三公。”唐 张说《四门助教尹先生墓志》:“长安 之初,大开贡举,考功是岁千五百餘人,召先生课覈淑慝,时称无滞学矣。”

28、[覈勘]hé kān

考核;查勘。明 张居正《与魏巡抚书》:“俟覈勘至,当请旨优録,兹先行薄賚耳。”《明史·冯琦传》:“借使有之,亦当下抚按覈勘。”

29、[覈考]hé kǎo

审核拷问。《后汉书·班彪传上》:“固 弟 超 恐 固 为郡所覈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闕上书,得召见,具言 固 所著述意。”

30、[审覈]shěn hé

1.亦作“审核”。 2.精当深刻。

31、[覈论]hé lùn

1.深刻的言论。《后汉书·郭太传》:“林宗 虽善人伦,而不为危言覈论,故宦官擅政而不能伤也。”李贤 注:“覈,犹实也。”三国 魏 嵇康《答<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恐辞辨虽巧,难可俱通,又非所望於覈论也。” 2.深刻评议。《资治通鉴·汉灵帝中平元年》:“子将 者,训 之从子 劭 也,好人伦,多所赏识,与从兄 靖 俱有高名,好共覈论乡党人物,每月輒更其品题,故 汝南 俗有月旦评焉。”

32、[惨覈]cǎn hé

见“惨礉”。

33、[辨覈]biàn hé

1.辨明核实。南朝 宋 何承天《上安边论表》:“若得询之朝列,辨覈同异,庶或开引羣虑,研尽众谋,短长毕陈,当否可见。”《宋书·始安王休仁传》:“申詔誥礪,辨覈事原。” 2.明晰翔实。南朝 宋 宗炳《答何衡阳书》:“敬览来论,抑裁佛化,毕志儒业,意义检著,才笔辨覈。”于省吾《双剑誃诸子新证·荀子新证序》:“近世之考订《荀子》者,淹贯如 王怀祖,精醇如 刘端临,辨覈如 俞荫甫、刘申叔。”

34、[覈举]hé jǔ

审核荐举。《后汉书·卢植传》:“用良者,宜使州郡覈举贤良,随方委用,责求选举。”

35、[繙覈]fān hé

翻阅核对。清 周亮工《书影》卷十:“朱长孺 序《李义山集》曰:‘予繙覈新、旧《唐书》本传及笺、啟、序、状诸作,所载於《英华》、《文粹》者,反覆参考。’”

36、[练覈]liàn hé

见“练核”。

37、[精覈]jīng hé

1.精细孝核。《后汉书·顺帝纪》:“其简序先后,精覈高下,岁月之次,文武之宜,务存厥衷。”《新唐书·张九龄传》:“今若刺史县令精覈其人,则管内岁当选者,使考才行。”宋 苏轼《转对条上三事状》:“今后进士诸科御试过落之法,及特奏名出官格式,务在精覈。” 2.精辟翔实。南朝 梁 萧统《答湘东王求文集及诗苑英华书》:“其书已传,虽未为精覈,亦粗足讽览。”明 胡应麟《诗薮·遗逸下》:“﹝ 王劭 ﹞在著作二十年,采摘经史谬误,为读书记三十卷,世推精覈云。”清 王夫之《薑斋诗话》卷二:“《考工记》乃制度式样册子,上令士大夫习之,勾考工程,而下可令工匠解了;故删去文词,务求精覈。” 3.犹深通。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殷仲堪 精覈玄论,人谓莫不研究。”宋 龚鼎臣《东原录》:“齐 人 王达灵 者,高士也,精覈九经,该博诸子,肥遯迈俗,目无全人。”

38、[察覈]chá hé

察核。《明史·宦官传一·刘瑾》:“遣使察严边仓。”清 林则徐《批上海县请疏浚李从泾新泾河工程禀》:“仰 苏州 布政司,会同 苏 松 太道,即速转飭该县督率绅耆人等,刻日赶紧筹议,通禀察覈。”《清史稿·穆宗纪一》:“俄 人称 哈萨克、布鲁特 为其国地,命 常清 察覈,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剖理,明绪 会 明谊 勘西界事宜。”

39、[研覈]yán hé

亦作“研核”。审察考查;研究考核。

40、[隐覈]yǐn hé

审核,查实。

近义词

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