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mǒu

笔顺

丿

同音字

读音为mǒu的字 读音为mou的字

基础解释

1.指示代词。 2.指一定的人或事物(知道名称而不说出):张~。解放军~部。 3.指不定的人或事物:~人。~地。~年~月。~种线索。 4.用来代替自己或自己的名字,如“某,张飞是也。”又如姓张的自称“张某”或“张某人”。 5.有时叠用:~~人。~~学校。

详细解释

〈代〉

  1. (象形。金文字形。像木上结一个果实,本是“梅”的象形。( méi)本义:梅)

  2. 指一定的不明说的人或事物

    如古人某。——清· 周容《芋老人传》

    狂生某者。——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太监某守辽东。—— 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某亦守法。

    王某。(王安石。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或在“某”上冠姓,以后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根据书稿编的文集,也常保留“某”的字样)。——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又如:某人;某天;某官某(某某官(叫)某某的(人)。某,文言虚指代词。此处前一个代此人官职,后一个代他的姓名);某等(我等,我们);某们(我们,某是代词);某舍(犹某公子)

  3. 指不定的不说明的人或事物

    某所,而母立于兹。——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某年月日。——《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畿辅某官。——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决斗某所。——明· 魏禧《大铁椎传》

    又如:某家(指不确定的一家)

  4. 指代失传的或忘记的人名或时、地等 。

    如:某者(表示姓名失传的人)

  5. 自称之词。指代“我”或本名。旧时谦虚的用法

    某启。——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又如:某则以为;某不量敌;某知罪矣;我张某;某以(某矣。自称自己的代词,我);某家(戏曲中自称之词);某乙(自称代称);某甲(自称之代词)

〈名〉

  1. 〈方〉∶妻子 。

    如:你的某给人欺侮去,你反而打我给人看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某某-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某某ㄇㄡˇ ㄇㄡˇmǒu mǒu不特定的人或事的代稱。如:「也許在某某地方、某某時候,一樣的故事也曾經發生過。」

某-中華語文大辭典

某某1ㄇㄡˇmǒu1.指代不特定的人、事、物。[例]~人|~事|~年。2.指特定或不宜說出名稱的人或單位。[例]林~|~部官兵。3.我,自稱之詞。[例]~雖不才,卻願意為國捐軀。4.舊時凡應避諱之人名用「某」字代。[例]林~老先生。5.▲姓。某某2ㄇㄟˊméi「梅」的異體字。

某 -古漢語常用詞典

mǒu
①指代不明確說出的時、地、人、事。《廉頗藺相如列傳》:“~年月日,秦王與趙王會飲,令趙王鼓瑟。”《地震》:“後聞~處井傾側,不汲;~家樓台南北易向。”《大鐵椎傳》:“今夜半,方期和決鬥~所。”《報劉一丈書》:“~也賢!~也賢!。”②代稱自己或代自己的名。《記王忠肅公翱事》:“今以半別公,公固知~不貪也。”《遊褒禪山記》:“臨川王~記。”

某-王力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某 mǒu
❶代替不明確指出的時間、事物、處所或人。
《論語·衛靈公》:
子告之曰:『~在斯,~在斯。』
《漢書·孝成許皇后傳》:
欲作~屏風,張於~所。(張:擺開。)
柳宗元《三戒·永某氏之鼠》:
永有~氏者。(永:永州。)
❷謙稱。常用在對話或書信中,相當於「我」(後起意義)。
王安石《答曾公立書》:
則~之所論,無一字不合於法。

某-中草药辞典

【读音】mǒu
【繁体】某
某<代>
(象形。金文字形。像木上结一个果实,本是“梅”的象形。本义:梅)
指一定的不明说的人或事物[certain]
如古人某。――清·周容《芋老人传》
狂生某者。――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太监某守辽东。――明·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某亦守法。
王某。(王安石。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或在“某”上冠姓,以后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根据书稿编的文集,也常保留“某”的字样)。――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又如:某人;某天;某官某(某某官(叫)某某的(人)。某,文言虚指代词。此处前一个代此人官职,后一个代他的
某mǒu
⒈代词。代替人、时、事、物等,而又不明确指出:~人。~年。~县。~件事。~种东西。
⒉谦词。相当于"我":~愿往。~之所论。

某-中華大字典

1、某讀音:莫後切,音母,有韻。釋文:
❶名也。《禮記曲禮》:使者自稱曰~。
❷不知名者曰~。《公羊宣六年傳》:使勇士~者。
 〔注〕:~者、本有姓氏。記傳者失之。
❸臣諱君亦曰~。《書金縢》:惟爾玄孫~。
❹泛言事物亦曰~。《禮記少儀》:問品味。子食於~乎。問道藝。子習於~乎。子善於~乎。
❺~甫。字也。《儀禮士虞禮》:適爾皇祖~甫。
 〔注〕:~甫。皇祖字也。若言尼甫。
❻或作厶。《穀梁桓二年傳注》:鄧厶地。《釋文》:厶、本作~。
 〔按通訓定聲曰。凡口不能舉者。偁~可也。手不能筆者。書厶可也〕。
❼或作謀。《儀禮士冠禮》:~有子~。
 〔注〕:古文~爲謀。
2、某釋文:梅本字。見《說文》。
3、厶讀音:相咨切,音私,支韻。釋文:姦衺也。韓非曰。蒼頡作字。自營爲~。見《說文》。《段注》:公私字本如此。今字私行而~廢矣。私者、禾名也。
4、厶讀音:莫後切,音母,有韻。釋文:甲也。見《玉篇》。
 〔按不知其處而懸之則曰~。穀梁桓二年傳注。鄧、~地。釋文、~地。不知其國故云~。通雅云。某因于~。~于因麽。麽者甚麽也。老學菴筆記曰。今人書~以爲俗。正字通曰。~近省簡。故借某。據此則~者本字。某者假借字也〕。

某-漢語大字典


《説文》:“某,酸果也。从木,从甘,闕。槑,古文某从口。”徐灝注箋:“‘某’即今酸果‘梅’字。因假借為‘誰某’,而為借義所專,遂假‘梅’為之。古文“槑”或省作‘呆’,皆从木,象形。”
(一)méi 《集韻》謨杯切,平灰明。之部。
酸果。后作“梅”。《説文·木部》:“某,酸果也。”
(二)mǒu 《廣韻》莫厚切,上厚明。之部。
(1)指失传的人名或时间。《玉篇·木部》:“某,不知名者云某。”《公羊傳·宣公六年》:“於是使勇士某者往殺之。”何休注:“某者,本有姓字,記傳者失之。”又“子某時所食活我于暴桑下者也。”何休注:“某時者,記傳者失之。”《後漢書·南匈奴傳》:“單于居車兒立二十五年薨,子某立。”李賢注:“凡言某者,史失其名,故稱某以記之。”
(2)指一定的人、地、事、物,不明言其名。《書·金縢》:“惟爾元孫某,遘厲虐疾。”孔傳:“某,名。臣諱君。故曰某。”《漢書·項籍傳》:“某時某喪,使公主某事。不能辦,以此不任用公。”鲁迅《且介亭杂文·答〈戏〉周刊编者信》:“我的一切小说中,指明着某处的却少得很。”
(3)指不定的人、地、事、物。如:某甲;某地;某种线索。《字彙·木部》:“某,某者,未定之辭。”唐韓愈《諱辯》:“漢諱武帝名,‘徹’為‘通’,不聞又諱車轍之轍為某字也。”唐柳宗元《䄍説》:“先有事必質于户部,户部之詞曰‘旱于某,水于某,蟲蝗于某,癘疫于某’,則黜其方守之神,不及以祭。”
(4)自称的谦辞。《正字通·木部》:“某,今書傳凡自稱不書名亦曰某。”《禮記·曲禮下》:“君使士射,不能,則辭以疾,言曰:‘某有負薪之憂。’”唐李公佐《南柯太守傳》:“生曰:‘某以賤劣之軀,豈敢是望。’”《三國演義》第二十五回:“(關)公曰:‘關某出城死戰,被困土山。’”

某-汉语大词典

某(I)m?u
ㄇㄡˇ
〔《广韵》莫厚切,上厚,明。〕
1.指一定的不明说的人或事物。
●《书·金縢》:“惟尔元孙某,遘厉虐疾。”
●孔传:“元孙,武王。某,名。臣讳君故曰某。”
●《礼记·少仪》:“问品味,曰:‘子亟食于某乎?’问道艺,曰:‘子习于某乎,子善于某乎?’”
●《汉书·项籍传》:“有一人不得官,自言。梁(项梁)曰:‘某时某丧,使公主某事,不能办,以故不任公。’众乃皆服。”
●清昭梿《啸亭杂录·乌提督》:“宗室某,首先逃遁,徐中丞避兵东昌,贼遂猖獗。”
2.用在姓氏后,单指名;或用在“子”字前单指姓;用在“甫”字前单指表字。
●清俞樾《春在堂随笔》附《小浮梅闲话》:“故两人交好,为赵某所忌。”参见“某子”、“某甫”。
3.指不定的不说明的人或事物。
●唐韩愈《讳辩》:“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
●老舍《四世同堂》十一:“生在某一种文化中的人,未必知道那个文化是什么,像水中的鱼似的,他不能跳出水外去看清楚那是什么水。”
4.指代失传的或忘记的人名或时、地等。
●《公羊传·宣公六年》:“赵盾顾曰:‘吾何以得此于子?’曰:‘子某时所食活我于暴桑下者也。’”
何休注:“某时者,记传者失之。”
●《后汉书·南匈奴传》:“单于居车儿立二十五年薨,子某立。”
李贤注:“凡言‘某’者,史失其名,故称‘某’以记之。”
5.自称之词。指代“我”或本名。旧时谦虚的用法。
●《礼记·曲礼下》:“君使士射,不能,则辞以疾,言曰:‘某有负薪之忧。’”
●《史记·高祖本纪》:“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唐韩愈《送石处士序》:“大夫曰:‘先生有以自老,无求于人,其肯为某来邪?’”
●《三国演义》第二五回:“关某若知皇叔所在,虽蹈水火,必往从之。”
●京剧《乌龙院》第一场:“晁盖:‘某,托塔天王晁盖。’”
6.通“谋”。谋求;谋略。
●《仪礼·士冠礼》:“戒宾曰:‘某有子,某将加布于其首,愿吾子之教之也。’”
郑玄注:“古文某为谋。”
●睡虎地秦墓竹简《为吏之道》:“戒之戒之,言不可追;思之思﹝之﹞,某不可遗。”
某(II)mei
ㄇㄟˊ
〔《集韵》谟杯切,平灰,明。〕
“梅”的古字。
●《说文·木部》:“某,酸果也。”
段玉裁注:“许意某为酸果正字……以许书律群经,则凡酸果之字作梅,皆假借也;凡某人之字作某,亦皆假借也。假借行而本义废,固不可胜数矣。”

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某 mǒu
① 代指代不明确说出的时、地、人、事。《廉颇蔺相如列传》:“~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地震》:“后闻~处井倾侧,不汲;~家楼台南北易向。”《大铁椎传》:“今夜半,方期和决斗~所。”《报刘一丈书》:“~也贤!~也贤!。” ② 代代称自己或代自己的名。《记王忠肃公翱事》:“今以半别公,公固知~不贪也。”《游褒禅山记》:“临川王~记。”

某-辞源3

【某】9画 4490·41.mǒu  ㄇㄡˇ  莫厚切,上,厚韻,明。之部。代詞。1.指代一定的不明説的或不定的人、地、事、物。書 金縢:“惟爾元孫某,遘厲虐疾。”禮 少儀:“問品味,曰:‘子亟食於某乎?’問道藝,曰:‘子習於某乎,子善於某乎?’”2.自稱。禮 曲禮下:“君使士射,不能,則辭以疾,言曰:‘某有負薪之憂。’”元曲選缺名 氣英布一:“某姓 英名 布,祖貫 壽州 六安縣人氏。”2.méi  ㄇㄟˊ  集韻謨杯切,平,灰韻,明。之部。酸果名。“梅”字的古寫。見 説文。也作“楳”、“槑”。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mǒu

1、[某人]mǒu rén

1.指一定的人,知道其名但不说出来。 2.一个不知道、不确定或不特指的人。 3.用来代替自己的名字。

2、[某事]mǒu shì

暂无解释。

3、[某些]mǒu xiē

表示不只一个或一种的不定数量。

4、[某地]mǒu dì

亦称某处,一个不确定或没指名的地方。

5、[某甲]mǒu jiǎ

1.称人的代词。多用于避讳、设言或失名等。 2.自称之代词。

6、[某物]mǒu wù

1.某一确定的但未指明之物;一个未提名的但是肯定、具体或有意义的东西。 2.某一不特指的、未决定的或不明确的东西。

7、[某闻]mǒu wén

古文中我听说的意思。

8、[某个]mǒu gè

某某,一个不确定的个体。

9、[某甫]mǒu fǔ

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某是表字的设代。

10、[某屏]mǒu píng

古代诸侯之于天子,对其所守某边邑,称为某屏。屏,屏藩。

11、[某门]mǒu mén

犹某门下。自称谦词。

12、[谁某]shuí mǒu

犹某某。宋 苏轼《石鼓歌》:“欲寻年岁无甲乙,岂有名字记谁某。”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七:“余昔见是诗,记是 康熙 朝徵士所作,志为谁某,并忘其为刊本或墨蹟矣。”黄远庸《最近之三大问题》:“至於现在各省之开府中,将以谁某为都督,谁某为总监,则视其人之经歷定之。”

13、[某子]mǒu zǐ

古代对男子的敬称。某,指姓氏。

14、[某乙]mǒu yǐ

1.称人的代词。 2.自称的代词。

15、[某等]mǒu děng

我等,我们。

16、[某们]mǒu men

犹我们。某是设代之词。

17、[某舍]mǒu shè

犹某公子。舍,舍人的略称。

18、[某时]mǒu shí

在某一不明确、不定的时候在1710或1711年的某时,他被带到邻近的一个城镇去了。

19、[某矣]mǒu yǐ

自称之词。犹某也,我。矣,语气词,无义。

20、[某者]mǒu zhě

表示姓名失传的人。《公羊传·宣公六年》:“灵公 心怍焉,欲杀之,於是使勇士某者往杀之。”何休 注:“某者,本有姓字,记传者失之。”

21、[某家]mǒu jiā

1.指不确定的一家。 2.戏曲中自称之辞。我。

22、[某士]mǒu shì

诸侯国的大夫到天子之国的称谓。某是设代,指士之国名。

近义词

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