括
拼音
kuò笔顺
一 亅 ㇀ 丿 一 丨 丨 𠃍 一左窄右宽。“扌”横宜短,竖钩端正。“舌”上撇短小,横画稍长;“口”上宽下窄,大小适中;上下中心对齐。
同音字
读音为kuò的字 读音为kuo的字基础解释
1.扎;束。2.包括。3.对部分文字加上括号。4.姓。详细解释
〈动〉
(形声。本义:结,扎束)
用绳或带子结扎,捆束
括,絜也。——《说文》。按,絜者,束也。
括囊。——《易·坤》。注:“结也。”
括,约束也。——《韩诗章句》
卫北宫括。——《左传·襄公三十年》。注:“子结。”
羌人括领。——《淮南子·齐俗》
内狼于囊,遂括囊口。(内:纳。)——马中锡《中山狼传》
又如:括囊(结扎袋口);括发(束发);括结(结扎;捆缚);括约肌
引申为约束
以礼括其君,使人于善也。——《孔丛子》
阻滞;闭塞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动而不括,是以出而有获,语成器而动者也。——《易·系辞下》
包容,包括
囊括四海。——贾谊《过秦论》
又如:总括;概括(把事物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
搜求
时大括人为军士。——《北史·孙搴传》
又如:括次(搜求比次);括索(搜索;探索);括责(搜求);括率(搜刮;聚敛);括取(搜刮,掠夺);括刷(搜刮)
征购 。
如:括市(征购;搜购);括买(征购;搜购);括籴(征购民间余粮)
征集 。
如:括兵(征兵);括马(谓征集兵马);括集(征集)
汇集
日之夕矣,中羊下括。——《诗·卫风·君子于役》
又如:括撮(会聚);括总(会集在一起;总括)
〈名〉
法
箭的末端
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孔子家语·子路初见》
又如:括羽(箭末羽毛);括蔽(谓箭穿蔽体之物);括镞(箭镞)
1. 括 [kuò]
- 括 [kuò]
(形声。本义:结,扎束)
用绳或带子结扎,捆束
括,絜也。——《说文》。按,絜者,束也。
括囊。——《易·坤》。注:“结也。”
括,约束也。——《韩诗章句》
卫北宫括。——《左传·襄公三十年》。注:“子结。”
羌人括领。——《淮南子·齐俗》
内狼于囊,遂括囊口。(内:纳。)——马中锡《中山狼传》
又如:括囊(结扎袋口);括发(束发);括结(结扎;捆缚);括约肌
引申为约束
以礼括其君,使人于善也。——《孔丛子》
阻滞;闭塞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动而不括,是以出而有获,语成器而动者也。——《易·系辞下》
包容,包括
囊括四海。——贾谊《过秦论》
又如:总括;概括(把事物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
搜求
时大括人为军士。——《北史·孙搴传》
又如:括次(搜求比次);括索(搜索;探索);括责(搜求);括率(搜刮;聚敛);括取(搜刮,掠夺);括刷(搜刮)
征购 。
如:括市(征购;搜购);括买(征购;搜购);括籴(征购民间余粮)
征集 。
如:括兵(征兵);括马(谓征集兵马);括集(征集)
汇集
日之夕矣,中羊下括。——《诗·卫风·君子于役》
又如:括撮(会聚);括总(会集在一起;总括)
法
箭的末端
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孔子家语·子路初见》
又如:括羽(箭末羽毛);括蔽(谓箭穿蔽体之物);括镞(箭镞)
〈动〉
〈名〉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括-中華語文大辭典括1ㄍㄨㄚɡuāㄎㄨㄛˋkuò1.包含;把各方面合在一起。[例]包~|簡~|概~|總~。2.蒐集;搜求。[例]~求|搜~。3.箭矢的末端。[例]箭~。4.對部分文句加括號。[例]把這段文字~起來。5.〈書〉捆;束。[例]~髮裸身,齊鳴冤苦(《聊齋志異‧卷十‧胭脂》)。6.★姓。括2ㄎㄨㄛˋkuò參見【括約肌】。
括-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括 kuò
① 动捆束;结扎。《中山狼传》:“内狼于囊,遂~囊口,肩举驴上。” ② 动包括;包容。《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四海之意。” ③ 动搜求;网罗。《北史·孙搴传》:“时大~人为军士。” ④ 名箭尾;箭的末端。《列子·仲尼》:“言善射者能令后镞中前~,发发相及,矢矢相属。” ⑤ 动聚;会集。《诗经·王风·君子于役》:“日之夕矣,牛羊下~。”
括㈠手69ㄍㄨㄚguā動①捆束、收攏。《禮記.喪大記》:「括髮以麻,婦人髽帶麻于房中。」明.謝良《中山狼傳》:「入狼於囊,遂括囊口,肩舉驢上。」②包含。如:「總括」、「概括」。《文選.揚雄.羽獵賦》:「野盡山窮,囊括其雌雄。」唐.白居易〈初授拾遺〉詩:「杜甫陳子昂,才名括天地。」③搜尋、搜求。如:「搜括」。《新唐書.卷二〇二.文藝傳中.蕭穎士傳》:「奉使括遺書趙、衛間。」名箭末端搭扣弦的部分。同「栝」。《書經.太甲上》:「若虞機張,往省括於度,則釋。」唐.孔穎達.正義:「括,謂矢末。」《孔子家語.卷五.子路初見》:「括而羽之,鏃而礪之,其入之不亦深乎?」括㈡手69(又音)ㄎㄨㄛˋ(又音)kuò㈠之又音。
括-中華大字典1、括讀音:古活切,音聒,曷韻。釋文:
❶本作餣。《說文》。餣。絜也。《段注》:絜者麻一端也。引伸爲絜束之絜。凡經言~髮者。皆爲束髮也。髟部曰。髻者、絜髮也。然則束髮曰髻~。爲凡物總會之偁。
❷結也。《易坤》:~囊无咎无譽。
❸閉也。《方言》:~、關。閉也。《箋疏》:王弻曰。~結否閉。賢人乃隱。是~爲閉也。通作靻。廣雅。~靻。塞也。
❹作也。《易繫辭》:動而不~。《虞注》:~、作也。
❺檢也。《唐書食貨志》:鑄錢~苗。
❻法也。《法言修身》:其爲外也肅~。
❼會也。《詩車舝》:德音來~。
❽至也。《詩君子于役》:牛羊下~。
❾根刷也。《陶弘景文》:苞綜諸經。硏~煩省。
❿猶量也。《文選蔡邕文》:隱~足以矯時。
⓫矢末也。《書大甲》:往省~于度則釋。
⓬人名。魯南宮~。衞北宮~。
⓭槪~。對乎特殊而言之也。凡屬於普通之總目者。謂之概~義。
⓮~弧。新學書中。凡另出一義、或申引前義、注於中間者例用~弧。如《》:是。
⓯通鬠、髻。《一切經音義》:~、古文鬙髻二形。
⓰通适。《書君奭》:南宮~。《書大傳》:作南宮适。
2、餣釋文:括本字。見《說文》。
括ɡuā
见1362页〖挺括〗。另见802页kuò。
【读音】kuò
【繁体】括
括〈动〉
(形声。本义:结,扎束)
用绳或带子结扎,捆束[tie]
括,絜也。――《说文》。按,絜者,束也。
括囊。――《易·坤》。注:“结也。”
括,约束也。――《韩诗章句》
卫北宫括。――《左传·襄公三十年》。注:“子结。”
羌人括领。――《淮南子·齐俗》
内狼于囊,遂括囊口。(内:纳。)――马中锡《中山狼传》
又如:括囊(结扎袋口);括发(束发);括结(结扎;捆缚);括约肌
引申为约束[restrain]
以礼括其君,使人于善也。――《孔丛子》
阻滞;闭塞[block]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动而不括,是以出而有获,语成器而动者也。
括guā
⒈〈方〉包容:一塌~子(一股脑儿,全部)。
⒉见kuò㈠。
────────────────—
括kuò
⒈包容:包~。概~。囊~。
⒉束,结扎:~发(束结头发)。~约肌(在管道开口处,能收缩、扩张的肌肉)。
⒊箭的末端:寻景追~(景:日光)。
kuò
①捆束;結紮。《中山狼傳》:“內狼於囊,遂~囊口,肩舉驢上。”②包括;包容。《過秦論》:“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四海之意。”③搜求;網羅。《北史•孫搴傳》:“時大~人為軍士。”④箭尾;箭的末端。《列子•仲尼》:“言善射者能令後鏃中前~,發發相及,矢矢相屬。”⑤聚;會集。《詩經•王風•君子於役》:“日之夕矣,牛羊下~。”
【括】9画 5206·4 kuò ㄎㄨㄛˋ 古活切,集韻苦活切,入,末韻,溪。月部。㊀結紮,捆束。莊子 寓言:“向也括,而今也被髮。”參見“括囊①”。㊁阻礙,阻塞。易 繫辭下:“動而不括,是以出而有獲。”㊂約束,包容。文選 晉 劉越石(琨)答盧諶詩一首并書(一作 并序):“昔在少壯,未嘗檢括。”又 漢 賈誼 過秦論:“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㊃搜求,檢查。北史 孫搴傳:“時大括人爲軍士,逃隱者,身及主人、三長、守、令,罪以大辟,没其家。”隋書 高祖紀下 開皇十八年詔:“其 江南諸州,人間有船長三丈已上,悉括入官。”㊄到來,會合。詩 王風 君子于役:“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傳:“括,至也。”又 小雅 車舝:“匪飢匪渴,德音來括。”傳:“括,會也。”㊅法則。漢 揚雄 法言三 修身:“其爲外也肅括,則可以禔身矣。”注:“括,法也。”㊆箭的末端。通“栝”、“筈”。書 太甲上:“若虞機張,往省括于度,則釋。”疏:“括,謂矢末。”
括-汉语大词典括(I)kuo
ㄎㄨㄛˋ
〔《广韵》古活切,入末,见。〕
〔《集韵》苦活切,入末,溪。〕
1.结扎,捆束。
●《庄子·寓言》:“向也括,而今也被发。”
●成玄英疏:“括,撮束发也。”
●唐张鷟《朝野佥载》卷五:“鷟取吕元告牒,括两头,唯留一字……去括,即是元牒。”
●明马中锡《中山狼传》:“先生如其指,内狼于囊,遂括囊口,肩举驴上。”
参见“括囊”。
2.引申指约束。
●《孔丛子·执节》:“以礼括其君,使入于善也。”
3.阻滞;闭塞。
●《易·系辞下》:“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动而不括,是以出而有获,语成器而动者也。”
●朱熹本义:“括,结碍也。”
●宋张载《正蒙·天道》:“见几则义明,动而不括则用利。”
王夫之注:“括,收也,滞也。”
●明何景明《方竹先生诔》:“毖彼积泉,其流不括。”
4.包容;包括。
●晋陆机《辩亡论上》:“东包百越之地,南括群蛮之表。”
●唐白居易《初授拾遗》诗:“杜甫陈子昂,才名括天地。”
●明何景明《确山县修城记》:“城围七百余丈,高三丈,陶砖括其表。”
●徐特立《国文教授之研究》第三章:“以高对深,以大对小,举其两端,他皆括之于此矣。”
5.用以指科举的应试概要。参阅清赵翼《陔余丛考·帖括策括》。
6.搜集;搜括。
●晋葛洪《抱朴子·嘉遁》:“玩图籍于绝迹之薮,括藻丽乎鸟兽之群。”
●《北史·孙搴传》:“时大括人为军士,逃隐者,身及主人、三长、守、令,罪以大辟,没其家。”
●《资治通鉴·后晋齐王天福八年》:“重以官括民谷,使者督责严急。”
●《续资治通鉴·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括天下私藏天文、图谶……有私习及收匿者罪之。”
7.查验,登记。
●《新唐书·苏瑰传》:“时十道使括天下亡户,初不立籍,人自搜括,即流入比县旁州,更相廋蔽。”
●《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四年》:“己卯,诏括天下户口。”
●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二章第六节:“王黼又藉口军用,括境内丁夫,计丁出钱,搜括数千万贯。”
8.会合;到来。
●《诗·小雅·车辖》:“匪饥匪渴,德音来括。”
●毛传:“括,会也。”
●陆德明释文“括,本亦作佸。”
●《诗·王风·君子于役》:“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毛传:“括,至也。”
●章炳麟《訄书·明农》:“桑麻不殖,牛羊不下括。”
9.法。
●《逸周书·五权》:“不遵奉括食不宣,不宣授臣,极赏则淈,淈得不食。”
朱右曾校释:“括,法也。官不奉法,以夺其禄。”
●汉扬雄《法言·修身》:“其为中也弘深,其为外也肃括,则可以禔身矣。”
李轨注:“括,法也。”
●晋葛洪《抱朴子·嘉遁》:“若令各守洗耳之高,人执耦耕之分,则稽古之化不建,英明之盛不彰,明良之歌不作,括天之网不张矣。”
10.方言。掴,打。
●《扬州评话选·皮五冒充五舅舅》:“请他吃太平拳,来括他两下子。”
11.通“栝”。箭的末端,与弓弦交会处。
●《书·太甲上》:“若虞机张,往省括于度则释。”
●孔颖达疏:“括,谓矢末。”
●汉刘向《说苑·谈丛》:“言犹射也,括既离弦,虽有所悔焉,不可从而追已。”
●晋陆机《为顾彦先赠妇》诗之二:“离合非有常,譬彼弦与括。”
12.谓箭上弦。
●《淮南子·人间训》:“于是乃升城而鼓之。一鼓,民被甲、括矢、操兵弩而出。”
13.通“廥”。仓库。
●汉扬雄《太玄·羡》:“车轴折,其衡抈,四马就括,高人吐血。”
括(II)guō
ㄍㄨㄛ
〔《广韵》古活切,入末,见。〕
通“聒”。
括(III)guā
ㄍㄨㄚ
1.削;削除。
●清黄宗羲《太垣靳公传》:“公生华胄,而欲以科举自奋。寒抄暑讲,括旧钩新,与孤寒之士,争一日尺寸之长。”
●沙汀《记贺龙》:“虽然被括了兵权……还委他为督军署谘议。”
2.摩擦。
●张天翼《华威先生》:“他括了两分钟火柴之后,猛的站了起来。”
3.吹。
●鲁迅《故事新编·出关》:“窗外起了一阵风,括上黄尘来,遮得半天暗。”
4.见“挺括”。
括 ()kuò
❶結扎,束結。
《莊子·寓言》:
向也~而今也被髮。(從前束結頭髮,而現在披頭散髮。向:過去。被:披。)
❷到來,會合。
《詩經·王風·君子于役》:
日之夕矣,牛羊下~。
❸包容,包括。
賈誼《過秦論》:
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内,囊~四海之意。
又搜求。
《北史·孫搴傳》:
時大~人爲軍士。
❹箭的末端。
張衡《西京賦》:
尋景追~。(景:日光。)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kuò
1、[包括]bāo kuò
包含(或列举各部分,或着重指出某一部分):语文教学应该~听、说、读、写四项,不可偏轻偏重。我说“大家”,自然~你在内。
2、[总括]zǒng kuò
把各方面合在一起:~起来说。对各方面的情况加以~。
3、[括发]kuò fā
1.束发。指服丧。 2.束发。指受刑。
4、[括号]kuò hào
1.三种,分别叫做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或圆括号、方括号、花括号。中括号用在小括号的外层,大括号用在中括号的外层,运算时先从小括号内的式子算起。 2.)、方头括号(【】)等几种,主要表示文中注释的部分。
5、[囊括四海]náng kuò sì hǎi
囊括:比喻统统包罗在内。指统一全国。
6、[概括]gài kuò
1.总括:大家提了不少意见,但~起来就是两条。 2.简单扼要:~地讲讲故事情节。 3.把对一类事物中的某些事物所具有的 共同的本质属性的认识,推广到对整个这一类事物的认识,从而形成关于这一类事物的普遍概念的过程和方法。与“抽象”相对。
7、[囊括]náng kuò
把全部包罗在内:~四海(指封建君主统一全国)。这个队~了田赛的全部冠军。
8、[括弧]kuò hú
1.小括号。参看〖括号〗 2.括号
9、[统括]tǒng kuò
总括。《魏书·封轨传》:“封 生之於经义,非但章句可奇,其标明纲格,统括大归,吾所弗如者多矣。”明 王守仁《传习录》卷中:“凡某之所谓格物,其於 朱子 九条之説,皆包罗统括於其中。”冯自由《兴中会时期之革命同志》:“故从甲午冬至乙巳六月之十年间,可以统括称之曰兴中会革命时期。”
10、[简括]jiǎn kuò
简单而概括:~的总结。把意见~地谈一下。
11、[搜括]sōu kuò
搜刮。
12、[括羽]kuò yǔ
箭末羽毛。亦喻修学益智,增进才力。括,通“栝”。语本《孔子家语·子路初见》:“子路 曰:‘南山 有竹,不柔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 曰:‘括而羽之,鏃而礪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南朝 梁简文帝《徵君何先生墓志》:“括羽儒囿,舟舆席珍。”南朝 梁 刘孝溉《仪贤堂监策秀才》诗:“硕学类括羽,奇文若锦繢。”《北史·儒林传序》:“贵游之辈,饰以明经,可谓 稽山 竹箭,加之括羽,俯拾青紫,断可知焉。”
13、[浑括]hún kuò
概括。
14、[苞括]bāo kuò
包举;包括。苞,通“包”。
15、[拘括]jū kuò
搜括;搜捕。
16、[括集]kuò jí
征集。《金史·郦琼传》:“未几告归,括集义军七百人。”《续资治通鉴·宋太宗雍熙四年》:“臣等颇闻舆议,皆言 河 南百姓不同被边之民,素习农桑,罔知战鬭,遽兹括集,或虑人情动摇。”
17、[五括]wǔ kuò
星名。《韩非子·饰邪》:“此非丰隆、五行、太一、王相、摄提、六神、五括、天河、殷抢、岁星数年在西也。”梁启雄 解:“尹 曰:五括,即五车。《天官书》:‘楼库有五车。’”参见“五车”。
18、[括厉]kuò lì
聒噪。括,通“聒”。
19、[括蒌]kuò lóu
见“括楼”。
20、[括总]kuò zǒng
会集在一起;总括。
21、[笼括]lóng kuò
犹囊括,包举。《公羊传·哀公十四年》“反袂拭面,涕沾袍”唐 徐彦 疏:“始皇 据 秦 藉灭 周 之资而殄六国,项羽 因 胡亥 之虐而笼括天下,皆非受命之帝。”
22、[括挠]kuò náo
聒扰。多用为受款待后表示谢意的谦词。括,通“聒”。
23、[捡括]jiǎn kuò
1.法度。 2.稽查。 3.搜括。
24、[肃括]sù kuò
恭敬而有法度。指人的威仪。亦用于治学和书法、文辞等。
25、[该括]gāi kuò
包罗;概括。
26、[括囊]kuò náng
1.结扎袋口。亦喻缄口不言。 2.犹囊括。包罗。
27、[括取]kuò qǔ
搜括,掠夺。
28、[铨括]quán kuò
谓选拔和统领官吏。
29、[括地]kuò dì
1.包容大地。晋 陆机《移书太常荐同郡张赡》:“太清闢宇,四门启籥;玄纲括地,天网广罗。”南朝 梁 陶弘景《解官表》:“尧 风冲天,潁阳 振饮 河 之谈;汉 德括地,商 阴峻餐芝之气。”唐 王勃《灵瑞寺浮图碑》:“神州括地,寰中分五岳之图;巨壑浮天,海上擢三山之秀。”韩瀚《山河曲》:“若无括地胸怀,回天膂力,怎敢向人天宣战!” 2.犹括田。《续资治通鉴·元泰定帝泰定二年》:“太史院使 齐履谦 之 江西 福建 宣抚,黜罢官吏之贪污者四百餘人,蠲免括地虚加粮数万石。”参见“括田”。 3.震地;动地。括,通“聒”。隋 何妥《奉敕于太常寺修正古乐》诗:“钧天动丝竹,括地响錞鉦。”《七国春秋平话》卷中:“只见振天锣鼓响,括地喊声鸣。”
30、[括帖]kuò tiē
犹帖括。
31、[括户]kuò hù
登记户口。
32、[括买]kuò mǎi
征购;搜购。《宋史·兵志十二》:“军兴,籍民马而市之以给军,曰括买。”《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元年》:“今行在之马不满五千,可披带者无几,权时之宜,非括买不可。”
33、[括比]kuò bǐ
查编户籍。
34、[括访]kuò fǎng
搜求;访求。
35、[括刷]kuò shuā
搜括。
36、[勾括]gōu kuò
犹搜括。
37、[纂括]zuǎn kuò
编集概括。
38、[套括]tào kuò
谓一定的模式、框框。
39、[精括]jīng kuò
见“精刮”。
40、[钤括]qián kuò
谓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