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笔顺

𠃍

同音字

读音为qǐ的字 读音为qi的字

基础解释

助词,表示反诘。

详细解释

〈形〉

  1. 同“恺”( kai)。安乐

    王在在镐,岂乐饮酒。——《诗·小雅·鱼藻》

    既见君子,孔燕岂弟。——《诗·小雅·蓼萧》

〈副〉

  1. (形声。从壴( zhù)省,微省声。壴,陈列乐器。( kǎi)本义:回师时献功之乐)

  2. “岂”假借作虚词,用在句中或句首,表示反问。

  3. 相当于“难道”,“怎么”

    岂非计久长。——《战国策·赵策》

    岂若吾乡邻。——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岂其愤世疾邪者耶。——明· 刘基《卖柑者言》

    岂独一琴哉。——明· 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又如:岂奈(何奈,无奈);岂不尔思(怎能不思念你);岂有他哉(表示没有其他原因)

  4. 相当于何况 。

    如:岂况(何况)

  5. 表示祈使。

    如:岂不可(怎么不可以)

  6. 表示估计、推测。相当于也许、莫非

    将军岂有意乎。——《战国策·燕策》

  7. 荆卿岂无意哉。

    将军岂愿见之乎。——《三国志·诸葛亮传》

  8. 将军岂有意乎。

    又如:岂有(也许有)

1. 岂 [qǐ]

岂 [qǐ]

〈形〉

  1. 同“恺”( kai)。安乐

    王在在镐,岂乐饮酒。——《诗·小雅·鱼藻》

    既见君子,孔燕岂弟。——《诗·小雅·蓼萧》

〈副〉

  1. (形声。从壴( zhù)省,微省声。壴,陈列乐器。( kǎi)本义:回师时献功之乐)

  2. “岂”假借作虚词,用在句中或句首,表示反问。

  3. 相当于“难道”,“怎么”

    岂非计久长。——《战国策·赵策》

    岂若吾乡邻。——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岂其愤世疾邪者耶。——明· 刘基《卖柑者言》

    岂独一琴哉。——明· 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又如:岂奈(何奈,无奈);岂不尔思(怎能不思念你);岂有他哉(表示没有其他原因)

  4. 相当于何况 。

    如:岂况(何况)

  5. 表示祈使。

    如:岂不可(怎么不可以)

  6. 表示估计、推测。相当于也许、莫非

    将军岂有意乎。——《战国策·燕策》

  7. 荆卿岂无意哉。

    将军岂愿见之乎。——《三国志·诸葛亮传》

  8. 将军岂有意乎。

    又如:岂有(也许有)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岂-中華語文大辭典

同:

岂-漢語大字典


“豈”的简化字。

岂-康熙字典


【酉集中】【豆字部】 豈
★【廣韻】袪俙切【集韻】【韻會】去幾切,𠀤音䔇。【說文】還師振旅樂也
◎又欲也,登也。【徐曰】今借此爲語詞。【玉篇】安也,焉也。【廣韻】曾也。【增韻】非然之辭。【書·五子之歌】怨豈在明。【詩·召南】豈不夙夜。【傳】豈不,言有是也。
★又【集韻】【正韻】𠀤可亥切,音鎧。與凱愷𠀤通。軍勝之樂也
◎又樂也,和也。○按經傳凱歌、凱風、愷悌、樂愷皆借豈。古凱、愷、豈音義通,今分爲二。 【字彙】〈山下一〉从耑省。〈口下丷一〉从豆省。俗作山頭,非。【同文舉要】豈同剴,亦非。考證:〔【說文】還師振樂也。〕 謹照原文振下增旅字。

岂-中華大字典

1、岂釋文:同岊。見《篇海類編》。
2、豈讀音:可亥切,音鎧,賄韻。去幾切,音䔇,尾韻。釋文:
❶還師振旅樂也。一曰欲也。登也。从豆。微省聲。見《說文豈部》。《通訓定聲》:桉从壴省喌省聲。經傳皆以愷爲之。周禮大司樂則令奏愷樂。注。獻功之樂。大司馬、愷樂獻于社。注。兵樂。
 〔按今以凱爲之〕。
❷亦樂也。《詩魚藻》:~樂飮酒。
❸冀也。見《文選朔風詩注》引《蒼頡》。
❹詞也。見《爾雅釋詁》。
❺非也。《文選張衡賦》:~徒跼高天蹐厚地而已哉。
❻安也。焉也。書云、怨~在明。見《玉篇》。
❼曾也。見《廣韻》。
❽猶其也。《禮記曾子問》:周公曰。~不可。《鄭注》:言是~於禮不可不許也。
❾~弟。樂易也。《詩靑蠅》:~弟君子。
 〔又〕:猶言夕發也。《詩載軀》:齊子~弟。
❿~希。言不遠也。見《孟子吿子其好惡與人相近也者幾希注》。
⓫通幾。《史記黥布傳》:人相我當刑。而王幾是乎。〔徐廣曰。幾、一作~〕。

岂-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岂(豈)qǐ
①书副表示反问,相当于“哪、难道、怎么”:~料丨~有此理|如此而已,~有他哉?
②(Qǐ)名姓。古又同“恺”kǎi;又同“凯”kǎi。

岂-中草药辞典

【读音】qǐɡ
【繁体】豈
岂<形>
同“恺”。安乐[comfort;joy]
王在在镐,岂乐饮酒。――《诗·小雅·鱼藻》
既见君子,孔燕岂弟。――《诗·小雅·蓼萧》
岂<副>
(形声。从壴省,微省声。壴,陈列乐器。本义:回师时献功之乐)
“岂”假借作虚词,用在句中或句首,表示反问。
相当于“难道”,“怎么”[how]
岂非计久长。――《战国策·赵策》
岂若吾乡邻。――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岂其愤世疾邪者耶。――明·刘基《卖柑者言》
岂独一琴哉。――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又如:岂奈(何奈,无奈);岂不尔思(怎能不思念你);岂有他哉(表示没有其他原因)
相当
岂(豈)qǐ
⒈助词。是否,怎么,难道(用于疑问或反诘句):~愿见乎?~敢违抗?~有此理!
⒉〈古〉通"恺"、"凯"。柔和,快乐。
────────────────—
岂kǎi1.和乐。参见"岂乐"。

岂-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同:

岂-汉语大词典

岂(I)q?
ㄑ〡ˇ
〔《广韵》袪狶切,上尾,溪。〕
“几”的被通假字。
1.表示疑问或反诘。相当于难道。
●《诗·王风·大车》:“岂不尔思,畏子不奔。”
●金王若虚《五经辨惑》:“自传考之,称国者未必无道,称臣者岂皆有道?参差不齐,自相为戾者多矣。”
●鲁迅《呐喊·狂人日记》:“其实我岂不知道这老头子是刽子手扮的!”
2.表示疑问或反诘。相当于何况。
●《汉书·贾谊传》:“偭蟂獭以隐处兮,夫岂从虾与蛭螾?”颜师古注引孟康曰:“言龙自绝于蟂獭,况从虾与蛭螾也。”
●三国魏曹操《上书让费亭侯》:“臣自三省:先臣虽有扶辇微劳,不应受爵,岂逮臣三叶。”
3.其。表示祈使。
●《礼记·曾子问》:“召公言于周公,周公曰:‘岂不可。’”
●《国语·吴语》:“春秋贡献不解于王府,大王岂辱裁之。”
●《汉书·丙吉传》:“愿将军详大议,参以蓍龟,岂宜褒显。”
●王念孙《读书杂志·汉书十二》:“余谓岂犹其也。言武帝曾孙病己有美材如此,其宜褒显也。”
4.其。表示估计、推测。相当于也许、莫非。
●《庄子·外物》:“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十:“汉高祖谓王濞曰:‘汉后五十年东南有乱,岂汝耶?’圣人高见远识,固不可以小智测度也。”
●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题〈外套〉》:“此素园病重时特装相赠者,岂自以为将去世耶,悲夫!”
5.犹觊。希冀。
●《楚辞·东方朔〈七谏·沉江〉》:“追悔过之无及兮,岂尽忠而有功。”
王逸注:“己欲尽忠直之节,终不能成其功也。岂,一作觊。”
●《文选·曹植〈朔风诗〉》:“君不垂眷,岂云其诚。”
李善注引《苍颉篇》:“岂,冀也。”
岂(II)k?i
ㄎㄞˇ
〔《集韵》可亥切,上海,溪。〕
同“恺”。
和乐。参见“岂乐”。

岂-诗词曲语辞辞典


1 表反问的副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哪里。但在唐诗中,有时相当于岂必、何必。
▶张九龄《叙怀》诗:“志合岂兄弟,道行无贫贱。”意思是志合即是知己,何必一定要是兄弟。
▶李白《秋日炼药院》诗:“时来极天人,道在岂吟叹。”“岂吟叹”即“何必吟叹”。
▶杜牧《早雁》诗:“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回。”“逐”义同“随”。意思是北方战乱未平,早雁不必归来。
2 岂非、岂不。
▶孟浩然《人峡寄弟》诗:“吾昔与汝辈,读书常闭门。未尝冒湍险,岂顾垂堂言。”垂堂言指家累千金,坐不垂堂(屋檐下)的谚语。岂顾是岂不顾。
▶杜甫《楠树》诗:“干排雷雨犹力争,根断泉源岂天意。”这是说岂非天意。
▶杜甫《八哀诗》:“争名古岂然?键捷钦不闭。”上句意思是争名之事自古而然。
▶杜甫《病橘》诗:“剖之尽蠹虫,采掇爽其宜。纷然不适口,岂只存其皮。”
▶杜甫《咏怀》诗:“圣人筐篚恩,实欲邦国活。臣如忽至理,君岂弃此物。”此物即上句所说的筐篚,指皇帝群赐给臣的币帛。意思是如果群臣不为邦国效力,君主岂非虚掷此物吗?上述各例中的“岂’’如果解释为“难道”,则意义完全相反,与上下文不相承接了。
3 转捩之词,却。
▶南戏《小孙屠》第十三出《夜行船》:“百岁夫妻重会面,由天付岂非人与。”可与岂为互文,可,犹却也,却犹岂也.“岂”为表转捩之词,"岂非人与”即“却非人与”。参见510,344页“却”“可”。

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岂 qǐ
① 副难道;哪里。表示反诘。《鸿门宴》:“日夜望将军至,~敢反乎?” ② 副大概;或许。《荆轲刺秦王》:“将军~有意乎?”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1、[岂止]qǐ zhǐ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止”:为难的事还多着呢,~这一件?

2、[岂敢]qǐ gǎn

怎么敢;哪里敢(多用作客套话):我~擅自做主。~~,些许小事,何足挂齿?

3、[岂料]qǐ liào

意料之外。

4、[岂能]qǐ néng

怎能;哪能。

5、[岂有此理]qǐ yǒu cǐ lǐ

哪有这样的道理?表示对荒谬言行的反感和气愤。《南齐书·虞悰传》:“天下岂有此理耶?”

6、[岂不]qǐ bù

副词。用于加强反问的语气,表示肯定:~一举两得?

7、[岂非]qǐ fēi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难道不是”:~怪事?。这样解释~自相矛盾?

8、[岂可]qǐ kě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可以”:~言而无信。~坐以待毙?

9、[岂肯]qǐ kěn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肯。

10、[岂但]qǐ dàn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但”:~你不知道,连我自己也不清楚呢。

11、[岂渠]qǐ qú

见“岂遽”。

12、[岂钜]qǐ jù

见“岂遽”。

13、[岂若]qǐ ruò

犹何如。表示不如。

14、[岂惟]qǐ wéi

见“岂唯”。

15、[岂维]qǐ wéi

见“岂唯”。

16、[岂直]qǐ zhí

难道只是;何止。

17、[岂其]qǐ qí

1.犹何必。《诗·陈风·衡门》:“岂其食鱼,必河之魴。岂其取妻,必 齐 之 姜。”郑玄 笺:“此言何必河之魴然后可食,取其口美而已;何必大国之女然后可妻,亦取贞顺而已。”《汉书·王贡两龚鲍传序》:“谷口 郑子真 不詘其志,耕於巖石之下,名震於京师,岂其卿?岂其卿?”清 李调元《勦说·岂其卿》:“岂其卿者,犹云何必卿也。” 2.犹难道。《左传·昭公三年》:“肸 又无子。公室无度,幸而得死,岂其获祀?”杜预 注:“言必不得祀。”《楚辞·离骚》:“岂其有他故兮,莫好脩之害也!”

18、[岂唯]qǐ wéi

亦作“岂惟”。亦作“岂维”。难道只是;何止。《左传·襄公二年》:“吾子之请,诸侯之福也,岂唯寡君赖之。”《庄子·逍遥游》:“岂惟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也有之。”《楚辞·离骚》:“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茝。”《后汉书·张衡传》:“夫情胜其性,流遯忘反,岂唯不肖,中才皆然。”《新唐书·突厥传上》:“诚能復两渠之饶,诱农夫趣耕,择险要,缮城垒,屯田蓄力,河 陇 可復,岂唯自守而已。”宋 苏轼《和东方有一士》:“岂惟舞独鹤,便可躡飞鸞。还将岭茅瘴,一洗月闕寒。”明 王守仁《大学问》:“其与天地万物而为一也。岂惟大人,虽小人之心亦莫不然。”

19、[岂遽]qǐ jù

亦作“岂渠”。亦作“岂鉅”。犹怎么,难道。

20、[乐岂]lè qǐ

亦作“乐愷”。欢乐。

21、[岂顾]qǐ gù

犹何必。

22、[岂伊]qǐ yī

犹岂,难道。伊,语中助词,无义。

23、[岂必]qǐ bì

犹何必。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必。

24、[岂奈]qǐ nài

犹无奈。

25、[岂独]qǐ dú

难道只是;何止。《左传·成公十六年》:“君唯不遗德刑,以伯诸侯,岂独遗诸敝邑,敢私布之。”《庄子·胠箧》:“然而 田成子 一旦杀 齐 君而盗其国,所盗者岂独其国邪?并与其圣知之法而盗之。”唐 杜甫《有感》诗之四:“终依古封建,岂独听簫韶?”宋 司马光《涑水记闻》卷十四:“使朝廷与 夏国 欢好如初,生民重见太平,岂独 夏国 之幸,乃天下之幸也。”清 黄遵宪《四用前韵》:“岂独 汉 唐 无此祸,五洲惊怪国人狂。”

26、[岂乐]qǐ lè

犹喜乐。

27、[岂徒]qǐ tú

难道只是;何止。《孟子·公孙丑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后汉书·杜乔传论》:“夫称仁人者,其道弘矣!立言践行,岂徒徇名安己而已哉。”宋 叶适《纪年备遗序》:“相与论旧事,追念愴然。然则 文昭 岂徒以博习自是而已哉!”明 李东阳《送王公济归武昌歌》:“岂徒文思比 唐 勃,应遣颂声如 汉 褒。”陈毅《颐和园“五一”春游纪盛》诗:“集体欢乐如海,岂徒车水马龙!”

28、[寿岂]shòu qǐ

长寿而快乐。岂,通“愷”。

29、[岂然]qǐ rán

岂:“难道”,“怎么”。然:这样,如此。岂然:难道不是这样?

30、[岂安]qǐ ān

犹安乐。

31、[岂特]qǐ tè

难道只是;何止。

32、[岂巨]qǐ jù

见"岂遽"。

33、[抑岂]yì qǐ

犹难道。

34、[岂况]qǐ kuàng

何况。

35、[岂得]qǐ de

犹怎能,怎可。

kǎi

1、[岂弟]kǎi tì

和乐平易。

近义词

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