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
拼音
qí笔顺
一 丨 丨 一 一 一 丿 丶横画平行、均匀,下横宜长;竖画正直,两竖距离适中。撇点位置恰当。
同音字
读音为qí的字 读音为qi的字基础解释
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其-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其 qí
① 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她)的”、“它的”、“他们的”。《孟子·告子章句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心志,劳~筯骨。”《十则》:“有如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余不足观也已。”《师说》:“郯子之徒,~贤为及孔子。” ② 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子鱼论战》:“及~未既济也,请击之。”《卖油翁》:“见~发矢十中八九。”《齐桓晋文之事》:“王若隐~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③ 代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我”、“我的”。《游褒禅记》:“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赤壁之战》:“品~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又:自己的。《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亦各言~志也。” ④ 代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的”、“你们的”。《触龙说赵太后》:“故以为~爱不若燕后。”《资治通鉴》:“坚默然良久,曰:‘诸君各言~志。’” ⑤ 代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些”。《孙膑减灶》:“读~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捕蛇者说》:“有蒋氏者,专~利三世矣。”《游黄山记》:“~松犹有曲挺纵横者。” 又:那样。《冯婉贞》:“吾村十里皆平原,而与之竞火器,~何能胜?” ⑥ 代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中”,“当中”。《十则》:“多闻,择~善者而从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一贫,~一富。”《石钟山记》:“于乱石间择~一二扣之。” ⑦ 副恐怕;大概。表示推测、估计。《师说》:“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祭十二郎文》:“~信然邪?~梦邪?~传之非其真邪?(最后一个“其”为助词,无意义。)”⑧ 副难道, 岂。表示反诘、反问。《马说》:“~真无马邪?”《游褒禅山记》:“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孰能讥之乎?” ⑨ 副还是。表示委婉地商量。《殽之战》:“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还也。”《烛之武退秦师》:“吾~还也。”《唐雎不辱使命》:“安陵君~许寡人!” ⑩ 副可要。表示期望。《伶官传序》:“尔~无忘乃父志!” ⑪ 连如果;假如。表示假设。《齐桓晋文之事》:“~若是,孰能御之?”《狱中杂记》:“~极刑,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⑫ 助无实义,起调节节奏、舒缓语气等作用。《涉江》:“霰雪纷~无垠兮,云霏霏~承宇。”《答李翊书》:“俨乎~若思,茫乎~若迷。” jī
① 助用于句未。《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夜未央。” ②用于人名。汉代有“郦食
(yǐ)其”、“审食(yǐ)其”。
其(I)qi
ㄑ〡ˊ
〔《广韵》渠之切,平之,群。〕
1.代词。表第三人称领属关系。他(她、它)的或他(她、它)们的。
●《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唐韩愈《师说》:“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2.代词。指代第三人称,他(她、它)或他(她、它)们。
●《三国志·魏志·贾诩传》:“曹公众弱,其得我必喜。”
●《晋书·王戎传》:“从子将婚,戎遗其一单衣,婚讫而更责取。”
●《宋书·二凶传·刘劭》:“其若见问,当作依违答之。”
3.代词。表近指或远指。犹此,彼,或这些,那些。
●《书·皋陶谟》:“亦言其人有德。”
●《史记·陈涉世家》:“诸将以其故不亲附。”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4.代词。表特指。其中的,当中的。
●《史记·滑稽列传》:“用其二三十万为河伯取妇。”
●《汉书·苏武传》:“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
●宋苏轼《石钟山记》:“寺僧使小僮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叩之,硿硿然。”
●明马中锡《中山狼传》:“狼曰:‘丈人知其一,未知其二。’”
5.代词。虚词。无义。
●鲁迅《花边文学·推己及人》:“能骂退他的作品,使他不成其为作家。”
●毛泽东《做革命的促进派》:“什么红白喜事,讨媳妇,死了人,大办其酒席,实在可以不必。”
●叶圣陶《记金华的两个岩洞》:“如果移到别处,结成的佛手就像拳头那么一个,没有长长的指头,不成其为‘手’了。”
6.副词。表推测、估计。大概,或许。
●《易·干》:“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左传·隐公六年》:“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其陈桓公之谓乎!”
●《史记·孟尝君列传》:“人或说秦昭王曰:‘孟尝君贤,而又齐族也,今相秦,必先齐而后秦,秦其危矣。’”
7.副词。表诘问。犹岂,难道。
●《书·盘庚上》:“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
●《后汉书·翟酺传》:“今陛下有成王之尊而无数子之佐,虽欲崇雍熙,致太平,其可得乎?”
●宋陆游《晚秋农家》诗:“物物各有职,怠心其敢萌?”
8.副词。表示祈使。犹当,可。
●《书·洛诰》:“汝其敬识百辟享。”
●南朝宋鲍照《咏采桑》:“君其且调弦,桂酒妾行酌。”
●《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五年》:“然中原未复,二圣未还,朕心歉然,卿等其勉之!”
●太平天国洪仁玕《英杰归真》:“此因理直而言不得不直,非彼此有故渎之意也,弟其宽心勿畏可也。”
9.副词。表时间。a.表未来的,犹将,将要。
●《书·微子》:“今殷其沦丧。”
●孔传:“言殷将没亡。”
●宋苏轼《赐宰相吕公着乞致仕不许批答》:“若方勤于朴斫,而遽易于工师,人其谓何?”
10.副词。表时间。b.表过去的,犹既,已经。
●《书·禹贡》:“嵎夷既略,潍淄其道。”又“淮沂其乂,蒙羽其艺。”
●《史记·宋微子世家》:“于是诸侯皆曰‘桀宋’,‘宋其复为纣所为,不可不诛。’”
11.副词。表示论断,相当于“乃”。
●《诗·豳风·七月》:“八月其获,十月陨萚。”
●《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12.介词。表时间、处所或方向。犹于。
●《礼记·祭义》:“夏后氏祭其闇,殷人祭其阳,周人祭日,以朝及闇。”
●《庄子·达生》:“不厌其天,不忽于人。”
●《史记·滑稽列传》:“齐赵陪位于前,韩魏翼卫其后。”
●《荀子·议兵》:“故汤之放桀也,非其逐之鸣条之时也;武王之诛纣也,非以甲子之朝而后胜也。”
13.连词。表示选择。或者,还是。
●《战国策·韩策二》:“公仲曰:‘子以秦为将救韩乎?其不乎?’”
●《庄子·徐无鬼》:“今老邪?其欲干酒肉之味邪?其寡人亦有社稷之福邪?”
●唐韩愈《祭十二郎文》:“呜呼!其信然耶?其梦耶?其传之非真实耶?”
14.连词。表示让步。尚且。
●《楚辞·离骚》:“览椒兰其若兹兮,又况揭车与江离。”
●《列子·力命》:“天其弗识,人胡能觉?”
15.连词。表示假设。如果,假如。
●《诗·小雅·小旻》:“谋之其臧,则具是违;谋之不臧,则具是依。”
●《吕氏春秋·慎势》:“汤其无郼,武其无岐,贤虽十全,不能成功。”
●《敦煌变文集·搜神记变文》:“安曰:‘此怪大恶!君须急速还家,去舍三里,披发大哭。’其家人大小闻哭声,并悉惊怖,一时走出往看。合家出后,四合瓦舍忽然崩落。其不出者,合家总死。”
16.助词。用于定语之后或主谓之间,犹之。
●《书·康诰》:“朕其弟,小子封。”
●《大戴礼记·保傅》:“凡是其属,太保之任也。”
●《楚辞·九章·涉江》:“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
17.助词。用于动词之后,相当于“了”,“着”。
●元无名氏《抱妆盒》楔子:“于三月十五日,天子亲到御园,向东南方打其一弹。”
●元王子一《误入桃源》第三摺:“我当年同兄弟阮肇上天台山采药,只为日暮,迷其归路。”
●元关汉卿《窦娥冤》楔子:“不幸夫主亡逝已过,只有一个孩儿,年长八岁,俺娘儿两个,过其日月。”
18.助词。用于形容词之后,相当于“然”。
●《诗·郑风·溱洧》:“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
●《诗·秦风·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唐吴筠《别章叟》诗:“今日成远别,相对心凄其。”
19.助词。用于疑问代词的前后,起强调作用。
●《诗·唐风·扬之水》:“既见君子,云何其忧?”
●汉王充《论衡·超奇》:“山之秃也,孰其茂也?”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其孰能讥之乎?”
●太平天国洪仁玕《军次实录》:“每年总计耗中国银两不下四五千万之多,我中土华人其何以堪?”
20.助词。用于句中,无义。
●《诗·邶风·北风》:“北风其凉,雨雪其雱。”
●《诗·邶风·击鼓》:“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21.姓。
●汉代有其石,宋代有其德,明代有其福。
其(II)jī
ㄐ〡
〔《广韵》居之切,平之,见。〕
1.助词。用于疑问代词之后,表疑问语气。
《书·微子》:“今尔无指,告予颠隮,若之何其?”孙星衍疏:“郑康成曰:‘其,语助也。齐鲁之间声如姬。《记》曰“何居”。’……何居者,《檀弓篇》:‘檀公曰:“何居?”’注云:‘居,读为姬姓之姬,齐鲁之间语助也。’”《诗·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陆德明释文:“其,音基,辞也。”宋陆游《醉歌》:“浩歌起舞夜何其?北斗磊落明河移。”清黄宗羲《吴山益然大师塔铭》:“夜半,问夜何其,对者以亥正。”2.用于地名。
●《汉书·武帝纪》:“四月幸不其。”
3.用于人名。
●汉代有审食其、郦食其。
其(III)ji
ㄐ〡ˋ
〔《集韵》居吏切,去志,见。〕
助词。常用在“彼”之后。
●《诗·王风·扬之水》:“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
●郑玄笺:“其,或作记,或作己,读声相似。”
●《诗·郑风·羔裘》:“彼其之子,舍命不渝。”
●《诗·曹风·候人》:“彼其之子,不称其服。”
其³ qí
词缀:极~|尤~|如~。另见601页jī。
其语助词,无具体意义,在许多场合下与现代动词之后的附加成分类似,与用作人称代词领格或指示代词者不同。
▶《东堂老》剧楔子:“近日赵兄染其疾病,不知有甚事,着扬州奴来请我。”
▶《五侯宴》剧三:“近日我染其疾病。”二例均犹言患了疾病。
▶《抱妆合》剧楔子:“于三月十五日,天子亲到御园,向东南方打其一弹。”
▶《渭塘奇遇》剧三:“敢问秀才,配其良姻否?”
▶《误人桃源》剧三我当年同兄弟阮肇上天台山采药,只为日暮,迷其妇路。”
▶《东窗事犯》剧楔子:“……到于浙西钱塘镇,立名行在,即其帝位。”均犹言“打了”“配了”“迷了”“即了”。
▶《陈仓路》剧一:“我今铺谋定计,务要擒拿了许褚、张辽,逐其曹操。”此处“擒拿”之后用“了”,“逐”后用“其”,可见二者作用相当。
▶《窦娥冤》剧楔子:“不幸夫主亡逝已过,只有一个孩儿,年长八岁,俺娘儿两个,过其日月。”此犹言过着。
▶《延安府》剧二:“小官轻财好士,养其四方游士。”
其² qí
书副
①表示揣测、反诘:齐师~遁?丨欲加之罪,~无辞乎?
②表示请求或命令:子~勉之!
其1ㄑ丨ˊqí1.他(她、它);他(她、它)們。用於第三人稱。[例]順~自然|任~生長|出~不意,攻~不備。2.他(她、它)的;他(她、它)們的。[例]各司~職|獨善~身|人盡~才,物盡~用。3.表示虛指。[例]忘~所以。4.那;那個;那樣。[例]不勝~擾|恭逢~盛|確有~事。5.其中的。[例]擇~善者而從之|只知~一不知~二。6.詞綴。置於副詞性詞根後,表示語氣加強。[例]尤~|極~。7.〈書〉表示推測、估計,相當於「大概」、「或許」。[例]微管仲,吾~披髮左衽矣(《論語‧憲問》)。8.〈書〉表示反問,相當於「豈」、「難道」。[例]一之謂甚,~可再乎(《左傳‧僖公五年》)?9.姓。其2ㄐ丨jī1.〈書〉助詞。用在句末,表示疑問。[例]夜如何~?夜未央(《詩經‧小雅‧庭燎》)。2.用於人名。如酈(ㄌ丨ˋ lì)食(丨ˋ yì)其,秦末辨士。
其-中華大字典1、其讀音:渠之切,音碁,支韻。釋文:
❶指物之辭。《易繫辭》:~旨遠。~辭文。
❷狀事之辭。〔王引之云〕:有先言事而後言其狀者。若擊鼔~鏜、零雨~濛、之屬是也。有先言其狀而後言其事者。若殷~靁、淒~以風、之屬是也。
❸擬議之辭。《左隱十二年傳》:天~以禮悔禍於許。
❹猶殆也。《易繫辭》:易之興也。~於中古乎。作易者~有憂患乎。
❺猶將也。《書甘誓》:予~大賚女。
❻猶尙也。庶幾也。《書皋陶謨》:帝~念哉。
❼猶若也。《詩小旻》:謀之~臧。則具是違。
❽猶乃也。《書禹貢》:淮沂~乂。蒙羽~藝。
❾猶之也。《書康誥》:孟侯朕~弟小子封。
❿猶寧也。《易繫辭》:妻~可得見邪。
⓫更端之詞。《書無逸》:~在高宗。
⓬語助也。《書康誥》:未~有若女封之心。
⓭發聲也。《書大傳》:禹~跳。
⓮~然。猶必爾也。《左襄二十三年傳》:~然。將具敝車而行。
⓯~諸。亦擬議之辭。《公羊桓六年傳》:~諸以病桓與。
⓰來~。豆腐也。《虞集文》:鄕語呼豆腐爲來~。
⓱古作丌、亓。見《集韻》。
⓲姓也。漢阿陽侯~石。宋~德。明~福。
2、其讀音:居之切,音基,支韻。釋文:
❶語助辭。《詩庭燎》:夜如何~。
❷同幾。《易否》:~亾~亾。
❸人名。漢審食~。酈食~。
❹祝~。地名。卽夾谷。《左定四年傳》:公會齊侯於祝~。
〔按春秋定公四年。公會齊侯於夾谷。地在今江蘇贛楡縣南四十餘里〕。
❺不~。縣名。《漢書武帝紀》:四月幸不~。
〔注〕:山名。因以爲縣。今卽墨東南二十里有此山。
〔按不~故城。在今山東卽墨縣西南〕。
3、其讀音:居吏切,音寄,寘韻。釋文:語已辭。通作記、己。《詩檜風》:彼~之子。《禮記》:引作記。《左傳》:引作己。
4、丌讀音:居之切,音姬,支韻。釋文:
❶下基也。薦物之~。見《說文》。
❷姓也。唐~實。~士能。
5、亓釋文:古其字。見《集韻》。
〔又〕:姓也。唐~志紹。宋~贇。明~宣。~驥。
6、己讀音:苟起切,音紀,紙韻。釋文:
❶中宮也。象萬物辟藏詘形也。見《說文》。
❷十干之一。《爾雅釋天》:太歲在~曰屠維。
〔又〕:月在~曰則。
❸身也。人之對稱。《禮記坊記》:君子貴人而賤~。先人而後~。
❹紀也。《詩節南山》:式夷式~。
❺私也。《論語顏淵》:克~復禮爲仁。
❻兩~。黻形也。《書益稷傳》:黻爲兩~相發。
❼夫~。猶言某甲也。《左文十四年傳》:終不曰公。曰夫~氏。
7、己讀音:口己切,音起,紙韻。釋文:人姓。《詩長發箋》:顧。昆吾。皆~姓也。
8、基讀音:居之切,音朞,支韻。釋文:
❶牆始也。見《說文》。
❷始也。見《爾雅釋詁》。
❸本也。《詩南山有臺》:邦家之~。
❹業也。《淮南主術》:建以爲~。
❺門塾之址也。《詩絲衣》:自堂徂~。
❻據也。在下物所依據也。見《釋名釋言語》。
❼謀也。見《爾雅釋詁》。
❽設也。見《爾雅釋言》。
❾經也。見《爾雅釋言》。
❿坤爲~。見《易繫辭》。
⓫鎡~。田器也。《孟子公孫丑》:雖有鎡~。不如待時。
⓬通其。《禮記孔子閒居》:夙夜~命宥密。
⓭通朞。《後漢郞顗傳》:於詩三~。
〔注〕:~、當作朞。
9、箕讀音:居之切,音姬,支韻。釋文:
❶所以簸者也。从竹。默、象形。丌、其下也。見《說文箕部》。
〔按篇海云。~、簸~。揚米去糠之具〕。
❷埽除時受塵土之具也。《禮記曲禮》:凡爲長者糞之禮。必加帚于~上。
❸用器也。《漢書平帝紀》:通于器物《注》引《孟康》:案~以柳爲之。
❹星名。二十八宿之一。今立夏節子正零刻零分之中星。
〔按詩巷伯。成是南~。箋云。~星哆然踵狹而舌廣〕。
❺萬物根稘也。《史記律書》:~者言萬物根稘。故曰~。正月也。
❻舒展兩足也。《禮記曲禮》:坐毋~。
〔疏〕:謂舒展兩足。狀如~舌也。
❼~踞。屈膝坐也。《史記張耳陳餘傳》:高祖~踞詈。《索隱》引《崔浩注》:屈膝坐。其形如~。
〔又〕:伸其兩腳而坐也。《漢書陸賈傳》:~踞見賈。
〔注〕:謂伸其兩腳而坐。亦曰~踞。其形似~。
❽~踵。前開後狹。似~後平貌。《文選宋玉賦》:~踵漫衍。
❾~賦。斂民財也。《淮南氾論》:頭會~賦。
〔注〕:~賦似~然。斂民財、多取義也。
❿~伯。風師也。《文選張衡賦》:屬~伯以函風兮。
⓫國名。《書洪範》:王訪于~子。
〔注〕:~、國名。子、爵也。
⓬地名。《春秋僖三十三年》:晉人敗狄於~。
〔注〕:太原陽邑縣南有~城。〔在今山西大谷縣東南〕。
⓭縣名。漢置。屬琅邪郡。當今山東莒縣北。
⓮木名。《國語鄭語》:檿弧~服。
⓯蟲名。《考工記梓人》:以股鳴者。
〔疏〕:七月詩云。五月斯螽動股。今豳州人謂之春~。
⓰姓也。晉大夫~鄭。
其
⁶其
《説文》:“箕,簸也。从竹、ࠀ(ѡ形,下其丌也。ࠀ/܌古文箕省。࠷ۯ܌亦古文箕。ࠔ˯܌亦古文箕。其,籀文箕。ࠥʯ܌籀文箕。”
(一)jī 《廣韻》居之切,平之見。之部。
(1)同“箕”。簸箕。《説文·箕部》:“其,籀文箕。”段玉裁注:“經籍通用此字為語詞。”徐同柏《從古堂款識學·周丕箕敦》:“其,箕本字。”
(2)语气词。表示疑问。清王引之《經傳釋詞》卷五:“其,問辭之助也。”《書·微子》:“今爾無指告予,顛隮,若之何其?”《史記·宋微子世家》“隮”作“躋”,裴駰集解引鄭玄曰:“其,語助也。齊魯之間聲如姬。《記》曰‘何居’。”《詩·魏風·園有桃》:“彼人是哉!子曰何其?”毛傳:“夫人謂我欲何為乎?”陸德明釋文:“其,音基。”《文選·蘇武〈詩四首〉》之三:“征夫懷往路,起視夜何其?”李善注:“毛詩曰‘駪駪征夫’,又曰‘夜如何其,夜未央。’毛萇曰‘其,辭也。’”
(3)周年。后作“朞(期)”。《墨子·非儒下》:“喪:父母三年,妻、後子三年,父、叔父、弟兄、庶子其,戚、族人五月。”畢沅校注:“其,與期同。”又《公孟》:“勸於善言,而學其年。”孫詒讓閒詁:“《意林》引作‘朞年’……此書期年字多作其。”
(4)同“基”。谋虑。《字彙補·八部》:“其,又與基同,謀也。”《禮記·孔子閒居》:“夙夜其命宥密,無聲之樂也。”鄭玄注:“《詩》讀其為基,聲之誤也。基,謀也;密,静也。言君夙夜謀為政教以安民,則民樂之,此非有鐘鼓之聲也。”按:《詩·周頌·昊天有成命》作“夙夜基命宥密”。
(二)qí 《廣韻》渠之切,平之羣。之部。
(1)代词。1.表示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的”,或“他”、“她”、“它”。《易·繫辭下》:“誣善之人其辭游,失其守者其辭屈。”唐韓愈《師説》:“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説》以貽之。”明潘高《初春有述》:“樹中尤愛梅,為其能守素。”2.也可以作反身代词,指自己。《楚辭·九章·哀郢》:“心嬋媛而傷懷兮,眇不知其所蹠。”王逸注:“其,一作余。”3.表示指示,相当于“这”、“那”、“其中的”。《左傳·襄公二十五年》:“晏子立於崔氏之門外,其人曰:‘死乎?’”《莊子·山木》:“其一能鳴,其一不能鳴,請奚殺?”《史記·孝文本紀》:“其歲,新垣平事覺,夷三族。”
(2)副词。1.表示揣度,相当于“也许”、“大概”。清王引之《經傳釋詞》卷五:“其,猶殆也。”《左傳·成公三年》:“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唐柳宗元《封建論》:“勢之來,其生人之初乎!”2.表示祈使。《左傳·隱公三年》:“吾子其無廢先君之功!”唐李公佐《南柯太守傳》:“子其寢矣!余將䬴馬濯足,俟子小愈而去。”《三國演義》第一百一十八回:“詔曰:鎮西將軍鍾會,所向無敵……其以會為司徒,進封縣侯,增邑萬户。”3.表示反诘,相当于“༎ܢ\u001D、“难道”。《左傳·僖公五年》:“晋不可啓,寇不可翫,一之謂甚,其可再乎?”宋王安石《與揚蟠推官書二》:“方當求正乎人,其敢正人乎哉!”4.表示时间,相当于“将”。清王引之《經傳釋詞》卷五:“其,猶將也。”《書·微子》:“今殷其淪喪。”孔傳:“淪,没也。言殷將没亡。”《管子·小匡》:“教訓不善,政事其不治。”郭沫若集校:“謂‘政事將不治’也。”唐李白《紀南陵題五松山》:“時命或大謬,仲尼其奈何?”按:“其”一本作“將”。
(3)连词。1.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若”、“如果”。清王引之《經傳釋詞》卷五:“其,猶若也。”《詩·小雅·小旻》:“謀之其臧,則具是違;謀之不臧,則具是依。”《史記·范雎蔡澤列傳》:“今夫韓、魏,中國之處而天下之樞也,王其欲霸,必親中國以為天下樞,以威楚、趙。”按:《戰國策·秦策三》作“王若欲霸”。唐封演《封氏聞見記·詮曹》:“及注擬不盡,即用三考二百日闕;通夏不了,又用兩考二百日闕;其或未能處置,即且給公驗。”2.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或者”、“还是”。《晏子春秋·内篇雜下十二》:“請飲而後辭乎,其辭而後飲乎?”《莊子·養生主》:“天與,其人與?”《史記·趙世家》:“秦誠愛趙乎?其實憎齊乎?物之甚者,賢主察之。秦非愛趙而憎齊也。”
(4)助词。附着于形容词前、后,起加强形容的作用。《詩·邶風·北風》:“北風其涼,雨雪其雱。”《楚辭·九章·橘頌》:“緑葉素榮,紛其可喜兮。”《楚辭·離騷》:“路曼曼其脩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5)极,甚。《韓非子·初見秦》:“是故秦戰未嘗不尅,攻未嘗不取,所當未嘗不破,開地數千里,此其大功也。”王先慎集解:“《策》其作甚,是也。先言秦之功極大,為下‘霸王之名不成’作反勢,若作其,則文氣平實。其當為甚之殘字。”
(6)通“期(qī )”。《字彙補·八部》:“其,借作期。《戰國策》:‘其於成事而已。’”《吕氏春秋·慎行》:“君子計行慮義,小人計行其利,乃不利。”陈奇猷校釋引陶鴻慶曰:“其借為期。《易·繫辭》‘死其將至’,陸氏《釋文》云:‘其一作期’,是其例也。‘小人計行期利’與‘君子計行慮義’文正相對。”元佚名《百花亭》第二折:“自從與賀家姐姐作伴,半載其程,錢物使盡。”
(7)姓。《廣韻·之韻》:“其,姓。”《通志·氏族略五》:“其氏。漢功臣表有陽阿侯其石,傳封六代。”
(三)jì 《集韻》居吏切,去志見。之部。
助词。附在代词“彼”、“何”等之后。《詩·王風·揚之水》:“彼其之子,不與我戍申。”《史記·孔子世家》:“賜!汝來何其晚也。”宋王安石《與祖擇之書》:“彼其於道也,非心得之也。”
其¹ qí
①书代人称代词。他(她、它)的;他(她、它)们的:各得~所|自圆~说。
②书代人称代词。他(她、它);他(她、它)们:促~早日实现|不能任~自流。
③书代指示代词。那个;那样:查无~事|不厌~烦。
④书代指示代词。虚指:忘~所以。
⑤(Qí)名姓。
【读音】qí
【繁体】其
其〈名〉
通“期”。期限[predeterminedtime;scheduledtime]
既辱且危,死其将至。――《易·系辞下》
其〈代〉
(形声。甲骨文字形象簸箕形,即“箕”本字。金文又加声符“丌”,变成“其”。本义:簸箕。今字作“箕”。“其”假借为代词:他、他们、那等)
彼、他[he]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又如:独善其身
她[she]。如:萨奇打他的妻子,将其打倒在地
它[it]
或者不如说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鲁迅《祝福》
他们;她们;它们[they]。如: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他的[his]
他日归,则有馈其兄生鹅者。――《孟子·
其qí
⒈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他的,他们,他们的:~貌不扬。劝~自力。促~成功。人尽~才。各得~所。
⒉指示代词。那(这),那(这)些,那(这)样:不乏~人。确有~事。
⒊连词。如果,假使:若~为难,你就不去。
⒋文言助词。〈表〉揣测、反问、期望、命令等:~奈我何?尔~勉之。
⒌虚指,无实在意义:北风~凉。夸夸~谈。
⒍[其中]这(那)里面:乐在~中。
⒎[其他][其它]别的。
⒏[其次]第二,次要的。
⒐[其余]另外的,剩下的。
⒑[其实]事实上,实际上:盛名之下,~实难副。
────────────────—
其jī1.助词。用于疑问代词之后,表疑问语气。2.用于地名。3.用于人名。汉代有审食其﹑郦食其。
────────────────—
其jì1.助词。常用在"彼"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