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
拼音
shān笔顺
丨 ㇄ 丨中竖正直,稍长,两边竖向笔画略带斜势,左右对称,三个竖向笔画排布大致均匀。
同音字
读音为shān的字 读音为shan的字基础解释
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山-中華語文大辭典山ㄕㄢshān1.地面上高聳隆起的部分。[例]~顛|~峰|翻~越嶺|跋~涉水。2.形狀像山一樣的東西。[例]一座冰~。3.★〈口〉指蠶蔟(ㄘㄢˊ ㄘㄨˋ cáncù,供蠶吐絲結繭的用具)。[例]蠶上~了。4.★〈口〉比喻巨大的聲響。[例]鑼鼓敲得~響。5.姓。6.二一四部首之一。
山-漢語大字典山
《説文》:“山,宣也。宣气ࢿȯ܌生萬物,有石而高。象形。”按:甲骨文、金文像山峰并立之形。
shān 《廣韻》所閒切,平山生。元部。
(1)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説文·山部》:“山,有石而高。”王筠句讀:“無石曰丘,有石曰山。”《書·旅獒》:“為山九仞,功虧一簣。”《莊子·大宗師》:“夫藏舟於壑,藏山於澤,謂之固矣。”南朝宋劉鑠《擬明月何皎皎》:“河廣川無梁,山高路難越。”毛泽东《沁园春·雪》:“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2)特指“五嶽”。《書·禹貢》:“奠高山大川。”孔傳:“高山,五嶽。大川,四瀆。”《國語·周語中》:“以供上帝山川百神之祀。”韋昭注:“山川,五嶽、河海也。”南朝宋顔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詩序》:“晷緯昭應,山瀆效靈。”李善注:“山,五嶽也。”
(3)坟墓。《水經注·渭水》:“秦名天子冢曰山,漢曰陵,故通曰山陵矣。”唐李華《含元殿賦》:“靡迤秦山,陂陀漢陵。”《遼史·禮志一》:“孟冬朔拜陵儀:有司設酒饌于山陵。”
(4)像山的(东西)。如:山墙。《新唐書·藩鎮宣武彰義澤潞·吴少陽傳附吴元濟》:“元濟者,其長子也,山首燕頷,垂頤,鼻長六寸。”《西遊記》第二十三回:“兩山頭掛着四季吊屏。”也指蚕簇。如:蚕上山了。
(5)山状饰纹。《廣雅·釋言》:“山,彰也。”《書·益稷》:“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會。”孔傳:“畫三辰、山、龍、華、蟲於衣服旌旗。”《荀子·大略》:“天子山冕。”《禮記·明堂位》:“有虞氏服韍,夏后氏山,殷氏火,周龍章。”
(6)大;巨大。唐貫休《山呼萬歲》:“聲教無為日,山呼萬歲聲;隆隆如谷響,合合似雷鳴。”元關漢卿《雙赴夢》第四折:“我奉玉甌,進御酒,一齊山壽。”《紅樓夢》第六十七回:“碰的頭山響。”
(7)山里边。古指僧、道、隐士的住处。元關漢卿《魯齋郎》第三折:“則不如趁早歸山去。”徐珂《清稗類鈔·教育類》:“黄無志出山,由田文忠密保簡放襄陽道。”
(8)谦辞。唐薛逢《鑷白曲》:“況兼職禄霜峨峨,山妻稚女悉迎到。”元盧摯《蟾宫》:“稚子謙和禮法,山妻軟弱賢達。”
(9)粗俗。明湯顯祖《牡丹亭·索元》:“你道山不山?中了狀元一道煙。”
(10)姓。《通志·氏族略四》:“山氏,周山師掌山林之官,以官為氏。”
山shān
①名地面上由土、石形成的高耸的部分:一座~|高~。
②形状像山的东西:冰~。
③方名蚕蔟:蚕上~了。
④指山墙:房~。
⑤(Shān)名姓。
【读音】shān
【繁体】山
山〈名〉
(象形。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山峰并立的形状。“山”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
同本义[mountain]
山,土有石而高。――《说文》
山,土之聚也。――《国语·周语》
山人取之。――《左传·昭公四年》
夏后代山。――《礼记·明堂位》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列子·汤问》
如山如阜,如冈如陵。――《诗·小雅·天保》
生于山阜,处于室堂。――《荀子·赋》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书·旅獒》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又如:山霭(山上的云气);山灵(
山shān
⒈地面上高度大、坡度陡的隆起地貌:高~。华~。
⒉像山的:~洪。冰~。~墙(房屋两头的墙)。
⒊〈喻〉多,太多:人~人海。
⒋蚕簇:蚕已上~。
1、山讀音:師間切,音删,删韻。釋文:
❶宣也。謂能宣廇气生萬物也。有石而高。象形。見《說文》。
〔注〕:象~峯竝起之形。
〔按地文學家謂地球內部極熱。外殼爲冷氣迫促。遂皺襞而爲~。然地質學者、攷究世界古~。不盡由此理〕。
❷產者。產生萬物也。見《釋名釋山》。
❸途之險隔也。《易隨》:王用亨于西~。
❹陽位。君子象也。《春秋成五年》:梁~崩。
❺取其仁可仰也。《禮記明堂位》:夏后氏~。
❻陵塚也。《漢書地理志》:非獨爲奉~園也。
❼~立。猶正立也。《禮記樂記》:揔干而~立。
〔又〕:不搖動也。見《禮記玉藻注》。
❽~門。寺前門也。《西樵野記》:江夏悟眞寺。一僧法名元仁。秋夕月朗。輒出~門閒步。
❾連~。古易名。《周禮大卜》:掌三易之灋。一曰連~。
〔注〕:似~之出氣也。
❿景~。墳也。《文選任昉表》:瞻彼景~。
⓫博~。香爐名。見《攷古圖》。
⓬~長。師儒也。《元史選舉志》:凡師儒之命於禮部及行省及宣慰使者。曰學正、~長、學錄、敎諭。路州縣及書院置之。縣設敎諭一員。~長一員。
⓭~人。虞官。《左昭四年傳》:~人取之。〔後世高人隱士。亦多自號~人〕。
⓮~君。虎也。見《駢雅釋獸》。
⓯~子。馬名。《貢父詩話》:王丞相云。馬子山騎~子馬。
⓰~膏。獸名。《山海經中山經》:苦山有獸焉。名曰~膏。
⓱~離。古外國名。《漢書陳湯傳》:南排月氏、~離、烏弋。
〔注〕:~離去中國二萬里。
⓲~國。古外國名。《漢書西域傳》:~國去長安七千一百七十里。
⓳~陰。縣名。《漢書地理志》:會橊郡~陰。〔當今浙江山陰縣〕。
2、穔釋文:同山。見《字彙補》。
山
一作缲,或作臊。《国语·鲁语下》韦昭注:“夔一足,越人谓之山缲,人面猴身能言。”《神异经·西荒经》:“西方深山中有人焉,身长尺余,袒身捕虾蟹,性不畏人。见人止宿,暮依其火以炙虾蟹,伺人不在而盗人盐以食虾蟹。名曰山臊,其音自叫。人尝以竹著火中,爆烞而出,臊皆惊惮,犯之令人寒热。此虽人形而变化,然亦鬼魅之类,今所在山中多有之。”《古小说钩沈》辑祖冲之《述异记》:“宋元嘉初,富阳人姓王,于穷渎中作蟹断,旦往视之,见一材长二尺许,在断中,而断裂开,蟹出都尽。乃修治断,出材岸上。明往视之,见材复在断中,败如前。王又治断出材。明晨往视,所见如初。王疑此材妖异,乃取内蟹笼中系担头归,云至家当斧破然之。未至家三里,闻中倅悴动。转顾,见向材头变成一物,人面猴身,一手一足。语王曰:‘我性嗜蟹,比日实入水破君蟹断,入断食蟹,相负已尔,望君见恕,开笼出我;我是山神,当相佑助,并令断大得蟹。’王曰:‘汝犯暴人,前后非一,罪自应死。’此物种类专(上三字《太平广记》引作“转顿”二字,义较长)请乞放,王回头不应。物曰:‘君何姓名,我欲知之。’频问不已,王遂不答。去家转近,物曰:‘既不放我,又不告我姓名,当复何计,但应就死耳!’王至家炽火焚之,后寂然无复异。土俗谓之山,云知人姓名,则能中伤人,所以勤勤问王,正欲害人自免。”按:又有山都、冶鸟、山精、枭阳等物,名虽不一,要皆山之讹变。山即山魈,狒狒类动物,流传演变,遂成多色。
山山03ㄕㄢshān名①陸地上高起的部分。如:「崇山峻嶺」。《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吳師奔,登山以望,見楚師不繼復逐之。」②墳墓。唐.李華〈含元殿賦〉:「靡迤秦山,陂陀漢陵。」③姓。如晉代有山濤。④二一四部首之一。形山中的。如:「山村」、「山寨」。
山-汉语大词典山用野蚕丝制成的绸子。
●宋王禹偁《黑裘》诗:“野蚕自成茧,缲络为山。”
山shān
ㄕㄢ
〔《广韵》所闲切,平山,生。〕
1.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
●《书·禹贡》:“禹敷土,随山刊木。”
●《荀子·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毛泽东《沁园春·雪》词:“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2.特指五岳。
●《国语·周语中》:“以供上帝山川百神之祀。”
韦昭注:“山川,五岳河海也。”
●《文选·颜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晷纬照应,山渎效灵。”
李善注:“山,五岳也。渎,四渎也。”
3.形状像山的东西。如:冰山;鳌山。
4.陵寝,坟墓。
●《汉书·地理志下》:“后世世徙吏二千石、高訾富人及豪杰并兼之家于诸陵,盖亦以彊干弱支,非独为奉山园也。”
●颜师古注引如淳曰:“《黄图》谓陵冢为山。”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三》:“又东迳长陵南,亦曰长山也。秦名天子冢曰山,汉曰陵,故通曰山陵矣。”
●唐李华《含元殿赋》:“靡迤秦山,陂陀汉陵。”
5.蚕簇。蚕上簇叫上山。参见“上山”。
6.指山墙。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二:“民有比屋居者,忽作高屋,屋山覆盖邻家。邻家讼之,谓他日且占地。”
参见“山墙”。
7.指酒肆的楼上。
●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酒肆》:“酒阁名为厅院,若楼上则又或名为山,一山、二山、三山之类。牌额写过山,非特有山,谓酒力高远也。”
8.山中。指隐居之处。
●元关汉卿《鲁斋郎》第三摺:“则不如趁早归山去。”
参见“山人”。
9.山野,村俗。多用作谦词。参见“山臣”、“山妻”。
10.形容声音大。参见“山响”。
11.姓。
●晋有山涛。见《晋书》本传。
【山】3画 2277·0 shān ㄕㄢ 集韻所間切,平,山韻,審 二。元部。㊀陸地上土石隆起高聳的部分。書 禹貢:“禹敷土,隨山刊木。”㊁墳墓。漢書 地理志下:“非獨爲奉山園也。”注:“如淳曰:黃圖謂陵冢爲山。”㊂蠶簇。蠶上簇叫上山。㊃冠前的牌狀飾品。形似山,故名。後漢書 輿服志下:“通天冠,高九寸,正豎,頂少邪却,乃直下爲鐵卷梁,前有山,展筩爲述,乘輿所常服。”㊄姓。春秋 晉有大夫 山祁,晉有 山濤。又 北魏改 吐難氏爲 山氏。參閲 通志二八 氏族四 以官爲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