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鼎一丝

拼音

jiǔ dǐng yī sī

笔顺


同音字

读音为jiǔ的字 读音为dǐng的字 读音为yī的字 读音为sī的字 读音为jiu的字 读音为ding的字 读音为yi的字 读音为si的字

基础解释

同千钧一发,比喻非常危急。

详细解释

  • 【解释】:同千钧一发,比喻非常危急。
  • 【出自】:明·宋濂《同公塔铭》:“呜呼,贤首之宗不振久矣,凛乎若九鼎一丝之悬。”
  • 【语法】:联合式;作定语;指十分危急的时刻

按字解释

九鼎:相传夏禹铸了九个鼎,象征九州,夏、商、周三代奉为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后以“九鼎”比喻分量之重。

一丝:形容极细或极少。

词典解释

九鼎一丝-汉语大词典

九鼎一丝犹言一发千钧。喻非常危急。
●明宋濂《同公塔铭》:“呜呼,贤首之宗不振久矣,凛乎若九鼎一丝之悬。”

九鼎一丝-中华成语大词典

九鼎一丝
【拼音】:jiǔ dǐng yī sī
解释
同千钧一发,比喻非常危急。
出处
明·宋濂《同公塔铭》:“呜呼,贤首之宗不振久矣,凛乎若九鼎一丝之悬。”
示例
近义词
千钧一发
反义词
语法
作定语;指十分危急的时刻

九鼎-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九鼎 jiǔ dǐng❶ 古代传说夏禹铸了九个鼎,象征九州,成为夏、商、周三代传国的宝物。
❷ 比喻分量极重:一言~。同义词:九州 九㙻 九鼎 九纲 九寰 九截 九牧 九区 轮囷 九壤 九土 九维 九围 九县 九埏 九野 九垠 九有 九囿 九宇 九寓 九隅 九域 九原 区有 式围

九鼎-汉语大词典

九鼎1.相传夏禹铸九鼎,象征九州,夏商周三代奉为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
●战国时,秦楚皆有兴师到周求鼎之事。
●周显王时,九鼎没于泗水彭城下。
●唐武后、宋徽宗也曾铸九鼎。
●《史记·封禅书》:“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亨鬺上帝鬼神。遭圣则兴,鼎迁于夏商。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后亦以九鼎借指国柄。
●南朝宋谢瞻《张子房诗》:“力政吞九鼎,苛慝暴三殇。”
●宋杨万里《读严子陵传》诗:“早遣阿瞒移九鼎,人间何处有严陵。”
●清龚自珍《妙法莲华经四十二问》:“诸经有《法华》,王者之有九鼎,家业之有总帐簿也。”
2.喻分量重。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司马贞索隐:“言毛遂至楚,使赵重于九鼎大吕,言为天下所重也。”
●宋黄庭坚《次韵答叔原会寂照房呈稚川》:“声名九鼎重,冠盖万夫望。”
●明张煌言《怀古》诗:“人定能胜天,一言重九鼎。”

九鼎-全唐诗宋词元曲典故辞典

九鼎
【出典】 《史记》卷十二《孝武本纪》:“其夏六月中,汾阴巫锦为民祠魏脽后土营旁,见地如钩状,掊视得鼎。……有司皆曰: ‘闻昔大帝兴,神鼎一,一者一统,天地万物所系终也。黄帝作宝鼎三,象天、地、人也。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鬺烹上帝鬼神。遭圣则兴,迁于夏商。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伏而不见。颂云: 自堂徂基,自羊徂牛;鼐鼎及鼒,不虞不骜,胡考之休。今鼎至甘泉,光润龙变,承休无疆。合兹中山,有黄白云降盖,若兽为符,路弓乘矢,集获坛下,报祠大飨。惟受命而帝者心知其意而合德焉。鼎宜见于祖祢,藏于帝廷,以合明应。’”又,《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也有上述记载,除个别文字稍异外,全同。
【释义】 孝武帝时汾阴巫锦掘得大鼎,无款识,有司向皇帝解释鼎的故事。九鼎,相传是禹所铸,原是祭器,后作国家权力的象征。
【例句】 ①衣紫袍,居黄阁,九鼎沉如许由瓢,调羹无物教人笑。(曾瑞〔南吕·四块玉〕)此处九鼎喻指权柄。②定华夷九鼎,得乾坤正刑。(郑光祖杂剧《辅成王周公摄政》第一折〔那吒令〕)周公唱词,是说周得天下,建立政权。九鼎代表国家权力。

九鼎-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九鼎jiǔdǐnɡ
名古代传说夏禹铸了九个鼎,象征九州,成为夏、商、周三代传国的宝物。

九鼎-中国神话大词典

九鼎
《史记·封禅书》:“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亨(烹)鬺上帝鬼神。”按:《左传·宣公三年》云:“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枚,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姦。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魑魅罔两,莫能逢之。故能恊于上下,以承天休。”此“九鼎”说之所本也。

九鼎-中華語文大辭典

九鼎ㄐ丨ㄡˇ ㄉ丨ㄥˇjiǔdǐnɡ1.相傳夏禹治水後,曾以九州的貢金鑄成九個鼎,象徵九州。後來被夏、商、周三代奉為象徵國家政權的傳國寶器。2.比喻極重的分量。[例]一言~|聲名~重。

九鼎-全唐诗宋词元曲典故辞典

九鼎1
【出典】 《左传·桓公二年》:“臧哀伯谏曰:‘……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义士犹或非之。’”晋·杜预注:“九鼎,殷所受夏九鼎也。武王克商,乃营雒邑而后去之,又迁九鼎焉。”《史记》卷一二《孝武本纪》:“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鬺烹上帝鬼神。遭圣则兴,迁于夏商。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伏而不见。”《旧唐书》卷六《则天皇后本纪》万岁登封二年:“夏四月,铸九鼎成,置于明堂之庭。”《宋史》卷一九《徽宗纪一》:“(崇宁)三年春正月……癸卯,太白昼见,甲辰,铸九鼎。”参见“九金”条。
【释义】 旧传,夏禹曾用青铜铸九鼎,象征九州,成为传国之宝。周成王、周武王先后迁移九鼎,周显王时九鼎沦没。唐武则天、宋徽宗都曾重铸九鼎。宋词中常用“九鼎”咏王朝兴盛。
【例句】 ①两阶羽舞三苗格,九鼎神金一铸成。(晁端礼《鹧鸪天·晏叔原近作鹧鸪天曲,歌咏太平,辄拟之为十篇……》其九438)这里用“九鼎神金一铸成”咏宋徽宗铸九鼎事,称美宋朝一统。②曾把丝纶一掷,藐视山河九鼎,高议凛人寒。(沈明叔《水调歌头》[汉事正犹豫]3595)这里以“九鼎”代指朝廷。

九鼎-全唐诗宋词元曲典故辞典

九鼎2
【出典】 《战国策》卷一《东周策》:“颜率曰:‘……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史记》卷七六《平原君列传》:“平原君……归至于赵,曰:‘……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唐·司马贞《史记索引》:“九鼎大吕,国之宝器。言毛遂至楚,使赵重于九鼎大吕,言为天下所重也。”
【释义】 九鼎是国家的宝器,据说一鼎即需九万人挽之。春秋时人曾用九鼎比喻抽象事物份量之重。后人沿用为典。
【例句】 君恩九鼎重,臣命一毫轻。(石孝友《水调歌头·送张司业》2031)这里用九鼎比喻君恩之重。

出处

明·宋濂《同公塔铭》:“呜呼,贤首之宗不振久矣,凛乎若九鼎一丝之悬。”

引证

明-宋濂--《佛心慈济妙辩大师别峰同公塔铭》:凛乎若九鼎一丝之悬,公独能撑支震耀,使孤宗植立于十余传之后凡五十年,非贤者其能致是乎?

清-吴伟业--《敕赠卢母罗淑人墓志铭》:天地惨黩,生民糜烂,闺门妇孺以一身搘拄于室家骨肉九鼎一丝之际,岂不难哉!

明-宋濂--《同公塔铭》:呜呼,贤首之宗不振久矣,凛乎若九鼎一丝之悬。

故事

明-宋濂--《佛心慈济妙辩大师别峰同公塔铭》:凛乎若九鼎一丝之悬,公独能撑支震耀,使孤宗植立于十余传之后凡五十年,非贤者其能致是乎?

清-吴伟业--《敕赠卢母罗淑人墓志铭》:天地惨黩,生民糜烂,闺门妇孺以一身搘拄于室家骨肉九鼎一丝之际,岂不难哉!

明-宋濂--《同公塔铭》:呜呼,贤首之宗不振久矣,凛乎若九鼎一丝之悬。

造句

接龙

丝丝入扣 扣人心弦 弦无虚发 发硎新试 试才录用 用心良苦 苦不可言 言不及义 义愤填膺 膺箓受图 图文并茂 茂林修竹 竹篮打水 水土不服 服服贴贴

组词

近义词

jiǔ dǐng yī sī

1、[千钧一发]qiān jūn yī fà

比喻情况万分危急。

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