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dǐng

笔顺

𠃍 丿 𠃍

同音字

读音为dǐng的字 读音为ding的字

基础解释

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鼎鼎-中華語文大辭典

鼎鼎ㄉ丨ㄥˇ ㄉ丨ㄥˇdǐnɡdǐnɡ盛大的樣子。[例]大名~。

鼎鼎-汉语大词典

鼎鼎1.形体怠缓貌。
●《礼记·檀弓上》:“故丧事虽遽不陵节,吉事虽止不怠。故骚骚尔则野,鼎鼎尔则小人,君子盖犹犹尔。”
郑玄注:“鼎鼎,谓大舒。”
●孔颖达疏:“若吉事鼎鼎尔,不自严敬,则如小人然,形体宽慢也。”
●明张煌言《山中屡空泊如也偶读渊明饥驱句犹觉其未介遂作反乞食诗仍用其韵》:“奈何饕餮者,朵颐鼎鼎来。”
2.引申为蹉跎。
●晋陶潜《饮酒》诗之三:“鼎鼎百年内,持此欲何成!”
●宋陆游《老身》诗:“百年殊鼎鼎,万事祇悠悠。”
●康有为《除夕答从兄沛然秀才时将入京上书》诗:“鼎鼎百年言笑速,悠悠万里别离难。”
3.盛大。
●唐元稹《高荷》诗:“亭亭自抬举,鼎鼎难藏擫。”
●清梁章钜《浪迹丛谈·金衙庄》:“相府潭潭兼旷奥,侯门鼎鼎半萧森。”
●姚华《曲海一勺》:“无赫赫之位,乏鼎鼎之声。”

鼎鼎-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鼎鼎dǐnɡdǐnɡ
形盛大:~大名。

鼎鼎-辞源3

【鼎鼎】㊀懶散貌。禮 檀弓上:“故騷騷爾則野,鼎鼎爾則小人,君子蓋猶猶爾。”疏:“若吉事鼎鼎爾不自嚴敬,則如小人然,形體寬慢也。”引申爲蹉跎。晉 陶潛 陶淵明集三 飲酒詩之三:“鼎鼎百年内,持此欲何成?”㊁盛貌。唐 元稹 長慶集八 高荷詩:“亭亭自擡舉,鼎鼎難藏擪。”宋 陸游 劍南詩稾四 歲晚書懷:“殘歲堂堂去,新春鼎鼎來。”

鼎鼎-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鼎鼎】❶蹉跎。晋 陶潜 《饮酒》诗之三:“鼎鼎百年内, 持此欲何成!” ❷盛大。清 梁章钜 《浪迹丛谈·金衙庄》:“相府潭潭兼旷奥, 侯门鼎鼎半萧森。”

鼎鼎-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鼎鼎ㄉㄧㄥˇ ㄉㄧㄥˇdǐng dǐng盛大的樣子。如:「他是醫學界鼎鼎有名的外科醫生。」

鼎-中華語文大辭典

鼎ㄉ丨ㄥˇdǐnɡ1.古代炊具,用於煮、盛食物。圓形三足兩耳,方形四足兩耳。[例]銅~︱鐘鳴~食。2.相傳夏禹鑄九鼎,商、周都作為傳國的重器,因用以象徵王位或國家政權。[例]問~︱定~∣~運。3.鍋子。[例]~蓋。4.《易經》六十四卦之一。參見【六十四卦】。5.〈書〉大。[例]~言∣~臣∣~力相助∣大名~~。6.〈書〉表示動作正要進行或狀態在持續中,相當於「方」、「正」。[例]~盛。7.〈書〉三方(並立)。[例]~立|~峙。8.姓。9.二一四部首之一。

鼎-辞源3

【鼎】12画 2222·7 dǐng  ㄉㄧㄥˇ  都挺切,上,迥韻,端。耕部。㊀古代的一種烹飪器。常見者爲三足兩耳。周禮 秋官 掌客:“鼎簋十有二。”注:“鼎,牲器也。”相傳 夏禹收九州之金鑄成九鼎,遂以鼎爲傳國的重器。後因稱建都或建立王朝爲定鼎。左傳 宣三年:“昔 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爲之備,使民知神姦。”又爲旌功或記績的禮器。參見“定鼎”。㊁鼎爲國之重器,三足,因以喻三公、宰輔重臣之位。見“台₂鼎”。㊂鼎有三足,因以喻三方峙立之勢。見“鼎立”、“鼎足①”、“鼎跱”。㊃顯赫。見“鼎貴②”。㊄始,方當。見“鼎來”。㊅盛大,最。見“鼎甲①”、“鼎姓”、“鼎能”。㊆ 易卦名。☲ ☴ ,巽下離上。去故取新之象。易 雜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

鼎-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鼎 dǐng
① 名古代烹煮用的器物,多圆形三足两耳。《察今》:“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之调。” ② 名常以鼎足之形比喻三方并立。《赤壁之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足之形成矣。” ③ 名古代曾把鼎作为传国之宝,于是用它代表宝器。喻指王位、帝位等。《毛遂自荐》:“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大吕。”《阿房宫赋》:“~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 ④ 名三足香炉。《促织》:“问者爇香于~,再拜。” ⑤ 形显赫。左思《吴都赋》:“高门~贵。”

鼎-康熙字典


【亥集下】【鼎字部】 鼎 "〔古文〕鼑【唐韻】【集韻】【韻會】𠀤都挺切,音頂。【說文】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昔禹收九牧之金,鑄鼎荆山之下。【玉篇】鼎,所以熟食器也。【左傳·宣三年】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爲之備,使民知神姦,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兩莫能逢之。【周禮·天官·膳夫】王日一舉鼎,十有二物,皆有俎。【鄭註】鼎有十二,牢鼎九,陪鼎三。
◎又【周易卦名】巽下離上之卦。
◎又【正韻】鼎,當也。
◎又方也。【前漢·賈誼傳】天子春秋鼎盛。
◎又鼎鼎,大舒也。【禮·檀弓】喪事鼎鼎爾,則小人。【疏】形體寬慢也。
◎又周鼎,星名。見【步天歌】。
◎又湖名。【史記·封禪書】黃帝鑄鼎於荆山,後世因名其處爲鼎湖。
◎又州名。宋朗州攺鼎州。
◎又城門名。【後漢·郡國志】雒陽東城曰鼎門。【註】九鼎所後入。
◎又維舟曰鼎。【揚子·方言】維之謂之鼎。
◎又官名。【前漢·東方朔傳】夏育爲鼎官。【註】鼎官,今殿前舉鼎者也。
◎又姓。未將鼎澧。
◎又人名。【西京雜記】鼎,匡衡小名也
◎又【前漢·匡衡傳註】張晏曰:匡衡少時字鼎,長乃易字稚圭,世所傳衡與貢禹書,上言衡狀報,下言匡鼎白,知是字也。【又】無說詩匡鼎來。【註】服虔曰:鼎,猶言當也,若言匡且來也。○按服虔註誤。
◎又【前漢·賈捐之傳】捐之復短石顯。楊興曰:顯鼎貴。【註】如淳曰:言方且欲貴矣。鼎音釘。師古曰:讀如字。
★又叶他經切,音汀。【左思·吳都賦】精若耀星,聲若雷霆。名藏於山經,形鏤於夏鼎。考證:〔【周禮·天官·膳夫】王旦舉。〕 謹按旦字乃日一二字之譌。謹照原文改爲王日一舉。"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近义词

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