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
拼音
lí笔顺
丿 一 丨 丿 丶 丿 𠃌 丿 丿 ㇏ 亅 丶 ㇀ 丿 丶上部左右紧靠;右边部分取左斜势。中部撇捺起笔相接,左右舒展;下部竖钩居中而正。
同音字
读音为lí的字 读音为li的字基础解释
1.众多:~庶。 2.黑色:~黑。 3.黎族。详细解释
(形声。从黍,利省声。本义:黍胶。以黍米制成。古代用以粘履)
假借为“齐”。众多,数目很多
民靡有黎,具祸以烬。——《诗·大雅·桑柔》
黎,众也。——《尔雅》
黎民于变时雍。——《书·尧典》。传:“众也。”
以能保我子孙黎民。——《礼记·大学》。注:“众也。”
觉悟黎烝。——《汉书·司马相如传》。注:“黎烝,众庶也。”
黎民不饥不寒。——《孟子·梁惠王上》。又如:黎庶(民众;百姓);黎氓(黎民,人民);黎甿(黎民,人民);黎首(黎民·黔首)
颜色黑中带黄
土青曰黎。似黎草色也。则谓借为藜。——《释名》
今王播弃黎老。——《国语·吴语》。注:“东棃寿征也。”
厥土青黎。——《书·禹贡》
面目黎黑。——司马迁《史记》
老,年纪大。通“梨”、“耆”
黎,老也。——《方言十二》
又如:黎老(老人)
粘 。古时用黍米打糨子,用来粘鞋子
古人作履,粘以黍米,谓之黎。——宋· 罗愿《尔雅翼》
比及,等到
黎明,围宛城三匝。——《史记·高祖本纪》
古诸侯国名 ,在今山西黎城,一说在今长治西南
黎侯寓于 卫。——《诗·邶风·式微》
少数民族名,住在海南岛 。
如:黎弓(黎族人所使用的弓箭);黎单(黎族人所织青红相间的木棉布)
姓
〈形〉
〈动〉
〈名〉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黎-中華語文大辭典黎ㄌ丨ˊlí1.〈書〉黑色。[例]~黑。2.〈書〉眾多。[例]~民。3.即將。[例]~明。4.指黎族。大陸少數民族之一。分布於海南、貴州等地。5.姓。
黎-中国神话大词典黎
神名。见“绝地天通”(254页)。
1、黎讀音:郞奚切,音犂,齊韻。釋文:
❶本作嶤。《說文》:嶤。履黏也。从黍。洬省聲。洬、古文利。作履黏以黍米也。
〔按爾雅翼。古人作履。黏以黍米謂之~〕。
❷眾也。《書堯典》:~民於變時雍。
❸齊也。《詩桑柔》:民靡有~。
〔按此依傳義。箋云。不齊也〕。
❹土靑也。《釋名釋地》:土靑曰~。似~草色也。
❺小疏也。《書禹貢》:厥土靑~。
❻老也。見《方言》。
❼比也。《史記酷吏傳》:之旁郡國~求。
❽遲也。見《史記衞將軍驃騎傳遲明索隱》。
❾凍棃壽徵也。《國語吳語》:今王播棄~老。
❿高辛氏之火正。謂祝融也。《文選張衡賦》:覩有~之鎰墳。
〔按書呂刑乃命重~。傳。~、卽和。漢書郊祀志。命火正~司地以屬民。注引應劭曰。~、陰官也。說異。實爲一人〕。
⓫國名。《書西伯旣戡黎疏》:~國漢之上黨郡。壺關所治。~亭是也。
〔按詩式微序釋文。~、國名。杜預云。在上黨壺關縣。然則詩書所稱殷周之國。殆同一地。在今山西長治縣東南〕。
⓬山名。《漢書地理志》:~山在~陽之南。
〔按~陽今河南濬縣東北〕。
〔又〕:戎州宜賓縣有大~山小~山。見《太平寰宇記》。〔當今四川宜賓縣境〕。
⓭水名。《書洛誥》:我卜河朔~水。
〔疏〕:河北~水近于紂都。
〔又〕:合~。亦水名。《書禹貢》:至于合~。
〔按合~水在今甘肅張掖縣境〕。
⓮種族名。《宋史黎洞傳》:有~母山。~人居焉。其服屬州縣者爲熟~。其居山洞無徭征者爲生~。〔廣東舊瓊州府境多~種〕。
⓯懸~。玉名。《文選班固賦》:懸~垂棘。
⓰昌~。地名。韓愈封昌~伯。世遂稱韓昌~。〔虞淳熙詩〕:險欲逼昌~。
⓱頗~。卽玻瓈。詳瓈字。
⓲黑也。~民黑髮之人。見《書堯典傳》。
⓳通藜。《易困》:據于蒺藜。〔左襄二十五年傳作蒺~〕。
⓴通犂。《左莊五年傳》:郳犂來來朝。〔公羊穀梁作~〕。
㉑通棃。《桐柏廟碑》:棃庶賴祉。
㉒姓也。~侯之後。
2、楈讀音:憐題切,音離,齊韻。釋文:黑木也。見《字彙》引《六書正譌》。
3、魒釋文:同黎。見《字彙補》。
4、菞讀音:良脂切,音黎,支韻。釋文:
❶地名。《穆天子傳》:讀書於~上。
❷古黎字。《漢書匈奴傳贊》:~庶亾干戈之役。
5、喑釋文:菞譌字。康熙字典引字彙補同黎。漢書、~庶亡干戈之役。考漢書作菞。因訂正。
6、囈讀音:憐題切,音黎,齊韻。釋文:新~。國名。在匈奴北。見《集韻》。
〔按字亦作犂。漢書匈奴傳。復北服渾窳屈時丁零隔昆龍新犂之國。注。師古曰。五小國也〕。
7、䊍讀音:良脂切,音梨,支韻。釋文:饰或字。《集韻》:饰。饘也。或从米。
8、遉釋文:同黎。見《字彙補》。
9、嶤釋文:黎本字。見《說文》。
10、撋讀音:郞奚切,音棃,齊韻。釋文:眾也。見《篇海》。〔正字通云。嶤字之譌〕。
黎
【亥集下】【黍字部】 黎
★【唐韻】【集韻】郞奚切【正韻】鄰溪切,𠀤音犂。【說文】履黏也。作履黏以黍米。
◎又國名。在上黨東北殷侯國。【書·西伯戡黎釋文】黎,國名
◎又【山海經】有牛黎之國。
◎又縣名。【前漢·地理志】魏郡黎陽縣。
◎又山名。【前漢·地理志】黎山在黎陽之南。
◎又水名。【書·禹貢】導弱水至于合黎。【傳】合黎,水名。在流沙之東。
◎又玉名。【班固·西都賦】懸黎垂棘,夜光在焉。
◎又【玉篇】衆也。【書·堯典】黎民於變時雍。【孔疏】黎,衆也。
◎又【正韻】黑也。與黧同。【書·堯典蔡傳】黎,黑也。黎民,黑髮之人。【釋名】土靑曰黎,似黎草色也。
◎又與邌同。黎明,比明也。【史記·高帝紀】黎明圍宛城。【註】索隱曰:黎,猶比也。謂比至天明也。
◎又與瓈同。玻瓈。【本草】作頗黎。
◎又與蔾同。【左傳·襄二十五年】引易據于蒺蔾,作蒺黎。
◎又姓。黎侯國之後。
◎又人名。【書·堯典乃命羲和傳】重黎之後有羲氏和氏。
★又【集韻】【韻會】𠀤憐題切,音藜
★又【集韻】良脂切,音棃。義𠀤同。
黎² Lí
黎族:~锦。
黎 lí
❶黑中帶黄的顔色。
《尚書·禹貢》:
厥土青~。
《史記·李斯列傳》:
面目~黑。這個意義又寫作「黧」。
❷衆多。
《詩經·大雅·桑柔》:
民靡有~,具禍以燼。
❸[黎民]百姓。
《史記·秦始皇本紀》:
親巡遠方~~。也稱爲「蒸黎」、「黎元」等。
❹[黎明]天剛蒙蒙亮的時候。
《史記·高祖本紀》:
~~,圍宛城三匝(zā)。(匝:環繞一周。)
❺民族名。
1.遠古時期我國北部的一個民族。也稱「九黎」。
2.我國宋朝以來居住在海南島一帶的一個民族。
黎
《説文》:“એϯ܌履黏也。从黍,ढ़§܁聲。ढ़¯܌古文利。作履黏以黍米。”段玉裁注:“《釋詁》曰:‘黎,衆也。’衆之義行而履黏之義廢矣。”按:“એϢ\u001D,今作“黎”。
lí 《廣韻》郎溪切,平齊來。脂部。
(1)古时用黍米做糊,用以粘鞋子。《説文·黍部》:“黎,履黏也。”徐鍇繫傳:“履以餬黏之也。黍,黏(物)也。”《爾雅翼·釋草》:“古人作履,黏以黍米,謂之黎。”
(2)众;众多。《爾雅·釋詁下》:“黎,衆也。”《書·益稷》:“萬邦黎獻,共惟帝臣。”孔傳:“獻,賢也。萬國衆賢共為帝臣。”《詩·大雅·桑柔》:“民靡有黎,具禍以燼。”王引之述聞:“黎者,衆也,多也。……言民多死於禍亂,不後如前日之衆多。”又特指黎民。《捻軍盟主張樂行佈告》:“是以大起義師,救我殘黎,除奸誅暴,以減公忿。”谢觉哉《感旧》:“梦周蹇蹇人中圣,圣者遭屠奸者庆。坟荒草陈血色新,三楚遗黎长饮恸。”
(3)通“驪”。黑色。后作“黧”。《説文·黑部》“黔,黎也。秦謂民為黔首,謂黑色”清段玉裁注:“黎與驪、ੁߥ͗同音,故借為黑義。……俗作黧。小徐本作黧,乃用俗字改許也。”《書·禹貢》:“厥土青黎,厥田惟下上。”孔傳:“色青黑而沃壤。”按:《史記·夏本紀》作“驪”。《荀子·堯問》:“顔色黎黑而不失其所。”《説苑·復恩》:“顔色黎黑,手足胼胝者,在後。”按:《韓非子·外儲説左上》作“面目黧黑”。
(4)通“耆(qí)”。老。《方言》卷十二:“黎,老也。”《國語·吴語》:“今王播棄黎老。”韋昭注:“鮐背之耉稱黎老。”清王引之《經義述聞·通説上·黎老》:“引之謹案:黎老者,耆老也。古字黎與耆通。……黎老之稱,自以耆耋為義。”
(5)通“遲(chí)”。清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履部》:“黎,叚借為邌,為遲。”1.等到;比及。《史記·高祖本紀》:“於是沛公乃夜引兵從他道還,更旗幟,黎明,圍宛城三帀。”司馬貞索隱:“黎,猶比也,謂比至天明也。”按:《漢書·高帝紀》作“遲明”。王念孫雜志:“小司馬説是也。黎、遲聲相近,故《漢書》作遲。黎明、遲明皆謂比明也。”2·慢慢地。《文選·傅毅〈舞賦〉》:“黎收而拜,曲度究畢。”李善注:“言舞將罷,徐收斂容態而拜,度曲於是究畢。”
(6)通“藜”。藜草。《釋名·釋地》:“土青曰黎,似藜草色也。”畢沅疏證:“今本藜作黎,《御覽》引作藜。”《淮南子·時則》:“飄風㬥雨總至,黎莠蓬蒿竝興。”按:《吕氏春秋·孟春》“黎”作“藜”。
(7)古高辛氏、颛顼氏的火官,亦谓阴官,即火神。《漢書·郊祀志上》:“及少昊之衰,九黎亂德,民神雜擾,不可放物……顓頊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屬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屬民,使復舊常,亡相侵黷。”顔師古注引應劭曰:“黎,陰官也。”《文選·張衡〈思玄賦〉》:“流目眺夫衡阿兮,覩有黎之圮墳。”李善注:“黎,高辛氏之火正,謂祝融也。”
(8)殷代诸侯国名,在今山西省长治市西南。也作“ਛˢ\u001D。《説文·邑部》“ਛ˯܌殷諸侯國,在上黨東北。《商書》:‘西伯戡ਛ˼/u>’”清段玉裁注:“今《商書》‘西伯戡黎’……許所據古文《尚書》作ਛˣ\u0002”《文選·班固〈典引〉》:“乘其命賜彤弧黄鉞之威,用討韋顧黎崇之不恪。”李善注引蔡邕曰:“黎、崇,殷諸侯也。”
(9)氏族名。我国少数民族之一。由古越人的一支发展而成,聚居海南岛中、南部。《宋史·黎洞傳》:“黎洞,唐故瓊管之地,在大海南,距雷州泛海一日而至。其地有黎母山,黎人居焉。……其服屬州縣者為熟黎,其居山洞無徭征者為生黎。”
(10)地名。1.古国名。故地在今山西省长治市西南。《尚書·西伯戡黎》:“西伯既戡黎。”2.古县名。汉置,故城在今山东省郓城县西。《漢書·地理志上》:“東郡縣二十二:濮陽、觀、聊城、頓丘、發干、范、茬平、東武陽、博平、黎、清……”3.古邑名。在今河南省浚县东。《戰國策·趙策三》:“秦攻趙,藺、離石、祁拔。趙以公子郚為質於秦,而請内焦、黎、牛狐之城,以易藺、離石、祁於趙。”鮑彪注:“東郡有黎,即黎陽。”
⑪姓。《廣韻·齊韻》:“黎,姓。”《通志·氏族略二》:“黎氏,子姓,侯爵,商時諸侯。《風俗通》云:‘九黎之後。’《尚書》:‘西伯戡黎。’亦見《毛詩》……又齊有大夫黎彌、黎且者,即齊之黎邑也,此以邑命氏者。又有素嵆氏,改為黎,虜姓也。”
黎黍315ㄌㄧˊlí形①眾多的。如:「黎庶」。《詩經.大雅.雲漢》:「周餘黎民,靡有孑遺。」②黑色的。通「梨」、「黧」。《荀子.堯問》:「舍佚而為勞,顏色黎黑而不失其所。」副及、將。參見「黎明黎明」條。名①中國少數民族之一。分布於大陸地區廣東、廣西兩省,而以海南島黎母嶺下人數最多。②國名。殷商時的諸侯國,故城在今大陸地區山西省長治縣西南。③姓。如北周時有黎景熙。
黎-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黎¹ lí
①书众:~民。
②书黑。
③(Lí)名姓。
lí
①黑色,也指黑中帶黃的顏色。《史記•李斯列傳》:“手足胼胝,面目~。”②我國民族名一指遠古時期我國北部的一個民族,也稱“九黎”;一指宋朝以來居住在海南島一帶的一個民族。
【黎老】老人。
【黎民】指民眾;百姓。
【黎庶】民眾。
【黎獻】⒈眾多賢能的人。⒉庶民中的賢者。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lí
1、[黎明]lí míng
时间词。天快要亮或刚亮的时候:~即起。~时分。
2、[黎民百姓]lí mín bǎi xìng
“黎”,《尔雅》释为“众”,故“黎民”即众民,乃西周开始对庶民百姓之俗称。
3、[黎民]lí mín
古代泛指民众。
4、[黎庶]lí shù
百姓;民众。
5、[黎族]lí zú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人口111万(1990年)。分布在海南岛中南部。有本民族语言,1949年后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建有海南省白沙、昌江、东方、乐东、陵水黎族自治县等自治地方。
6、[昌黎]chāng lí
1.唐 韩愈 世居 颍川,常据先世郡望自称 昌黎(今 河北省 昌黎县)人;宋 熙宁 七年诏封 昌黎伯,后世因尊称他为 昌黎先生。唐 韩愈《送陆歙州》诗序:“於是 昌黎 韩愈 道愿留者之心,而泄其思。”明 陈汝元《金莲记·构衅》:“绍 昌黎 之道脉,岂兴八代之衰!”清 周亮工《王王屋传》:“公著诗一卷、文二卷。诗清婉有志,文则力追 昌黎、柳州。”马其昶《<古文辞类纂标注>序》:“昌黎 论文,务去陈言。” 2.借指 韩 姓。宋 李清照《上枢密韩肖胄诗》之一:“中朝第一人,春官有 昌黎。身为百夫特,行足万人师。”按,此“昌黎”指 韩肖胄。
7、[黎黑]lí hēi
见〖黧黑〗。
8、[黎首]lí shǒu
黎民。
9、[黎单]lí dān
黎 族人所生产的一种用作卧具的杂色织品。
10、[黎伯]lí bó
复姓。
11、[远黎]yuǎn lí
远方之民。唐 沉佺期《则天门赦改年》诗:“歌舞将金帛,汪洋被远黎。”
12、[颇黎]pō lí
1.指状如水晶的宝石。 2.亦作“颇瓈”。玻璃。
13、[黎俗]lí sú
黎 人习俗。
14、[黎幔]lí màn
黎 族人制作的幛幕。详“黎幕”。
15、[黎老]lí lǎo
老人。
16、[民黎]mín lí
黎民。
17、[迦黎]jiā lí
见“迦利”。
18、[黎黄]lí huáng
指黄鹂。《晋书·郭璞传》:“夫欣黎黄之音者,不顰蟪蛄之吟。”
19、[黎声]lí shēng
民众的声音。
20、[狐黎]hú lí
见“狐棃”。
21、[黎幕]lí mù
黎 族人所生产的一种可作幛幕的精致织品。
22、[黎邑]lí yì
指 殷 代诸侯国 黎国。
23、[黎玄]lí xuán
见“黎元”。
24、[黎烝]lí zhēng
亦作“黎蒸”。黎民,众民。
25、[遗黎]yí lí
1.亦作“遗黧”。亡国之民。《晋书·地理志下》:“自中原乱离,遗黎南渡,并侨置牧司,在 广陵 丹徒 南城,非旧土也。”唐 唐彦谦《邓艾庙》诗:“昭烈 遗黎死尚羞,挥刀斫石恨 譙周。”清 方文《宋遗民咏·吴子昭雯》:“是时草莽间,尚有遗黎在。” 2.指沦陷区的人民。宋 苏辙《送李诚之知瀛州》诗:“往事安足惩,遗黎待公保。” 3.劫后残留的人民。《旧唐书·裴度传》:“度 乃约法,唯盗贼鬭杀外,餘尽除之,其往来者,不復以昼夜为限,於是 蔡 之遗黎始知有生人之乐。”金 王若虚《王氏先茔之碑》:“时甫离兵火,遗黎反侧未安。”清 杨潮观《汲长孺矫诏发仓》:“难得大人肯援之以手,只是等你事毕回来,方去陈奏,此间残喘遗黎,早都饿死,还救得甚来?” 4.后世百姓。三国 魏 曹植《玄畅赋》:“逸千载而流声,超遗黎而度俗。”明 张居正《神母授图万年永赖颂》:“无留巨浸,痛我遗黧。”明 魏时亮《平壤拜箕子墓并访井田遗迹》诗:“旧井存 殷 画,遗黎尚古风。”章炳麟《沉荩哀辞》:“哀我遗黎,不絶如系。”
26、[黎杖]lí zhàng
用藜的老茎制成的手杖。黎,通“藜”。
27、[黎瘼]lí mò
谓民间疾苦。
28、[黎氓]lí méng
亦作“黎萌”。黎民。
29、[黎歌]lí gē
黎 族人所唱的山歌。
30、[黎弓]lí gōng
黎 人所用的弓。
31、[黎献]lí xiàn
黎民中的贤者。
32、[黔黎]qián lí
指平民百姓。黔:黔首。黎:黎民。
33、[终黎]zhōng lí
复姓。
34、[黎话]lí huà
广东西部与广西边界有一类语言,称黎话。
35、[冻黎]dòng lí
冻梨。
36、[孑黎]jié lí
遗民;残存的百姓。
37、[黎赤]lí chì
1.黎民赤子。 2.黑色和赤色。
38、[黎农]lí nóng
农民。
39、[黎涡]lí wō
指酒涡。黎,通“梨”。宋 朱熹《宿梅溪胡氏客馆观壁间题诗自惊》诗之二:“十年湖海一身轻,归对黎涡却有情。”一本作“梨涡”。清 俞樾《春在堂随笔》卷十:“柔情不为刚肠减,也似黎涡笑对时。”参见“梨涡”。
40、[青黎]qīng lí
1.青黑色。 2.泛指土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