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
拼音
lǐ笔顺
一 一 丨 ㇀ 丨 𠃍 一 一 丨 一 一左窄右宽。“王”横画平行、均匀,竖画正直居中。“里”横向笔画平行,间距均匀;竖画从框正中直下;下横位置比左部略低。
同音字
读音为lǐ的字 读音为li的字基础解释
1.物质组织的条纹;纹理:木~。肌~。条~。 2.道理;事理:合~。~屈。~当如此。 3.自然科学,有时特指物理学:~科。数~化。 4.管理;办理:处~。~财。当家~事。 5.整理;使整齐:~发。~一~书籍。 6.对别人的言语行动表示态度;表示意见(多用于否定式):路上碰见了,谁也没~谁。置之不~。 7.姓。详细解释
(形声。从玉,里声。本义:加工雕琢玉石)
同本义
理,治玉也。顺玉之文而剖析之。——《说文》
理者,成物之文也。长短大小、方圆坚脆、轻重白黑之谓理。——《韩非子·解老》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 和氏之璧。”——《韩非子·和氏》
郑人谓玉未理者璞。——《战国策·秦策三》
治理;管理
不可胜理。——《战国策·秦策一》
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吕氏春秋·劝学》
夫能理三苗。——《淮南子·原道》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诸葛亮《出师表》
贫困如故时,始复上街头理其故业。——黄宗羲《柳敬亭传》
为天下理财。——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理事自若。——《后汉书·卓茂传》
又如:当家理事;理官(治理狱讼的官员);理民(治理人民);理国(治理国家)
整理,使有条理、有秩序
分茧理丝。——《晋书·左芬传》
当户理红妆。——《乐府诗集·木兰诗》
又
当窗理云鬓。
又如:理妆(整理妆饰);理丝(抽理蚕丝);理鬓(梳理鬓发);理顺
处理,办理 。
如:料理(办理;处理);理七(旧俗人死后每七日斋供一次,凡七次,共四十九日而止);理狱(处理讼事)
温习;熟习
被服罗裳衣,当户理清曲。——《古诗十九首》
又如:理书(温习功课);理乐(练习演奏乐曲);理曲(练习歌曲)
奏起 。
如:理音(弹奏音乐);理丝(弹奏弦乐);理乐(奏乐)
区分;辨别
理道之远近而致贡。——《荀子·王制》
又如:理音(辨别声音)
理睬,理会
只顾玩笑,并不理他。——《红楼梦》
又如:不理(不闻不问);理值(理睬);理识(犹理睬)
申诉;辨白 。
如:理诉(申诉);理说(申辨是非);理辨(申辨)
修缮 。
如:理葺(修理,修补);理楫(修理船桨)
操理
始复上街头理其故业。——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纹理;条理
井井兮有其理也。——《荀子·儒效》
璧袭无理。——《淮南子·览冥》
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说文解字·叙》
圭形石质,苍色腻理。——刘禹锡《砥石赋》
又如:理比(纹理相次);理路(纹理,纹路)
法律;司法官
弦子旗为理。——
管子·小匡》
遂下于理。——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又如:理刑厅(理刑官员)
道理,义理
井井兮其有理也。——《荀子·儒效》
恶积祸盈,理至焦烂。——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势不同而理同。——柳宗元《送薛存义序》
是未明天地之理,万物之情者也。——《庄子·秋水》
理实如兄言。——《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天下之理得矣。——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验之以理。——《吕氏春秋·慎行论》
理无专在。——清· 刘开《问说》
又
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又如:无理(没有道理);在理(合乎道理);理致(义理情致,思想情趣);理窟(义理会聚处;道理深奥处);理顺(道理顺当;理由正当)
事理 。
如:理趣(事理的旨趣)
使者
行理之命,无月不至。——《左传·昭公十三年》。注:“行理,使人通聘问者。”
媒人
吾令蹇修以为理。——《楚辞·屈原·离骚》
自然科学与物质世界和其现象有关的这种知识 。
如:理工科
物理学 。
如:数理化
通“吏”。狱官
孟秋之月:命理瞻伤。——《礼记·月令》
李离者, 晋文公之理也。——《史记·循吏列传》
治理得很好
本事不理。——《荀子·天论》
运极则化,理乱相承。——《后汉书·蔡邕传》
一切治理,威名流闻。——《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
〈动〉
〈名〉
〈形〉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理理-汉语大词典理理道理。
●元无名氏《赚蒯通》第二摺:“常言道:‘太平不用旧将军’,可怎生参不透这个理理!”
●元无名氏《桃花女》第三摺:“也不待到家门,就要筭的我一身亏,你道波可有这个理理!”
理ㄌ丨ˇlǐ1.治玉,加工玉石。[例]~璞成璧|~璞治玉。2.治理;管理;料理。[例]日~萬機|~財|~事。3.理睬;答理。[例]置之不~|他們倆誰也不~誰。4.整頓;梳理。[例]把思路~一~|~髮|整~。5.玉石的紋路;泛指物質組織的條紋。[例]紋~|肌~。6.事物的規律;法則。[例]~所當然|~由|推~|道~。7.指自然科學;特指物理學。[例]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屬~科|數~化。8.姓。
理 -古漢語常用詞典lǐ
①雕琢、加工玉石。《韓非子•和氏》:“王乃使玉人~其璞而得寶焉。”②治理;管理。《詩經•大雅•江漢》:“於~於~,至於南海。”③料理;整理;整頓。《答司馬諫議書》:“為天下~財,不為征利。”④清明;安定;治理得好。《張衡傳》:“上下肅然,稱為政~。”⑤道理;規律;原則;法則。《孔雀東南飛》:“蘭芝仰頭答:~實如兄言。”《六國論》:“勝負之數,存亡之~。”《伶官傳序》:“自然之~也。”⑥義理。《傷仲永》:“其文~皆有可觀者。”⑦紋理;紋路;條理。《庖丁解牛》:“依乎天~。”⑧法官;刑獄官署。《報任安書》:“遂下於~。”
【理氣】中國哲學上的對基本概念。理指宇宙本體或准則、條理;氣指現象或極細微的物質。
理
《説文》:“理,治玉也。从玉,里聲。”
lǐ 《廣韻》良士切,上止來。之部。
(1)治玉。《説文·玉部》:“理,治玉也。”《韓非子·和氏》:“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遂命曰‘和氏之璧’。”《戰國策·秦策三》:“鄭人謂玉未理者璞。”
(2)治理;料理。《廣雅·釋詁三》:“理,治也。”《廣韻·止韻》:“理,料理。”《易·繫辭下》:“理財正辭,禁民為非曰義。”《淮南子·時則》:“理關市,來商旅。”晋陶潛《庚戌歲九月中於西田穫早稻》:“開春理常業,歲功聊可觀。”唐裴度《寄李翺書》:“理身,理家,理國,理天下,一日失之,敗亂至矣。”
(3)修整;整理。《字彙·玉部》:“理,正也。”三國魏嵇康《養生論》:“勁刷理鬢,醇醴發顔,僅乃得之。”李善注引《通俗文》:“所以理髮謂之刷也。”唐孟郊《古意》:“啟貼理針綫,非獨學裁縫。”《西遊記》第六十三回:“行者按一按金箍,理一理鐵棒。”
(4)操作;从事。《禮記·月令》:“百工咸理,監工日號,毋悖于時。”《文心雕龍·詮賦》:“故知殷人輯頌,楚人理賦,斯並鴻裁之寰域,雅文之樞轄也。”唐白居易《重賦》:“生民理布帛,所求活一身。”
(5)区分;审辨。《詩·小雅·信南山》:“我疆我理,南東其畝。”毛傳:“理,分地理也。”馬瑞辰通釋:“理對疆言,疆謂定其大界,理則細分其地脈也。”《荀子·王制》:“相地而衰政,理道之遠近而致貢。”《抱朴子·外篇·博喻》:“箕舌不能别味,壺耳不能理音。”章炳麟《国故论衡·文学总略》:“故知集品不纯,选者亦无以自理。”
(6)操习;温习。《韓非子·忠孝》:“世之所為烈士者……為恬淡之學,而理恍惚之言。”《漢書·張禹傳》:“禹性習知音聲,内奢淫,身居大第,後堂理絲竹筦弦。”顔師古注引如淳曰:“今樂家五日一習樂為理樂。”明佚名《鬧銅臺·楔子》:“英雄貫滿東京府,曾理兵書習《六韜》。”陈毅《感事书怀》:“琴书久不理,笔砚亦荒芜。”
(7)弹奏。晋張華《上巳篇》:“伶人理新樂,膳夫烹時珍。”元馬致遠《漢宫秋》第一折:“當此夜深孤悶之時,我試理一曲消遣咱。”鲁迅《集外集·〈赠人〉》其二:“秦女端容理玉筝,梁尘踊跃夜风轻。”
(8)医治。漢崔寔《政論》:“德教者,興平之粱肉也。夫以德教除殘,是以粱肉理疾也。”《抱朴子·内篇·至理》:“淳于能解顱以理腦,元化能刳腹以澣胃。”《新唐書·柳公綽傳》:“醫之上者,理於未然。”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宫調》卷七:“妾未知姐姐所染何患,當以藥理之。”
(9)纹理。《廣韻·止韻》:“理,文也。”《荀子·正名》:“形體、色、理,以目異。”楊倞注:“理,文理也。”《齊民要術·養牛馬驢騾》:“上脣欲得方,下脣欲得厚而多理。”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物異》:“建城縣出燃石,色黄理疎,以水灌之則熱,安鼎其上,可以炊也。”《徐霞客遊記·滇遊日記八》:“石色光膩,文理燦然。”
(10)条理。《荀子·儒效》:“井井兮其有理也。”楊倞注:“理,條理也。”
⑪操行;仪表。《禮記·祭義》:“故德煇動乎内,而民莫不承聽;理發乎外,而衆莫不承順。”鄭玄注:“理,謂言行也。”又《樂記》:“理發諸外,而民莫不承順。”鄭玄注:“理,容貌之進止也。”
⑫道理。《廣雅·釋詁三》:“理,道也。”《易·繫辭上》:“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三國志·魏志·崔琰傳》“魯國孔融”南朝宋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融違天反道,敗倫亂理,雖肆市朝,猶恨其晚。”宋王安石《上蔣侍郎書》:“其於進退之理,可以不觀時乎?”清王夫之《續春秋左氏傳博議·士文伯論日食》:“有即事以窮理,無立理以限事。”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第三十一回:“有理不在高言,山高遮不住太阳。”
⑬中国古代的哲学概念。通常指条理、准则。程、朱学派用以称世界的精神本原,实际指封建的伦理纲常。《朱子語類·理氣上》:“未有天地之先,畢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無此理,便亦無天地,無人無物。”清戴震《孟子字義疏證·理》:“人死于法,猶有憐之者;死于理,其誰憐之!”
⑭顺。《廣雅·釋詁一》:“理,順也。”《周禮·考工記·匠人》:“凡溝逆地阞謂之不行,水屬不理孫,謂之不行。”孫詒讓正義引王引之云:“理、孫,皆順也。”漢賈誼《胎教》:“《易》曰:‘正其本而萬物理,失之毫釐,差以千里。’”宋王讜《唐語林·德行》:“劉敦儒事親以孝聞。親心緒不理,每鞭之見血,則一日悦暢。”清洪仁玕《資政新篇·風風類》:“人能深受其中之益,則理明欲去而萬事理矣。”
⑮(政局)太平。与“乱”相对。《管子·霸言》:“堯舜之人,非生而理也;桀紂之人,非生而亂也。故理亂在上也。”《後漢書·蔡邕傳》:“運極則化,理亂相承。”唐韓愈《送李愿歸盤谷序》:“刀鋸不加,理亂不知。”章炳麟《秦政记》:“唐、宋虽理,法度不如汉、明平也。”
⑯法纪。《韓非子·安危》:“先王寄理於竹帛,其道順,故後世服。”《鹽鐵論·相刺》:“今儒者釋耒耜而學不驗之語,曠日彌久而無益於理。”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⑰古代的法官。《玉篇·玉部》:“理,治獄官也。”《管子·小匡》:“弦子旗為理。”尹知章注:“理,獄官。”《禮記·月令》:“(孟秋之月)命理瞻傷,察創,視折。”鄭玄注:“理,治獄官也。”《資治通鑑·漢哀帝建平元年》:“以君嘗託傅位,未忍考于理。”又古代的司法机关。漢司馬遷《報任安書》:“明主不曉,以為僕沮貳師,而為李陵遊説,遂下於理。”
⑱审理;审问。《後漢書·烏桓傳》:“有勇健能理决鬭訟者,推為大人。”宋秦醇《趙飛燕别傳》:“太后遣人理昭儀且急,窮帝得疾之端。”《太平廣記》卷四百二十三引《劇談録》:“吏引韋生東廡曹署,理殺魚之狀。”
⑲惩治。《後漢書·蔡茂傳》:“臣聞興化致教,必由進善;康國寧人,莫大理惡。”《資治通鑑·唐代宗大曆八年》:“願一言今日之事,惟理瑊罪,不則再見任。”
⑳申述;申辩。《唐律疏議·鬭訟·邀車駕撾鼓訴事不實》:“諸邀車駕及撾登聞鼓若上表,以身事自理訴而不實者,杖八十。”《北史·韓麒麟傳附韓子熙》:“子熙與懌中大夫劉定興、學官令傅靈㯹、賓客張子慎伏闕上書,理懌之寃,極言元叉、劉騰誣誷。”清查繼佐《罪惟録·世宗肅皇帝紀》:“兩廣都御史歐陽必進以繼盛疏連及,上書自理。”
㉑媒人。《廣雅·釋言》:“理,媒也。”《楚辭·離騷》:“解佩纕以結言兮,吾令蹇脩以為理。”王逸注:“使古賢蹇脩而為媒理也。”
㉒对别人的言行表示态度。如:答理;理睬;置之不理。《紅樓夢》第十五回:“理他作什麽?”茅盾《春蚕》:“请债主们就收了茧子罢,债主们板起面孔不理。”
㉓特指物理学或自然科学。如:数理化;理科。
㉔古星名,即豺狼座α星。《漢書·天文志》:“左角,理;右角,將。”
㉕通“賚(lài)”。赏赐。清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頤部》:“理,叚借為賚。”《史記·殷本紀》:“予其大理女。”裴駰集解:“《尚書》‘理’字作‘賚’。鄭玄曰:‘賚,賜也。’”
㉖通“裏”。里面。清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頤部》:“理,叚借為裏。”《素問·陰陽類論》:“冬三月之病,在理已盡。”王冰注:“理,裏也。”
㉗姓。《廣韻·止韻》:“理,姓。皐陶為大理,因官氏焉。殷有理徵。”《通志·氏族略四》:“理,咎繇為堯理官,子孫遂為理氏。商末有理徵。改姓李。望出河西。”
1、理讀音:兩耳切,音里,紙韻。釋文:
❶治玉也。見《說文》。《段注》:戰國策。鄭人謂玉之未~者爲璞。是~爲剖析也。
❷亂也。紕也。伸也。撩也。《廣雅釋詁疏證》:~與治同意。故~謂之亂。亦謂之敕。治謂之敕。亦謂之亂。~謂之紕。猶治謂之庀也。~謂之伸。猶治謂之神也。~謂之撩。猶治謂之療也。
❸正也。《左成二年傳》:先王疆~天下。
❹事也。見《玉篇》。
❺猶事也。《禮記樂記》:禮也者。~之不可易者也。
❻道也。《呂覽愼行》:則可與言~矣。
❼從也。見《玉篇》。
❽治也。見《廣雅釋詁》。
❾文也。《漢書周勃傳》:從~入口。
❿通也。《淮南時則》:~關市。
⓫達也。《淮南時則》:生氣乃~。
⓬順也。見《廣雅釋詁》。
⓭析也。《賈子道德說》:德生~。通之以六德之華離。狀六德者。德之有六~。~、離狀也。
⓮法也。《漢書武帝紀》:將軍已下廷尉。使~正之。
〔注〕:~、法也。言以法律處正其罪。
⓯義也。《禮記喪服四制》:知者可以觀其~矣。
⓰賴也。《孟子盡心》:炶大不~於口。
⓱吏也。《國語周語》:行~以節逆之。
⓲分也。《禮記樂記》:樂者通倫~者也。
⓳媒也。《離騷》:吾令蹇脩以爲~。
⓴猶性也。《禮記樂記》:天~滅矣。
㉑合宜也。《荀子禮論》:親用之謂~。
㉒條貫也。《荀子正名》:道也者治之經~也。
㉓言行也。《禮記祭儀》:~發乎外。
㉔忠恕也。《周書諡法》:剛强~直曰武。
㉕裝飾也。《文選傅毅賦》:夸容乃~。
㉖容貌之進止也。《禮記樂記》:~發諸外。
㉗不失其道也。《荀子仲尼》:福事至則和而~。
㉘分地里也。《詩節南山》:我疆我~。
㉙義~。禮之文也。見《禮記禮器》。
㉚文~也。《荀子正名》:形體色~以目異。
㉛文~。謂節文條~也。《荀子正名》:而禮義文~亡焉。
㉜淸~也。《漢書循吏傳》:政平訟~也。
㉝地~也。《大戴記易本命》:靜必以~。
〔注〕:~、地~也。靜必以~安地利也。
〔按易繫辭疏。地有山川原隰。各有條~。故稱~也〕。
㉞肌膚之文。《荀子解蔽》:則足以見鬚眉而察~矣。
㉟腠~。謂文~逢會之中。《素問舉痛論》:寒則腠~閉。
㊱脈~也。《呂覽重己》:燀熱則~塞。
〔注〕:~塞、脈~閉結也。
㊲星名。《漢書天文志》:房南衆星曰。騎官左角~。右角將。〔史記作李。索隱曰。李即~。法官也〕。
㊳治獄官也。《禮記月令》:命~瞻傷。
〔注〕:有虞氏曰士。夏曰大~。周曰大司寇。
〔按今司法最高機關。亦稱大~院〕。
㊴料~。猶處置也。《晉書王徽之傳》:沖嘗謂徽之曰。卿在府日久。比當相料~。〔日本謂割烹曰料~〕。
㊵大~。古滇夷國名。自唐始通中國。歷蒙、趙、揚、段、四姓。俱僭稱帝。至元始臣服中國。稱總管。及明而亡。改爲大~府。屬雲南。今爲縣。
〔又〕:姓也。出皋陶之後。歷虞商周世爲大~。以官爲氏。
㊶側~。紙名。《博物志》:南海以海苔爲紙。其~倒側。故名側~。
㊷通俚。《莊子盜跖》:勝子不自~。《釋文》:一本~作俚。
㊸通賚。《史記殷本記》:予其大~女。《集解》:尙書~字作賚。
㊹俗謂不見答爲不~。
主要指事物發生發展的法則和規律。《易·系辭上》:“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韓非子·解老》:“道,理之者也”,“萬物之所以然,萬理之所借也。”又說:“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萬物之所以成也。”即是說理是構成具體事物的規律,道是總規律。
理-中国历代职官辞典理
官名。掌刑狱。《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命理瞻伤,察创视听,审断决狱,讼必端平”。郑玄注:“理,治狱官也。”春秋时晋国设有此官。《左传·昭公十五年》:“士景伯如楚,叔鱼摄理。韩宣子命断旧狱,罪在雍子。”杜预注:“士景伯,晋理官”。战国时楚国设有廷理,掌刑罚,见《韩非子·外储说右上》。秦在九卿中设廷尉,掌刑狱。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更名大理。武帝建元四年(前137年)复为廷尉。衰帝元寿二年(前1年)又为大理。
理玉711ㄌㄧˇlǐ動①雕琢玉石。《韓非子.和氏》:「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戰國策.秦策三》:「鄭人謂玉,未理者璞。」②修整、整治、使整齊。如:「整理」、「治理」、「理家」、「管理」。③辦事、處置。如:「辦理」、「處理」、「代理」。④對別人的言行有所反應。如:「答理」、「理會」、「不理不睬」。⑤溫習、熟習。如:「書不理不熟。」明.無名氏《鬧銅臺.楔子》:「英雄貫滿東京府,曾理兵書習六韜。」名①條紋、紋路。如:「肌理」、「紋理」。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卷一〇.物異》:「建城縣出燃石,色黃理疏,以水灌之則熱,安鼎其上,可以炊也。」②事物的規律、意旨。如:「天理」、「公理」、「真理」、「義理」、「定理」。③順序、層次。如:「有條有理」。《荀子.儒效》:「井井兮有理也。」④物理學科或自然學科。如:「理化」、「理工」。⑤姓。如殷商時代有理徵。
理-中草药辞典【读音】lǐɡ
【繁体】理
理〈动〉
(形声。从玉,里声。本义:加工雕琢玉石)
同本义[carveandpolish]
理,治玉也。顺玉之文而剖析之。――《说文》
理者,成物之文也。长短大小、方圆坚脆、轻重白黑之谓理。――《韩非子·解老》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韩非子·和氏》
郑人谓玉未理者璞。――《战国策·秦策三》
治理;管理[administer]
不可胜理。――《战国策·秦策一》
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吕氏春秋·劝学》
夫能理三苗。――《淮南子·原道》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诸葛亮《出师表》
贫困如故时,始复上街头理
理lǐ
⒈条纹。条理:纹~。条~。有条有~。
⒉事物的原由、规律、原则:~由。道~。讲~。合~合法。
⒊雕琢,加工玉石:~璞(璞:玉石)。〈引〉
①办,治理,管理:办~。~财。~家。~农事。
②修整,整理:修~。整~。~发。~书籍。
⒋答,顾:~睬。答~。置之不~。
⒌注意,领会,了解:~会。~解。
⒍指自然科学,特指物理学:~科。~学院。数~化。
⒎[理智]辨别是非、利害关系以及控制自己言行的能力。
⒏[理性]
①反映事物本质和内在联系的认识,也指判断和推理等的能力:~性认识。
②指理智,道德:丧失~性。
⒐[理论]
①关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规律性的系统的知识。它是人们从实践中概括出来的,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能动地去改造世界:正确的~论。
②讨论,辩论是非曲直:这事要~论清楚。
────────────────—
理lài1.赐予。
理
【午集上】【玉字部】 理
★【唐韻】良止切【集韻】【韻會】兩耳切【正韻】良以切,𠀤音里。【說文】治玉也。【徐曰】物之脈理,惟玉最密,故从玉。【淮南子·覽冥訓】夏桀之時,金積折廉,璧襲無理。【註】用之煩數,皆鈍而無文。
◎又【說文徐註】治玉治民皆曰理。【書·周官】論道經邦,燮理隂陽。【前漢·循吏傳】政平訟理。
◎又【玉篇】正也。【左傳·成二年】先王疆理天下。【註】理,正也。
◎又【玉篇】道也。【廣韻】義理。【易·繫辭】易𥳑而天下之理得矣。【史記·平原君傳】謂公孫龍曰:公無復與孔子高辨事也。其人理勝於辭,公辭勝於理,辭勝於理,終必受詘。【皇極經世】天下之數出於理,違理則入於術,世人以數而入於術,故失於理也。
◎又性也。【禮·樂記】天理滅矣。【註】理,猶性也。
◎又條理也。【易·繫辭】俯以察於地理。【疏】地有山川原隰,各有條理,故稱理也
◎又【說卦】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禮·中庸】文理密察。【朱註】理,條理也。
◎又【禮·樂記】理發諸外,而民莫不承順。【註】理,容貌之進止也。
◎又【玉篇】文也。【前漢·周勃傳】縱理入口。【唐書·太宗紀】本心不正,則脈理皆斜。
★又【增韻】膚肉之閒爲湊理,以其有脈理也。【禮·內則】薄切之,必絕其理。【杜甫詩】肌理細膩骨肉勻。
◎又分也。【禮·樂記】樂者,通倫理者也。【註】理,分也。【釋文】分,扶問反。
◎又賴也。【孟子】大不理於口。
◎又【廣韻】料理。【晉書·桓冲傳】冲謂徽之曰:𨜮在府日久,當相料理。
◎又【韻會】治獄官曰理。【禮·月令】孟秋之月,命理瞻傷,察創視折。【註】理,治獄官也。【史記·循吏傳】李離者,晉文公之理也。
◎又媒也。【屈原·離騷】解佩纕以結言兮,吾令蹇修以爲理。【註】使古賢蹇修而爲媒理也。五臣云:令蹇脩爲媒,以通辭理。
◎又姓。【五音集韻】臯陶爲大理,因官氏焉,殷有理徵。
◎又紙名。【博物志】南海以海苔爲紙,其理倒側,故名側理。
◎又【正字通】大理,古滇夷國名。自唐始通中國,歷蒙趙楊段四姓,俱僭稱帝。至元始臣服中國,稱總管,及明而亡,改爲大理府,屬雲南。
◎又與李通。【左傳·昭十三年】行理之命。【註】使人也。【周語】行理以節逆之。賈逵註小行人也。孔晁註亦作李。【前漢·天文志】騎官左角曰理。【史記·天官書】作李。考證:〔【周語】行理以節逆之。【周禮·地官·小行人孔晁註】亦作李。〕 謹按周禮小行人註無孔晁作李之文,孔晁乃註國語者,小行人三字亦賈逵國語註文。今照僖三十年左傳疏所引周語註,改爲賈逵註小行人也。孔晁註亦作李。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lǐ
1、[整理]zhěng lǐ
使有条理有秩序:~行装。~房间。~账目。~文化遗产。
2、[理发]lǐ fà
剪短并修整头发:~师。我去理个发。
3、[讲理]jiǎng lǐ
1.评是非曲直:咱们跟他~去。 2.遵从道理:蛮不~。他是个~的人。
4、[合理]hé lǐ
合乎道理或事理:~使用。~密植。他说的话很~。
5、[道理]dào lǐ
dào lǐ的又音。义同“道理dào lǐ”。
6、[理直气壮]lǐ zhí qì zhuàng
理由充分,因而说话有气势。
7、[原理]yuán lǐ
带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可以作为其他规律的基础的规律;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
8、[纹理]wén lǐ
物体上呈线条的花纹:这木头的~很清晰。
9、[理所当然]lǐ suǒ dāng rán
从道理上说应当这样。
10、[理想]lǐ xiǎng
1.对未来事物的想象或希望(多指有根据的、合理的,跟空想、幻想不同):当一名医生是我的~。 2.符合希望的;使人满意的:这件事办得很~。这个办法还不够~,需要再改进。
11、[总理]zǒng lǐ
1.我国国务院领导人的名称。 2.某些国家政府首脑的名称。 3.某些政党领导人的名称。 4.旧时某些机构、企业负责人的名称:学校~。分公司的~。 5.全面主持管理:~其事。~军务。
12、[管理]guǎn lǐ
1.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与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别人与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2.照管并约束:~罪犯。
13、[处理]chǔ lǐ
1.安排(事物);解决(问题):~日常事务。 2.处治;惩办:依法~。~了几个带头闹事的人。 3.指减价或变价出售:~品。这些积压商品全部削价~。 4.用特定的方法对工件或产品进行加工,使工件或产品获得所需要的性能:热~。
14、[心理]xīn lǐ
1.脑对客观世界的积极反映形态。感觉、知觉、表象、记忆、思维、情感、意志等都属于心理过程。 2.泛指人的意识、思想、感情的表现:我揣摩他的~,就是不愿老让别人照顾自己。
15、[经理]jīng lǐ
1.经营管理。 2.董事会的助理机构,也指公司中负责经营管理的人。由董事会聘任或解聘,主持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工作,向董事会负责。经理可列席董事会会议。
16、[理解]lǐ jiě
懂;了解:互相~。加深~。~文件精神。你的意思我完全~。
17、[理财]lǐ cái
管理财物或财务:当家~。~之道。
18、[办理]bàn lǐ
处理(事务);承办:这些事情你可以斟酌~。本店~邮购业务。
19、[理念]lǐ niàn
1.信念:人生~。 2.思想;观念:经营~。文化~。
20、[理论]lǐ lùn
1.指概念和原理的体系。是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正确的理论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来源于社会实践,并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 2.辩论是非;争论;讲理。
21、[治理]zhì lǐ
1.统治;管理:~国家。班主任老师把这个班级~得井井有条。 2.整修:~黄河。
22、[理由]lǐ yóu
事情为什么这样做或那样做的道理:~充足。毫无~。
23、[代理]dài lǐ
1.暂时代人担任 某单位的负责职务。 2.代理人在代理权限范围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同第三人独立进行民事法律行为,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直接归属于被代理人的法律制度。包括法定代理、委托代理和指定代理。
24、[清理]qīng lǐ
彻底整理或处理:~仓库。~账目。~积案。~古代文献。
25、[物理]wù lǐ
1.事物的内在规律;事物的道理:人情~。 2.物理学。
26、[护理]hù lǐ
1.配合医生治疗,观察和了解病人的病情,并照料病人的饮食起居等:~病人。 2.保护管理,使不受损害:~林木。精心~小麦越冬。
27、[理性]lǐ xìng
1.指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阶段的认识。与“感性”相对。 2.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和空想社会主义者把合乎“人性”的称为“理性”。 3.德国哲学家康德、黑格尔的用语。指通过辩证思维将各种抽象规定综合起来把握事物整体的思维过程和结果。
28、[地理]dì lǐ
1.全世界或一个地区的山川、气候等自然环境及物产、交通、居民点等社会经济因素的总的情况:自然~。经济~。 2.地理学。
29、[受理]shòu lǐ
1.接受办理:~速递业务。 2.人民法院对当事人提出的起诉进行审查后,对符合法律规定条件的,决定予以立案审理的诉讼行为。是诉讼程序的开始。
30、[生理]shēng lǐ
生物机体的机能。即整个生物体及其各个部分所表现的各种生命活动。
31、[理工]lǐ gōng
理科和工科的并称。巴金《探索集·作家》:“她插队到农村住了九年,后来考上了大学,家里要她学理工。”
32、[梳理]shū lǐ
1.用梳子整理头发、胡须等。 2.比喻对事物进行整理、分析:把大家提的意见~一下。
33、[审理]shěn lǐ
审查处理(案件):依法~。这一案件的~工作正在进行。
34、[助理]zhù lǐ
1.属性词。协助主要负责人办事的(多用于职位名称):~人员。~编辑。~研究员。 2.指协助主要负责人办事的人:部长~。
35、[理事]lǐ shì
1.处理事务;过问事情:他是个不当家不~的人。 2.代表团体行使职权并处理事情的人:~会。常务~。
36、[调理]tiáo lǐ
1.调养。2.照料;管理。3.管教;训练。4.戏弄。
37、[料理]liào lǐ
1.办理;处理:~家务。~后事。事情还没~好,我怎么能走。 2.烹调制作:名厨~。 3.菜肴:日本~。韩国~。
38、[推理]tuī lǐ
也说推论。从一个或几个已有的判断得出另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推理所根据的判断叫前提,根据前提所得到的判断叫结论。
39、[修理]xiū lǐ
1.对已损坏的东西给予加工,以便恢复原来的形状或作用。 2.修剪:~果树。
40、[命理]mìng lǐ
1.天命,自然的法则。 2.命运,指生死、贫富和一切遭遇。 3.算命之术。 4.命令治狱之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