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笔顺

𠃋 丿 丿 丿 𠃍

同音字

读音为jì的字 读音为ji的字

基础解释

在头顶或脑后盘成各种形状的头发:发~。抓~。蝴蝶儿~。

详细解释

〈名〉

  1. (形声。从髟( biāo),表示与毛发有关,吉声。本义:发髻) 同本义

    头上倭堕髻。——《乐府诗集·陌上桑》

    椎髻仰面。——明· 魏学洢《核舟记》

    汝梳双髻(髻,梳在头顶上的发结。)——清· 袁枚《祭妹文》

    又如:髻珠(髻上的明珠;比喻主旨、善谛);髻丫(盘在头顶左右两侧的发结);髻根(发髻盘结如盘根错结);髻子(即发髻,头发拖到后面结成一个髻)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髻-中華語文大辭典

髻ㄐ丨ˋjì盤結在頭頂或腦後的頭髮。[例]髮~│雲~。

髻-辞源3

【髻】16画 7260·11.jì  ㄐㄧˋ  古詣切,去,霽韻,見。質部。挽髮而結之於頂的髮式。髻字古作“結”、“紒”。漢 王充 論衡 恢國:“周時被髮椎髻,今戴皮弁。”參閲 清 惠棟 九經古義九 儀禮古義上。參見“結₂”、“紒₁”。2.jié  ㄐㄧㄝˊ  集韻吉屑切,入,屑韻,見。質部。竈神。莊子 達生:“竈有髻。”釋文:“司馬(彪)云:髻,竈神,著赤衣,狀如美女。”

髻-康熙字典


【亥集上】【髟字部】 髻
★【唐韻】古詣切【集韻】【韻會】【正韻】吉詣切,𠀤音計。【說文】總髮也。从髟,吉聲。古通用結,此字後人所加。【史記·陸賈傳】尉佗魋結箕踞。【漢書註】結讀曰髻。【玉篇】同䯰。【集韻】亦作紒。
★又【集韻】喫吉切,音詰。【莊子·達生篇】竈有髻。【註】髻竈神,著赤衣,狀如美女。
★又【集韻】激質切,音吉。義同。

髻-王力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髻 jì
髮髻。
《史記·貨殖列傳》:
賈椎~之民。(與椎髻之民通商。)
《世説新語·賢媛》:
有人走從門入,出~中疏示重。(重:李重,人名。)

髻-汉语大词典

髻(I)ji
ㄐ〡ˋ
〔《广韵》古诣切,去霁,见。〕
“结”的被通假字。
1.在头顶或脑后盘成各种形状的发髻。
●《后汉书·马廖传》:“长安语曰:‘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
●《花月痕》第四八回:“幸喜他们都有符箓藏在髻中,还撑得住这些妖气。”
●叶圣陶《倪焕之》二四:“然而真实的现在的她立刻涌现于脑际:皮肤宽松而多脂,脸上敷点儿朱,不及真血色来得活泼,前刘海,挂在后脑的长圆髻。”
2.喻指山峰。
●宋苏轼《送张天觉得山字》诗:“晴空浮五髻,晻霭卿云间。”
●清张岱《陶庵梦忆·闰中秋》:“夜半,白云冉冉起脚下,前山俱失,香炉、鹅鼻、天柱诸峰,仅露髻尖而已。”
髻(II)jie
ㄐ〡ㄝˊ
〔《集韵》吉屑切,入屑,见。〕
灶神。
●《庄子·达生》:“沈有履,灶有髻。”
●陆德明释文引司马彪曰:“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

髻-中華大字典

1、髻讀音:吉詣切,音計,霽韻。釋文:
❶總髮也。見《說文新附》。
 〔按一切經音義引字林。~、絜髮也〕。
❷通結。《漢書陸賈傳》:尉佗魋結箕踞。
 〔注〕:結讀曰~。
❸通紒。《文選李康論》:椎紒。
 〔注〕:紒、卽~字。
❹通䯰。《一切經音義》:~。古文作䯰。
2、髻讀音:喫詰切,音吉,質韻。釋文:竈神。《莊子達生》:竈有~。
3、摳釋文:吳人以旣下作毛爲髻字。見《顏氏家訓書證》。
4、搟釋文:同髻。見《字彙》。
5、䦇釋文:同髻。見《康熙字典引龍龕手鑑》。
 〔按影鈔遼刻本作从分〕。

髻-漢語大字典


《説文新附》:“髻,緫髮也。从髟,吉聲。古通用結。”
(一)jì 《廣韻》古詣切,去霽見。質部。
挽在头顶或脑后的发结。《説文新附·髟部》:“髻,緫髮也。”李楨逸字辨證:“髻,古作結。西漢以前無作髻者。”《玉篇·髟部》:“髻,髮結也。”《後漢書·馬援傳附馬寥》:“長安語曰:‘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唐白居易《吾雛》:“我頭髮盡落,汝頂髻初成。”叶圣陶《倪焕之》二十四:“前刘海,挂在后脑的长圆髻。”又喻指美丽的山峰。宋陸游《春晚懷故山》:“遠山何所似?䰀鬌千髻緑。”明張岱《陶庵夢憶·閏中秋》:“香爐、鵞鼻、天柱諸峯,僅露髻尖而已。”
(二)jié 《集韻》吉屑切,入屑見。質部。
旧时称灶神为髻。《集韻·屑韻》:“髻,竈神名。”《莊子·達生》:“沈有履,竈有髻。”陸德明釋文引司馬彪云:“髻,竈神,著赤衣,狀如美女。”

髻-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髻髟616ㄐㄧˋjì名盤結於頭頂或腦後的頭髮,有各種形狀。如:「雲髻」、「倭墮髻」、「鑽天髻」。唐.王建〈失釵怨〉詩:「鏡中乍無失髻樣,初起猶疑墮床上。」宋.劉辰翁〈寶鼎現.紅妝春騎〉詞:「又說向,燈前擁髻,暗滴鮫珠墜。」

髻-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髻jì
在头顶或脑后盘成各种形状的头发:发~|抓~|蝴蝶儿~。

髻-中草药辞典

【读音】jì
【繁体】髻
髻<名>
(形声。从髟,表示与毛发有关,吉声。本义:发髻)同本义[wispybun;hairworninabunorcoil]
头上倭堕髻。――《乐府诗集·陌上桑》
椎髻仰面。――明·魏学洢《核舟记》
汝梳双髻(髻,梳在头顶上的发结。)――清·袁枚《祭妹文》
又如:髻珠(髻上的明珠;比喻主旨、善谛);髻丫(盘在头顶左右两侧的发结);髻根(发髻盘结如盘根错节);髻子(即发髻,头发拖到后面结成一个髻)
髻鬟
[coiledbun]环形发髻
髻鬟之始掠。――明·袁宏道《满井游记》
髻jì盘在头顶的发结:发~。梳头扎~。
────────────────—
髻jié1.灶神。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1、[发髻]fà jì

1.头发的一种光滑的结、卷或安排,用真发或假发做成。置于头的后部,尤置于颈背部。 2.通常卷在衬垫物上方并用别针别住的松软发卷。

2、[螺髻]luó jì

形状像螺壳的发髻。

3、[髻钗]jì chāi

插定发髻的钗子。用金玉等制成,古亦为首饰之一种。

4、[宝髻]bǎo jì

古代妇女发髻的一种。

5、[佛髻]fó jì

呈盘曲状发髻的美称。相传佛发旋曲为螺形,故称。

6、[丸髻]wán jì

圆形发髻。

7、[鬀髻]tì jì

假发髻。鬀,通“髢”。

8、[髻鸦]jì yā

即髻丫。

9、[髻凤]jì fèng

指插戴于发髻的凤钗。

10、[髻影]jì yǐng

发髻的影子。

11、[肉髻]ròu jì

梵语嗢瑟尼沙的意译。

12、[珠髻]zhū jì

饰以珠络的发髻。

13、[危髻]wēi jì

高耸的发髻。

14、[髻丫]jì yā

1.盘于头顶左右两边的发髻。 2.比喻植物顶部分杈。

15、[髻髽]jì zhuā

梳在头两旁的发髻。

16、[剪髻]jiǎn jì

喻贤母教子有方,或喻诚心待客。

17、[项髻]xiàng jì

谓挽发髻于颈后。

18、[合髻]hé jì

唐 宋 婚俗之一。

19、[头髻]tóu jì

发髻,在头顶或脑后盘成各种形状的头发。唐 顾况《险竿歌》:“翻身挂影恣腾蹋,反綰头髻盘旋风。”《元典章新集·刑部·挖损两眼成废疾》:“﹝ 曹辛三 ﹞用右手将叔 曹庆二 头髻揪住。”《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四回:“他洗过了脸,梳掠了头髻,重施脂粉。”许钦文《鼻涕阿二》一:“胖而高的头髻梳在前额上,是蝴蝶形的。”

20、[髻根]jì gēn

发髻的基部。

21、[玄髻]xuán jì

乌黑的发髻。

22、[鬟髻]huán jì

亦作“鬟结”。古代妇女的环形发髻。

23、[宫髻]gōng jì

指妇女的发髻。因多仿皇宫发式,故称。

24、[魋髻]tuí jì

亦作“魋结”。结成椎形的髻。

25、[罗髻]luó jì

盘状发髻。

26、[高髻]gāo jì

高绾之发髻。

27、[辫髻]biàn jì

用辫子盘成的髻。

28、[丫髻]yā jì

女孩梳在头顶两边的发髻。

29、[髻梁]jì liáng

横插于发髻的簪子。

30、[翦髻]jiǎn jì

指 唐 王珪 母鬻发宴宾之事。事见 唐 杜甫《送重表侄王砅评事使南海》诗。

31、[髻宝]jì bǎo

即髻珠。

32、[鬏髻]jiū jì

脑后头发盘成的髻。

33、[义髻]yì jì

旧时妇女作修饰用的假发髻。

34、[囚髻]qiú jì

唐 代妇女发髻的一种样式。

35、[坠髻]zhuì jì

坠马髻的省称。

36、[鸾髻]luán jì

鸾形发髻。

37、[髴髻]fú jì

戴有首饰的发髻。

38、[毛髻]máo jì

方言。即刘海。垂在前额的一溜剪短的头发。

39、[髻丛]jì cóng

指发髻。

40、[拥髻]yōng jì

谓捧持发髻,话旧生哀。旧题 汉 伶玄《赵飞燕外传》附《伶玄自叙》:“通德 占袖,顾眎烛影,以手拥髻,凄然泣下。”宋 苏轼《九日舟中望见有美堂上鲁少卿饮处以诗戏之》之二:“遥知 通德 凄凉甚,拥髻无言怨未归。”明 徐渭《燕子楼》诗:“昨泪几行因拥髻,当年一顾本倾城。”

近义词

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