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miàn

笔顺

丿 𠃍
上横宜短,下框上宽下窄,横画、竖画分别排布均匀。

同音字

读音为miàn的字 读音为mian的字

基础解释

1.头的前部;脸:~孔。~带微笑。 2.向着;朝着:背山~水。这所房子~南坐北。 3.物体的表面,有时特指某些物体的上部的一层:水~。地~。路~。圆桌~儿。~儿磨得很光。 4.当面:~谈。~洽。~交。 5.东西露在外面的那一层或纺织品的正面:鞋~儿。这块布做里儿,那块布做~儿。 6.几何学上指一条线移动所构成的图形,有长有宽,没有厚。 7.部位或方面:正~。反~。片~。全~。多~手。~~俱到。 8.方位词后缀:上~。前~。外~。左~。西~。 9.a)用于扁平的物件:一~镜子。两~旗子。b)用于会见的次数:见过一~。 10.姓。 11.粮食磨成的粉,特指小麦磨成的粉:白~。豆~。小米~。玉米~。高粱~。 12.粉末:药~儿。胡椒~儿。 13.面条:挂~。切~。汤~。一碗~。 14.指某些食物纤维少而柔软:~倭瓜。煮的红薯很~。这个瓜是脆的,那个瓜是~的。

详细解释

〈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里面是“目”字,外面表示面庞。“面”,在古代指人的整个面部。“脸”是魏晋时期才出现,而且只指两颊的上部,唐宋口语中才开始用同“面”本义:脸)

  2. 同本义

    面,颜前也。——《说文》

    使万民和说而正王面。——《周礼·撢人》

    私面私献。——《周礼·司仪》

    大辂在宾阶面。——《书·顾命》

    必唾其面。——《战国策·赵策》

    满面尘灰烟火色。——唐· 白居易《卖炭翁》

    女之靧面。——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椎髻仰面。——明· 魏学洢《核舟记》

    又如:面不厮睹(脸不对着看,表示生气);颜面(脸面;脸部;体面;面子);满面(整个面部)

  3. 外表;表面

    微澜动水面。——韩愈《南山诗》

    又如:面从(表面顺从。指非出于由衷之愿);面友(非以真诚相交的朋友);面交(不以真诚相交的朋友);面朋(未以真诚相交的朋友)

  4. 皮,面。遮盖物;遮盖另一物的东西 。

    如:书面儿;被面;夹袄面;鞋面

  5. 部位;方面

    四面竹树环合。——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南面有三谷。——清· 姚鼐《登泰山记》

    又如:球的上表面;光明面;四面包围敌人;面面(各方面,各角度)

  6. 几何学上称线移动所生成的形迹

    皆面也。——蔡元培《图画》

    体面互见。

    水面初平云脚低。——唐·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又如:舍体而取面;平面;面积

  7. 情面 。

    如:面弱(讲情面;软弱)

〈形〉

  1. 当面

    面语之。——清· 方苞《狱中杂记》

    即面署第一。——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又如:面欺(当面欺君);面是背非(面和心不和);面陈(当面陈述);面违(当面违逆他人意旨)

〈动〉

  1. 朝向;面对;面向

    皆西面而望大王。——《战国策·秦策五》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列子·汤问》

    面山而居。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战国策·赵策》

    面墙而立,不成人也。——《晋书·凉武昭王传》

    开窗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唐· 孟浩然《过故人庄》

    南面召见。——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背山而面野。——〔英〕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又如:面壁(佛家语,指面对墙壁,端坐静修);面面相窥(你看我,我看你,互相对看);面墙而立(人如不学,就象面向墙壁而立,毫无所见);面面(面对面)

  2. 见面

    许久不面,请到宫少坐一时,何如?——《西游记》

    又如:面圣(旧时称朝见皇帝为面圣)

  3. 通“勔”。勉励

    天迪从子保,面稽天若。——《书·召诰》

    谋面,用丕训德。——《书·立政》

  4. 通“偭”。面向

    尊壶者面其鼻。——《礼·少仪》

  5. 通“偭”。背向

    马童面之。——《史记·项羽本纪》

    面而封之。——《汉书·张欧传》

〈量〉

  1. ——多用于扁平的物件。

    如:一面镜子;一面旗子

  2. 麵、麪 miàn

〈名〉

  1. 面粉,小麦精细地磨成的粉

    麪,麦末也。——《说文》

    又如:面糊鬼(用面糊粘成的纸牌);玉米面;大米面;白面

  2. 纤细微粒组成的物质 。

    如:胡椒面;药面

〈形〉

  1. 食物纤维少而柔软的 。

    如:这块白薯真面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面面-汉语大词典

面面每一方面;每个地方。
●宋范成大《咏吴中二灯·琉璃球》:“叠晕重重见,分光面面呈。”
●鲁迅《集外集拾遗·关于知识阶级》:“假使做事要面面顾到,那就什么事都不能做了。”

面面-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面面ㄇㄧㄢˋ ㄇㄧㄢˋmiàn miàn①各方面。如:「面面俱到」。②面對面。如:「面面相覷」。

面-中華語文大辭典

同:

面-中華語文大辭典

面ㄇ丨ㄢˋmiàn1.臉。[例]~孔︱~有喜色︱滿~春風。2.表示在面前或面對面,相當於「當面」。[例]~談︱~授機宜。3.見面;露面。[例]謀~︱一~之交︱有兩本新書~世。4.面對著;朝著。[例]~壁︱~海背山︱~南而坐。5.物體的前面部分。[例]門~︱店~︱鋪~。6.部位;方面。[例]正~︱全~︱八~威風︱獨當一~。7.詞綴。附在單音節方位詞的後面,相當於「邊」。[例]上~︱裡~︱南~。8.指物體的表面。[例]海~︱桌~兒︱水泥路~。9.幾何學上指線移動所形成的圖形(有長有寬,沒有厚薄)。10.物體露在外面的一層或紡織品的正面。[例]~料︱被~。11.量詞:(1)用於計算帶平面的東西。[例]兩~鼓︱一~鏡子。(2)用於計算會見的次數。[例]見過一~。(3)用於計算紙張。[例]這本書共有600~。12.★姓。13.二一四部首之一。

面-古代漢語常用詞詞典_王力版

425.【面】
一臉。莊子秋水:“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漢書張禹傳:“卜者愛之,又奇其面貌。”
注意:在這種意義上,古代說“面”不說“臉”。
二動詞,面向,面對著。論語雍也:“雍也可使南面。”(古代君主面向南而坐,這是說仲弓的道德足可以爲君。)又衛靈公:“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莊子秋水:“東面而視,不見水端。”
注意:在古代漢語裏“南面”“東面”......不等於“南方”“東方”。
三當面。漢書龔遂傳:“面刺王過。”成語有“耳提面命”“面授機宜”。
[辨]臉,面。“臉”讀jiǎn,是晚出的字(說文沒有“臉”字),大約是魏晉以後才產生的。“臉”最初指頰,並常常指婦女目下頰上可施脂粉的部分,例如白居易王昭君詩:“眉銷殘黛臉銷紅。”後來漸與“面”同義。

面-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同:

面-王力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面 (靣)miàn
❶臉。
《戰國策·趙策四》:
老婦必唾其~。
❷面向,面對着。
《列子·湯問》: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山而居。(且:將,近。)
注意在古代漢語裏,「南面」、「北面」是面向南、面向北的意思。
❸當面。
《莊子·盜跖》:
好~譽人者,亦好背而毁之。
❹方面。
《史記·項羽本紀》:
令四~騎馳下。
注意麵粉的意義只寫作「麵」、「麫」,不寫作「面」。
辨臉,面。「臉」最初指頰,並經常指婦女目下頰上搽胭(yān)脂的地方,後來逐漸與「面」同義。

面-汉语大词典

面mian
ㄇ〡ㄢˋ
〔《广韵》弥箭切,去线,明。〕
1.脸;头的前部。
●《墨子·非攻中》:“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
●唐元稹《遣春》诗之十:“三杯面上热,万事心中去。”
●鲁迅《彷徨·伤逝》:“况且她又这样地终日汗流满面,短发都粘在脑额上。”
参见“面豆”。
2.脸色。指面部表情。
●《易·革》:“君子豹变,小人革面。”
●孔颖达疏:“小人革面者,小人处之但能变其颜面容色顺上而已。”
●《孟子·公孙丑下》:“谏于其君而不受,则怒,悻悻然见于其面。”
●唐韩愈《送殷员外序》:“今子使万里外国,独无几微出于言面,岂不真知轻重大丈夫哉。”
3.谓神色表现在脸上。
●《荀子·大略》:“君子之于子,爱之而勿面,使之而勿貌。”
杨倞注:“面、貌,谓以颜色慰悦之,不欲施小惠也。”
●王先谦集解引郝懿行曰:“勿面,谓不形见于面。”
4.容颜;相貌。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狄人归其元,面如生。”
●唐韩愈《送穷文》:“命穷,影与形殊,面丑心妍。”
●前蜀韦庄《女冠子》词:“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
5.面具;假面。
●汉贾谊《新书·匈奴》:“上使乐府幸假之《但乐》,吹箫鼓鞀,倒挈面者更进,舞者、蹈者时作,少闲击鼓,舞其偶人。”
卢文弨校注:“面,假面也。”
●《晋书·朱伺传》:“夏口之战,伺用铁面自卫。”
●《旧唐书·音乐志二》:“舞者八十人,刻木为面,狗喙兽耳,以金饰之。”
6.当面;亲自。
●《史记·商君列传》:“可与公子面相见,盟,乐饮而罢兵。”
●唐韩愈《送侯参谋赴河中幕》诗:“又欲面言事,上书求诏征。”
●宋范仲淹《南京书院题名记》:“真宗皇帝为之嘉叹,面可其奏。”
●清浦松龄《聊斋志异·胭脂》:“生冤气填塞,每欲与女面相质。”
参见“面命”。
7.前;面前。
●《书·顾命》:“大辂,在宾阶面,缀辂,在阼阶面。”
●《仪礼·士相见礼》:“上大夫相见以羔,饰之以布,四维之结于面,左头如麛执之。”
郑玄注:“面,前也。系联四足交出背上于胸前结之也。”
●《文选·潘岳〈闲居赋〉》:“陪京溯洛,面郊后市。”
李善注:“《周礼》曰:面朝后市。郑玄《仪礼》注曰:‘面,前也。’”
8.见;会面。
●《左传·昭公六年》:“固请见之,见,如见王,以其乘马八匹私面。”
杜预注:“私见郑伯。”
●《礼记·聘义》:“君亲礼宾,宾私面私觌。”
●孔颖达疏:“私面,谓私以己礼面见主国之卿大夫也……面,亦见也。”
●宋苏轼《朝辞赴定州论事状》:“而使听政之初,将帅不得一面天颜而去。”
●林纾《赠马通伯先生序》:“余居京师十年,出面士流,咸未敢与之言文。”
9.向;对着。
●《易·说卦》:“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
●《周礼·夏官·掸人》:“使万民和说而正王面。”
郑玄注:“面,犹乡也。使民之心晓而正乡王。”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
●南朝宋谢惠连《泛湖归出楼中望月》诗:“憩榭面曲汜,临流对回潮。”
●《儒林外史》第十一回:“当下请在一间草屋内,是杨执中修葺的一个小小的书屋,面着一方小天井。”
●鲁迅《华盖集续编·记念刘和珍君》:“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参见“面乙”。
10.平面。几何学称线移动形成的形迹,有长、宽,没有厚。
●《墨子·大取》:“方之一面,非方也。”
●张纯一集解:“方之一面,如方幂,无厚,非同六面之方体。”
11.物体的表面。
●《墨子·备城门》:“客冯面而蛾傅之。”
●孙诒让间诂:“面,谓城四面。”
●《汉书·食货志下》“今半两钱法重四铢,而奸或盗摩钱质而取镕”颜师古注引三国魏如淳曰:“民盗摩漫面而取其鋊,以更铸作钱也。”
●前蜀毛文锡《虞美人》词:“鸳鸯对浴银塘暖,水面蒲梢短。”
●潘漠华《乡心》:“鞋面是有点破了。”
12.正面。和“背”相对。
●南朝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帝启﹞铸一铜剑,长三尺九寸……上刻二十八宿,文有背面,面文为星辰,背记山川日月。”
●《资治通鉴·陈宣帝太建十三年》:“隋主患之,更铸五铢钱,背、面、肉、好,皆有周郭。”
胡三省注:“钱之文为面,其漫为背。”
13.表示方位,方向。
●《墨子·备城门》:“疏束树木,令足以为柴抟,毋前面树。”
●《后汉书·段颎传》:“湟中义从羌悉在何面?今日欲决死生。”
●《资治通鉴·后梁均王贞明三年》:“秋,七月,庚戌,蜀主以桑弘志为西北面第一招讨,王宗宏为东北面第二招讨,己未,以兼中书令王宗侃为东北面都招讨,武信节度使刘知俊为西北面都招讨。”
14.方面;范围。
●《史记·留侯世家》:“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
●鲁迅《书信集·致曹靖华》:“但我们这面,亦颇有新作家出现。”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四:“应当肯定,不论国际、国内、党内形势,都是光明面占优势,黑暗面占劣势。”
15.指部位。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三:“何处疼,那面疼,都俺没理会。”
16.铺;摊。
郭沫若《后悔》:“不错,还是买mattress的好,白天可以收起来,晚上再面起来睡觉。”
按,mattress,大垫褥。
●郭沫若《星空·孤竹君之二子》:“青草面着这么柔软的寝床,杨柳张着那么轻轻的罗帐。”
●郭沫若《今津纪游》二:“又聪明又经济的日本国民常常辇些细碎的石子来面在街上。”
17.砌。
●明徐弘祖《题小香山梅花堂》诗序:“堂后削石为壁,刓石为池,面石为轩。”
18.古代秦国法律术语。指陪同秦使的他国仪仗人员。
●睡虎地秦墓竹简《法津答问》:“可(何)谓‘箧面’?‘箧面’者,耤(藉)秦人使,它邦耐吏、行旞与偕者,命客吏曰‘箧’,行旞曰‘面’。”
19.量词。表示物体的数量。多用于扁平的或能展开的物件。
●《隋书·礼仪志三》:“后齐定令,亲王、公主、太妃、妃及从三品已上丧者,借白鼓一面,丧毕进输。”
●前蜀贯休《古镜词》:“我有一面镜,新磨似秋月。”
●《水浒传》第二二回:“且叫取一面枷来钉了,禁在牢里。”
20.量词。指见面的次数。
●《水浒传》第三三回:“今日天赐,幸得哥哥到此,相见一面,大称平生渴仰之思。”如:见过一面。
21.通“偭”。背,相背对。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
●裴骃集解引张晏曰:“以故人故,难视斫之;故背之。”
●《汉书·张欧传》:“上具狱事,有可却,却之;不可者,不得已,为涕泣,面而封之。”
颜师古注:“面谓偝之也,言不忍视之,与吕马童面之同义。”
●《后汉书·张衡传》:“故智者面而不思。”
李贤注:“面,偝也。”
22.通“勉”。勉力。参见“面稽”。
23.通“湎”。沉迷于酒。
●马王堆汉墓帛书《十六经·三禁》:“刚强而虎质者丘,康沈而流面者亡。”
24.同“面”。
面(2)mian
ㄇ〡ㄢˋ
1.面粉。
●《说文·麦部》:“面,麦屑末也。”
段玉裁注:“末者,屑之尤细者。”
●唐张说《奉和喜雪应制》:“积如沙照月,散似面从风。”
●鲁迅《野草·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清早担水晚烧饭,上午跑街夜磨面。”
2.指面食,面条。
●《南史·夷貊传下·高昌国》:“备植九谷,人多啖面及牛羊肉。”
●《儿女英雄传》第二回:“拜河台的大寿……磕了三个头,吃了一碗面,便匆匆的谢委禀辞,上任而去。”
3.指粉状物。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五谷》:“《蜀志记》曰:莎树出面,一树出一石,正白而味似桄榔。”
●《宋史·五行志四》:“嘉佑七年三月,彭城县白鹤乡地生面。”
4.指某些食物淀粉含量多口感绵软。
●宋之的《草地颂歌》:“战士们种马铃薯,收获季节用不着试,保准又甜又面。”

面-中華大字典

1、面讀音:彌箭切,音偭,霰韻。釋文:
❶本作鬅。《說文》:鬅。顏前也。《段注》:顏者、兩眉之中間也。顏前者、謂自此而前。則爲目爲鼻爲目下爲頰之間。乃正鄕人者。故與背爲反對之偁。
❷向也。《書周官》:不學牆~。
❸前也。《儀禮士冠禮》:覆之~葉。
❹見也。《禮記曲禮》:夫爲人子者。出必吿。反必~。
❺覿也。《周禮司儀》:私~私獻。
❻以首向臨之也。《漢書夏侯嬰傳》:~雍樹馳。
❼方面當四分之一~也。見《韻會舉要》。
❽漫也。見《釋名釋形體》。《疏證》:說文無漫字。疑當作㒼。
❾偝之也。《漢書張敺傳》:不可者。不得已爲涕泣~而封之。
 〔注〕:如淳曰。不正視。若不見也。晉灼曰。~、對囚讀而封之。使其聞見死而無恨也。師古曰。二說皆非也。~謂偝之也。言不忍視之。與呂馬童~之同義。
 〔按正字通云通偭〕。
❿猶尙也。《儀禮鄕射禮》:~鏃。
⓫猶迴向也。《書召誥》:~稽天若。〔一作緬〕。
⓬以顏色慰悅之也。《荀子大略》:君子之於子。憂之而勿~。使之而勿貌。
⓭~縳。反背而縛之也。《史記宋微子世家》:肉袒~縛。
⓮便~。扇類。《漢書張敞傳》:自以便~拊馬。
 〔注〕:師古曰。便~。所以障~。蓋扇之類也。不欲見人。以此自障~。則得其便。故曰便~。亦曰屛~。今之沙門所持竹扇。上袤平而下圜。卽古之便~也。
⓯~白。日本語。謂有趣味也。
⓰片~。日本語。謂一方~也。
⓱書~。日本語。謂一切函牘也。
⓲幾何學以有長廣而無厚者謂之~。
⓳俗謂物之外表曰~。或曰表~。
2、鬅釋文:面本字。見《字彙》。
 〔按說文作室〕。
3、祭釋文:同面。見《字彙補》。
4、麪讀音:眠見切,音眄,霰韻。釋文:
❶麥㞕末也。見《說文》。《段注》:末者、㞕之尤細者也。齊民要術謂之勃。取蓬勃之意。廣雅、霤謂之~。霤與~爲曡韻。
 〔按此俗稱~粉。而~粉所作食物。亦徑稱~。如韋巨源食單有婆羅門輕高~。卽饅頭也。嬾眞子云。湯餅者。則世所謂長命~者也。今俗以~粉製成條縷者、名~。以䐊肫名包~〕。
❷~木。桄榔子別名。《本草綱目》:其木似檳榔而光。故名桄榔。~、言其粉也。
 〔按此言~者。以其粉中爲餅餌。蓋引伸之義。蜀記、莎木皮中有白~。搗篩作餅、或磨屑作飯、食之。彼人呼爲莎皮。其取義亦同〕。
5、麵釋文:麪或字。見《集韻》。
6、室釋文:面本字。見《說文長箋》。
7、靣釋文:面俗字。見《字鑑》。

面-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面¹(靣)miàn
①头的前部;脸:~孔|~带微笑。
②动向着;朝着:背山~水|这所房子~南坐北。
③(~儿)名物体的表面,有时特指某些物体的上部的一层:水~|地~|路~|圆桌~儿|~儿磨得很光丨比喻用法调查要深入,不要只了解些~儿上的现象。
④见面:~世丨谋~丨见字如~(看到书信如同见面)。
⑤当面:~谈|~洽|~交。
⑥(~儿)名东西露在外面的那一层或纺织品的正面:鞋~儿|这块布做里儿,那块布做~儿。
⑦名几何学上指一条线移动所构成的图形,有长有宽,没有厚丨比喻用法做工作既要抓点,也要抓~。
⑧部位或方面:正~|反~|片~|全~|多~手|~~俱到。
⑨方位词后缀:上~|前~|外~|左~|西~。
⑩量用于扁平的物件:一~镜子|两~旗子。
⑪(Miàn)名姓。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miàn

1、[上面]shàng miàn

1.位置较高的地方。2.次序靠前的部分。3.指上级。4.指物体的上部或表面。5.方面。6.指家族中上一辈先于自己出生的同辈。

2、[方面]fāng miàn

相对的或并列的几个人或事物中的一部分叫一个方面:优势是在我们~,不是在敌人~。必须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

3、[前面]qián miàn

1.正面所对着的某一位置;正面。2.次序靠前的部分;文章或讲话中先于正在叙述的部分。

4、[面条]miàn tiáo

用面粉做的细条状的食品。

5、[会面]huì miàn

见面。

6、[见面]jiàn miàn

彼此对面相见:跟这位老战友多年没~了。思想~。

7、[笑容满面]xiào róng mǎn miàn

满脸洋溢着喜笑的容颜。形容内心欣喜、满脸和悦的神态。

8、[外面]wài miàn

〈名〉也说外面儿。外表。

9、[水面]shuǐ miàn

1.水的表面:~上漂着片片花瓣。 2.水域的面积:我国可以养鱼的~很大。

10、[里面]lǐ miàn

〈名〉也说里面儿。里边。

11、[面对面]miàn duì miàn

脸对着脸;当面:两个人~坐着。~地提意见。

12、[面包]miàn bāo

食品,把面粉加水等调匀,发酵后烤制而成。

13、[全面]quán miàn

1.所有方面;各个方面的总和:照顾~。~情况。 2.完整周密;兼顾各方面的(跟“片面”相对):~发展。他的讲话很~。

14、[面对]miàn duì

1.指面对面或仿佛面对面,含有决心和坚毅或对一个人处境的真实评价。 2.面临,遭遇到。

15、[面积]miàn jī

平面或物体表面的大小:土地~。建筑~。

16、[下面]xià miàn

1.位置较低的地方。2.次序靠后的部分。3.指下级。

17、[面临]miàn lín

面前遇到(问题、形势等);面对:我们~着极其艰巨而又十分光荣的任务。

18、[面试]miàn shì

对应试者进行当面考查测试:通过~,破格录取。

19、[表面]biǎo miàn

1.物体跟外界接触的部分:地球~。桌子~的油漆锃亮。 2.外在的现象或非本质的部分:他~上很镇静,内心却十分紧张。

20、[面前]miàn qián

方位词。面对着的地方:~是一条大河。艰巨的任务摆在我们~。

21、[画面]huà miàn

画幅、银幕、屏幕等上面呈现的形象:~清晰。

22、[后面]hòu miàn

1.空间或位置靠后的部分。2.时间次序靠后的部分;以后。

23、[面向]miàn xiàng

1.面对;站着或坐着朝向。 2.适应的需要;注重。

24、[地面]dì miàn

1.地球的表面。 2.地区(多指行政区域) 3.建筑物内房屋的底部结构。

25、[局面]jú miàn

1.一个时期内,事情的状态、形势:打开~。政治~。 2.规模:这家铺子~虽不大,货色倒齐全。

26、[正面]zhèng miàn

1.人体前部那一面;建筑物临广场、临街、装饰比较讲究的一面;前进的方向(区别于“侧面”):~图。大楼的~有八根大理石的柱子。一连从~进攻,二连、三连侧面包抄。 2.片状物主要使用的一面或跟外界接触的一面:牛皮纸的~比较光滑。 3.属性词。好的、积极的一面(跟“反面”相对):~人物。~教育。 4.事情、问题等直接显示的一面:不但要看问题的~,还要看问题的反面。 5.属性词。直接:避免~交锋。有问题~提出来,别绕弯子。

27、[页面]yè miàn

1.书刊、本册每一页的图文设置或书写状况:~整齐。 2.指网页在屏幕上所显示的内容。

28、[负面]fù miàn

属性词。坏的、消极的一面;反面:~效果。~影响。

29、[路面]lù miàn

道路的表层,用土、小石块、混凝土或沥青等铺成:~平整。

30、[对面]duì miàn

1.对过儿:他家就在我家~。 2.正前方:~来了一个人。 3.面对面:这事儿得他们本人~儿谈。

31、[界面]jiè miàn

1.不同物体之间的接触面。 2.用户界面的简称。

32、[面部]miàn bù

脸部。

33、[面料]miàn liào

1.做衣服鞋帽等的面儿用的料子:大衣~。 2.用来贴在物件表层的材料:家具~。

34、[书面]shū miàn

属性词。用文字表达的(区别于“口头”):~通知。~答复。~材料。

35、[侧面]cè miàn

旁边的一面(区别于“正面”):从~打击敌人。小门在房子的~。从~了解。注意正面的材料,也要注意~和反面的材料。

36、[场面]chǎng miàn

1.戏剧、电影、电视剧中由布景、音乐和登场人物组合成的景况。 2.叙事性文学作品中,由人物在一定场合相互发生关系而构成的生活情景。 3.指戏曲演出时伴奏的人员和乐器,分文武两种,管乐和弦乐是文场面,锣鼓是武场面。 4.泛指一定场合下的情景:~壮观。热烈的~。 5.表面的排场:摆~(讲排场)。撑~。

37、[面粉]miàn fěn

小麦磨成的粉。

38、[市面]shì miàn

1.街上商店或摊点多的地方:~上空房空地很少。 2.(~儿)城市工商业活动的一般状况:~繁荣。~萧条。

39、[面子]miàn zi

1.物体的表面:被~。这件袍子的~很好看。 2.表面的虚荣:爱~。要~。你这话伤了他的~。 3.情面:给~。碍于~,只好答应了。 4.粉末:药~。

40、[平面]píng miàn

最简单的面。在一个面内任取两点连成直线,如直线上所有的点都在这个面上,这个面就是平面。

近义词

反义词

miàn

1、[]diǎn

1.液体的小滴:雨~儿。掉~儿了。 2.小的痕迹:墨~儿。斑~。 3.汉字的笔画,形状是“、”。 4.几何学上指没有大小(即没有长、宽、高)而只有位置,不可分割的图形。如两直线的相交处、线段的两端都是点。 5.小数点,如432.5读作四三二点儿五或四百三十二点儿五。 6.表示少量:一~儿小事。吃~儿东西再走。 7.用于事项:两~意见。 8.一定的地点或程度的标志:起~。终~。冰~。沸~。据~。先突破一~。 9.事物的方面或部分:优~。重~。特~。 10.姓。 11.铁制的响器,挂起来敲,用来报告时间或召集群众。 12.旧时夜间计时用更点,一更分五点:五更三~。 13.时间单位,一昼夜的二十四分之一。 14.规定的钟点:误~。到~了。 15.点心:茶~。早~。糕~。

2、[]lǐ

2、[]li

[ lǐ ] 1.(~儿)衣服、被褥等东西不露在外面的那一层;纺织品的反面:被~儿。衣服~儿。这面是~儿,那面是面儿。 2.方位词。里边(跟“外”相对):~屋。~圈。往~走。 3.街坊:邻~。~弄。 4.家乡:故~。乡~。 5.古代五家为邻,五邻为里。 6.姓。 7.长度单位,1市里等于150丈,合500米。 [ li ] 1.里面;内部(跟“外”相对):手~。箱子~。话~有话。 2.附在“这、那、哪”等字后边表示地点:这~。那~。头~。

1.里面;内部(跟“外”相对):手~。箱子~。话~有话。

3、[]bèi

3、[]bēi

1.躯干的一部分,部位跟胸和腹相对。2.某些物体的反面或后部。3.姓。4.背部对着。5.离开。6.躲避;瞒。7.背诵。8.违背;违反。9.朝着相反的方向。10.偏僻。11.不顺利;倒霉。12.听觉不灵。

1.用脊背驮。2.负担;承担。这个责任我还~得起。3.指一个人一次背的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