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mián

笔顺

𠃋 𠃋 丿 𠃍 𠃌
“纟”撇向笔画平行。“帛”上撇短小,“日”上宽下窄,横画均匀,“巾”框正,竖向笔画均匀。上下中心对齐。

同音字

读音为mián的字 读音为mian的字

基础解释

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绵绵-中華語文大辭典

同:綿綿

绵绵-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同:綿綿

绵绵-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绵绵miánmián
形连续不断的样子:秋雨~|情意~。

绵绵-汉语大词典

绵绵1.连续不断貌。
●《诗·王风·葛藟》:“绵绵葛藟,在河之浒。”
●毛传:“绵绵,长不绝之貌。”
●唐白居易《长恨歌》:“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清陈维崧《添字昭君怨》词:“今朝细雨太绵绵,且高眠。”
●萧军《八月的乡村》一:“那边是一片宁静的田野,田野的尽处是一带绵绵无尽的远山。”
2.微细;微弱。
●《淮南子·缪称训》:“福之萌也绵绵,祸之生也分分,福祸之始萌微,故民嫚之。”
●王念孙《读书杂志·淮南子》:“分分当为介介,字之误也。介介,微也;绵绵介介,皆微也,故曰福祸之始萌微。”
●《素问·脉要精微论》:“绵绵其去,如弦绝死。”
王冰注:“绵绵,言微微,似有而不甚应手也。”
●宋苏辙《送琳长老还大明山》诗:“我适病寒热,气力才绵绵。”
3.安静貌。
●《诗·大雅·常武》:“绵绵翼翼,不测不克。”
●毛传:“绵绵,靓也。”
●孔颖达疏:“绵绵然安静,不行暴掠;翼翼然恭敬,各司其事。”

绵-中華語文大辭典

同:綿

绵-康熙字典


【未集中】【糸字部】 綿
◎【玉篇】【廣韻】【集韻】𠀤同緜。

绵-辞源3

同:綿

绵-中草药辞典

【读音】mián
【繁体】綿
绵<名>
(会意。从帛,从糸。本义:丝棉,精丝绵,新丝绵)
同义[silkfloss]
绛缇絓紬丝絮绵。――《急就篇》。颜注:“渍茧擘之,精者为绵,粗者为絮。今则谓新者为绵,故者为絮。”
身衣布衣,木緜皁帐。――《资治通鉴》
吴绵软如云。――白居易《新制布裘》
又如:绵子(丝绵);绵衣(内装丝绵的衣服);绵帛(丝绵绢帛的总称);绵矩(加工丝绵的工具)
通“棉”[cotton]。如:绵花(棉花);绵絮(指弹松的丝绵或棉花);绵绒(轧去棉籽尚未弹松的棉花)
丝絮状物[floc]
想见东郊携手日,海棠如雪柳飞绵。――陆游《醉中怀眉山旧游》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
绵(緜)mián
⒈蚕丝结成的片或团:丝~。
⒉薄弱,软弱:~力。软~~。~薄(又〈喻〉才能、力量薄弱)。
⒊连续不断:~延。~地千里。
⒋[绵邈]时间久,距离远:年代~邈。
⒌[绵密]思考、言行等周密细致。

绵-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绵(綿、緜)mián
①丝绵。
②绵延:~亘|~长|连~。
③薄弱;柔软:~薄|~软。

绵-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绵 mián
① 名丝绵。《广韵》:“精曰~,粗曰絮。” ② 动延续;连续。《后汉书·西羌传》:“滨于赐支,至乎河首,~地千里。” ③ 形久远。陆机《饮马长城窟行》:“去家邈似~。” ④ 形软弱;薄弱。《汉书·严助传》:“且越人~力薄材,不能陆战,又无车骑弓弩之用。”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近义词

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