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zhì

笔顺

丿 丿 丿 丿

同音字

读音为zhì的字 读音为zhi的字

基础解释

古书上指没有脚的虫子。虫豸旧时对虫子的通称。

详细解释

〈名〉

  1. 本指长脊兽,如猫、虎之类。引申为无脚的虫,体多长,如蚯蚓之类

    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尔雅》

    又如:豸豸(兽背隆长的样子)

〈动〉

  1. 通“解”。解决

    使子逞其志,庶有豸乎。——《左传》

〈名〉

  1. 本指长脊兽,如猫、虎之类。引申为无脚的虫,体多长,如蚯蚓之类

    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尔雅》

    又如:豸豸(兽背隆长的样子)

〈动〉

  1. 通“解”。解决

    使子逞其志,庶有豸乎。——《左传》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豸豸-汉语大词典

豸豸兽脊隆起然后伸长貌。
●《说文·豸部》:“豸,兽长脊,行豸豸然,欲有所司杀形。”
段玉裁注:“凡兽欲有所伺杀,则行步详采,其脊若加长。豸豸然,长貌,文象其形也。”
●清宋育仁《<说文解字>部首笺正》:“今观猫之捕鼠,蛇之螫人,皆先曲体,然后舒脊直向前,即豸豸之义也。”

豸-中華語文大辭典

豸ㄓˋzhì1.爬蟲類的統稱。[例]蟲~。2.二一四部首之一。

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豸 zhì
① 名没有脚的虫子。《尔雅·释虫》:“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 ② 动解决。《左传·宣公十七年》:“余将老,使郤子逞其志,庶有~乎。”

豸-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豸zhài
冠豸山(Guànzhài Shān),山名,在福建连城。另见1688页zhì。

豸-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豸豸07ㄓˋzhì名①爬蟲類的總稱。《說文解字.豸部》:「豸,獸長脊,行豸豸然,欲有所司殺形。」②參見「獬豸獬豸」條。③辦法。《左傳.宣公十七年》:「使郤逞其志,庶有豸乎!」④二一四部首之一。

豸-王力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豸 zhì
❶没有脚的蟲子。
《爾雅·釋蟲》:
有足謂之蟲,無足謂之~。
❷解決。
《左傳·宣公十七年》:
余將老,使郤子逞其志,庶有~乎。(余:我。郤子:人名。逞:施展。庶:可能。)

豸-中華大字典

1、豸讀音:丈尒切,音坻,紙韻。釋文:
❶獸長輨行~~然。欲有所司殺形。見《說文》。《段注》:司、今之伺字。凡獸欲有所伺殺。則行步詳寀。其脊若加長。~~然、長貌。文象其形也。
❷無足謂之~。見《爾雅釋蟲》。《義疏》:說文以爲獸長脊行~~然。蓋凡蟲無足者。身恆橢長。行而穹隆其脊。如蝍挼蚯蚓之類是也。
❸解也。猶言止亂也。《左宣十七年傳》:使郤子逞其志。庶有~乎。
❹貏~。漸平貌。《史記司馬相如傳》:陂池貏~。
❺此~。姿態妖蠱也。《文選張衡賦》:增嬋娟以此~。
❻通蛾。《史記黃帝紀》:淳化鳥獸蟲蛾。《索隱》:蛾、一作~。《正義》:蛾音~。直起反。
❼通止。《莊子在宥》:災及草木。禍及止蟲。〔郝懿行云。止、卽~之聲借〕。
2、豸讀音:丈蟹切,音廌,蟹韻。釋文:
❶獬~。神羊也。《異物志》:東北荒中有獸。名獬~。一角。性忠。見人鬭、則觸不直者。聞人論、則咋不正者。
 〔又〕:冠名。楚王獲獬~。因以爲冠。其後執法者服之。漢沿不改。《後漢輿服志》:法冠或謂之獬~冠。
❷山名。在建寧府。宋儒游酢建書院於山下。見《明一統志》。〔當在今福建建安縣北〕。
❸通廌。《說文解字注》:古多叚~爲解廌之廌。以二字古同音也。廌、與解、古音同部。是以廌訓解。方言曰。廌。解也。左傳。庶有豸乎。釋文作廌。引方言廌、解也。正義作豸。引方言豸、解也。今本釋文、廌譌爲鳩。今本方言。廌譌爲瘛。蓋古書之難讀如此。
3、枹釋文:豸俗字。見《玉篇》。
4、廀釋文:同豸。見《字彙補》。
5、匚讀音:丈爾切,音䒨,紙韻。釋文:豸或字。《集韻》:豸。說文、獸長輨行豸豸然。欲有所司殺形。一曰。有足謂之蟲。無足謂之豸。或从虫作~。
6、莳讀音:持中切,音蟲,東韻。釋文:豸也。見《字彙》。
 〔按集韻、豸亦作匚。篇海誤書作~。改音蟲、訓爲豸。非〕。

豸-中草药辞典

【读音】zhì
【繁体】豸
豸<名>
本指长脊兽,如猫、虎之类。引申为无脚的虫,体多长,如蚯蚓之类[aninsectwithoutfeetorlegs]
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尔雅》
又如:豸豸(兽背隆长的样子)
豸<动>
通“解”。解决[solve]
使子逞其志,庶有豸乎。――《左传》
豸zhì
⒈〈古〉指没有脚的虫子: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
⒉[虫豸]虫子的统称。

豸-汉语大词典

豸zhi
ㄓˋ
〔《广韵》池尔切,上纸,澄。〕
〔《广韵》宅买切,上蟹,澄。〕
“鸠”的被通假字。
1.本指无足之虫。后亦泛指虫类。
●《尔雅·释虫》:“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
●汉王逸《九思·怨上》:“虫豸兮夹余,惆怅兮自悲。”
●元吴莱《读〈穆天子传〉》诗:“蜚扬恨不鸟两翅,跐蹈恨不百足豸。”
●鲁迅《呐喊·阿Q正传》:“阿Q两只手都捏住了自己的辫根,歪着头,说道:‘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
2.兽脊隆起伸长貌。参见“豸豸”。
3.比喻姿态妖媚的女子。
●金松岑《红粉妆》诗:“选胜爱踏金阊尘,下车便睹娟娟豸。”
●金松岑《红苹曲》:“爱此娟娟豸,字以红苹好。”
按,《文选·张衡〈西京赋〉》:“增婵娟以此豸。”
薛综注:“婵娟、此豸,姿态妖蛊也。”“此豸”本为联绵词,后人误解,遂以“豸”单独表示“此豸”之义。
4.见“貏豸”。
5.獬豸冠。獬豸,古代传说中的神兽。一角,能辨曲直,因此古时法官戴的帽子称獬豸冠。
●唐白居易《见萧侍御忆旧山草堂诗因以继和》:“晚起慵冠豸,闲行厌避骢。”
●唐喻凫《夏日龙翔寺居即事寄崔侍御》诗:“何当戴豸客,复问此生涯。”
●宋戴埴《鼠璞·獬豸》:“今人见御史旧有獬豸冠,单呼为豸。”
参见“獬豸冠”。
6.通“止”。制止,解救。
●《左传·宣公十七年》:“郤子其或者欲已乱于齐乎?不然,余惧其益之也。余将老,使郤子逞其志,庶有豸乎!”
杜预注:“豸,解也。欲使郤子从政,快志以止乱。”
●清顾炎武《日知录·豸》:“《庄子·在宥》篇:‘灾及草木,祸及止虫。’止,当作‘豸’,古止、豸通用。《左传·宣十七年》:‘庶有豸乎!’豸,止也。”
●梁启超《新民议·禁早婚议》:“一国将来之主人翁,而悉被戕于今日愦愦者之手,国其尚有豸乎?”

豸-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豸zhì
书没有脚的虫:虫~。另见1644页zhài。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zhì

1、[獬豸]xiè zhì

也作獬𢊁(zhì)。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异兽,能用角顶理亏的人。

2、[虫豸]chóng zhì

1.虫子的通称。 2.骂人的话。犹不是人。豸(zhì)。

3、[豸冠]zhì guān

1.即獬豸冠。 2.借指纠察、执法的官员。

4、[豸黼]zhì fǔ

犹豸绣。

5、[豸佩]zhì pèi

指古代御史大夫一类官员佩戴的玉饰。

6、[豸角]zhì jiǎo

1.獬豸的角。獬豸,古代传说中神兽。生一角,能别曲直,触邪佞。 2.见“豸角冠”。

7、[有豸]yǒu zhì

有所解除;得以解除。《左传·宣公十七年》:“余将老,使 郤子 逞其志,庶有豸乎!”杜预 注:“豸,解也。”杨伯峻 注:“言患乱得解也。”

8、[豸豸]zhì zhì

兽脊隆起然后伸长貌。

9、[灵豸]líng zhì

即獬豸。传说中的神兽,相传能辨曲直。

10、[貏豸]bǐ zhì

1.山势连延渐平貌。 2.枝干盘曲伸展貌。

11、[鲈豸]lú zhì

鲈鱼。

12、[黑豸]hēi zhì

冠名。即獬豸冠。为御史法冠。

13、[豸种]zhì zhǒng

旧时对我国北方 貉 等少数民族的贬称。

14、[冠豸]guān zhì

1.戴豸冠。豸冠,即獬豸冠,古代御史所戴的帽子。 2.指担任御史之类的官吏。

15、[豸衣]zhì yī

1.古时监察、执法等官员所穿的官服,因其上绣有獬豸,故称。 2.借指御史。

16、[豸绣]zhì xiù

1.古时监察、执法官所穿的绣有獬豸图案的官服。 2.借指监察、执法官。

17、[解豸]xiè zhì

神兽名。相传能辨曲直。

18、[触豸]xiè zhì

是古代中国传说中神兽。

19、[铁豸]tiě zhì

指豸冠。古代御史等执法官吏戴的帽子。冠之柱卷系铁铸成,故称。

20、[此豸]cǐ zhì

谓体态婀娜妖丽。

21、[豸补]zhì bǔ

旧时监察、执法等官员所穿的官服。其前胸、后背缀有金线或采丝绣成的补子,图形为獬豸,故称。

22、[豸袍]zhì páo

古代监察、执法等官员所穿的袍服。

23、[豸簪]zhì zān

刻有獬豸形的发簪,古代监察、执法官所用。

24、[豸班]zhì bān

指御史台一班官员。

25、[跐豸]cī zhì

姿态袅娜貌。

近义词

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