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笔顺

𠃍 丿 𠃍 丿

同音字

读音为fù的字 读音为fu的字

基础解释

〔蝮蛇〕也叫草上 飞、土公蛇。爬行动物。头三角形,背灰褐色,两侧各有一行黑褐色圆斑。有毒牙。生活在山野或平原,捕食老鼠和其他小动物。

详细解释

〈名〉

  1. 动物名。蝮蛇

    蝮,虫也。从虫,复声。——《说文》

    蝮虺博三寸,首大如擘。——《说文》

    羽山多蝮虫。——《山海经·南山经》

    蝮蛇蓁蓁。——《楚辞·招魂》

    又如:蝮虫(传说中的毒蛇名);蝮毒(蝮蛇之毒。蝮蛇般的毒心,极言其恶毒);蝮蝎(蝮蛇与蝎子。泛指毒蛇、毒虫);蝮虿(蝮蛇和蝎子)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蝮-中華語文大辭典

蝮蝮ㄈㄨˋfù1.姓。2.參見【蝮蛇】。

蝮-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蝮虫915ㄈㄨˋfù名動物名。一種毒蛇。脊椎動物門爬蟲類有鱗目。具管狀毒牙,長尺餘。頭大,呈三角形,全身灰褐色,有斑紋。也稱為「蝮蛇」、「土虺蛇」。

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蝮fù
[蝮蛇](fùshé)名毒蛇的一种,头部呈三角形,身体灰褐色,有斑纹。生活在山野和岛上,捕食鼠、蛙、鸟、蜥蜴等小动物。

蝮-康熙字典


【申集中】【虫字部】 蝮
★【唐韻】芳福切【集韻】【韻會】【正韻】芳六切,𠀤音覆。【說文】虫也。【爾雅·釋魚】蝮虺,博三寸,首大如擘。【註】身廣三寸,頭大如人擘指,此自一種蛇,名爲蝮虺。【楚辭·招魂】蝮蛇蓁蓁。【註】蝮,大蛇也。【前漢·田儋傳】蝮蠚手則斬手,蠚足則斬足。【師古註】蝮出南方。【博物志】蝮蛇,秋月毒甚,無所蜇螫,齧草木以泄其氣,草木卽死。人樵採爲草木所傷刺者,亦殺人。【本草】蝮蛇,形不長,頭扁口尖,身赤文斑,亦有靑黑色者。人犯之,頭足貼著。【韓愈詩】蝮蛇生子時,坼裂腸無肝。
◎又【爾雅·釋蟲】蝝,蝮蜪。【註】蝗子未有翅者。
◎又蝮蜟,蟬未蛻者。見《論衡》。
◎又姓。【通志·氏族略】唐乾封元年,攺武惟良爲蝮氏。
★又【集韻】房六切,音伏。義同。
★又蝮蜪之蝮亦音匐,鼻墨切。

蝮-中華大字典

1、蝮讀音:方六切,音覆,房六切,音伏,屋韻。釋文:
❶虫也。見《說文》。
 〔按爾雅釋魚。~虺博三寸。首大如擘。身廣三寸。頭大如人擘。注。此自一種蛇。名爲~虺。然則許書之虫。卽虺字也〕。
❷大蛇也。《爾雅釋魚釋文》:~、大蛇也。非虺之類。
 〔按此蛇細頸大頭。色如綬文。文間有鬐鬣。鼻上有鍼。大者長七八尺。一名反鼻。有牙最毒。秋月、毒甚無所蜇。螫齧草木以泄其氣。草木卽死〕。
❸~蜟。蟬未蛻者。見《廣韻》。
 〔按論衡論死篇。蟬之未蛻也爲復育。已蛻也去復育之體。更爲蟬之形。復育卽~蜟〕。
❹~蜪。蝗子也。《爾雅釋蟲》:蝝、~蜪。
 〔注〕:蝗子未有翅者。
❺姓也。唐乾封元年、改武惟良爲~氏。
2、廔釋文:同蝮。見《篇海》。

蝮-漢語大字典


《説文》:“蝮,虫也。从虫,复聲。”
fù 《廣韻》芳福切,入屋敷。沃部。
(1)虺,古称“土虺”的蝮蛇。《爾雅·釋魚》:“蝮,虺,博三寸,首大如擘。”《史記·田儋列傳》:“蝮螫手則斬手,螫足則斬足。”裴駰集解引應劭曰:“蝮一名虺。螫人手足,則割去其肉,不然則致死。”
(2)蝮蛇。蝮蛇科。头大,呈三角形,体色灰褐,有斑纹,口内有毒牙。生活在山野里,捕食老鼠和其他小动物,也能伤人或家畜。毒腺内的毒液可治麻风。唐玄應《一切經音義》卷二引《三蒼》:“蝮蛇,色如綬文,文間有鬐鬣,鼻上有針,大者長七八尺,有牙,最毒。”《楚辭·宋玉〈招魂〉》:“蝮蛇蓁蓁,封狐千里些。”王逸注:“蝮,大蛇也。”《抱朴子·極言》:“溪毒擊之,蛇蝮螫之。”鲁迅《呐喊·头发的故事》:“你们的嘴里既然没有毒牙,何以偏要在额上帖起蝮蛇两个大字,引乞丐来打杀?”
(3)姓。《廣韻·屋韻》:“蝮,姓。乾封元年改武維良為蝮氏。”《舊唐書·外戚傳·武承嗣》:“仍諷百僚抗表請改其(武維良、武懷運)姓為蝮氏。”《新唐書·太宗諸子傳·鬱林王恪》:“太子敗,誅死(恪之子仁),籍其家,改氏蝮。”

蝮-汉语大词典

蝮fu
ㄈㄨˋ
〔《广韵》芳福切,入屋,敷。〕
1.毒蛇名。蝮蛇。
●《史记·田儋列传》:“蝮螫手则斩手,螫足则斩足。何者?为害于身也。”
●裴骃集解引应劭曰:“蝮一名虺,螫人手足,则割去其肉,不然则致死。”
●张守节正义:“蝮,毒蛇,长二三丈。”
●清杭世骏《续方言》卷下:“江淮以南曰蝮,江淮以北曰虺。”
参见“蝮蛇”。
2.见“蝮蜪”。
3.通“愎”。参见“蝮鸷”。
4.姓。
●《通志·氏族四》:“蝮氏,《唐史补》:干封元年,改武惟良为蝮氏。”

蝮-中草药辞典

【读音】fù
【繁体】蝮
蝮〈名〉
动物名。蝮蛇[Pallaspitviper]
蝮,虫也。从虫,复声。――《说文》
蝮虺博三寸,首大如擘。――《说文》
羽山多蝮虫。――《山海经·南山经》
蝮蛇蓁蓁。――《楚辞·招魂》
又如:蝮虫(传说中的毒蛇名);蝮毒(蝮蛇之毒。蝮蛇般的毒心,极言其恶毒);蝮蝎(蝮蛇与蝎子。泛指毒蛇、毒虫);蝮虿(蝮蛇和蝎子)
蝮fù
【蝮蛇】一种毒蛇。也叫"草上飞","土公蛇"。体灰褐色,有黑褐色斑纹,头略呈三角形。毒液可供药用。

蝮-辞源3

【蝮】15画 5814·7 fù  ㄈㄨˋ  芳福切,入,屋韻,敷。覺部。毒蛇,通稱蝮蛇,多居濕地。楚辭 戰國 楚 宋玉 招魂:“蝮蛇蓁蓁,封狐千里些。”史記九四 田儋傳:“蝮螫手則斬手,螫足則斬足。”集解引 應劭:“蝮一名虺。”

蝮-王力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蝮 fù
蝮蛇,一種毒蛇。
《史記·田儋列傳》:
~螫手則斬手,螫足則斬足。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1、[蝮蛇]fù shé

也叫草上飞、土公蛇。爬行动物。头三角形,背灰褐色,两侧各有一行黑褐色圆斑。有毒牙。生活在山野或平原,捕食老鼠和其他小动物。

2、[蝮蜟]fù yù

蝉的幼虫或蝉蜕。

3、[蝮虫]fù chóng

传说中的毒蛇名。虫,虺的本字。

4、[蝮虿]fù chài

蝮蛇和蝎子。

5、[蝮虵]fù shé

见“蝮蛇”。

6、[蝮毒]fù dú

如蝮蛇之毒。极言其狠毒。

7、[虺蝮]huǐ fù

蝮蛇类毒蛇。

8、[蝮蝎]fù xiē

蝮蛇与蝎子。泛指毒蛇、毒虫。

9、[蝮鸷]fù zhì

狠戾不仁。《史记·酷吏列传论》:“京兆 无忌、冯翊 殷周 蝮鷙。”王念孙《读书杂志·史记六》:“蝮读为愎,愎鷙皆很也,言其很戾不仁也。《广雅》曰:‘愎鷙,很也。’宣 十二年《左传》:‘刚愎不仁。’杜预 曰:‘愎,很也。’……愎字从复得声,故与蝮通。”章炳麟《<东三省政要>序》:“民之所乐,吏之所恶,蝮鷙如此。”

10、[毒蝮]dú fù

指蝮蛇。

11、[蝮蜪]fù táo

虫名。蝗的未生翅的幼虫。

12、[蛇蝮]shé fù

即蝮蛇。

13、[蝮螫解腕]fù shì jiě wàn

见“蝮蛇螫手,壯士解腕”。

近义词

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