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笔顺

丿 丿

同音字

读音为qí的字 读音为qi的字

基础解释

1.祈祷:~福。 2.请求;希望:~求。~望。敬~指导。 3.姓。

详细解释

〈动〉

  1. (形声。从示,斤声。本义:向上天或神明求福)

  2. 同本义

    祈,求福也。——《说文》

    掌六祈。——《周礼·大祝》

    祭有祈焉。——《礼记·郊特牲》

    又如:祈场(向神祈祷的场所);祈祝(祈求祝福);祈死(祈求速死);祈克(祈求克敌);祈祉(祈求幸福);祈祓(祈神除灾去秽);祈战(祈求战胜)

  3. 请求;希望

    不祈土地。——《礼记·儒行》

    以祈尔爵。——《诗·小雅·宾之初筵》

    又如:祈喜(求福);祈借(求借)

〈形〉

  1. 通“祁”。大 。

    如:祈寒(严寒)

〈名〉

  1. 假借为 “畿”。古称天子直辖之地

    《祈父》,刺宣王也。——《诗·小雅·祈父序》孔颖达《疏》:“当作畿字,今作圻。”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祈祈-汉语大词典

祈祈徐缓貌。
●《诗·小雅·大田》:“有渰萋萋,兴雨祈祈。”
●毛传:“祈祈,徐也。”
●郑玄笺:“古者阴阳和,风雨时,其来祈祈然而不暴疾。”
●汉班固《东都赋》:“习习祥风,祈祈甘雨。”
●南朝梁何逊《从主移西州寓直斋内》诗:“祈祈寒枝动,濛濛秋雨驶。”

祈祈-辞源3

【祈祈】舒緩貌。詩 小雅 大田:“有渰萋萋,興雨祈祈。”傳:“祈祈,徐也。”呂氏春秋 務本引 詩作“祁祁”。南朝 梁 何遜 何水部集 從主移西州……懷郡中遊聚詩:“祈祈寒枝動,濛濛秋雨駛。”

祈祈-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祈祈ㄑㄧˊ ㄑㄧˊqí qí和順舒緩的樣子。《詩經.小雅.大田》:「有渰萋萋,興雨祈祈。」南朝梁.何遜〈從主移西州寓直齋內霖雨不晴懷郡中遊聚〉詩:「祈祈寒枝動,濛濛秋雨駛。」

祈-中華語文大辭典

祈ㄑ丨ˊqí1.向神佛求福。[例]~壽︱~年︱~雨|~福。2.〈書〉請求;盼望。[例]~望|~請︱敬~光臨。3.姓。

祈-辞源3

【祈】8画 3222·1 qí  ㄑㄧˊ  渠希切,平,微韻,羣。文部。㊀對天或神明告求。書 召誥:“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禮 禮器:“君子曰,祭祀不祈。”注:“祈,求也。”詩 大雅 行葦:“酌以大斗,以祈黃耈。”㊁請求。梁書 劉峻傳:“自謂所見不博,更求異書,聞京師有者,必往祈借。”㊂都城周圍之地。通“畿”、“圻”。詩 小雅 祈父 序“祈父,刺 宣王也”唐 孔穎達 疏:“此職掌封畿兵甲,當作畿字,今作圻。”㊃通“禨”。見“祈珥”。

祈-中華大字典

1、祈讀音:渠希切,音頎,微韻。釋文:
❶求福也。見《說文》。《王注》:當作求福之祭也。蔡邕月令問答。~者、求福之祭也。又春官大祝。掌六~以同鬼神示。注。~、嘄也。謂災變號呼。吿於神以求福。按經云六~。則~是祭名。而亦泛爲~請之詞也。
❷吿也。見《爾雅釋詁》。
❸叫也。見《爾雅釋言》。
❹報也。《詩行葦》:以~黃耉。
❺治典不殺曰~。見《獨斷》。
 〔按史記諡法解作祁。詳祁字〕。
❻~瘞。禱請已埋之也。《山海經中山經》:自景山至琴鼓之山。其祠用一雄雞~瘞。
❼~父。司馬也。《詩祈父》:~父。予王之爪牙。
❽人名。齊公子~。字子高。見《呂覽愼行注》。
❾通圻。《詩祈父序箋》:古者~圻畿同。字得通用。
❿通幾。《周禮肆師》:及其~珥。
 〔注〕:故書~爲幾。
 〔按史記黥布傳。人相我當刑而王。幾是乎。索隱。劉氏音~。~者、語詞也〕。
2、祈讀音:古委切,音詭,紙韻。釋文:䃽或字。《集韻》:䃽。祭山名。或作~。
3、鷎釋文:同祈。見《鐘鼎款識》。
4、䃽讀音:章移切,音支,支韻。釋文:
❶福也。見《玉篇》。
❷禔或字。見《集韻》。
5、䃽讀音:古委切,音詭,紙韻。釋文:祭山名。見《集韻》。

祈-王力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祈 qí
向鬼神禱告懇求。
《詩經·小雅·甫田》:
以御田祖,以~甘雨。
引求,乞求。
《南史·劉峻傳》:
聞有異書,必往~借。(異:特殊的。)

祈-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祈示49ㄑㄧˊqí動①向神明求福。如:「祈禱」、「祈福」。《說文解字.示部》:「祈,求福也。」《詩經.周頌.噫嘻.序》:「〈噫嘻〉,春夏祈穀于上帝也。」漢.鄭玄.注:「祈,猶禱也,求也。」《禮記.月令》:「以祠宗廟社稷之靈,以為民祈福。」②請、求。如:「祈求」、「祈請」。《詩經.小雅.賓之初筵》:「發彼有的,以祈爾爵。」漢.毛亨.傳:「祈,求也。」《呂氏春秋.孟冬紀.安死》:「憚耕稼采薪之勞,不肯官人事,而祈美衣侈食之樂。」名①京城千里之地。通「圻」、「畿」。《詩經.小雅.祈父.序》:「〈祈父〉,刺宣王也。」漢.鄭玄.箋:「祈、圻、畿同。」②姓。如晉代有祈嘉,元代有祈望芳。

祈-漢語大字典


《説文》:“祈,求福也。从示,斤聲。”按:罗振玉认为甲骨文、金文“从旂、从單,蓋戰時禱于軍旗之下。會意。”王国维谓“假借為祈求之祈”。
(一)qí 《廣韻》渠希切,平微羣。微部。
(1)向上天或神明求福。《説文·示部》:“祈,求福也。”《書·召誥》:“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孔傳:“求天長命以歷年。”《詩·周頌·噫嘻序》:“春夏祈穀于上帝也。”鄭玄箋:“祈,猶禱也,求也。”《山海經·中山經》:“祈璆冕舞。”郭璞注:“祈,求福祥也。”
(2)祭祀名,指求福之祭。漢蔡邕《月令問答》:“祈者,求之祭也。”唐慧琳《一切經音義》卷二十九引《説文》:“祈,求福祭也。”《海篇直音·示部》:“祈,祀也。”清王筠《説文句讀·示部》:“祈,經云六祈,則祈是祭名,而亦泛為祈請之詞也。”《周禮·春官·大祝》:“掌六祈,以同鬼神示。一曰類,二曰造,三曰禬,四曰禜,五曰攻,六曰説。”鄭玄注:“祈,嘄也。謂為有災變號呼告于神以求福。”《禮記·郊特牲》:“祭有祈焉,有報焉,有由辟焉。”
(3)请求。《廣雅·釋詁三》:“祈,求也。”《詩·小雅·賓之初筵》:“發彼有的,以祈爾爵。”毛傳:“祈,求也。”《吕氏春秋·安死》:“憚耕稼采薪之勞,不肯官人事,而祈美衣侈食之樂。”高誘注:“祈,求。”《新唐書·杜如晦傳》:“蜀人祈我誅虐帥,不能克,請陛下誅之。”
(4)通“畿(jī)”。国都附近的地区。清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屯部》:“祈,叚借為畿。”《詩·小雅·祈父序》:“《祈父》,刺宣王也。”鄭玄箋:“祈、圻、畿同。”孔穎達疏:“此職掌封畿兵甲,當作畿,字今作圻,故解之。”
(5)姓。宋邵思《姓解》卷二:“祈,周大司馬祈父之後。毛《詩》祈父,司馬,職名也,後因為氏。”《晋書·隱逸傳·祈嘉》:“祈嘉字孔賓,酒泉人也。”
(二)guǐ 《集韻》古委切,上紙見。
同“䃽”。祭山。《集韻·紙韻》:“䃽,祭山名。或作祈。”

祈-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祈qí
①祈祷:~福。
②请求;希望:~求|~望|敬~指导。
③(Qí)名姓。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1、[祈求]qí qiú

恳切地希望或请求:~来年有个好收成。脸上流露出~的神情。

2、[祈祷]qí dǎo

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3、[祈福]qí fú

向神祷告求福。

4、[祈愿]qí yuàn

祈求满足自己的愿望,泛指恳切希望。

5、[祈雨]qí yǔ

因久旱而求神降雨。古称雩祀。《晋书·礼志上》:“武帝 咸寧 二年春分,久旱……五月庚午,始祈雨於社稷山川,六月戊子,获澍雨。”《太平广记》卷三四二引 唐 薛用弱《集异记·赵叔牙》:“通状祈雨,期三日雨足。”清 厉鹗《东城杂记》卷上:“信州 怀玉山 有画罗汉,郡中每迎请祈雨。”

6、[祈年]qí nián

向神灵祈求丰年。

7、[祈盼]qí pàn

恳切盼望:~他早日康复。发展经济,过上幸福生活是山里人的~。

8、[祈望]qí wàng

殷切地希望;盼望。

9、[祈借]qí jiè

求借。

10、[祈报]qí bào

古代祀社,春夏祈而秋冬报。《礼记·郊特牲》:“祭有祈焉,有报焉。”郑玄 注:“祈,犹求也。谓祈福祥、求永贞也,谓若穫禾报社。”《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九年》:“丙子,初令州县祀社稷,又令士民里閈相从立社。各申祈报,用洽乡党之欢。”胡三省 注:“春夏祈而秋冬报。”

11、[祈战]qí zhàn

祈求战胜。《左传·文公十二年》:“秦伯 以璧祈战于 河。”杜预 注:“祷求胜。”

12、[祈珥]qí ěr

以血涂衅器物之礼。

13、[哀祈]āi qí

哀求。《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二》:“壬辰,刘守光 遣使 王遵化 致书哀祈於 德威。”《资治通鉴·隋炀帝大业四年》:“顾可汗母 向夫人 惧西国之灭,旦夕守闕,哭泣哀祈,匐匍请罪。”清 陆嵩《望雨》诗:“蛟龙只管深潭卧,一任哀祈总不灵。”

14、[祈禳]qí ráng

祈祷以求福除灾。

15、[祈祝]qí zhù

祈求祝祷。明 沉德符《野获编·著述·献异书》:“方士 赵天寿 者进献符法三十六本……已乞留 静虚观,为上祈祝,不许。”《续资治通鉴·宋理宗淳祐十年》:“六月,丁酉,龙翔宫 奉安感生帝及从祀圣像,仍备祭器,比附 太一宫 礼例祈祝。”

16、[伊祈]yī qí

见“伊耆”。

17、[祈死]qí sǐ

祷求速死。

18、[忏祈]chàn qí

悔罪祈福。

19、[祈禠]qí sī

求福。

20、[祈羊]qí yáng

烹羊以祭。古代祭山的一种祭仪。

21、[祈签]qí qiān

拜神求签,以卜祸福。

22、[祈谷]qí gǔ

古代祈求谷物丰熟的祭礼。

23、[祈喜]qí xǐ

求福。

24、[庶祈]shù qí

希望,祈求。

25、[央祈]yāng qí

央求。武安落子《借髢髢》:“想髢髢想得不想用饭,转过来你二哥把我央祈。”

26、[祈晴]qí qíng

因久雨而祈祷天晴。《新唐书·五行志一》:“大历 四年四月,雨,至於九月,闭坊市北门,置土臺,臺上置坛,立黄旛以祈晴。”

27、[颙祈]yóng qí

恭敬地祈求。

28、[祈祈]qí qí

徐缓貌。

29、[商祈]shāng qí

古代传说,汤 之时七年旱,汤 以五事(一说六事)自责,祷于 桑林,立时得雨。见 汉 王充《论衡·明雩》。后用为典实。明 李东阳《正德丙寅正月二日雪》诗:“却讶 桑林 纔六事,也能昭格应 商 祈。”

30、[祈请]qí qǐng

1.向神祷告请求。 2.泛指请求。

31、[六祈]liù qí

古代祈祷鬼神以期消除灾异的六种祭祀。

32、[陈祈]chén qí

陈述请求。

33、[祈祓]qí fú

祈神除灾去秽。

34、[祈向]qí xiàng

向导;引导。

35、[雩祈]yú qí

祈雨祭神。

36、[祈霁]qí jì

祈求雨止。《梁书·徐勉传》:“年六岁,时属霖雨,家人祈霽,率尔为文,见称耆宿。”

37、[豤祈]kěn qí

恳切祈求。豤,通“恳”。

38、[祈忏]qí chàn

祈祷忏悔。

39、[祈瘗]qí yì

古代祭地神的一种方式。先以牲献祭求祷,然后埋之。

40、[祈文]qí wén

古代文体之一。类似祭文,不必押韵。

近义词

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