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
拼音
gài笔顺
一 丨 丿 丶 𠃍 一 一 𠄌 丶 一 𠃋 丿 乚左中窄右宽。“木”横画稍短,竖画正直。中部宜窄,横画均匀;“旡”横画短,竖弯钩圆转自然,钩底宜平。
同音字
读音为gài的字 读音为gai的字基础解释
1.大略:~况 。大~。 2.一律:不能一~而论。 3.情况;景象:胜~(美好景象)。 4.气度神态:气~。 5.旧时量谷物时用来平斗斛的刮板。详细解释
(形声。从木,既声。本义:量米粟时刮平斗斛( hú)用的木板。量米粟时,放在斗斛上刮平,不使过满)
同本义
同权槩而就衡。——《楚辞·惜誓》
斛甬,正权概。——《礼记·月令》
槩者,平量者也。——《韩非子·外储说》
又如:概量(概和斗斛等量谷物的器具)
节操,风度
而不概于王心邪。——《史记·范雎传》。按,平也。
夫西河魏土……漂然皆有节概,知去就之分。——《汉书·杨敞传》附 杨恽《报孙会宗书》
又如:概尚(气节);气概(人遇事表现出来的态度、气势)
景象;状况
故山多药物,胜概(美丽的景象)忆桃源。——唐· 杜甫《奉留赠集贤院崔于二学士》
引申为刮平,不使过量
夫水,徧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盈不求概,似正。——《荀子·宥坐》
而不概于王心邪。——《史记·范雎传》。按,平也。
又如:概平(用概刮平);概准(用平物的量器刮平)
概括,总括。
如:概问(概括询问);以此一端,可概其余;以偏概全
衡量;量,限量
食飨不为槩。——《礼记·曲礼》。注:“量也。”
又如:概志(衡量心志);概量(用量器确定谷物的多少;比喻衡量事物的标准)
蔽,遮盖 。
如:概愆(掩盖前愆)
关切,系念 。
如:概怀(系念于心);概然(慨叹的样子)
抑,抑制 。
如:概了(镇住。有超过所有人的意思)
通“溉”。灌溉,洗涤
澡概胸中,洒练五脏。——《枚乘·七发》
又如;概盂(洗涤盂钵)
通“慨”。感慨 [give vent to one's fleeling about]
夫婢妾贱人,感概而自杀,非能勇也。——《汉书·季布栾布田叔传赞》
又如:概然(感慨的样子)
一律,一概
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史记·伯夷列传》
又如:概不考虑;概不赊欠;概行(一律施行);概视(一律看待);概用(一概使用)
大致,大略地 。就整个情况而论而不考虑具体事例地。
如:概而论之;概举(大略举出);概览(大略地观览)
〈名〉
〈动〉
〈副〉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概-中華語文大辭典概ㄍㄞˋɡài1.一律;一切。[例]~不退換|~不承受。2.約略;總括。[例]大~|~略|~而論之。3.約略的;大略的。[例]~算|~況|~要|~觀。4.神態;風度。[例]氣~。5.〈書〉齊平。[例]其翼附群山,並~青雲,更就霄漢,辨其優劣耳(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江水注》)。
概 -古漢語常用詞典gài
①量米粟時刮平頭斛用的木板。《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者,平量也。” 【引】刮平;削平。《管子•樞言》:“釜鼓滿,則人~之。”(釜、鼓:量器。)②大略;大體。《史記•伯夷列傳》:“其文辭不少~見。”③節操;風度。《後漢書•周黃徐薑申屠列傳》:“若二三子謂識去就之~。”《晉書•桓溫傳》:“溫豪爽有風~。”④景象;狀況(後起意義)。杜甫《奉留贈集賢院崔於二學士》詩:“故山多藥物,勝~憶桃源。”(勝概:美麗的景象)
概 ()gài
❶量米粟時刮平斗斛(hú)用的木板。
《韓非子·外儲説左上》:
~者,平量者也。
引刮平,削平。
《管子·樞言》:
釜鼓滿,則人~之。(釜、鼓:量器。)
❷大略,大體。
《史記·伯夷列傳》:
其文辭不少~見。
❸節操,風度。
《後漢書·周黄徐姜申屠列傳》:
若二三子,可謂識去就之~。
《晉書·桓温傳》:
温豪爽有風~。
❹景象,狀況(後起意義)。
杜甫《奉留贈集賢院崔于二學士》詩:
故山多藥物,勝~憶桃源。(勝概:美麗的景象。)
概
(一)gài 《集韻》居代切,去代見。微部。
(1)古代量谷物时刮平斗斛的器具。《禮記·月令》:“正權概。”鄭玄注:“概,平斗斛者。”《新唐書·叛臣傳·梁崇義》:“以概量業於市,力能舒鈎。”《聊齋志異·張不量》:“每春貧民就貸,償時多寡不校,悉内之,未嘗執概取盈。”
(2)刮平。《管子·樞言》:“釜鼓滿,則人概之;人滿,則天概之。”《北史·燕鳳許謙等傳論》:“豈鳥盡弓藏,人惡其上,將器盈必概,陰害貽禍,何斯人遭斯酷乎?”
(3)量,限量。唐皇甫湜《題浯溪石》:“李杜才海翻,高下非可概。”
(4)相摩;连接。唐玄應《一切經音義》卷十二:“古文࣏٦Ƃ二形,今作㮣,同。公礙反。࣏ٯ܌量也。《廣雅》:‘࣏ٯ܌摩也。’”唐高宗《大唐紀功頌》:“嚴闉概日,巨防陵雲。”
(5)系念;关切。《史記·范雎蔡澤列傳》:“意者臣愚而不概於王心邪?”司馬貞索隱:“《戰國策》‘概’作‘關’,謂關涉於王心也。”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夫薄于所有观念,则国土之得丧,种族之盛衰,固未尝概然于胸中。”
(6)气度;节操。《三國演義》第三十八回:“玄德見孔明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飄飄然有神仙之概。”
(7)景象;状况。唐杜甫《奉留贈集賢院崔于二學士》:“故山多藥物,勝概憶桃源。”
(8)梗概;大略。《史記·伯夷列傳》:“其文辭不少概見。”司馬貞索隱:“概是梗概,謂略也。”引申为总括。如:即此一端,可概其余。梁启超《驳某报之土地国有论》:“然一国之中,野地多而邑地少,以少概多,其失之不亦远耶?”
(9)古代漆饰的酒樽。《周禮·春官·鬯人》:“凡祼事用概。”鄭玄注:“鄭司農云:‘脩、謨、概、散皆器名……’概、散皆漆尊也。”
(10)副词。表示范围,相当于“全”、“都”。清龔自珍《明良論一》:“能以概責之六曹、三院、百有司否也?”
⑪用同“蓋”。压倒;胜过。《古今小説·晏平仲二桃殺三士》:“此概世之功也,進酒賜桃,又何疑焉?”
(二)guì 《類篇》古外切,去泰見。
杖。《玉篇·木部》:“概,杖也。”
(三)jié 《集韻》巨列切,入薛羣。
同“櫭(楬)”,小木桩。《集韻·ীܩ》:“櫭,杙也。或省,亦作楬。”
概²(槩)ɡài
①气度神情:气~。
②书景象;状况:胜~(优美的景色)。
1、概讀音:古外切,音儈,泰韻。釋文:杖也。見《玉篇》。
2、概讀音:居代切,音溉,隊韻。釋文:同槩。《集韻》:槩。說文、鼜斗斛。亦書作~。
3、概讀音:巨列切,音揭,屑韻。釋文:杙也。見《類篇》。
4、楬讀音:其謁切,音揭,月韻。渠列切,音傑,屑韻。釋文:
❶~櫫也。春秋傳曰。~而書之。見《說文》。《段注》:職金。~而璽之。注曰。~、言書其數量以著其物也。今時之書。有所表識。謂之~櫫。漢酷吏傳曰。瘞寺門桓東。~著其姓名。著櫫同字。
❷杙也。《周禮蜡氏》:若有死於道路者。則令埋而置~焉。
〔按顏師古注曰。~、杙也。椓杙干葬處。而書死者姓名也。正字通曰。後世碑碣。以石爲之。通作碣〕。
5、楬讀音:丘瞎切,音玒,黠韻。釋文:
❶止樂器。《禮記樂記》:鞉鼓椌~壎篪。
〔注〕:敔也。〔字亦作玒〕。
❷~豆。祭器。《禮記明堂位》:夏后氏以~豆。
〔注〕:~、無異物之飾也。齊人無髮爲禿~。
〔按儀禮士喪禮作毼豆。注。毼、白也〕。
6、楬讀音:乞洽切,音恰,洽韻。釋文:~戾。山名。在上黨。《淮南墬形》:淸漳出~戾。濁漳出發包。
〔注〕:~戾山在上黨治。
7、槩讀音:居代切,音溉,古對切,音憒,隊韻。許旣切,音餼,未韻。釋文:
❶鼜斗斛。見《說文》。《王注》:~者、平斗斛之器也。故月令鄭注曰。~、平斗斛者。乃管子曰。釜鼓滿則人~之。是以靜字爲動字也。故蒼頡篇曰。平斗斛曰~。許君獨言鼜斗斛者。所以關兩義也。
〔按繫傳作杚斗斛。鍇曰。杚、戛摩之也。段本改作所㠯鼜斗斛也。~。字亦書作概〕。
❷量也。《禮記曲禮》:食饗不爲~。
❸平也。《史記范睢傳》:而不~于王心邪。
❹度量也。《漢書楊惲傳》:漂然皆有節~。
❺猶操也。《文選范曄論》:或垢俗以動其~。
❻志節也。〔文選江淹詩〕:常慕先達~。
❼梗~也。見《玉篇》。
❽屑也。見《後漢馮衍傳注》。
❾一~。一端也。《詩載馳傳》:進取一~之義。
❿退~。幽深不明也。《文選何晏賦》:髣髴退~。
⓫通慨。《史記季布傳》:婢妾賤人感~而自殺。非能勇也。
8、槩讀音:古忽切,音骨,月韻。釋文:哀亂貌。《莊子至樂》:我獨何能無~然。
〔按司馬曰。感貌〕。
9、櫭讀音:巨列切,音傑,屑韻。其例切,音偈,霽韻。釋文:釘也。見《廣雅釋器》。
10、櫭讀音:巨到切,音嶠,號韻。巨至切,寘韻。釋文:車木鎋。見《類篇》。
〔按集韻引廣雅。但曰、鎋也〕。
1、概讀音:古外切,音儈,泰韻。釋文:杖也。見《玉篇》。
2、概讀音:居代切,音溉,隊韻。釋文:同槩。《集韻》:槩。說文、蛛斗斛。亦書作~。
3、概讀音:巨列切,音揭,屑韻。釋文:杙也。見《類篇》。
概木913ㄍㄞˋgài名①古代量穀物時,刮平斗斛的器具。《新唐書.卷二二四.叛臣傳上.梁崇義傳》:「以概量業於市,力能舒鉤。」②度量、品格。如:「氣概」。《三國演義.第三八回》:「飄飄然有神仙之概。」③大略的情況。如:「梗概」。動①刮平。《北史.卷二一.燕鳳等傳.論曰》:「將器盈必概,陰害貽禍,何斯人而遭斯酷乎?」②總括。如:「以此一端,可概其餘。」形約略。如:「概況」、「概念」。副①大略。如:「整件事情的經過,大概就是這樣了。」②一律。如:「貨物出門,概不退換。」
概-汉语大词典概gai
ㄍㄞˋ
〔《字汇》居太切〕
1.量谷物时刮平斗斛的器具。
●《礼记·月令》:“﹝仲春之月﹞角斗甬,正权概。”
郑玄注:“概,平斗斛者。”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概者,平量者也。吏者,平法者也。”
●汉袁康《越绝书·请籴内传》:“胥闻越王句践罢吴之年……妻操斗,身操概,自量而食,适饿不费。”
●明徐渭《三茅观观潮》诗:“谁将练带括秋空?谁将古概量春雪?”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张不量》:“盖张素封积粟甚富,每春贫民就贷,偿时多寡不校,悉内之,未尝执概取盈,故名不量。”
2.引申为准则,标准。
●汉陆贾《新语·怀虑》:“故圣人执一政以绳百姓,持一概以等万民。”
3.刮平,修平,不使过量。
●《荀子·宥坐》:“夫水……盈不求概,似正。”
杨倞注:“言水盈满则不待概而自平。”
●《北史·燕凤许谦等传论》:“岂鸟尽弓藏,人恶其上,将器盈必概,阴害贻祸,何斯人而遭斯酷乎!”
●宋宋祁《杂说》卷下:“古语曰:斛满人概之,人满神概之。圣人其善概欤,大奢概以中,溢欲概以道,寝慢概以威,由是治身,由是化人。”
●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卷二十:“干则以水沃而概之,无罅而止。”
4.引申指从物体上拂过掠过。
●《文选·宋玉〈风赋〉》:“故其清凉雄风则飘举升降……猎蕙草,离秦衡,概新夷,被荑杨。”
吕向注:“离、猎、概,皆经历也。”
●《泛胜之书·种谷》:“天有霜,若白露下,一平明时,令两人持长索相对,各持一端,以概禾中,去霜露。”
5.拒格,阻止。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彼自多其力,则毋以其难概之。”
●司马贞索隐:“概犹格也。刘氏云:‘秦昭王决欲攻赵,白起苦说其难,遂己之心,拒格君上。’”
6.量,限量;衡量。
●《礼记·曲礼上》:“食飨不为概,祭祀不为尸。”
郑玄注:“概,量也。”
●孔颖达疏:“其事由尊者所裁,而子不得辄豫限量多少也。”
●《文选·谢瞻〈于安城答灵运〉诗》:“肇允虽同规,翻飞各异概。”
李善注:“异概,谓异量也。”
●唐皇甫湜《题浯溪石》诗:“李杜才海翻,高下非可概。”
●宋秦观《拟郡学近世社稷之臣论》:“子房虽无三子(霍光、周勃、陈平)之过,然不能为汉制礼作乐,追迹三代之隆,以圣人之道概之皆未得为全人也。”
●清恽敬《说山》:“是故君子不以古人之能概今人,则可以交士大夫;不以古人之事概今事,则可以适家国天下之用。”
7.概括,总括。
●《后汉书·西域传论》:“然好大不经,奇谲无已,虽邹衍谈天之辩,庄周蜗角之论,尚未足以概其万一。”
●宋王安石《答王景山书》:“江南士大夫良多……特以二君概之,亦不可也。”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一回:“我只说一两件,就可以概其余了。”
8.蔽,遮盖。
●北齐郑述祖《天柱山铭》:“天柱山者……南临巨海,北眺沧溟,西带长河,东瞻大壑,斜岭概天,层峰隐日。”
●唐高宗《大唐纪功颂并序》:“严闉概日,巨防潜云。”
●宋王安石《寄王逢原》诗:“楩楠豫章概白日,祗要匠石聊穿裁。”
9.用同“盖”。谓超越,压倒。
●《古今小说·晏平仲二桃杀三士》:“此概世之功也,进酒赐桃,又何疑焉。”
●《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到了考的这天,我开得十六力的硬弓,那三百六十斤的头号石头,平端起来在场上要走三个来回……算概了场了。”
10.关切,系念。
●《孔丛子·抗志》:“虽以天下易其胫毛,无所概于志矣。”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意者臣愚而不概于王心邪?”司马贞索隐:“《战国策》‘概’作‘关’,谓关涉于王心也。”
●《后汉书·冯衍传下》:“三公之贵,千金之富,不得其愿,不概于怀。”
●宋王安石《答李资深书》:“若是者,岂以夫世之毁誉者概其心哉?”
●明归有光《山舍示学者》:“夫取吾心之理而日夜陈说于吾前,独能顽然无概于中乎?”
11.节操。
●《汉书·杨恽传》:“夫西河魏土,文侯所兴,有段干木、田子方之遗风,漂然皆有节概,知去就之分。”
●晋陶潜《祭从弟敬远文》:“于铄我弟,有操有概。孝发幼龄,友自天爱。”
●《文选·范晔〈逸民传论〉》:“或垢俗以动其概,或疵物以激其清。”
李善注:“概,犹操也。”
●《新唐书·高智周传》:“高宗美其概,授右散骑常侍。”
●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五:“﹝赵荫﹞战于鸡飞滩,势穷身陷,怒贼自亡,居然壮夫之概也。”
12.谓风度,气度。
●《晋书·桓温传》:“温豪爽有风概,姿貌甚伟,面有七星。”
●《三国演义》第三八回:“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13.梗概;大略。
●《庄子·天下》:“彭蒙、田骈、慎到不知道,虽然,概乎皆尝有闻者也。”
●成玄英疏:“略有梗概,更相师祖,皆有禀承,非独臆断,故尝有闻之也。”
●南朝梁萧统《〈文选〉序》:“盖乃事美一时,语流千载,概见坟籍,旁出子史。”
张铣注:“概,谓梗概,谓大略也。”
●唐韩愈《袁氏先庙碑》:“高曾祖考,所以劬躬焘后,委祉于公,公之所以逢将承应者,有概有详,而缀以诗。”
●明方孝孺《〈张彦辉文集〉序》:“昔称文章与政相通,举其概而言耳,要而求之,实与其人类。”
●清姜秉初《〈小螺庵病榻忆语〉书后》:“他如张氏病,事如其母,则其平日事父母,概可见矣。”
14.景象;状况。
●三国魏何晏《景福殿赋》:“其奥秘,则蘙蔽暧昧,髣佛退概,若幽星之纚连也。”
●唐杜甫《奉留赠集贤院崔于二学士》诗:“故山多药物,胜概忆桃源。”
●宋朱熹《奉陪彦集充父同游瑞岩谨次莆田使君留题之韵》:“一壑祇今藏胜概,三生畴昔记曾来。”
●鲁迅《伪自由书·保留》:“上月杭州曾将西湖抢犯当众斩决,据说奔往赏鉴者有‘万人空巷’之概。”
15.漆酒樽。
●《周礼·春官·鬯人》:“凡祼事用概。”
●郑玄注引郑司农曰:“脩、蜃、概、散皆漆尊也。”
16.全;一律。
●《西游记》第三五回:“概洞小妖,被老孙分身法打死一半。”
●《古今小说·杨谦之客舫遇侠僧》:“这地方虽是夷人难治,人最老实一性的,小人们归顺,概县人谁敢梗化?”
●清魏源《圣武记》卷一:“故吉林、黑龙江各部世皆概呼为索伦,以别于满洲。”
17.通“慨”。感慨。
●《后汉书·王龚传》:“纤微感概,辄引分决,是以旧曲不有大罪,不至重问。”
●唐韩愈《送陆畅归江南》诗:“悲啼上车女,骨肉不可分。感概都门别,丈夫酒方醺。”
参见“概然”。
18.通“扢”。摩擦。
●《文选·曹植〈又赠丁仪王粲〉诗》:“员阙出浮云,承露概泰清。”
李善注:“《广雅》曰:‘扢,摩也。’概与扢同,古字通。”
19.通“溉”。洗涤。
●《文选·枚乘〈七发〉》:“于是澡概胸中,洒练五藏。”
李善注:“毛苌《〈诗〉传》曰:‘溉,涤也。’概与溉同。”
【读音】ɡài
【繁体】槩
概<名>
(形声。从木,既声。本义:量米粟时刮平斗斛用的木板。量米粟时,放在斗斛上刮平,不使过满)
同本义[scraper]
同权槩而就衡。――《楚辞·惜誓》
斛甬,正权概。――《礼记·月令》
槩者,平量者也。――《韩非子·外储说》
又如:概量(概和斗斛等量谷物的器具)
节操,风度[bearing]
而不概于王心邪。――《史记·范雎传》。按,平也。
夫西河魏土……漂然皆有节概,知去就之分。――《汉书·杨敞传》附杨恽《报孙会宗书》
又如:概尚(气节);气概(人遇事表现出来的态度、气势)
景象;状况[circumstance]
故山多药物,胜概(美丽的景象)
概gài
⒈大略,总括:~论。~要。~括。
⒉气度,节操:气~。节~。豪爽有风~。
⒊状况,景象:~况。梗~。胜~。
⒋一律:一~。~不例外。
⒌旧时量粮时,刮平斗、斛用的木板:~者,平量也。
⒍[概念]反映事物本质特性的思维形式。人们在反复的实践和认识过程中,把所感觉到的事物的共同特点抽出来,加以概括,飞跃到理性认识,找出其本质特性,就得出了概念。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gài
1、[大概]dà gài
1.大致的内容或情况:他嘴上不说,心里却捉摸了个~。 2.属性词。不十分精确或不十分详尽:他把情况做了个~的分析。这件事我记不太清,只有个~的印象。 3.表示有很大的可能性:雪并没有多厚,~在半夜就不下了。从这里到西山,~有四五十里地。那道题~很难。
2、[概括]gài kuò
1.总括:大家提了不少意见,但~起来就是两条。 2.简单扼要:~地讲讲故事情节。 3.把对一类事物中的某些事物所具有的 共同的本质属性的认识,推广到对整个这一类事物的认识,从而形成关于这一类事物的普遍概念的过程和方法。与“抽象”相对。
3、[气概]qì gài
在对待重大问题上表现的态度、举动或气势(专指正直、豪迈的):英雄~。~非凡。
4、[概况]gài kuàng
大概的情况:生活~。敦煌历史~。
5、[一概而论]yī gài ér lùn
指处理事情、问题不分性质,不加区别,一律看待:对待具体问题,要做具体分析,不可~。
6、[概念]gài niàn
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人类在认识过程中,把所感觉到的事物的共同特点抽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比如从白雪、白马、白纸等事物里抽出它们的共同特点,就得出“白”的概念。
7、[概率]gài lǜ
旧称或然率、几率。在自然和 社会现象中,有这样一类事件,它在相同条件下由于偶然因素的影响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这类事件 叫做随机事件。就随机事件的个别情况看,它是没有规律的,但通过大量实践后,就其整体来看却呈现 出一种严格的非偶然的规律性。实际上对一个随机事件作大量试验时,就会发现随机事件发生的次数与 试验次数的比总在一个常数附近摆动,这个常数叫做该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概率的大小反映了随机事 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8、[概要]gài yào
重要内容的大概(多用于书名):《中国文学史~》。
9、[概述]gài shù
大略地叙述:当事人~了事态的发展过程。
10、[一概]yī gài
1.副词。表示适用于全体,没有例外:不可~而论。~适用,毫无例外。 2.完全;一切:~俱全。
11、[概论]gài lùn
概括的论述(多用于书名):《地质学~》。《中国文学~》。
12、[概算]gài suàn
1.大概地计算;估算。 2.编制预算以前对收支指标所提出的大概数字,预算就是在这个数字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的详细计算而编制出来的。
13、[概览]gài lǎn
概观(多用于手册一类的书名):《上海~》。
14、[梗概]gěng gài
大略的内容或情节:故事~。
15、[概貌]gài mào
大概的状况:沿海城市~。地形~。
16、[概略]gài lüè
1.大概情况:这只是整个故事的~,详细情节可以看原书。 2.简单扼要;大致:~介绍。~说明。
17、[概数]gài shù
大概的数目。或者用几、多、来、左右、上下等来表示,如几年、三斤多米、十来天、一百步左右、四十岁上下;或者拿数词连用来表示,如三五个、一两天、七八十人。
18、[概观]gài guān
概括的观察;概况(多用于书名):市场~。《红学~》。
19、[志概]zhì gài
节操。亦作“志概”。
20、[英概]yīng gài
亦作“英槩”。英雄气概。
21、[并概]bìng gài
犹并比。
22、[至概]zhì gài
极好的风度气概。
23、[概尊]gài zūn
漆饰的酒器。
24、[概可]gài kě
大略可以。
25、[概众]gài zhòng
众;众人。
26、[概图]gài tú
用来描绘特点或作为辨识用途的轮廓画。
27、[概义]gài yì
大概的意义。
28、[远概]yuǎn gài
亦作“远槩”。远大的气度。
29、[平概]píng gài
使平齐划一。
30、[方概]fāng gài
端正而有节操。
31、[概用]gài yòng
谓不加区别,一概使用。
32、[概节]gài jié
犹节操。
33、[概见]gài jiàn
1.谓概略的记载。 2.谓窥见其概貌。
34、[概状]gài zhuàng
概况。
35、[概行]gài xíng
一律施行。清 杭世骏《质疑·诸史问目答李若珠》:“古来井田,恒与军制相表里……今若概行井田,经涂画界,非有十年之久,不能望其成熟。”
36、[要概]yào gài
概要。
37、[细概]xì gài
细节。
38、[风概]fēng gài
1.亦作“风槩”。1.犹节操。《宋书·蔡兴宗传》:“兴宗 幼立风概,家行尤谨,奉宗姑,事寡嫂,养孤兄子,有闻於世。”清 黄宗羲《曹氏家录续略序》:“余在 浯溪 四年,钦其风概,肥遯之士盖庶几焉。” 2.风度气概。前蜀 贯休《上孙使君》诗:“王演 俗容仪,崔陵 小风概。”清 周亮工《书影》卷三:“信 有造 汉 之功,而母早物色之,观其却王孙数言,凛凛烈丈夫风概。” 3.犹风骨。指诗文所体现的雄健有力的风格。唐 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序:“晋 世风概稍存;宋 齐 之间,教失根本,士以简慢、歙习、舒徐相尚。”
39、[概心]gài xīn
语本《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意者臣愚而不概於王心邪?亡其言臣者贱而不可用乎?”后以“概心”谓关心。
40、[概则]gài zé
普遍的准则。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关于南北议和的清方档案》:“至于 法兰西、美利坚 二国,近人译曰民主、曰合众。谓为共和政体之一种则可,谓为共和政体之概则,则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