柝
拼音
tuò笔顺
一 丨 丿 丶 丿 丿 一 丨 丶同音字
读音为tuò的字 读音为tuo的字基础解释
旧时巡夜打更用的梆子。详细解释
(形声。从木,橐声。本义:巡夜打更用的梆子)
同本义 [watchman's clapper]
夕击柝而比之。——《周礼·天官·宫正》
鲁击柝闻于 邾。——《左传·哀公七年》
抱关击柝而不以为寡。——《荀子·荣辱》
大夫击门,士击柝。——《谷梁传·庄公二十五年》。范宁注:“柝,两木相击。”
朔气传金柝。——《乐府诗集·木兰诗》
留击柝者。——《资治通鉴·唐纪》
又如:柝击(击柝巡夜);柝汲(巡夜和汲水。泛指劳作)
象声词 。
如:柝柝
判,分开 。
如:柝居(分家,分居)
通“拓”。开拓
廓四方,柝八极。——《淮南子·原道》
武皇帝攘四夷广土柝境,面数千里。——《潜夫论·救边》
又如:柝境(开拓境域)
〈名〉
〈动〉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柝柝-汉语大词典柝柝象声词。
●潘漠华《夜梆》诗:“夜梆柝柝地响了,我心潮微微地掀涌。”
柝柝ㄊㄨㄛˋtuò〈書〉打更用的梆子,用挖空的硬木或竹筒做成。[例]擊~∣~聲∣朔氣傳金~。
柝 -古漢語常用詞典tuò
①巡夜打更用的梆子。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狀》:“候卒擊~衛太尉。”②通“拓”。開拓;擴大。《淮南子•原道訓》:“廓四方,~八極。”
柝
【辰集中】【木字部】 柝
★【唐韻】【正韻】他各切【集韻】【韻會】闥各切,𠀤音託。【說文】作𣔳、𣟄,判也。夜行所擊者。【易·下繫】重門擊柝,以待暴客。【左傳·哀七年】魯擊柝,聞于邾。【徐鉉曰】謂判兩木夾于門爲機,相擊以警夜也。今荒城多叩鼓以持更,蓋其遺制。
1、柝讀音:闥各切,音託,藥韻。釋文:
❶本作庳。《說文》:庳。判也。《段注》:土裂曰庳。木判曰~。今人從手作拆。甚無謂也。
❷開也。《淮南原道》:廓四方。~八極。
❸用以警夜者。《易繫辭》:重門擊~。
〔按說文庳下引作庳。紿下又引作紿。玉篇云。庳。擊木也。爾雅。木謂之庳。今江東斫木爲庳。亦作~〕。
2、啵讀音:闥各切,音託,藥韻。釋文:庳或字。《集韻》:庳。判也。或作柝、~。
3、啵讀音:恥格切,音龎陌韻。釋文:饰或字。《韻集》:饰。開也。或从㡿。
4、紿釋文:同柝。見《集韻》。
5、紿讀音:他各切,音託,藥韻。釋文:行夜所擊木。易曰、重門擊~。見《說文》。《段注》:行夜各本譌夜行。木作者。今正。行、去聲。巡也。从槖者。蓋虛其中則易響。今之敲梆是也。周禮修閭氏。比國中宿互~者。先鄭云、~謂行夜擊~。又、宮正。夕擊迗而比之。九家易。柝者、兩木相擊。以行夜也。
〔按迗柝竝與~同〕。
柝(ࣟį܉tuò
书打更用的梆子。
柝
tuò 《集韻》闥各切,入鐸透。鐸部。
(1)旧时巡夜人敲以报更的木梆。也作“ࣟĢ\u001D。《易·繫辭下》:“重門擊柝,以待暴客。”陸德明釋文:“馬(融)云:柝,兩木相擊以行夜。”《左傳·哀公七年》:“魯擊柝聞於邾。”陸德明釋文:“柝,字又作ࣟģ\u0002”宋陸游《書感》:“雨暗駱谷峰,霜清散關柝。”清秋瑾《贈蔣鹿珊先生》:“他年獨立旂飛處,我願為君擊柝來。”
(2)木判;使分裂。《集韻·鐸韻》:“ࣔӯ܌《説文》:‘判也。’或作柝。”
(3)通“拓”。开拓;扩充。《淮南子·原道》:“夫道者,覆天載地,廓四方,柝八極。”高誘注:“柝,開也。”《潛夫論·救邊》:“武皇帝攘夷柝境,面數千里。”汪繼培箋:“柝,字亦借拓。”
柝木59ㄊㄨㄛˋtuò名舊時巡夜人打更所敲擊的木梆。如:「重門擊柝」。南朝梁.無名氏〈木蘭詩〉二首之一:「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三五齣》:「棲鳥頻叫,擊柝連聲,女牆邊,側耳聽。」動開拓。《淮南子.原道》:「廓四方,柝八極。」漢.王符《潛夫論.救邊》:「武皇帝攘夷柝境,面數千里。」
柝-汉语大词典柝tuo
ㄊㄨㄛˋ
〔《集韵》闼各切,入铎,透。〕
1.古代巡夜人敲以报更的木梆。
●《易·系辞下》:“重门击柝,以待暴客。”
●南朝梁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玉关靖柝,北门寝扃。”
●唐欧阳詹《除夜长安客舍》诗:“虚牖传寒柝,孤灯照绝编。”
●清孔尚任《桃花扇·誓师》:“栖乌频叫,击柝连声。”
●刘大白《旧梦之群》诗之五六:“不睡的我,怕深夜的柝声,杵也似地捣我底心坎。”
2.引申凡巡夜所敲之器皆称柝。如:金柝。
3.象声词。参见“柝柝”。
4.判,分开。
5.通“拓”。开拓。
●《淮南子·原道训》:“夫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柝八极。”
高诱注:“柝,开也。”
参见“柝境”。
【读音】tuò
【繁体】柝
柝<名>
(形声。从木,橐声。本义:巡夜打更用的梆子)
同本义[watchman'sclapper]
夕击柝而比之。――《周礼·天官·宫正》
鲁击柝闻于邾。――《左传·哀公七年》
抱关击柝而不以为寡。――《荀子·荣辱》
大夫击门,士击柝。――《谷梁传·庄公二十五年》。范宁注:“柝,两木相击。”
朔气传金柝。――《乐府诗集·木兰诗》
留击柝者。――《资治通鉴·唐纪》
又如:柝击(击柝巡夜);柝汲(巡夜和汲水。泛指劳作)
象声词[clang]。如:柝柝
柝〈动〉
判,分开[divide]。如:柝居(分家,分居)
通“拓”。开拓[openup]
廓四方,柝八极。
柝tuò旧时打更用的梆子。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tuò
1、[严柝]yán tuò
戒夜的更柝。柝,打更用的梆子。
2、[柝击]tuò jī
指击柝巡夜。
3、[鸣柝]míng tuò
敲击梆子使发声。常用以巡夜和聚众。
4、[弛柝]chí tuò
废巡更。
5、[鞞柝]bǐng tuò
小鼓和木梆。军中用于打更巡夜。
6、[铃柝]líng tuò
1.巡逻、报警用的铜铃、木梆等响器。 2.借指巡逻、警卫。 3.摇铃击柝。 4.犹号令、纪律。
7、[城柝]chéng tuò
1.城上巡夜敲的木梆。明 王问《赠吴之山》诗:“城柝声声夜未央,江云初散水风凉。” 2.借指防范。清 陈梦雷《绝交书》:“所喜者年兄已乃心王室,意在见功,事蔑不济。而彼时 耿 逆猜忌方深,城柝严密,片纸隻字,不能相通。”
8、[击柝]jī tuò
敲梆子巡夜。亦喻战事,战乱。《易·繫辞下》:“重门击柝,以待暴客。”晋 葛洪《抱朴子·诘鲍》:“重门有击柝之警,治戎遏暴客之变。”唐 杜甫《暮归》诗:“霜黄碧梧白鹤栖,城上击柝復乌啼。”《宋朝事实类苑·官政治绩·张乖崖一》引 宋 沉括《梦溪笔谈》:“时贼锋方敛,纪纲过肃,蜀 民尚怀击柝之惴。”明 高启《中秋翫月张校理宅得南字》诗:“关山几处未解兵,击柝不寐愁丁男。”郭沫若《喀尔美萝姑娘》:“市头的电灯发出苍黄的冷光,击柝的声音三下,电车早已停了。”
9、[夜柝]yè tuò
巡夜的梆声。
10、[鼓柝]gǔ tuò
1.击柝。柝,巡夜报更的木梆。 2.鼓声和柝声。
11、[靖柝]jìng tuò
停止击柝。谓太平无事,不须警戒。
12、[金柝]jīn tuò
古代军中夜间报更所敲击的器物。柝(tuò)。
13、[柝柝]tuò tuò
象声词。
14、[偃柝]yǎn tuò
打更的梆子藏而不用,表示世道太平,无须警戒。
15、[烽柝]fēng tuò
烽火和打更梆子。谓发生战争。
16、[柝汲]tuò jí
巡夜和汲水。泛指劳作。
17、[边柝]biān tuò
边地军营巡夜打更的梆子声。
18、[宵柝]xiāo tuò
巡夜的梆声。
19、[警柝]jǐng tuò
警夜时敲击以报更的木梆。唐 苏颋《奉和圣制登太行山中言志应制》:“晓巖中警柝,春事下蒐田。”宋 彭龟年《寿张京尹》诗:“三年尹王都,警柝清夜眠。”明 梁储《劝止临幸疏》:“而直庐拱卫官军万餘,警柝之声,夜以达旦。”
20、[虎柝]hǔ tuò
柝,旧时警夜报更时所敲的梆子。因其形似虎,故名。
21、[霜柝]shuāng tuò
霜夜的击柝声。
22、[里柝]lǐ tuò
指乡里巡查警戒人员。
23、[关柝]guān tuò
语本《孟子·万章下》:“抱关击柝。”赵岐 注:“抱关击柝,监门之职也。柝,门关之木也;击,椎之也。或曰:柝,行夜所击木也。”后以“关柝”指守门打更。
24、[柝境]tuò jìng
开拓境域。柝,通“拓”。
25、[柝居]tuò jū
分家,分居。
26、[虾蟆柝]há má tuò
1.虾蟆更。
27、[虾蟇柝]xiā má tuò
虾蟆更。
28、[沉烽静柝]chén fēng jìng tuò
烽火熄灭,柝声寂静。比喻边疆无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