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
拼音
shù笔顺
一 丨 𠃍 一 丨 丿 ㇏上横长短适中,中框扁方,长竖居中,正而直,撇捺对称,撇捺收笔要高于竖画。
同音字
读音为shù的字 读音为shu的字基础解释
1.捆绑;系(jì):~缚。腰~皮带。 2.量词。用于捆起来的东西:一~鲜花。 3.加以限制或受到限制:约~。拘~。~手~脚。 4.捆扎成把或聚集成条状的东西:花~。光~。 5.事情的结末:收~。结~。 6.姓,作姓氏,仍然读作“shù”。山东汶上城东有"朿"姓,音同捆,与束不同。详细解释
(会意。从囗( weí)木。在木上加圈,象用绳索把木柴捆起来。本义:捆绑)
同本义
束,缚也。——《说文》
束帛戋戋。——《易·贲》。子夏传:“五匹为束。”
束帛俪皮。——《仪礼·士冠礼》。注:“十端也。”
贿荀偃束锦。——《左传·襄公十九年》
入束矢于朝。——《周礼·大司寇》
自行束脩以上。——《论语》
墙有茨,不可束也。——《诗·鄘风·墙有茨》
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又如:束刃(捆扎兵器);束刍(捆成一束的干草);束戈卷甲(捆起兵器甲胄。谓缴械投降);束手(捆绑双手);束火,束炬(扎火把);束手束脚(捆住手脚。形容胆子小,顾虑多);束竹(捆成束的竹子);束杖(捆起来的刑具);束载(捆物装车)
约束;限制
强自取柱,柔自取束。——《荀子·劝学》
空名束壮士。——李白《留别广陵诸公》
又如:检束(检点约束);束累(约束牵累);束躬(约束自己,检点);束约(管束;控制);束持(约束持重);束制(约束克制)
收拾;整理
去者束装以待期,妻子鹤望而计日。——《三国志》注
又如:束甲(卷起盔甲,轻装急进。表示要决一死战);束箧(收拾行装);束兵秣马(整顿军队,喂饱战马,形容准备战斗);束囊(收拾行装);束担(收拾行李)
搁置
束书不观,游谈无根。——苏轼《李氏山房藏书记》
[名]∶姓
把,小捆
生刍(草)一束。——《诗·小雅·白驹》
又如:一束花
〈动〉
〈量〉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束束-汉语大词典束束不舒展貌。
●唐元稹《通州丁溪馆夜别李景信》诗之一:“月蒙蒙兮山掩掩,束束别魂眉敛敛。”
束ㄕㄨˋshù1.聚集成條狀的物體。[例]花~|光~|電子~。2.捆縛;捆紮。[例]~緊|~腰|~手無策|~手就擒。3.限制;管制。[例]約~|管~|拘~|~縛。4.〈書〉整理;收拾。[例]~裝|~載。5.量詞。用於計算成束的物品。[例]一~鮮花|買了三~沖天炮。6.姓。
束 -古漢語常用詞典shù
①捆綁。《廉頗藺相如列傳》:“其勢必不敢留君,而~君歸趙矣。”②整理;收拾。《殽之戰》:“鄭穆公使視客館,則~載,厲兵,秣馬矣。”③約束;拘束。《廉頗藺相如列傳》:“未有嘗堅明約~者也。”④捆;把。《魏書•李先傳》:“宜密使兵人人備青草一~。”
【束發】古代男孩成童時束發為髻,因稱成童之年。約八歲或八至十九歲這一段年紀。
【束甲】捆起鎧甲。表示放下武器,停戰或投降。
【束脩】⒈十條一捆的幹肉,是古代學生送給老師的備禮物。⒉後老師的金。約束整修。
束 shù
❶綁,捆。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其勢必不敢留君,而~君歸趙矣。
成語有「束手無策」。又結,繫。
《論語·公冶長》:
~帶立於朝。
引約束,束縛。
李白《留别廣陵諸公》詩:
空名~壯士。
[約束]
1.束縛。
《莊子·駢拇》:
~~不以纆(mò)索。(纆索:繩子。)
2.規定,規章。
《史記·孫武傳》:
~~既布,乃設鈇鉞。(鈇鉞:殺人的刑具。)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趙括既代廉頗,悉更~~,易置軍吏。(悉:全部。更:改變。易:改换。)
❷量詞。小把,小捆。
《詩經·小雅·白駒》:
生芻一~。
[束脩]
1.十條乾肉。古時多用作禮物贈人。
《論語·述而》:
自行~~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後專指教師的酬金。
2.約束。
《後漢書·和熹鄧皇后紀》:
故能~~,不觸羅網。
辨束,縛。兩個字都有捆綁的意思。但「束」字多用於物,「縛」字多用於人。「束縛」二字連用時也多用於人。
1、束讀音:輸玉切,音㑛,沃韻。釋文:
❶縛也。从口木。見《說文束部》。《段注》:口音韋。回也。詩言~薪、~楚、~蒲、皆口木也。
❷促也。相促近也。見《釋名釋言語》。
❸絆之也。《左襄二十八年傳》:士皆釋甲~馬。
❹整結之也。《儀禮大射儀》:~反位。
❺聚也。《漢書食貨志》:布於布。~於帛。
❻帛也。《管子君臣》:~布之罰。
❼十端爲~。《儀禮士冠禮》:~帛儷皮。
〔按管子治國。春糴以~。注。十疋。左襄十九年傳。賄荀偃~錦。注。五匹爲~。穆天子傳。勞用~帛。注。五兩爲一~。周禮大宗伯注。~帛而表以皮爲之飾。疏。~者十端。每端丈八尺。皆兩端合卷總爲五匹。儀禮聘禮疏。幣帛錦十卷者皆名~。說歧存參〕。
❽五十矢爲~。《詩泮水》:~矢其搜。
❾~脩。十脡脯也。《論語述而》:自行~脩以上。
〔又〕:~帶修飾也。見《論語孔注》。
〔又〕:謂年十五以上也。見《論語鄭注》。
〔又〕:謂謹飭脩潔也。見《後漢劉般傳注》。
❿~縛。謂自潔淸如拘執也。《後漢仲長統傳》:棄放逸而赴~縛。
⓫窘~。迫縮也。〔謝枋得詩〕:筆端不窘~。
⓬姓也。《姓氏書校勘記》:漢疏廣曾孫孟避王莽難。去疎之足爲~氏。
2、束讀音:春遇切,音戍,遇韻。釋文:約也。《史記高帝紀》:待諸侯至定要~耳。
3、捒讀音:筍勇切,音悚,腫韻。釋文:
❶同竦。敬也。見《集韻》。
❷上也。見《集韻》。
4、捒讀音:所據切,疏去聲御韻。雙遇切,音數,遇韻。釋文:裝也。見《集韻》。
5、捒讀音:輸玉切,音束,沃韻。釋文:同束。縛也。見《集韻》。
6、捒讀音:先侯切,漱平聲,尤韻。釋文:同瘉。取也。見《集韻》。
7、蜈釋文:束俗字。見《篇海類編》。
束
《説文》:“束,縛也。从囗、木。”徐鍇繫傳:“束薪也。囗音圍,象纏。”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束)象囊橐括其兩端之形……引申為凡束縛之偁。”
shù ㊀《廣韻》書玉切,入燭書。屋部。
(1)捆缚。如:束发;束带;束手束脚。《説文·束部》:“束,縛也。”《詩·鄘風·牆有茨》:“牆有茨,不可束也。”《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今君乃亡趙走燕,燕畏趙,其勢必不敢留君,而束君歸趙矣。”鲁迅《坟·科学史教篇》:“自然之力,既听命于人间,发纵指挥,如使其马,束以器械而用之。”
(2)量词。1.用于捆在一起的东西。《詩·小雅·白駒》:“皎皎白駒,在彼空谷。生芻一束,其人如玉。”《淮南子·氾論》:“訟而不勝者,出一束箭。”高誘注:“箭十二為束也。”《新唐書·禮樂志四》:“錦、綺、繒、布、葛、越皆五兩為束。”茅盾《腐蚀》第一章:“这一束断续不全的日记,发现于陪都某公共防空洞。”2.十个器物。《儀禮·聘禮》:“釋幣制玄纁,束奠于几下。”鄭玄注:“凡物十曰束。”《禮記·雜記下》:“納幣一束。”鄭玄注:“十箇為束,貴成數。”3.布五匹。《左傳·襄公十九年》:“賄荀偃束錦,加璧乘馬。”杜預注:“五匹為束。”
(3)聚集;敛缩。《漢書·食貨志下》:“故貨寳於金,利於刀,流於泉,布於布,束於帛。”顔師古注引李奇曰:“束,聚也。”朱自清《阿河》:“湖的余势束成一条小港。”
(4)窄狭。唐韓愈《貞女峽》:“江盤峽束春湍豪,雷風戰鬭魚龍逃。”宋陸游《將離江陵》:“地險多崎嶇,峽束少平曠。”《徐霞客遊記·黔遊日記二》:“其先東西之峽甚束,至是峽之成南北者漸寬。”
(5)收拾;整理。《戰國策·燕策二》:“太后曰:‘老婦不知長者之計,乃命公子束車製衣為行具。’”宋陸游《蜀州大閲》:“曉束戎衣一悵然,五年奔走遍窮邊。”
(6)聚集成一条的东西。如:光束;电子束。
(7)姓。《廣韻·燭韻》:“束,姓。”《晋書·束晳傳》:“(束晳)漢太子太傅疎廣之後也。王莽末,廣曾孫孟達避難,自東海徙居沙鹿山南,因去疎之足,遂改姓焉。”
㊁《集韻》舂遇切,去遇書。
约束;束缚。如:束身自爱。《玉篇·木部》:“束,約束。”《集韻·遇韻》:“束,約也。”《莊子·秋水》:“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史記·高祖本紀》:“且吾所以還軍霸上,待諸侯至而定約束耳。”唐李白《留别廣陵諸公》:“空名束壯士,薄俗棄高賢。”
束shù
①动捆;系:~腰丨腰~皮带。
②量用于捆在一起的东西:一~鲜花|一~稻草。
③聚集成一条的东西:光~|电子~。
④控制;约束:拘~|~手~脚。
⑤(Shù)名姓。
【读音】shù
【繁体】束
束<动>
(会意。从囗木。在木上加圈,象用绳索把木柴捆起来。本义:捆绑)
同本义[bind;tie]
束,缚也。――《说文》
束帛戋戋。――《易·贲》。子夏传:“五匹为束。”
束帛俪皮。――《仪礼·士冠礼》。注:“十端也。”
贿荀偃束锦。――《左传·襄公十九年》
入束矢于朝。――《周礼·大司寇》
自行束脩以上。――《论语》
墙有茨,不可束也。――《诗·鄘风·墙有茨》
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清·袁枚《黄生借书说》
又如:束刃(捆扎兵器);束刍(捆成一束的干草);束戈卷甲(捆起兵
束shù
⒈系,绑,捆:~带。~手。~缚。~之高阁。
⒉控制,加以限制:约~。拘~。整~。
⒊量词。捆儿:两~柴草。三~鲜花。
束shu
ㄕㄨˋ
〔《广韵》书玉切,入烛,书。〕
1.捆缚。
●《诗·小雅·白华》:“白华营兮,白茅束兮。”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
●唐韩愈《小女道死留题驿梁》诗:“数条藤束木皮棺,草殡荒山白骨寒。”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荷花三娘子》:“自乃以刀剖脐下,取子出,令宗裂帛束之,过宿而愈。”
2.谓环绕;缠绕。
●唐张鷟《朝野佥载》卷一:“定州人崔务坠马折足,医令取铜末和酒服之,遂痊平。及亡后十余年改葬,视其胫骨折处,有铜末束之。”
●唐吴融《和严谏议萧山庙十韵》:“老狖寻危栋,秋蛇束画楹。”
3.拴;系;戴。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士皆释甲束马而饮酒,且观优。”
杜预注:“束,绊之也。”
●宋周邦彦《南乡子·咏秋夜》词:“罗带束纤腰,自翦灯花试彩毫。”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霍女》:“﹝女﹞乃为挽髻,自摘髻上花代簪之,出金钏束腕上。”
4.聚集。
●《汉书·食货志下》:“故货宝于金,利于刀,流于泉,布于布,束于帛。”
●颜师古注引李奇曰:“束,聚也。”
●宋黄庭坚《次韵文潜休沐不出》之二:“著书洒风雨,枯笔束如林。”
5.收缩;收敛。
●《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束着脚,拳着腿,合着眼儿闭着嘴。”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产龙》:“壬戌间,邑邢村李氏妇,良人死,有遗腹,忽胀如瓮,忽束如握。临蓐,一昼夜不能产。”
●朱自清《阿河》:“湖的余势束成一条小港。”
6.犹夹。
●宋辛弃疾《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词:“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
●陈毅《冬夜杂咏·三峡》:“三峡束长江,欲令江流改。”
7.引申谓狭窄。
●唐韩愈《贞女峡》诗:“江盘峡束春湍豪,雷风战斗鱼龙逃。”
●宋陆游《将离江陵》诗:“地险多崎岖,峡束少平旷。”
●清谭嗣同《潼关》诗:“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8.约束;限制。
●《商君书·画策》:“行间之治连以五,辨之以章,束之以令;拙无所处,罢无所生。”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书记》:“券者,束也,明白约束,以备情伪。”
●章炳麟《商鞅》:“张汤、赵禹之徒起,踵武何说而文饰之,以媚人主,以震百辟,以束下民。”
9.拘泥。
●《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后汉书·王充王符仲长统传论》:“束名实者,以柱下为诞辞。”
●三国蜀诸葛亮《诫外生书》:“若志不彊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10.谓弃置。
●宋苏轼《次韵高要令刘湜峡山寺见寄》:“新闻妙无多,旧学闲可束。”
●王十朋集注引赵次公曰:“‘束’字,犹‘束之高阁’也。”
11.指束素。用以形容女子腰的细柔。
●前蜀王衍《麦秀两歧》词:“掌上腰如束,娇娆不争人拳跼,黛眉微蹙。”
●宋辛弃疾《归朝欢》词:“梦中人似玉,觉来更忆腰如束。”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八:“﹝崔莺莺﹞腰肢袅娜纤如束,举止殊绝。”
参见“束素”。
12.指聚集成条状的东西。如:光束;电子束。
13.事情的末尾、收尾。参见“束句”。
14.量词。用于计量捆在一起的东西。
●《诗·小雅·白驹》:“生刍一束,其人如玉。”
●唐杜甫《桃竹杖引》:“梓潼使君开一束,满堂宾客皆叹息。”
●明陶宗仪《辍耕录·九姑玄女课》:“折草九茎,屈之为十八,握作一束。”
●巴金《雷》一:“他从身边摸出一束文件放在桌上。”
15.量词。指物十个。
●《仪礼·聘礼》:“释币制玄纁,束奠于几下。”
郑玄注:“凡物十曰束。”
●《礼记·杂记下》:“纳币一束。”
郑玄注:“十个为束,贵成数。”
16.量词。指布五匹。
●《左传·襄公十九年》:“贿荀偃束锦、加璧、乘马。”
杜预注:“五匹为束。”
17.姓。
●晋有束晰。见《晋书》本传。
束木37ㄕㄨˋshù名①量詞。計算成束物品的單位。如:「一束鮮花」。②聚集成一束的東西。如:「花束」、「光束」。③姓。如晉代有束晳。動①捆縛、捆紮。如:「以帶束腰」、「束緊」。②限制、管制。如:「無拘無束」、「管束」、「約束」、「拘束」。③整理、收拾。如:「束裝」。《戰國策.燕策二》:「老婦不知長者之計,乃命公子束車製衣為行具。」宋.陸游〈蜀州大閱〉詩:「曉束戎衣一悵然,五年奔走遍窮邊。」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shù
1、[花束]huā shù
成束的花。
2、[束手束脚]shù shǒu shù jiǎo
捆住手脚。比喻行动受限制、不能自由地活动。
3、[一束]yī shù
1.数量词。犹言一梱,一扎。 2.数量词。古以帛五匹为“一束”。 3.数量词。箭十二支。 4.指笙管之类的乐器。因用若干根竹管和一根总吹气管制成,故称。
4、[束缚]shù fù
1.捆绑。 2.使受到约束限制:这种制度~群众的积极性。
5、[拘束]jū shù
1.对人的言语行动加以不必要的限制;过分约束:不要~孩子的正当活动。 2.过分约束自己,显得不自然:她见了生人,显得有点~。
6、[约束]yuē shù
限制使不越出范围:受纪律的~。这种口头协议~不了他们。
7、[无拘无束]wú jū wú shù
不受任何约束,形容自由自在。
8、[结束]jié shù
1.发展或进行到最后阶段,不再继续:秋收快要~了。代表团~了对北京的访问。 2.装束;打扮(多见于早期白话)。
9、[装束]zhuāng shù
1.打扮:~朴素大方。 2.整理行装:~完毕。
10、[光束]guāng shù
呈束状的光线,如探照灯的光。
11、[管束]guǎn shù
加以约束,使不越轨:严加~。
12、[束腰]shù yāo
为使腰部细瘦而束紧腰部。
13、[波束]bō shù
指有很强的方向性的电磁波。用于雷达和微波通信等。
14、[束腹]shù fù
勒紧腰带。
15、[收束]shōu shù
1.收拾(行李):~停当就出发。 2.约束:把游玩的心思~一下,准备下学期的功课。 3.结束:蜡烛已经燃尽,我的信也该~了。
16、[束带]shù dài
1.腰带一类的带子。 2.指整饰衣冠。
17、[束发]shù fà
1.系结头发。 2.成童的年龄,15至20岁余自束发读书轩中。--明.归有光《项脊轩志》
18、[集束]jí shù
多个捆扎成为一束的(多指手榴弹)
19、[束身]shù shēn
1.约束自身,不放纵:~自爱。 2.自缚:~请罪。
20、[束草]shù cǎo
草把。
21、[束装]shù zhuāng
整理行装:~就道。
22、[束修]shù xiū
“束脩”;——古代学生与教师初见面时,必先奉赠礼物,表示敬意,名曰“束脩”。早在孔子的时候已经实行。学费即是“束修数条”,束修就是咸猪肉,后来基本上就是拜师费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学费。
23、[束炬]shù jù
1.扎火把。亦指举火把。 2.犹言一把火。
24、[归束]guī shù
犹归宿。
25、[束伍]shù wǔ
约束部队;治军。
26、[训束]xùn shù
教诲约束。
27、[隘束]ài shù
狭窄险隘。
28、[余束]yú shù
指未烧尽的柴束。
29、[箝束]qián shù
控制;约束。
30、[俨束]yǎn shù
庄重而不放任。
31、[束崖]shù yá
环抱的山崖。
32、[斲束]zhuó shù
亦作“斵束”。紧束。
33、[束头]shù tóu
指头巾。晋 干宝《搜神记》卷二:“﹝两巫﹞见一女人,年可三十餘,上著青锦束头,紫白衿裳,丹綈丝履。”
34、[束胁]shù xié
犹威胁。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政闻社宣言书》:“今日之 中国,殆哉岌岌乎!政府棼瞀於上,列强束胁於外,国民怨讟於下。”
35、[束柴]shù chái
一把柴。常用以形容身体干瘦。
36、[节束]jié shù
逐节缠束。
37、[解束]jiě shù
脱落,散开。喻纲纪废弛解体。
38、[束刍]shù chú
1.捆草成束。 2.成束的草。 3.《后汉书·徐穉传》:“及林宗有母忧,穉往弔之,置生芻一束於庐前而去。”后因以“束芻”称祭品。
39、[妆束]zhuāng shù
1.打扮,装饰。 2.犹服饰。 3.打扮的式样。 4.打扮。
40、[束伏]shù fú
制伏,降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