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zhá

笔顺

丿

同音字

读音为zhá的字 读音为zha的字

基础解释

1.古代写字用的小而薄的木片。 2.信件:书~。手~。 3.札子,旧时的一种公文。

详细解释

〈名〉

  1. (形声。从木,札声。本义:古代用来写字的小木片)

  2. 同本义

    札,牒也。——《说文》

    皆一札十行,细书成文。——《后汉书·循吏传》

    卿有札书。——《汉书·郊祀志上》

    上令尚书给笔札。——《汉书·司马相如传上》

    上许,令尚书给笔札。——《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郡国诸户口黄籍,籍皆用一尺二寸札,已在官役者载名。——《太平御览》

  3. 古代公文的泛称 。

    如:札子(古代官方公文的一种);札付(官府上行下的文书,多指手谕);札吏(旧时官府撰拟公文的使员);札委(旧时官府委派差使的公文);札书(牒,公文);札函(奏折);札稿(文稿);札牍(借指簿册)

  4. 引申为书信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古诗十九首》

    又如:札帙(犹书函、书套);札诲(赐函教诲。旧时书信套语);札翰(书信)

  5. 疫病。也指遭瘟疫死亡

    大札则不举。——《周礼》

    土气和,亡札厉。——《列子》

    又如:札荒(瘟疫与灾荒);札丧(因疫病死亡);札厉(因疫病死亡);札瘟(因疫疠、疾病而死);札手风(手张开而不能自由伸缩的一种病。亦比喻醒态)

〈动〉

  1. 拔出;拔除

    毫末不札,将寻斧柯。——《孔子家语》

  2. 夭死

    疠疾不降,民不夭札。——《左传》

  3. 书写 。

    如:札记

  4. 缠绕;捆,绑 。

    如:札裹(收拾;打扮);札缚(结扎;捆缚);札合(把分散的东西捆在一起);札足(缠足);札抹(犹缠束);札实(牢靠稳固)

  5. 同“扎”。刺

    语来言去各仇恨,棒迎拐架当心札。——《西游记》

  6. 同“炸”

    刽子手将一把铁笊篱,在油锅里捞,…又奏道:“和尚身微骨嫩,俱札化了。”——《西游记》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札札-辞源3

【札札】象聲詞。1.機織聲。文選 古詩十九首之十:“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2.墾地聲。唐 柳宗元 柳先生集四三 田家詩之一:“札札耒耜聲,飛飛來烏鳶。”3.蟬鳴聲。小蟬叫麥札。因鳴聲札札,故稱。參閲 清 朱駿聲 説文通訓定聲“札”。

札札-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札札ㄓㄚˊ ㄓㄚˊzhá zhá狀聲詞。形容機件轉動的聲音。《文選.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札札-汉语大词典

札札1.象声词。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唐柳宗元《田家》诗之一:“札札耒耜声,飞飞来乌鸢。”
●宋梅尧臣《促织》诗:“札札草间鸣,促促机上声。”
●清恽敬《释蟪蛄》:“﹝螓﹞似蜺而小,青赤色,其声札札。”
2.叠音词缀。表示程度深。
●茅盾《虹》九:“梅女士低了头看自己的脚尖,心里乱札札地,辨不出是快意呢还是感慨。”
●茅盾《秋收》一:“老通宝听得明白……他心里乱札札地又惊又喜。”

札札-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札札】象声词。《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纤纤擢素手, 札札弄机杼。”

札-中華語文大辭典

同:

札-中華語文大辭典

札ㄓㄚˊzhá1.古代書寫用的小木片。[例]簡~|筆~。2.書信。[例]手~|信~|書~。3.公文。[例]~子。4.筆記。[例]~記。5.▲姓。

札-中華大字典

1、札讀音:側八切,音紥,黠韻。釋文:
❶牒也。見《說文》。《段注》:長大者曰槧。薄小者曰~。曰牒。司馬相如傳。上令尙書給筆~。師古曰。~、木簡之薄小者也。
❷櫛也。編之如櫛齒相比也。見《釋名釋書契》。
❸後世上官行下屬之公文曰~。
❹私人往來信函亦曰~。〔杜甫詩〕:幾回書~待濳夫。
❺甲葉也。《左成十六年傳》:蹲甲而射之。徹七~焉。
❻夭死曰~。《左昭四年傳》:民不夭~。
❼大疫病也。《周禮大司徒》:大荒大~。
❽折也。《莊子人間世》:名也者相~也。
❾拔也。《家語觀周》:毫末不~。
❿櫂也。《釋名釋船》:櫂又謂之~。形似~也。
⓫蟲名。《大戴禮夏小正鳴札傳》:~者。寧縣也。鳴而後知之。故先鳴而後~。
 〔注〕:爾雅曰。蚻蜻蜻。郭注曰。如蟬而小。
⓬~薩克。蒙古酋長名號。外蒙古喀爾喀西路有~薩克圖汗部。
2、札讀音:一黠切,音軋,黠韻。釋文:
❶軋或字。《集韻》:軋。說文、報也。或作~。
❷揠或字。《集韻》:揠。說文、拔也。或作~。
3、札讀音:側瑟切,音櫛,質韻。釋文:甲葉也。春秋傳、蹲甲而射之。徹七~。徐邈讀。見《集韻》。
4、剳讀音:德合切,音答,合韻。釋文:~欧也。見《玉篇》。
5、扎讀音:側八切,音札,乙黠切,音軋,黠韻。釋文:
❶拔也。見《集韻》。〔正字通云。~卽揠省文。改音札。分爲二。非〕。
❷俗札字。見《玉篇》。
6、銨釋文:札俗字。《釋名釋天》:札。硏也。氣傷人如有斷硏也。《疏證》:今本札字加疒。俗也。
7、軋讀音:於黠切,音扎,黠韻。膺眼切,音兴,潸韻。釋文:
❶甀也。見《說文》。《段注》:甀。大徐作輾。非也。匈奴傳曰。有罪。小者~。大者死。顏曰。謂輾轉轢其骨節。
❷歷也。見《史記匈奴傳索隱》引《鄧展》。
❸撾抶也。見《史記匈奴傳索隱》引《如淳》。
❹刀割面也。見《史記匈奴傳索隱》引《服虔》。
❺車行聲也。《六書故》:車載重。蹍~有聲也。
❻凡物聲交戛若曰~。見《正字通》。
❼嬇也。見《廣雅釋詁》。
 〔按嬇與吃同。方言。吃或謂之~〕。
❽委曲也。《穀梁宣十九年傳》:~辭也。
 〔注〕:~謂委曲。
❾勢相傾也。《莊子人間世》:名也者相~也。
❿~芴。緻密也。《漢書司馬相如傳》:縝紛~芴。
⓫~忽。長遠貌。《漢書禮樂志》:假淸風~忽。
⓬軮~。廣大貌也。《文選揚雄賦》:忽軮~而亡垠。
⓭輣~。波相激之聲。《文選張衡賦》:流湍投濈。砏汃輣~。

札-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札木15ㄓㄚˊzhá名①古時用以寫字的小木片。如:「筆札」、「簡札」。《史記.卷一一七.司馬相如傳》:「上許,令尚書給筆札。」②書信或公文。如:「手札」、「信札」。《文選.古詩十九首.孟冬寒氣至》:「客從遠方來,遺我一書札。」③武士冑甲上由皮革或金屬製成的甲葉。《左傳.成公十六年》:「潘尪之黨與養由基蹲甲而射之,徹七札焉。」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射則不能穿札,筆則纔記姓名。」動因災禍而死。《左傳.昭公四年》:「癘疾不降,民不夭札。」

札-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札(➌劄、➌剳)zhá
①古代写字用的小而薄的木片。
②信件:书~|信~|手~。
③札子。“劄”另见1640页zhā;1641页zhá。

札-漢語大字典


《説文》:“札,牒也。从木,乙聲。”
(一)zhá ㊀《廣韻》側八切,入黠莊。月部。
(1)古时书写用的小木片。《説文·木部》:“札,牒也。”徐鍇繫傳:“牒,木牘也。”段玉裁注:“長大者曰槧,薄小者曰札。”《釋名·釋書契》:“札,櫛也,編之如櫛齒相比也。”《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上許,令尚書給筆札。”唐皎然《上居示靈澈上人》:“乍削柳枝聊代札,時窺雲影學裁衣。”《太平御覽》卷六百零六引《晋令》:“郡國諸户口黄籍,籍皆用一尺二寸札,已在官役者載名。”
(2)书信;公私文书。《廣韻·黠韻》:“札,簡札。”《古詩十九首》之十七:“客從遠方來,遺我一書札。”《魏書·夏侯道遷傳》:“歷覽書史,間習尺牘,札翰往還,甚有意理。”鲁迅《书信·致黎烈文(一九三三年七月十四日)》:“昨得大札后,匆复一笺。”也用来指书写。宋蔡絛《鐵圍山叢談》卷一:“在宣和殿親札其姓名於小幅紙。”
(3)船桨。《釋名·釋船》:“在旁撥水曰櫂……又謂之札,形似札也。”
(4)拔去;拔除。《孔子家語·觀周》:“毫末不札,將尋斧柯。”王肅注:“札,拔也。”
(5)小蝉名,即“麦札”,因鸣声札札故称。《大戴禮記·夏小正》:“札者,寧縣也。鳴而後知之,故先鳴而後札。”孔廣森補注:“札,小蟬鳴札札者也,札鳴而麥熟。《方言》謂之麥蚻。”
㊁《集韻》側列切,入薛莊。
(1)革缘。《集韻·薛韻》:“札,革緣也。”
(2)夭死。《集韻·薛韻》:“札,夭死也。”《左傳·昭公四年》:“癘疾不降,民不夭札。”杜預注:“短折為夭,夭死曰札。”
(3)疫疠。也指遭瘟疫死亡。《集韻·屑韻》:“札,疫癘也。《周禮》:‘大札則不舉。’”《周禮·地官·大司徒》:“大荒、大札,則令邦國移民通財,舍禁、弛力、薄征、緩刑。”孫詒讓正義:“《膳夫》注云:‘大札,疫癘也。’”《國語·周語下》:“無夭、昏、札、瘥之憂。”韋昭注:“死曰札。”唐柳宗元《興州江運記》:“飢饉昏札,死徒充路。”
(4)铠甲上用皮革或金属制成的叶片。《廣雅·釋詁四》:“札,甲也。”《集韻·櫛韻》:“札,甲葉也。”《左傳·成公十六年》:“潘尪之黨與養由基蹲甲而射之,徹七札焉。”《顔氏家訓·勉學》:“射既不能穿札,筆則纔記姓名,飽食醉酒,忽忽無事。”唐韓愈等《征蜀聯句》:“刑神咤犛旄,陰燄颭犀札。”
(二)yà 《集韻》乙黠切,入黠影。月部。
同“軋”。1.辗压。《集韻·黠韻》:“軋,《説文》:‘報也。’或作札。”按:大徐本“報”作“਋ڢ\u001D。2.倾轧;排挤。《莊子·人間世》:“名也者,相札也;知也者,争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盡行也。”郭象注:“名知者,世之所用也。而名起則相軋,智用則争興,故遺名知而後行可盡也。”陸德明釋文:“札,亦作軋。”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zhá

1、[札记]zhá jì

随时记录下来的读书心得或见闻。

2、[信札]xìn zhá

书信。

3、[手札]shǒu zhá

亲笔写的信。

4、[书札]shū zhá

书信。

5、[笔札]bǐ zhá

札是古代写字用的小木片,后来用笔札指纸笔,又转指书信、文章等。

6、[解札]jiě zhá

谓衣脱线露口。

7、[宝札]bǎo zhá

1.即玺书。古代以印章封记的文书。 2.称人书信的敬辞。

8、[夭札]yāo zhá

遭疫病而早死。《左传·昭公四年》:“癘疾不降,民不夭札。”杜预 注:“短折为夭,夭死为札。”唐 陈子昂《为朝官及岳牧贺慈竹再生表》:“当夭札之凶年,致昇平之稔岁。”清 李渔《风筝误·凯宴》:“田无水旱,民无夭札,境无烽燹。”

9、[札青]zhá qīng

1.同“劄青”。 2.在手臂上刺上图案花纹,用颜色涂之。

10、[驻札]zhù zhá

1.驻札:同“駐劄”。《元史·顺帝纪十》:“以少保秃鲁为陕西行中书省、左丞相,本省驻札。”明李介《天香阁随笔》卷二:“惟是官兵驻札地方,合先晓諭城外居民,尽移城内,空下房屋,听各将领派兵住宿。”清魏源《圣武记》卷十四:“緑旗兵不下数万,应请将省会及道员驻札之处,其城守营皆改为八旗驻防矣。” 2.駐劄:亦作“駐札”。宋岳飞《奏陈州颍昌捷状》:“据踏白军统制董光、游奕军统制姚政等申统率军马在潁昌府驻札。”明郑若庸《玉玦记·传旨》:“如今全师驻札淮阳,且喜军威远播,胡虏侧目。”《儒林外史》第三九回:“平少保得了圣旨,星飞出京,到了松藩驻札。”

11、[草札]cǎo zhá

写文章。

12、[札尔]zhá ěr

俄 沙皇。

13、[词札]cí zhá

谓词作手稿。

14、[赐札]cì zhá

1.国君给臣下书函。 2.对别人来信的敬词。

15、[札伤]zhá shāng

指灾害。《列子·黄帝》:“字育常时,年穀常丰,而土无札伤,人无夭恶,物无疵厉,鬼无灵响焉。”

16、[口札]kǒu zhá

犹口占。

17、[来札]lái zhá

来信。

18、[札吏]zhá lì

旧时官府撰拟公文的吏员。

19、[凶札]xiōng zhá

谓五谷歉收,疾疫流行。《周礼·地官·司关》:“国凶札,则无关门之徵。”郑玄 注引 郑司农 云:“凶,谓凶年饥荒也;札,谓疾疫死亡也。越 人谓死为札。”《周礼·地官·均人》:“凶札则无力政,无财赋。”贾公彦 疏:“凶谓年穀不孰,札谓天下疫病。”《隋书·食货志》:“若艰凶札,则不徵其赋。”

20、[札萨]zhá sà

原 西藏 地方政府官员品级名。源自蒙古语札萨克(执政官)。

21、[函札]hán zhá

书信。

22、[奏札]zòu zhá

见“奏札”。

23、[札足]zhá zú

缠足。

24、[笺札]jiān zhá

1.指书信。 2.牋札:亦作“牋札”。书信;公文。

25、[画札]huà zhá

方言。写字。

26、[素札]sù zhá

书信。

27、[诌札]zhōu zhá

亦作“诌吒”。刚愎;凶狠;顽劣。

28、[绮札]qǐ zhá

词藻华丽的书信。

29、[电札]diàn zhá

电报。《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五回:“他有甚么事犯到 福建 去,要那边电札来拿他?”

30、[札稿]zhá gǎo

犹文稿。清 陈田《明诗纪事辛籤·史可法》:“乾隆 四十二年,侍郎 彭元瑞 以所得 史公 画像及其札稿合卷进呈。”

31、[彻札]chè zhá

亦作“彻扎”。谓穿透铠甲。语出《左传·成公十六年》:“潘尫 之 党 与 养由基 蹲甲而射之,彻七札焉”。唐 杨弘贞《贯七札赋》:“望正鵠以进旅,奉弧矢之成列,然后彻札之人,庶验其工拙。”宋 张耒《鲁直惠洮河绿石研冰壶次韵》:“新编来如彻扎箭,劲笔更似划沙锥。”

32、[芳札]fāng zhá

对他人书札的美称。

33、[诗札]shī zhá

用通信方式互相唱和的诗作。

34、[木札]mù zhá

1.木片。 2.古代书写用的木简。

35、[瘥札]chài zhá

疫病。

36、[逸札]yì zhá

散失的信函。

37、[札委]zhá wěi

旧时官府委派差使的公文。

38、[遗札]yí zhá

1.遗书,死者留下的书札。 2.寄信。

39、[杮札]bèi zhá

亦作“柹札”。削下的木片。

40、[札实]zhá shí

1.牢靠,稳固。元 郑光祖《梧桐树·题情》套曲:“痴心枉做千年调,不札实似风竹摇,无投奔似风絮飘。” 2.确实。严亭亭《礼物》:“这种情况说明,他札实喜欢我们寨子啰!”

近义词

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