斫
拼音
zhuó笔顺
一 丿 丨 𠃍 一 丿 丿 一 丨同音字
读音为zhuó的字 读音为zhuo的字基础解释
用刀斧砍。详细解释
(形声。从斤,石声。斤,斧属。本义:斧刃)
同本义
斧以金为斫。——《墨子》
大锄
二月冰解地干,烧而耕之,仍即下水,十日块既散液,持木斫平之,纳种如前法。——《齐民要术》
用刀、斧等砍劈
因拔刀斫前奏案。——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斫而为琴,弦而鼓之。——明· 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斫直、删密、锄正。——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挥刀奋斫所当无不披靡。(奋斫:尽力砍杀)——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又如:斫旗(砍倒彩旗);斫柴(砍柴);斫柴囡(砍柴的小孩);斫木(被砍削的树);斫刈(砍杀);斫地(砍地。表示气愤);斫伐(砍伐)
攻击
先期率步骑万人夜斫敌营。——《宋史》
又如:斫营(偷袭敌营;劫营);斫丧(催残;伤害)
击
白昼入乐府攻射官寺,缚束长吏子弟,斫破器物。——《汉书》
〈名〉
〈动〉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斫-中華語文大辭典同:斲
斫-中華語文大辭典斫ㄓㄨㄛˊzhuó1.〈書〉用刀斧砍削。[例]~木為舟。2.〈書〉襲擊。[例]~敵。
斫-王力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斫 zhuó
砍,削。
《荀子·性惡》:
工人~木而成器。
《史記·孫子吴起列傳》:
乃~大樹白而書之。
又擊。
《三國志·吴書·甘寧傳》:
受敕(chì)出~敵前營。(敕:命令。)
辨斲,斫。見下「斲」字。
【斫】9画 1262·1 zhuó ㄓㄨㄛˊ 之若切,入,藥韻,照 三。鐸部。㊀斧刃。墨子 備穴:“斧[以]金爲斫。”㊁劈,用刀斧砍。韓非子 姦劫弑臣:“賈舉射公,中其股,公墜,崔子之徒以戈斫公而死之。”南史 江泌傳:“泌少貧,晝日斫屧爲業。”㊂攻擊。三國志 吳 甘寧傳:“寧爲前部督,受敕出斫敵前營。”
斫-中華大字典1、斫讀音:職略切,音灼,藥韻。釋文:
❶擊也。見《說文》。
❷無知也。《方言》:揚越之郊。凡人相侮以爲無知、謂之聑。或謂之~。
❸鹵~。大鋤也。《方言》:關東謂大鋤曰鹵~。
❹~胥。複姓。
2、斫讀音:尺約切,音婥,藥韻。釋文:硸~。不解悟皃。見《集韻》。
〔又〕:容止峭巘也。見《列子力命》。
3、剢讀音:都木切,音啄,屋韻。釋文:刀鉏也。見《集韻》。〔六書故云。與㭬通〕。
4、斮讀音:側角切,音捉,側略切,音灼,覺韻。釋文:
❶斬也。見《說文》。《段注》:斬者截也。截者斷也。斫用衺。~截用正。
❷擊也。《文選張衡賦》:~獝狂。
❸削鱗也。《爾雅釋器》:魚曰~之。
5、斲讀音:竹角切,音琢,覺韻。釋文:
❶斫也。見《說文》。
❷削也。見《榖梁莊二十四年傳釋文》。
❸雕飾也。見〔禮記檀弓木不成~疏〕。
❹通㓸。《廣雅釋言》:㓸、斫也。
〔按集韻。~、或作斲〕。
❺或作琢。《淮南本經》:木工不~。
〔注〕:~、或作琢。不雕畫也。
6、斵釋文:斲俗字。見《篇海》。
7、蝩釋文:同斫。見《正字通》。
斫
【卯集下】【斤字部】 斫
★【唐韻】之若切【集韻】【韻會】職略切,𠀤音灼。【說文】擊也。【玉篇】刀斫。【後漢·呂布傳】拔戟斫機。【枚乗·七發】使琴摯斫斬以爲琴。
◎又【揚子·方言】揚越之郊,凡人相侮以爲無知,謂之聑,或謂之斫。【註】斫,郗斫頑直之貌,今關西語亦皆然。
◎又姓。【廣韻】漢複姓有斫胥氏,何氏姓苑云:今平陽人
★又【集韻】尺約切,音婥。硸斫,不解悟貌。
斫
zhé 《集韻》之列切,入薛章。
夭死;夭折。也作“折”。《集韻·ীܩ》:“歽,夭死也。”《正字通·歹部》:“歽,夭死。經史本作折。”
斫
《説文》:“斫,擊也。从斤,石聲。”
(一)zhuó 《廣韻》之若切,入藥章。鐸部。
(1)斧刃。《墨子·備穴》:“斧以金為斫。”孫詒讓閒詁:“斫亦即斧刃。”又为斤斧的通名。清王筠《説文句讀·斤部》:“斫,為斤斧之通名。”
(2)用刀斧等砍削。《説文·斤部》:“斫,擊也。”段玉裁注:“擊者,攴也。凡斫木、斫地、斫人,皆曰斫矣。”《廣韻·藥韻》:“斫,刀斫。”漢枚乘《七發》:“龍門之桐,高百尺而無枝……使琴摯斫斬以為琴。”唐杜荀鶴《山中寡婦》:“時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帶葉燒。”鲁迅《集外集拾遗·怀旧》:“牵出太平桥上,一一以刀斫其颈。”
(3)攻击。《三國志·吴志·甘寧傳》:“至二更時,銜枚出斫敵。”《宋史·李綱傳上》:“(姚平仲)先期率步騎萬人夜斫敵營。”
(4)大锄。《爾雅·釋器》:“斫謂之鐯。”郭璞注:“钁也。”又平田器。《齊民要術·水稻》:“二月冰解地乾,燒而耕之,仍即下水,十日塊既散液,持木斫平之,納種如前法。”
(二)chuò 《集韻》尺約切,入藥昌。
方言。无知;顽直貌。《方言》卷十:“癡,騃也。揚、越之郊凡人相侮以為無知謂之眲,眲,耳目不相信也。或謂之斫。”郭璞注:“斫,頑直之貌。今關西語亦然。”
斫zhuo
ㄓㄨㄛˊ
〔《广韵》之若切,入药,章。〕
1.斧刃。
●《墨子·备穴》:“斧以金为斫。”
●孙诒让间诂:“斫,亦即斧刃。”
2.用刀斧等砍或削。
●《韩非子·奸劫弑臣》:“贾举射公,中其股,公坠,崔子之徒以戈斫公而死之。”
●《晋书·宣帝纪》:“帝自西城斫山开道,水陆并进。”
●唐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诗:“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元李翀《日闻录》:“古者斩人,必加鍖上而斫之。”
●曹禺《北京人》第一幕:“说句笑话,我真恨不得想拿起一把菜刀,把你这两只巧手,斫下来给我接上。”
3.击。
●《汉书·张延寿传》:“白昼入乐府攻射官寺,缚束长吏子弟,斫破器物。”
●《世说新语·方正》“苏峻既至石头,百僚奔散”刘孝标注引晋王隐《晋书》:“峻外营将表曰:‘鼓自鸣。’峻自斫鼓曰:‘我乡里时有此,则空城。’”
4.袭击。
●《三国志·吴志·甘宁传》:“宁为前部督,受敕出斫敌前营。”
参见“斫营”。
斫(2)zhuo
ㄓㄨㄛˊ
〔《广韵》侧略切,入药,庄。〕
〔《广韵》侧角切,入觉,庄。〕
1.斩;砍。
●《公羊传·成公二年》:“郤克曰:‘欺三军者,其法奈何?’曰:‘法斫。’于是斫逢丑父。”
何休注:“斫,斩。”
●《汉书·扬雄传上》:“斫巨狿,搏玄猿。”
●唐柳宗元《天对》:“民仇焉宇,启床以斫。”
●《明史·列女传·石氏女》:“女抱槐树厉声骂贼,贼使数人牵之不解,斫其两手,骂如初。”
●清冯钺《有感》诗:“三百斫凶徒,逃隍群就缚。”
2.击;打。
●《文选·张衡〈东京赋〉》:“捎魑魅,斫獝狂。”
薛综注:“斫,击也。”
3.削去;削除。
●《尔雅·释器》:“肉曰脱之,鱼曰斫之。”
郭璞注:“谓削鳞也。”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玉壶遐览三》:“戋虚黜增,订讹斫伪。”
4.切,剖。
●宋周去非《岭外代答·食用·食槟榔》:“客至不设茶,唯以槟榔为礼,其法斫而瓜分之。”
斫(3)zhuo
ㄓㄨㄛˊ
亦作“剢”。
1.砍;斫;削。
●《书·梓材》:“若作梓材,既勤朴斫,惟其涂丹雘。”
●孔传:“已劳力朴治斫削。”
●唐韩愈《祭柳子厚文》:“不善为斫,血指汗颜。”
●明沈德符《野获编·吏部一·用违其才》:“正如斫圆方竹杖,刮漆断纹琴,毫无济于用,而至宝损矣。”
2.引申为摧残、伤害。
●宋苏轼《和杂诗》之五:“天方斫汉室,岂计一郗虑。”
●梁启超《敬告当道者》:“而诸君亦俨然以爱国自命,乃忍摧萌拉蘗以斫国家之元气也。”
参见“斫丧”。
3.指斫木工具。
●《左传·成公二年》:“楚侵及阳桥,孟孙请往赂之以执斫、执针、织纴,皆百人。”
杜预注:“执斫,匠人。”
4.雕凿。
●《礼记·檀弓上》:“是故竹不成用,瓦不成味,木不成斫。”
●孔颖达疏:“斫,雕饰也。”
●南朝宋鲍照《拟行路难》诗之二:“洛阳名工铸为金博山,千斫复万镂,上刻秦女携手仙。”
●《梼杌闲评》第四二回:“正面一座大白石牌坊,两面都斫着游龙舞凤。”
5.击。参见“斫冰”。
【读音】zhuó
【繁体】斫
斫<名>
(形声。从斤,石声。斤,斧属。本义:斧刃)
同本义[edge(ofanaxe)]
斧以金为斫。――《墨子》
大锄[bighoe]
二月冰解地干,烧而耕之,仍即下水,十日块既散液,持木斫平之,纳种如前法。――《齐民要术》
斫<动>
用刀、斧等砍劈[hackwithaknifeoranaxe]
因拔刀斫前奏案。――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斫而为琴,弦而鼓之。――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斫直、删密、锄正。――清·龚自珍《病梅馆记》
挥刀奋斫所当无不披靡。(奋斫:尽力砍杀)――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又如:斫旗(砍倒彩旗);斫柴(砍柴);斫柴
斫(斲)zhuó砍,削:~削。~木。~轮老手(斫木制造车轮的老工人。〈喻〉经验丰富,技艺精湛的人)。
zhuó
①砍;削。《馮婉貞》:“馮婉貞揮刀奮~,所當無不披靡。”②偷襲。《三國志•魏書•傅永傳》:“永量吳楚之兵,好以~營為事。”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zhuó
1、[斫击]zhuó jī
砍斫;打击。
2、[斫剗]zhuó chǎn
铲除。明 陈继儒《珍珠船》卷二:“童贯 轿中木板上生杂草,斫剗復生。”
3、[斫糖]zhuó táng
斫糖系用麦芽糖做成,糖呈姜黄色,看起来挺硬,不过放在嘴里一会儿就软。
4、[刺斫]cì zhuó
犹言刺杀。
5、[斫痕]zhuó hén
斫,砍,削。用利器划下的痕迹。
6、[斫鲜]zhuó xiān
切鱼。
7、[斫拂]zhuó fú
书画用笔中啄磔之类的技法。
8、[斫败]zhuó bài
破坏;败坏。
9、[斫斩]zhuó zhǎn
砍削。
10、[斫锉]zhuó cuò
剁切草料。汉 赵晔《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夫斫剉养马,妻给水除粪洒扫,三年不愠怒,面无恨色。”
11、[砻斫]lóng zhuó
1.亦作"砻斫"。亦作"砻斫"。 2.磨和砍削。亦指磨和砍削的技能。比喻处世为人之道。 3.琢磨;切磋。
12、[斫断]zhuó duàn
砍断;截断。《西京杂记》卷五:“在船者斫断其缆,船復漂荡。”唐 韩愈《石鼓歌》:“年深岂免有缺画,快剑斫断生蛟鼉。”郭沫若《水平线下·到宜兴去》:“电线都被军士斫断,电灯泡也多被他们拿去了。”
13、[木斫]mù zhuó
即櫌。一种敲打土块、平田的农具。
14、[斫治]zhuó zhì
开辟修建。
15、[斫馘]zhuó guó
割取敌人的左耳。古代战争中以此计功。
16、[采斫]cǎi zhuó
砍伐。
17、[妙斫]miào zhuó
喻指技艺精湛。
18、[斫畲]zhuó shē
开荒火耕。
19、[斫肉]zhuó ròu
是江西赣语区,湖南南部,湖南北部地区方言,就是买肉的意思。
20、[斫丧]zhuó sàng
摧残;伤害。
21、[钩斫]gōu zhuó
山水画技法名。画山石先钩出轮郭、石纹,又用头重尾轻形如斧斫的皴笔(即斧劈),表现明暗凹凸,谓之“鉤斫”。
22、[鲁斫]lǔ zhuó
锄名。
23、[郢斫]yǐng zhuó
同“郢匠挥斤”。清 赵翼《次韵酬袁子才见寄之作》:“技有鼻伤非 郢 斫,音无肉味是 虞 韶。”
24、[斫刈]zhuó yì
砍杀。
25、[斫木]zhuó mù
1.被砍削的树。《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庞涓 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 2.伐木。宋 苏轼《真兴寺阁》诗:“当年 王中令,斫木南山赬。”
26、[斫砻]zhuó lóng
1.亦作"斫砻"。亦作"斲礲"。 2.砍削磨光。语本《谷梁传.庄公二十四年》:"礼﹐天子之桷﹐斫之砻之﹐加密石焉。"陆德明释文:"斵,削也。砻之,磨也。"。
27、[斫胥]zhuó xū
复姓。
28、[雕斫]diāo zhuó
见“雕斲”。
29、[斫刬]zhuó chǎn
铲除。
30、[斫鼻]zhuó bí
语本《庄子·徐无鬼》:“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后以“斫鼻”比喻技艺成熟高超。
31、[斫路]zhuó lù
谓芟除草木。以成通道。
32、[斫父]zhuó fù
螳螂的别名。
33、[斫畬]zhuó shē
1.开荒火耕。
34、[斫开]zhuó kāi
开辟。
35、[执斫]zhí zhuó
指木工。
36、[斫胫]zhuó jìng
斩断胫骨。典出《书.泰誓下》:"斫朝涉之胫﹐剖贤人之心。"孔传:"冬月见朝涉水者,谓其胫耐寒,斩而视之。"。
37、[邀斫]yāo zhuó
拦阻砍击。
38、[斫伐]zhuó fá
砍伐。《水浒传》第四八回:“他如今都把白杨树木斫伐去了,将何为记?”郭沫若《我的童年》第一篇五:“因为它很高很大,家里人爱惜着没有斫伐它。”
39、[斫脍]zhuó kuài
见“斫鱠”。
40、[婩斫]nüè zhuó
倔强;高傲。《列子·力命》:“巧佞、愚直、婩斫、便辟 四人相与游於世,胥如志也;穷年而不相语术,自以巧之微也。”张湛 注:“婩斫,不解悟之貌。”殷敬顺 释文:“婩斫,容止峭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