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tái

笔顺

𠃋 𠃍
左窄右宽。“扌”横画宜短,竖钩端正。“台”上下距离适中,中心对齐,重心安稳。

同音字

读音为tái的字 读音为tai的字

基础解释

1.往上托;举:~手。~起头来。~价。 2.共同用手或肩膀搬东西:~担架。把桌子~过来。 3.指“抬杠”1:他们两人一谈到这个问题,~起来就没完。 4.用于两人抬的东西:十~妆奁。

详细解释

〈动〉

  1. (形声。从手,台声。本义:合力共举一物)

  2. 同本义

    抠眼睛,捻鼻子,抬鼓弄,直打做一个攒盘。——《西游记》

    又如:抬鼓弄(许多人把一个人抬起来翻倒);抬轿子;抬出去;抬驾(抬轿);抬盒(两人抬着盛放礼品的箱匣);抬筐(两人抬的装物大筐)

  3. 高举,使升高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岳飞《满江红》

    又如:抬头;抬手;抬眼;抬颏(昂首)

  4. 竭力提高 。

    如:哄抬(投机商人纷纷抬高);抬估(抬高估价)

  5. 〈方〉∶指争辩 。

    如:他们两人一谈到这个问题,抬起杠来就没个完

〈量〉

  1. 两个人合力抬物,一杠为一抬。

    如:金银财宝共是几十抬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抬-中華語文大辭典

抬ㄊㄞˊtái1.向上托高;舉起。[例]~頭│腳~高。2.共同扛舉物品。[例]~轎子︱~枕木。3.〈口〉爭辯;鬥嘴。[例]~槓│三人~不過個理字。4.量詞。用於計算所抬的物品。[例]一~轎子︱十~嫁妝。

抬-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同:

抬-中華大字典

1、抬釋文:同笞。見《正字通》。
 〔按俗謂兩人共舉一物曰~。讀若台〕。
2、擡讀音:堂來切,音臺,灰韻。釋文:
❶動也。見《廣雅釋詁》。《疏證》:玉篇。~。振動也。
❷舉也。見《廣韻》。〔今俗猶云舉物、曰~物。薦舉、曰~舉〕。
3、笞讀音:抽之切,音痴,支韻。釋文:擊也。見《說文》。《桂注》:唐書刑法志曰。~之爲言恥也。凡過之小者。捶撻以恥之。漢用竹。後世更以楚。書曰朴作敎刑是也。
 〔按~刑制於隋唐。迄於淸時行之。民國曾廢止。逮四年復行〕。

抬-康熙字典


【卯集中】【手字部】 抬
★【集韻】超之切。同笞。擊也。 俗作𢲹。

抬-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抬手58ㄊㄞˊtái助①舉起。如:「抬頭挺胸」、「高抬貴手」、「抬高」。②兩人以上共同扛舉東西。如:「抬轎子」、「抬擔架」。③抬槓。如:「少跟我抬槓」、「三人抬不過個『理』字」。④合夥騙人。如:「他們倆抬我一人兒。」

抬-中草药辞典

【读音】tái
【繁体】擡
抬〈动〉
(形声。从手,台声。本义:合力共举一物)
同本义[carrybytwoormorepersons]
抠眼睛,捻鼻子,抬鼓弄,直打做一个攒盘。――《西游记》
又如:抬鼓弄(许多人把一个人抬起来翻倒);抬轿子;抬出去;抬驾(抬轿);抬盒(两人抬着盛放礼品的箱匣);抬筐(两人抬的装物大筐)
高举,使升高[raise]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岳飞《满江红》
又如:抬头;抬手;抬眼;抬颏(昂首)
竭力提高[force]。如:哄抬(投机商人纷纷抬高);抬估(抬高估价)
[方]∶指争辩[argue]。如:他们两人一谈到这个问题,抬起杠来就没个完
抬〈量〉
两个人合力抬物
抬(擡)tái
⒈举,提高,使上升:~起。~手。~价。
⒉两人以上合力搬物:~机器。
⒊[抬杠]〈喻〉拌嘴,争辩。
⒋[抬举]看重,誇奖,提拔:不识~举。
⒌[抬头]
①抬起头来。〈喻〉不再被压迫或受欺侮:有了社会主义的中国,我国人民才~起了头。
②函牍上另外起行或空格书写,表示尊敬。
③发票、收据等上面所写的户头。

抬-漢語大字典


(一)chī 《集韻》超之切,平支徹。
同“笞”。击;鞭打。《集韻·之韻》:“笞,《説文》:‘擊也。’或从手。”《類篇·手部》:“抬,擊也。”
(二)tái
同“擡”。《宋元以來俗字譜》:“擡”,《通俗小説》、《金瓶梅》作“抬”。《西遊記》第三回:“猴王漸覺酒醒,忽抬頭觀看。”《兒女英雄傳》第三十三回:“列公如不見信,只看孟子合告子兩個人抬了半生的硬槓。”

抬-辞源3

【抬】8画 5306·01.chī  ㄔ  集韻超之切,平,之韻,徹。用鞭、杖抽打。同“笞”。2.tái  ㄊㄞˊ   本作“擡”。舉,以肩承舉。西遊記三:“猴王漸覺酒醒,忽抬頭觀看,那城上有鐵牌,牌上有三個大字,乃‘幽冥界’。”京本通俗小説 碾玉觀音下:“叫兩個當直的轎番,抬一頂轎子。”

抬-汉语大词典

抬tai
ㄊㄞˊ
1.《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叫两个当直的轿番,抬一顶轿子。”
●《西游记》第三回:“猴王渐觉酒醒,忽抬头观看。”
●《红楼梦》第六五回:“兴儿道:‘就是俗语说的:“三人抬不过个理字去”了。’”
●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十七引汉服虔《通俗文》:“举振谓之抬。”
●唐周繇《题东林寺虎掊泉》诗:“爪抬山脉断,掌托石心拗。”
●宋岳飞《满江红》词:“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2.举;往上托。
●《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叫两个当直的轿番,抬一顶轿子。”
●《西游记》第三回:“猴王渐觉酒醒,忽抬头观看。”
●《红楼梦》第六五回:“兴儿道:‘就是俗语说的:“三人抬不过个理字去”了。’”
●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十七引汉服虔《通俗文》:“举振谓之抬。”
●唐周繇《题东林寺虎掊泉》诗:“爪抬山脉断,掌托石心拗。”
●宋岳飞《满江红》词:“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3.指提高物价。
●《旧唐书·食货志下》:“惟纳榷之时,须节级加价,商人转抬,必稍较贵。”
●《文献通考·征榷三》:“﹝宋神宗熙宁七年﹞以钞折兑粮草,有虚抬边籴之患。”
4.指提高身价。
●老舍《茶馆》第三幕:“我?您太高抬我啦!”
5.两人以上合力扛举。
●唐白居易《马坠强出赠同座》诗:“足伤遭马坠,腰重倩人抬。”
●《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难苏学士》:“荆公命堂候官两员,将水瓮抬进书房。”
●《儿女英雄传》第四回:“你把咱们的绳杠也带来,这得两个人抬呀!”
●张天翼《蜜蜂·仇恨》:“那天是他们把他的大妞儿抬回来的。”
6.抬扛。谓争辩,顶牛。
●《儿女英雄传》第三三回:“只看孟子合告子两个人抬了半生的硬杠,抬到后来,也不过一个道得个‘食色性也’;一个道得个‘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
●冯金堂《挖塘》:“这几年虽有时还抬些谬理,已经好的多了。”
7.挂。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二摺:“高抬在衣架上,怕吹了颜色;乱裹在包袱中,恐锉了褶儿。”
8.量词。两人合力抬物,一杠称一抬。
●明吴应箕《赠太子少师兵部尚书杨公传》:“﹝周顺昌﹞请告归籍,止用肩舆一乘,行李两抬而已。”
●《儒林外史》第十回:“娄府办齐金银珠翠首饰……羊酒果品,共是几十抬。”
●《儿女英雄传》第二七回:“张老同褚一官早带同这边派定的家人,把那十六抬妆奁送过去。”

抬-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抬(擡)tái
①动往上托;举:~手|~起头来丨比喻用法~价。
②动共同用手或肩膀搬东西:~担架|把桌子~过来。
③动指“抬杠”¹:他们两人一谈到这个问题,~起来就没完。
④量用于两人抬的东西:十~妆奁。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tái

1、[抬头]tái tóu

1.把头抬起来,比喻受压制的人或事物得到伸展。 2.旧时书信、公文等行文中遇到对方的名称或涉及对方时,为表示尊敬而另起一行。 3.旧时书信、公文等行文中抬头的地方。现在一般只有在单据上写收件人或收款人的地方还叫抬头。

2、[高抬贵手]gāo tái guì shǒu

客套话,多用于请求对方饶恕或通融。

3、[抬轿子]tái jiào zi

比喻为有权势的人捧场。

4、[抬手]tái shǒu

指饶恕宽容,给人以方便。

5、[抬价]tái jià

抬高货物的价格。

6、[抬爱]tái ài

抬举爱护:多蒙~。

7、[哄抬]hōng tái

投机商人纷纷抬高(价格):~物价。

8、[抬举]tái ju

看重某人而加以称赞或提拔:不识~。你也太~他了。

9、[抬高]tái gāo

往上抬;使提高:~物价。~身份。

10、[抬杠]tái gàng

1.争辩(多指无谓的):~拌嘴。 2.指用杠抬运灵柩。

11、[抬枪]tái qiāng

旧式火器,枪筒较粗,发射时枪筒放在一个人的肩上,由另一个人点导火线。

12、[抬阁]tái gé

同“擡阁”。旧时民间迎神赛会中的一种游艺项目。在木制的四方形小阁里有两三个人扮饰戏曲故事中的人物,由别人抬着游行。

13、[抬颏]tái kē

同“擡颏”。犹昂首。气宇轩昂貌。

14、[抬筐]tái kuāng

同“擡筐”。由两人抬的装物大筐。王愿坚《普通劳动者》:“青年战士拔腿跑到滤沙架子底下拖来了一只大抬筐。”

15、[抬迭]tái dié

同“擡迭”。照顾,体贴。

16、[抬写]tái xiě

同“擡写”。旧时一种行文书写格式。凡臣下奏章及一般文书中,遇及皇室、陵寝及天地等字样,必于次行抬头一格或二三格书写,以示尊敬。《清会典事例·内阁·职掌》:“近来各省陈奏事件,凡本章摺奏内,恭载 乾隆 年间皇考諭旨与 嘉庆 年间所降諭旨一律抬写,殊非敬谨之道。嗣后在京各衙门,各直省文武大臣,遇有陈奏事件,恭载 乾隆 年间皇考諭旨,首行俱用三抬。嘉庆 年间,朕节次所降諭旨,首行俱用双抬。”

17、[抬粮]tái liáng

同“擡粮”。借粮。高玉宝《高玉宝》第一章:“你爹抬粮去了,待会儿等你爹抬回粮,妈多作点,叫你吃一顿饱饭。”

18、[跺抬]duò tái

将脚一顿一抬。进攻时摆开的架势。《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右脚一跺抬,左脚一转身,便向 顾先生 打去。”

19、[抬盒]tái hé

旧时赠送礼品用的大木盒,多为两层或三层,由两人抬着。

20、[扛抬]káng tái

谓共同用手或肩膀搬东西。《元典章·刑部十九·禁宰杀》:“凡有倒死水黄牛隻,不以远近须令牛主扛抬赴官相视过,方许开剥。”《水浒传》第十八回:“随即把 白胜 头脸包了,带他老婆,扛抬贜物,都连夜赶回 济州 城里来。”《儒林外史》第三回:“众人七手八脚将他扛抬了出来。”

21、[抬揲]tái dié

同“擡揲”。举起。

22、[抬叠]tái dié

打迭,收拾。

23、[抬褃]tái kèn

同“擡褃”。上衣从腋到肩的部分。

24、[抬策]tái cè

同“擡策”。扬鞭策马。

25、[抬敬]tái jìng

同“擡敬”。推重﹐敬重。

26、[抬奖]tái jiǎng

同“擡奬”。奖掖抬举。

27、[抬眼]tái yǎn

举目。

28、[抬槍]tái qiāng

过去使用的一种火器。枪筒粗长﹐发射时装上火药和铁砂﹐枪筒放在一人肩上﹐由另一人点导火线。

29、[软抬]ruǎn tái

同“软擡”。软轿。

30、[抬亭]tái tíng

同“擡亭”。即抬阁。

31、[抬扛]tái káng

同“擡扛”。吵架:两人面红耳赤地抬扛。茅盾《春蚕》二:“为了那‘洋种’问题,她到现在常要和 老通宝 抬杠。”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三部二八:“谭招弟 随着她进来,一路吵吵嚷嚷和 钟珮文 抬杠。”

32、[搊抬]chōu tái

捧场,奉承。

33、[抬帖]tái tiē

凑和、配合。宋·石孝友·水调歌头·高情邈云汉词:“点检诗囊酒碗,抬帖无裀歌扇,收尽两眉愁。”亦作“抬贴”。

34、[抬快]tái kuài

同“擡快”。方言。谓大清早就谈鬼说怪。旧时认为不吉利。

35、[抬贴]tái tiē

1.同“擡贴”。1.亦作“抬帖”。凑合;配合。 2.照顾,体贴。

36、[抬驾]tái jià

同“擡驾”。抬轿。喻吹捧、拍马。

37、[抬秤]tái chèng

大型的杆秤,一次能称几百斤,用时从秤毫中穿上扁担或杠子,由两个人抬着。

38、[抬盘]tái pán

同“擡盘”。犹桌面。多用以喻正式的场面。

39、[抬估]tái gū

抬高估价。

40、[抬人]tái rén

背叛;出卖朋友。

近义词

tái

1、[]yǎng

1、[]áng

1.脸向上,与“俯”相对。2.敬慕。3.依赖。4.旧时公文用语。上行文中用在“请、祈、恳”等字之前,表示恭敬;下行文中表示命令。5.服下,指服毒。6.姓。

古同“昂”,情绪高。

反义词

tái

1、[]fàng

1.解除约束,使自由:释~。~虎归山。把俘虏~回去。 2.在一定的时间停止(学习、工作):~学。~工。 3.放纵:~任。~声高歌。~言高论。 4.让牛羊等在草地上吃草和活动:~牛。~羊。 5.把人驱逐到边远的地方:~逐。流~。 6.发出:~枪。~光。~冷箭。玉簪花~出阵阵的清香。 7.点燃:~火。~爆竹。 8.借钱给人,收取利息:~债。~款。 9.扩展:~大。~宽。上衣的身长要~一寸。 10.姓。

2、[]yā

2、[]yà

1.从上面加力。2.用威力制服、镇服。3.控制,使稳定,使平静。4.搁置。5.逼近。6.赌博时在某一门上下注。

1.根本,从来,如“我~根儿~就不理解这件事”。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