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笔顺

丿

同音字

读音为bǐ的字 读音为bi的字

基础解释

1.古人取食的器具,后代的羹匙由它演变而来。 2.指匕首:图穷~见。

详细解释

〈名〉

  1. (象形。从二匕,匕亦声。甲骨文字形,象汤匙形。汉字部首之一。本义:勺子。按:一说“匕”象反人形,“妣”之初文)

  2. 古代的一种取食器具,长柄浅斗,形状像汤勺

    先主方食,失匕箸。(箸:筷子)——《三国志·蜀志·先主传》

    又如:比筋(羹匙与筷子)

  3. 匕首

    丈人目先生,使引匕刺狼。——明· 马中锡《中山狼传》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匕-中華語文大辭典

匕匕ㄅ丨ˇbǐ1.古人舀取食物的器具。後稱「湯匙」、「調羹」或「勺子」。2.匕首。[例]圖窮~見。3.二一四部首之一。

匕-中草药辞典

【读音】bǐ
【繁体】匕
匕<名>
(象形。从二匕,匕亦声。甲骨文字形,象汤匙形。汉字部首之一。本义:勺子。按:一说“匕”象反人形,“妣”之初文)
古代的一种取食器具,长柄浅斗,形状像汤勺[ancientladdleforrice]
先主方食,失匕箸。(箸:筷子)――《三国志·蜀志·先主传》
又如:比筋(羹匙与筷子)
匕bǐ
①<古>取食的器具:先生方食,失~箸。(《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②<古>箭头:~入者三寸。(《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匕首】短剑或窄的短刀。

匕-中華大字典

1、匕讀音:補履切,音比,紙韻。釋文:
❶相與比敍也。从反人。~亦所㠯用比取飯。一名柶。見《說文》。《段注》:比者密也。敍者次第也。以妣籒作炃、䃾作哰、秕或作恜等求之。則比亦可~也。此製字之夲義。今則取飯器之義行。而本義廢矣。㠯者、用也。用字衍。比、當作~。~卽今之飯匙也。少牢饋食禮注所謂飯橾也。
 〔按正字通引通雅云。說文誤以~从反人。又謂一名柶。非也。柶小於~。古以扱醴及醯。醬~之類也。又引舉要云。~形類刀。从反刀。說竝存參〕。
❷矢鏃也。《左昭二十六年傳》:~入者三寸。
❸~首。劒屬。《史記吳世家》:專諸置~首于炙魚中。
 〔按劉向說苑云。尺八短劒頭似~。又通俗文云。其頭類~而便用。故曰~首〕。
2、比讀音:補履切,音匕,紙韻。釋文:
❶密也。二人爲从。反从爲~。見《說文》。《段注》:今韻平上去入四聲。皆錄此字。要密義足以括之。其本義謂相親密也。
❷校也。《周禮大胥》:~樂官。
 〔按鄭大夫讀~爲庀。與康成異〕。
❸類也。《史記天官書》:太白白~狼。赤~心。黃~參。
❹輩也。見《廣雅釋詁》。
❺方也。《呂覽貴公》:不~於人。
❻放也。《儀禮聘禮》:禽羞俶獻~。
❼同也。《禮記樂記》:~于慢矣。
❽頻也。《史記呂后紀》:又~殺三趙王。
❾齊等也。《荀子不苟》:天地~。
❿暱狎也。《荀子不苟》:交親而不~。
⓫六詩之一。《周禮大師》:敎六詩。曰風。曰賦。曰~。曰興。曰雅。曰頌。
⓬則例也。《漢書食貨志》:有腹非之法~。
⓭~謂~例。《鬼谷子反應》:事有~。
 〔按算術有~例法。今世遂以~例爲通語矣〕。
⓮案~也。《周禮縣正》:各掌其縣之政令徵~。
⓯擇善而從之曰~。見《左昭二十八年傳》。
⓰~部。官名。《唐書百官志》:刑部尙書一人。侍郞一人。其屬有四。一曰刑部。二曰都官。三曰~部。四曰司門。
⓱~丘。梵語以稱僧也。其義爲乞士。內以乞法資心。外以乞食資身。
⓲物質温度相等曰~熱。
⓳~利時。亦稱白耳義。歐洲王國。與荷蘭毗鄰。英文Belgium。
3、比讀音:普弭切,音鄙,紙韻。釋文:庇或字。《集韻》:庇。治也。具也。或作~。
4、比讀音:毗義切,音避,寘韻。釋文:
❶卦名。坤下坎上。《易比》:地上有水。~。
❷輔也。見《易比》。
 〔按爾雅釋詁云。俌也〕。
❸親也。《周禮大司馬》:~小事大。
❹樂也。見《廣雅釋詁》。《疏證》:言親~則樂也。
❺和也。《管子五輔》:~順以敬。
❻合也。《漢書劉歆傳》:~意同力。
❼先也。《禮記祭義》:~時具物。
❽代也。見《方言》。
 〔按孟子願~死者一洒之。言欲代死者一雪此恨也。卽~訓代之證〕。
❾次也。《周禮世婦》:~其具。
❿竝也。《書牧誓》:~爾干。
⓫近也。見《廣雅釋詁》。
⓬及也。《漢書高帝紀》:自度~至皆亡之。
⓭雜也。《禮記樂記》:~物以飾節。
⓮括也。《考工記矢人》:夾其陰陽以設其~。夾其~以設其羽。
⓯非一也。見《後漢郞顗傳注》。
⓰猶每也。《禮記王制》:~年一小聘。
⓱齊同也。《詩六月》:~物四驪。
⓲相~附也。《漢書陳湯傳》:無~者先以聞。
⓳阿黨爲~。《論語爲政》:君子周而不~。
⓴巳行故事曰~。《禮記王制》:必察大小之~以成之。
㉑五家爲~。五~爲閭。見《周禮大司徒》。
㉒~~。猶頻頻也。《漢書哀帝紀》:郡國~~地動。
㉓~余。櫛髮具。《史記匈奴傳》:~余一。
 〔按漢書匈奴傳作~疎〕。
5、比讀音:頻脂切,音毗,支韻。釋文:
❶和也。見《廣韻》。
❷竝也。見《廣韻》。
 〔按杜甫詩。不敎鵝鴨惱~鄰。~鄰猶云竝鄰。~讀平聲〕。
❸相次也。見《集韻》。
❹皋~。虎皮也。《左莊十年傳》:蒙皋~而先犯之。
 〔按後世講學師儒。多以虎皮蒙坐。故亦謂講席曰皋~。朱子橫渠贊。勇撤皋~。是其義也〕。
❺師~。胡革帶鉤也。《國策趙策》:遂賜周紹胡服衣冠具帶黃金師~。
 〔按史記匈奴傳作胥紕。漢書作犀毗。與師~音近義同〕。
❻~蒲。地名。《春秋昭十一年》:大蒐于~蒲。
6、比讀音:簿必切,音邲,質韻。釋文:
❶次也。《張九齡賦》:皮龍鱗而駢~。
❷~~。猶總總也。見《增韻》。
❸~竹。樂器。《莊子齊物論》:人籟則~竹是已。
 〔按李軌讀扶必反〕。
7、枇讀音:頻脂切,音皮,支韻。駢迷切,音鼙,齊韻。薄密切,音弼,質韻。釋文:~杷木也。見《說文》。《互詳杷字》。
8、枇讀音:卑履切,音匕,紙韻。釋文:同朼。《禮記雜記》:~以桑。
 〔注〕:~所以載牲體者。《釋文》:本亦作朼。
9、枇讀音:毗至切,音俾,寘韻。釋文:櫛屬。一曰次也。見《集韻》。
 〔按~或作笓。又作比〕。
10、枇讀音:篇迷切,音批,齊韻。釋文:楖木。見《集韻》。
11、牝讀音:婢忍切,音髕,軫韻。婢善切,音纏銑韻。補履切,音匕,竝履切,音鹞,寘韻。釋文:
❶畜母也。易曰。畜~牛吉。見《說文》。《段注》:離卦辭也。~爲凡畜母之偁。而~牛冣吉。故其字从牛也。按鍇本無~篆。
❷陰也。《素問水熱穴論》:腎者~藏也。
❸典~。官名。《通典職官》:後周有典牡、典~、上士、中士。
❹虛~。谿谷也。《大戴記易本命》:谿谷爲~。
❺~服。謂車較也。《考工記車人注》:~服八尺。
 〔疏〕:~服、車較。今人謂之平鬲。
12、鈚讀音:頻脂切,音毗,支韻。釋文:
❶鐵也。見《玉篇》。
❷犁錧也。見《廣韻》。
❸箭也。〔杜甫詩〕:長~及狡兔。
13、鈚讀音:篇迷切,音龺,齊韻。釋文:箭名。《方言》:箭鏃廣長而薄鐮謂之~。

匕-王力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匕 bǐ
❶食器,勺子。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
先主方食,失~箸(zhù)。(箸:筷子。)
❷箭頭。
《左傳·昭公二十六年》:「射之中楯瓦,……~入者三寸。
❸[匕首]短劍。
《史記·刺客列傳》:
曹沫執~~劫齊桓公。
柳宗元《古東門行》:
馮敬胸中函~~。(函:指插入。)

匕-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匕匕02ㄅㄧˇbǐ名①古人舀取食物的器具,相當於現代的湯匙、勺子之類。《禮記.檀弓下》:「非刀匕是共,又敢與知防是以飲之也。」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清溪廟神》:「文韶亦答以銀碗、白琉璃匕各一枚。」②二一四部首之一。

匕-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匕bǐ
①古人取食的器具,后代的羹匙由它演变而来。
②书指匕首:图穷~见(xiàn)。

匕-汉语大词典

匕b?
ㄅ〡ˇ
〔《广韵》卑履切,上旨,帮。〕
1.古代取食的用具,曲柄浅斗,有饭匕、牲匕、疏匕、挑匕之分。状类后代的羹匙。
●《仪礼·公食大夫礼》:“雍人以俎入陈于鼎南,旅人南面加匕于鼎,退。”
●明冯梦龙《智囊补·察智·欧阳晔》:“吾观食者皆以右手持匕,而汝独以左。”
●清陈梦雷《绝交书》:“见耿逆而来矣,不孝方食,骇懑,投匕而起。”
2.箭头。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齐子渊捷从泄声子,射之,中楯瓦,繇胊汏辀,匕入者三寸。”
杜预注:“匕,矢镞也。”

匕-辞源3

【匕】2画 2271·0 bǐ  ㄅㄧˇ  卑履切,上,旨韻,幫。脂部。㊀食器。曲柄淺斗,狀如今之羹匙。古分飯匕、牲匕、疏匕、挑匕四種。形制皆同,但大小長短,因所用而異。圖爲疏匕,用棘木制成。詩 小雅 大東:“有饛簋飧,有捄棘匕。”㊁箭頭。左傳 昭二六年:“射之中楯瓦,……匕入者三寸。”注:“匕,矢鏃也。”

匕-康熙字典


【子集下】【匕字部】 匕
★【唐韻】履切【集韻】【韻會】補履切【正韻】補委切,𠀤音比。【說文】匕,相與比敘也。亦所以用取飯。一名柶。【玉篇】匙也。【易·震卦】不喪匕鬯。【詩·小雅】有捄棘匕。【註】以棘爲匕,所以載鼎肉,而升之于俎也。【三國志·劉先主傳】先生方食,失匕箸
◎又匕首。【通俗文】劒屬。其頭類匕,短而便用,故曰匕首。【史記·吳世家】專諸置匕首于炙魚中,以刺吳王僚。【刺客傳】荆軻至秦獻燕督亢地圖,圖窮而匕首見。【註】荆軻懷數年之謀,而事不就者,尺八匕首不足恃也。【劉向·說苑】尺八短劒頭似匕。

匕-漢語大字典


《説文》:“匕,相與比叙也。从反人。匕,亦所以用比取飯。一名柶。”段玉裁注:“比者,密也;叙者,次弟也。”
(一)bǐ 《廣韻》卑履切,上旨幫。脂部。
(1)同“比”。并列,比较。《説文·匕部》:“匕,相與比叙也。”徐灝注箋:“匕、比,古今字。匕,相與比叙也;比,密也,密即比叙之義。凡比例、比次、比校,皆比叙也。”王筠句讀:“比叙者,比校而次叙之也。”
(2)古代的一种取食的器具,长柄浅斗,形状像汤勺。《説文·匕部》:“匕,亦所以用比取飯。一名柶。”段玉裁注:“匕即今之飯匙也。……按《禮經》匕有二:匕飯匕黍稷之匕葢小,《經》不多見;其所以别出牲體之匕,十七篇中屢見,喪用桑為之,祭用棘為之,又有名‘挑’、名‘疏’之别,葢大於飯匙,其形製略如飯匙,故亦名匕,鄭所云‘有淺斗,狀如飯橾’者也,以之别出牲體謂之匕載,猶取黍稷謂之匕黍稷也。”《詩·小雅·大東》:“有饛簋飧,有捄棘匕。”朱熹注:“棘匕,以棘為匕,所以載鼎肉而升之於俎也。”《管子·弟子職》:“左執虚豆,右執挾匕。”《三國志·蜀志·先主傳》:“是時曹公從容謂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先主方食,失匕箸。”《聊齋志異·小謝》:“俄頃,粥熟,争以匕、箸、陶椀置几上。”
(3)匕首。《藝文類聚》卷六十引漢服虔《通俗文》:“匕首,劍屬。其頭類七,故曰匕首。”明馬中錫《中山狼傳》:“丈人目先生,使引匕刺狼。”
箭头。《玉篇·匕部》:“匕,失鏃也。”《左轉·昭公二十六年》:“射之,中楯瓦,繇朐汰輈,匕入者三寸。”杜預注:“匕,矢鏃也。”
(二)pìn 《集韻》婢忍切,上軫並。
同“牝”。雌性的(鸟兽)。《集韻·準韻》:“牝,《説文》:‘畜母也。’古作匕。”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1、[匕首]bǐ shǒu

短剑或狭长的短刀。

2、[桃匕]táo bǐ

长柄勺。

3、[箸匕]zhù bǐ

筷和勺。均取食用具,常连用。

4、[角匕]jiǎo bǐ

即角柶。匕,羹匙。

5、[匕鬯]bǐ chàng

1.《易·震》:“震惊百里,不丧匕鬯。”王弼注:“匕,所以载鼎实;鬯,香酒。奉宗庙之盛也。”后因代指宗庙祭祀。 2.泛指饮食用具。

6、[玉匕]yù bǐ

玉制的汤匙。

7、[饭匕]fàn bǐ

舀饭的匙子。

8、[疏匕]shū bǐ

古代柄上刻有饰纹的匙类食具。

9、[食匕]shí bǐ

饭匙。借指一匙饭,谓菲薄的饮食。

10、[锥匕]zhuī bǐ

喻细小之物。匕,箭头。

11、[刀匕]dāo bǐ

刀和匙。食具。

12、[梜匕]jiā bǐ

筷子和羹匙。

13、[棘匕]jí bǐ

用棘木做的匕匙。

14、[匕筴]bǐ cè

羹匙和筷子。

15、[匕筯]bǐ zhù

见“ 匕箸 ”。

16、[匕爨]bǐ cuàn

匕,羹匙;爨,灶。借指炊事。

17、[方寸匕]fāng cùn bǐ

1.古量具名。多用于量药。汉 张仲景《伤寒论·太阳病上》:“上五味为散,更於臼中杵之,白饮和方寸匕服之。”北魏 贾思勰《齐民要术·种枣》:“以方寸匕投一椀水中,酸甜味足,即成好浆。”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序例·陶隐居<名医别录>合药分剂法》:“方寸匕者,作匕正方一寸,抄散,取不落为度。” 2.古钱币名。宋 洪遵《泉志·刀布·货布》:“宣和 五年,郭僎 为 亳州 蒙城 令,村人得之田中。柄端有‘方寸匕’三字。彷彿隶书,背有方孔不透,身形如刀,文曰‘货布五百’。疑 王莽 所铸。”

18、[失匕箸]shī bǐ zhù

《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是时 曹公 从容谓 先主 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 操 耳。

19、[金匕药]jīn bǐ yào

指神丹,仙丹。语本 南朝 宋 鲍照《代淮南王》诗:“琉璃作盌牙作盘,金鼎玉匕合神丹。”唐 杜甫《昔游》诗:“岂辞青鞋胝,悵望金匕药。”

20、[图穷匕见]tú qióng bǐ xiàn

图:地图;穷:尽;见:现。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近义词

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