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hán

笔顺

丿

同音字

读音为hán的字 读音为han的字

基础解释

1.匣;封套:石~。全书共四~。 2.信件:来~。~授。 3.包容;包含。

详细解释

〈名〉

  1. (象形。今隶误作函。本义:舌)

  2. 同本义

    圅,舌也。——《说文》

    若合而函吾中。——《国语·楚语》。注:“入也。”按,如舌之在口中也。

    口上曰臄,口下曰圅。——《通俗文》

    噱,圅舌也。——《广雅·释亲》

  3. 盛物的匣子、套子

    函封之。——《战国策·燕策》

    函封。

    买五人之脰而函之。——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又如:剑函;镜函

  4. 传达消息或指示的信件(古代寄信用木函) 。

    如:函仪(信件礼物);函章(信件公文);函片(信件);函札(书信)

  5. 邮政 。

    如:函购

  6. 信封

    发函伸纸,…。——《文选·吴质·答东阿王书》

  7. 铠甲

    函,铠也。——《广雅》

    又如:函人(制造铠甲的工人)

〈动〉

  1. 包含;容纳

    席间函丈。——《礼记·曲礼》。注:“容也。”

    夫函牛之鼎沸。——《淮南子·诠言》。注:“受一牛之鼎也。”

    以函夏之大汉兮。——《汉书·扬雄传》。注:“包容也。”

    函之如海。——《汉书·叙传》。注:“读与含同。”

    臣蜯函珠。——张衡《南都赋》

    又如:函夏(包函诸夏。意指中国全部);函括(包含,包括);函盖(包含;概括)

  2. 容纳 。

    如:函牛(谓能容纳一头牛,指大鼎);函受(犹容纳;包容);函育(容纳化育);函席(谓能容一席的小地方)

  3. 用匣子或封套装盛

    函梁君臣之首。—— 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

    又如:函匣(谓置物于匣中);函封(用匣子盛而封之);函首(用匣子装盛人头)

  4. 致函;去信 。

    如:函请(用书信请求或邀请);函调(通过书信方式进行调动;用书信方式进行调查);函邀(用书信方式进行邀请)

  5. 陷入

    若合而函吾中,吾上下必败其左右。——《国语·楚语上》

〈形〉

  1. 宽阔

    伊兹都之函宏。——左思《吴都赋》。注:“宽大也。”

    又如:函弘(广大。弘,或作宏)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函-漢語大字典


《説文》:“圅,舌也。象形,舌體ࢎذŽأ\u0002从ࢎد܌ࢎؤڦ聲。肣,俗圅从肉、今。”按:王国维以为像“盛矢之器”。隶作函。
hán 《廣韻》胡男切,平覃匣。又胡讒切。侵部。
(1)舌。《説文·ࢎةè》:“圅,舌也。”按:“圅”,古籍中通行作“函”。
(2)包含;容纳。《集韻·覃韻》:“函,容也。”《詩·周頌·載芟》:“播厥百穀,實函斯活。”鄭玄箋:“函,含也。”《漢書·叙傳上》:“函之如海,養之如春。”顔師古注:“函,容也。讀與含同。”唐劉禹錫《問大鈞賦》:“圓方相函兮,浩其無垠。”
(3)陷入。《國語·楚語上》:“若合而函吾中,吾上下必敗其左右。”韋昭注:“函,入也。”《漢書·司馬遷傳》:“所以隱忍苟活,函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没世而文采不表於後也。”唐柳宗元《古東門行》:“當街一叱百吏走,馮敬胸中函匕首。”
(4)铠甲。后作“䤴”。《玉篇·臼部》:“函,鎧也。”《字彙·凵部》:“函,甲也。與䤴同。”《周禮·考工記·序》:“粤無鎛,燕無函,秦無廬,胡無弓車。”鄭玄注引鄭司農云:“函,鎧也。”《墨子·非儒下》:“君子勝,不逐奔,揜函弗射,强則助之。”也指制造铠甲的工人。《周禮·考工記·序》:“攻皮之工:函、鮑、韗、韋、裘。”賈公彦疏:“函人為甲。”
(5)匣子。如:镜函;剑函。《集韻·咸韻》:“函,匱也。或作㮀。”北周庾信《周車騎大將軍賀婁公神道碑》:“龜轉印函,蛇盤綬笥。”唐封演《封氏聞見記·匭使》:“梁武帝詔于謗木、肺石旁各置一函,横議者投謗木函,求達者投肺石函。”用如动词,义为装在匣子里。明沈鯨《雙珠記·人珠還合》:“絶域書迷雁足,函閨鏡,掩鸞氛。”《聊齋志異·喬女》:“孟益賢之,向慕尤殷,使媒者函金加幣,而説其母。”
(6)封套;套子。唐張彦遠《法書要録·武平一徐氏法書記》:“楷書每函可二十餘卷。”又“時見宫人出六十餘函,於億歲殿曝之,多裝以鏤牙軸、紫羅褾。”明梅鼎祚《玉合記·贈處》:“詩書户牖,真看縹帙千函。”鲁迅《且介亭杂文·买〈小学大全〉记》:“加疏的《小学》六卷,《考证》和《释文》、《或问》各一卷,《后编》二卷,合成一函,是为《大全》。”
(7)指信封。三國魏吴質《答東阿王書》:“信到,奉所惠貺,發函伸紙,是何文采之巨麗,而慰喻之綢繆乎!”《晋書·殷浩傳》:“(殷浩)將答書,慮有謬誤,開閉者數十,竟達空函。”清袁枚《隨園詩話》載黄蛟門《寄張香岩》:“接到手書偏不發,先從函外看平安。”通常指书信。如:来函;公函。《玉篇·臼部》:“函,書也。”
(8)杯。《集韻·咸韻》:“函,杯也。”
(9)地名。指函谷关。漢賈誼《過秦論》:“秦孝公據殽、函之固。”
(10)姓。《廣韻·咸韻》:“函,姓。漢有豫章太守函熙。又漢複姓。漢末有黄門侍郎函治子覺。”按:《萬姓統譜》作“函冶子覺。”

函-中華語文大辭典

函ㄏㄢˊhán1.匣子、盒子;封套。[例]書~∣石~∣全書十二~。2.書信文件。[例]~件∣~授班∣來~已悉。3.公文書名稱,凡一般機關間無論上行、平行、下行往返的公文書都可稱函。[例]公~∣~復∣~請鑒核∣~送法辦。4.姓。

函-中華大字典

1、函讀音:胡男切,音含,覃韻。釋文:
❶本作。圅。〔說文。帎部〕。圅。舌也。舌。體帎帎。从帎。《段注》:舌有莖而如荂蕾。故从帎。
❷容也。《禮記曲禮》:席間~丈。
❸包也。《漢書禮樂志》:~蒙祉福常若期。
❹鎧也。《考工記總序》:燕非無~也。
❺甲也。《孟子公孫丑》:~人惟恐傷人。
❻入也。《國語楚語》:若合而~吾中。
❼~宏。寬大也。《文選左思賦》:伊茲都之~宏。
❽~鐘。林鐘也。《周禮大司樂》:~鐘爲宮。
❾~數。數學家言。凡相關兩數。甲數變。乙數亦因之而變。則乙數爲甲數之~數。
❿同含。《漢書班固敍傳》:~之如海。
2、函讀音:戶感切,音頷,感韻。釋文:
❶口下肉也。《通俗文》:口上曰臄。口下曰~。〔同篨。一作負。俗作㖤〕。
❷通椷。《漢書天文志》:太白閒可椷劔。
 〔注〕:謂可容一劔也。
3、函讀音:胡讒切,音咸,咸韻。釋文:
❶匵也。《漢書武帝紀注》:有金策石~。金泥玉檢之封焉。
❷杯也。見《集韻》。
❸書~也。緘封謂之~。《晉書殷浩傳》:竟達空~。
❹~谷。關名。《讀史方輿紀要》:河南陝州靈寶縣南十里有~谷故關。〔在今河南靈寶縣境〕。
❺通㮀。木名。見《集韻》。
❻通咸。《周禮伊耆氏》:共杖咸。
 〔注〕:咸讀爲~。以此~藏之。
❼姓也。漢豫章太守~熙。又~治。複姓。漢末黃門侍郞~治子覺。
4、凾釋文:俗函字。見《正字通》。
5、圅讀音:戶感切,音頷,感韻。釋文:口下曰~。見《集韻》。
6、圅讀音:湖南切,音含,覃韻。釋文:舌也。見《說文帎部》。
7、椷讀音:居咸切,音緘,咸韻。釋文:
❶篋也。見《說文》。
❷桮。趙魏之間曰~。見《方言》。
8、椷讀音:胡南切,音函,覃韻。釋文:圅也。藏也。容也。《漢書天文志》:辰星過太白間。可~劒。
 〔按今謂封信曰~。本此〕。
9、肣讀音:姑南切,音弇,胡男切,音含,覃韻。釋文:
❶舌也。見《玉篇》。
❷排囊柄也。見《廣韻》。
❸肥牛脯。見《集韻》。
10、肣讀音:渠金切,音琴,侵韻。釋文:斂也。灼龜首仰足~。《史記龜筴傳》:~開。
 〔注〕:~、謂兆足斂也。
11、肣讀音:戶感切,音頷,感韻。釋文:牛腹也。見《集韻》。
12、蝋讀音:戶感切,音頷,感韻。釋文:口下曰~。見《集韻》。
13、䤴讀音:胡讒切,音咸,咸韻。釋文:
❶匵也。見《集韻》。
❷杯也。見《集韻》。
14、䤴讀音:胡南切,音含,覃韻。釋文:鎧也。見《廣雅釋器》。
15、厢釋文:同亟。見《龍龕手鑑》。
16、㮀釋文:同㮭。見《正字通》。

函-王力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函 (圅)hán
❶鎧甲。
《孟子·公孫丑上》:
矢人惟恐不傷人,~人惟恐傷人。(函人:做鎧甲的人。)
❷包含,包容。
《淮南子·詮言》:
夫~牛之鼎沸,而蠅蚋(ruì)弗敢入。(函牛:容得下一頭牛。鼎:古代煮東西的器具。蚋:蚊類。弗:不。)
❸匣子,套子。
《戰國策·燕策三》:
荆軻奉樊於期頭~,而秦武陽奉地圖匣,以次進至陛下。
《晉書·張華傳》:
得一石~。
❹信封。
吴質《答東阿王書》:
發~伸紙。(打開信封,拿出信紙。)
又書信。
《三國志·魏書·劉曄傳》注引《傅子》:
每有疑事,輒(zhé)以~問曄。(輒:總是。)
❺指函谷關,在河南崤山,常連稱「崤函」。
賈誼《過秦論》:
秦孝公據殽~之固,擁雍州之地。

函-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函(圅)hán

①书匣;封套:石~|镜~|这部《全唐诗》分成十二~。
②信件:公~|来~|~授丨~复|发~致谢。

函-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函凵68ㄏㄢˊhán名①舌頭。《說文解字.𢎘部》:「函,舌也。」②鎧甲、護身甲。《周禮.冬官考工記》:「燕無函,秦無廬,胡無弓車。」鄭玄注引鄭司農云:「函,鎧也。」③匣、盒子。如:「劍函」、「鏡函」、「石函」。《史記.卷八六.刺客傳.荊軻傳》:「荊軻奉樊於期頭函,而秦舞陽奉地圖柙,以次進。」④套子、封套。如:「全書共十函」。唐.張彥遠《法書要錄.卷三.武平一徐氏法書記》:「時見宮人出六十餘函,於億歲殿曝之,多裝以鏤牙軸、紫羅褾。」⑤書信、信件。如:「來函」、「函件」。三國魏.吳質〈答東阿王書〉:「信到,奉所惠貺,發函伸紙。」唐.李商隱〈隋宮〉詩:「乘興南遊不戒嚴,九重誰省諫書函。」⑥現行公文的一類。用於各級機關公文往返,或人民與機關間的申請與答覆。如:「公函」、「申請函」。動①包容、容納。《詩經.周頌.載芟》:「播厥百穀,實函斯活。」漢.鄭玄.箋:「函,含也。」《漢書.卷一〇〇.敘傳上》:「函之如海,養之如春。」唐.顏師古.注:「函,容也。」②用木盒盛裝,並加以密封。《戰國策.燕策三》:「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新五代史.卷三七.伶官傳.序》:「方其係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廟。」③陷入。《漢書.卷六二.司馬遷傳》:「所以隱忍苟活,函糞土之中而不辭者。」唐.柳宗元〈古東門行〉:「當街一叱百吏走,馮敬胸中函匕首。」

函-中草药辞典

【读音】hán
【繁体】圅
函<名>
(象形。今隶误作函。本义:舌)
同本义[tongue]
圅,舌也。――《说文》
若合而函吾中。――《国语·楚语》。注:“入也。”按,如舌之在口中也。
口上曰臄,口下曰圅。――《通俗文》
噱,圅舌也。――《广雅·释亲》
盛物的匣子、套子[case]
函封之。――《战国策·燕策》
函封。
买五人之脰而函之。――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又如:剑函;镜函
传达消息或指示的信件(古代寄信用木函)[letter]。如:函仪(信件礼物);函章(信件公文);函片(信件);函札(书信)
邮政[mail]。如:函购
信封[envelope]
发函伸纸,…。――《文选·吴
函(圅)hán
⒈匣(子),套(子):钱~。得一石~。全书共五~。
⒉信件,信封:~件。来~已收。递送公~。发~伸纸(打开信封,拿出信纸)。
⒊包含,包容:~牛(容得下一头牛)之鼎沸,而蝇蚋(蚊类)弗敢入。

函 -古漢語常用詞典

hán
①包含;容納。張衡《南都賦》:“巨蟒~珠。”②信封;信件。送信的人叫“函使”。《祭妹文》:“~使報信遲早雲爾。”③匣子。《荊軻刺秦王》:“荊軻奉樊於期頭~。”【又】用匣子裝。《伶官傳序》:“~梁君臣之首,入於太廟”④指函穀關。《過秦論》:“秦孝公據殽~之固,擁雍州之地。”

函-汉语大词典

函han
ㄏㄢˊ
〔《广韵》胡男切,平覃,匣。〕
〔《广韵》胡谗切,平咸,匣。〕
亦作“肣”。“椷”的被通假字。
1.包含;容纳。
●《诗·周颂·载芟》:“播厥百谷,实函斯活。”
●孔颖达疏:“函者,容藏之义。”
●晋陆机《文赋》:“函绵邈于尺素,吐滂沛乎寸心。”
●宋陆游《泰州报恩光孝禅寺最吉祥殿碑》:“徽祖圣德齐天崇,泽覃草木函昆虫。”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故其所函,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2.铠甲。
●《周礼·考工记序》:“燕无函,秦无庐。”
郑玄注:“函,铠也。”
●晋左思《吴都赋》:“危冠而出,竦剑而趋,扈带鲛函,扶揄属镂。”
●《梁书·元帝纪》:“臣等分勒武旅,百道同趣,突骑短兵,犀函铁楯,结队千群,持戟百万。”
3.造甲的人。
●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孟子·公孙丑上篇二六》:“矢人匠人之心,与巫函同,所以不同者,术而已矣。”
4.喻密布周围,形成保卫圈。
●《隋书·礼仪志七》:“车驾晨夜出入及涉险,皆作函。卤簿应宿卫军骑,皆执兵持满,各当其所保护方面。天明及度险,乃奏解函,挝鼓而依常列。”
5.匣子;封套。
●《燕丹子》卷下:“太子闻之,自驾驰往,伏于期尸而哭,悲不自胜。良久,无奈何,遂函盛于期首,与燕督亢地图以献秦。”
●三国魏吴质《答东阿王书》:“信到。奉所惠贶,发函伸纸。”
●唐许浑《题灵山寺行坚师院》诗:“经函露湿文多暗,香印风吹字半销。”
●《资治通鉴·唐德宗贞元四年》:“韦皋知云南计方犹豫,乃为书遗云南王,叙其叛吐蕃归化之诚,贮以银函,使东蛮转致吐蕃。”
●宋张世南《游宦纪闻》卷三:“唐显德五年,国王因德漫,遣使者莆诃散来,贡猛火油八十四瓶,蔷薇水十五瓶。其表以贝多叶书之,香木为函。”
●清阮元《小沧浪笔谈》卷三:“发七处之印,开七宝之函,访莲华之书,命银钩之迹。”
6.用匣子或封套装盛。
●《旧唐书·僖宗纪》:“重荣函襄王首赴行在。”
●清魏源《圣武记》卷二:“函世璠首献阙下,析三桂骸骨,颁示海内。”
●何其芳《画梦录·独语》:“精致的小信封,函着丁香花,或是不知名的扇形的叶子。”
7.书信。
●晋傅玄《傅子》卷四:“﹝曹操﹞授晔以心腹之任;每有疑事,辄以函问晔,至一夜数十至耳。”
●清沈覆《浮生六记·坎坷记愁》:“乾隆乙巳,随侍吾父于海宁官舍。芸于吾家书中附寄小函。”
●鲁迅《书信集·致杜衡》:“昨天才看见雪峰,即达来函之意,他说日内就送去。”
8.致函;去信。
●郭希仁《从戎纪略》:“余即函云山陈西征之要害,夜分又函子良,着语云山,此事要渠自定主见,不可与第二人商。”
●鲁迅《书信集·致杜衡》:“已于昨函生活书店索还原稿,想不会有什么问题。”
●鲁迅《书信集·致黄源》:“俄文本《文学百科全书》中想必有更好的像,昨已函靖华去借,或者来得及。”
9.犹今之涵洞。
●宋苏轼《录进单锷吴中水利书》:“主簿张实进状言:‘吴江岸为阻水之患,泾函不通。’”
●宋苏轼《录进单锷吴中水利书》:“泾函在运河之下,用长梓木为之。”
10.函谷关的省称。
●《后汉书·文苑传上·杜笃》:“关函守峣,山东道穷。”
李贤注:“函,函谷关也。”
●《文选·左思〈蜀都赋〉》:“崤函有帝皇之宅,河洛为王者之里。”
刘逵注:“函,函谷关也。”

函-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函 hán
① 动包含;容纳。张衡《南都赋》:“巨蟒~珠。” ② 名信封;信件。送信的人叫“函使”。《祭妹文》:“~使报信迟早云尔。” ③ 名匣子。《荆轲刺秦王》:“荆轲奉樊於期头~。” 又:用匣子装。《伶官传序》:“~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 ④ 名指函谷关。《过秦论》:“秦孝公据殽~之固,拥雍州之地。”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hán

1、[函数]hán shù

在某一变化过程中,两个变量x、y,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的值和它对应,y就是x的函数。这种关系一般用y=f(x)来表示。其中x叫做自变量,y叫做因变量。

2、[信函]xìn hán

书信:私人~。~往来。

3、[发函]fā hán

1.拆开封套;启封。 2.发出信件或公文。

4、[函授]hán shòu

以通信辅导为主进行教学:~生。~教材。

5、[复函]fù hán

1.回复信件:望尽快~。 2.回复的信件:~已收到。

6、[函件]hán jiàn

信件。

7、[公函]gōng hán

平行及不相隶属的部门间的来往公文(区别于“便函”)。

8、[函询]hán xún

以书信方式查询、询问。

9、[来函]lái hán

来信。

10、[函告]hán gào

用书信告诉:行期如有变化,当及时~。

11、[函复]hán fù

以信函回复。

12、[便函]biàn hán

形式比较简便的、非正式公文的信件(区别于“公函”)。

13、[函电]hán diàn

信和电报的总称。

14、[唁函]yàn hán

慰问死者家属的信。

15、[泛函]fàn hán

泛函分析是研究拓扑线性空间到拓扑线性空间之间满足各种拓扑和代数条件的映射的分支学科。

16、[密函]mì hán

秘密信函。《南史·殷景仁传》:“景仁 卧疾者五年,虽不见上,而密函去来,日中以十数,朝政大小必以问焉。”

17、[玉函]yù hán

1.玉制的匣子。 2.“玉函方”的省称。泛指医书。

18、[函调]hán diào

1.通过书信方式进行调动。清 曾纪泽《拣员补参赞各缺疏》:“臣奉命留使 欧洲,细查所出各缺,均关紧要。未便日久虚悬,是以函调数员来洋,听候差遣。”清 曾纪泽《援案请奖期满人员疏》:“云骑尉 刘麒祥,经臣函调出洋,於 光绪 六年五月二十五日行抵 英 伦。” 2.用书信方式进行调查。如:经函调证明,他在原单位工作表现一贯很好。

19、[书函]shū hán

1.书套。 2.书信。

20、[贺函]hè hán

贺信。

21、[函方]hán fāng

指钱币的方形内孔。

22、[介函]jiè hán

介绍信。

23、[函达]hán dá

犹函告。

24、[蟫函]yín hán

谓书函成为蠹鱼的生活处所。形容书函久封未启。

25、[表函]biǎo hán

上呈天子的函件。 唐 白居易 《与吐蕃宰相钵阐布敕书》:“昨者方进表函,旋令召对。”

26、[函枋]hán fāng

横排的木桩。枋,两柱间起联系作用的横木。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穀水》:“晋 元康 二年十一月二十日,改治石巷水门,除竖枋,更为函枋,立作覆枋。”

27、[函匦]hán guǐ

匣子。

28、[函装]hán zhuāng

包装,装箱。《“五四”爱国运动资料·青岛潮》:“德国 政府于本约实行后十二个月内,将一九○○至一九○一年间携去之天文仪器,概行归还之,并支付归还时一切费用,如拆卸函装运送保险,及在 北京 建设之费均在内。”

29、[楸函]qiū hán

棺材。

30、[函濡]hán rú

霑濡润泽。

31、[天函]tiān hán

自然界的秘密。

32、[函脚]hán jiǎo

指运费,脚力费。

33、[啖函]dàn hán

包含,包容。

34、[讯函]xùn hán

犹信函。讯,通“信”。

35、[寸函]cùn hán

简短的书信。自谦之词。

36、[金函]jīn hán

金匣。

37、[包函]bāo hán

包容含有。

38、[类函]lèi hán

类书的汇集。常用为类书名。如《唐类函》、《渊鉴类函》等。

39、[函札]hán zhá

书信。

40、[函洛]hán luò

亦作“凾洛”。古代 长安 和 洛阳 的并称。

近义词

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