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
拼音
rǎn笔顺
丨 𠃌 丨 一 一框形端正,宽度适中。横画平行、均匀,下横要长。中竖正直居中。
同音字
读音为rǎn的字 读音为ran的字基础解释
姓。详细解释
(象形。本义:毛柔弱下垂的样子)
同本义
冄,毛冄冄也。——《说文》
又如:冉弱(荏弱)
逐渐,渐进。常作“冉冉”
老冉冉其将至兮。——《离骚》。注:“行貌。”
冉内,行也。又冉冉,进也。——《广雅》
又如:冉冉悠悠(行动飘忽貌);冉冉缠缠(慢慢腾腾);冉内趋(指仕宦为政)
龟壳的边缘
姓。
如:冉魏(国名(350—352)东晋冉闵篡后赵自立,国号魏,史称冉魏。后为前燕所灭);冉求、冉雍、冉伯牛(春秋鲁人。都为孔子弟子)
〈形〉
〈名〉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冉冉-中華語文大辭典冉冉ㄖㄢˇ ㄖㄢˇrǎnrǎn1.緩慢行進的樣子。[例]時光~|天燈~升空。2.柔軟下垂的樣子。[例]~孤生竹。3.濃密迷漫的樣子。[例]雲霧~。
冉冉-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冉冉ㄖㄢˇ ㄖㄢˇrǎn rǎn①緩慢行進的樣子。《楚辭.屈原.離騷》:「老冉冉其將至兮,恐脩名之不立。」《醒世恆言.卷四.灌園叟晚逢仙女》:「忽見月影下,一青衣冉冉而來。」②柔弱下垂的樣子。《文選.古詩十九首.冉冉孤生竹》:「冉冉孤生竹,結根泰山阿。」《文選.曹植.美女篇》:「柔條紛冉冉,葉落何翩翩。」③濃密迷漫的樣子。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第一折》:「耳邊廂金鼓連天振,征雲冉冉,土雨紛紛。」明.王夫之〈玉樓春.娟娟片月涵秋影〉詞:「綠雲冉冉粉初勻,玉露泠泠香自省。」
冉冉-汉语大词典冉冉1.渐进貌。形容时光渐渐流逝。
●《文选·屈原<离骚>》:“老冉冉其将至兮,恐脩名之不立。”
吕向注:“冉冉,渐渐也。”
●三国魏吴质《答魏太子笺》:“日月冉冉,岁不我与。”
●宋张孝祥《忆秦娥》词:“年华冉冉惊离索,惊离索,倩春留住,莫教摇落。”
●明何景明《短歌行》:“冉冉秋序,肃肃霜露,蓄我旨酒,召我亲故。”
2.渐进貌。形容事物慢慢变化或移动。
●晋葛洪《神仙传·栾巴》:“﹝巴﹞即平坐却入壁中去,冉冉如云气之状,须臾失巴所在。”
●宋邵伯温《闻见前录》卷十三:“有大蛇冉冉而至,草木皆披靡。”
●郁达夫《病后访担风先生有赠》诗:“冉冉浮云日影黄,维摩病后气凋丧。”
3.柔弱下垂貌。
●三国魏曹植《美女篇》:“柔条纷冉冉,叶落何翩翩。”
●宋梅尧臣《和永叔晋祠》:“晋人须识汉史美,冉冉青髯似绿蒲。”
●《红楼梦》第一回:“定睛看时,只见烈日炎炎,芭蕉冉冉。”
4.形容柔媚美好。
●汉蔡邕《青衣赋》:“叹兹窈窕,生于卑微……脩长冉冉,硕人其颀。”
●清冒襄《影梅庵忆语》卷二:“其人淡而韵,盈盈冉冉。”
5.迷离貌。
●宋范成大《秋日杂兴》诗之二:“西山在何许?冉冉紫翠间。”
●谢无量《西湖旅兴寄怀伯兄五十韵》:“箩村深冉冉,桃涧碧娟娟。”
6.缠绵貌。
●唐刘长卿《送孔巢父赴河南军》诗:“边心冉冉乡人绝,寒色青青战马多。”
●宋张孝祥《虞美人·别立之》词:“重湖风月,九秋天气,冉冉清愁如织。”
●明顾起元《客座赘语·乡正》:“通判陈公钢恺悌宜民,死无余藏,而故民怀思冉冉。”
7.匆忙貌。
●南朝梁何逊《聊作百一体》:“生途稍冉冉,逝水日滔滔。”
●宋王安石《江南》诗:“冉冉欲何补,纷纷为此劳。”
●宋叶适《吴参议挽歌词》:“冉冉试百巧,栖栖终一丘。”
8.光亮闪动貌。
●唐元稹《会真诗三十韵》:“华光犹冉冉,旭日渐曈曈。”
●唐温庭筠《偶题》诗:“画明金冉冉,筝语玉纤纤。”
●宋黄机《喜迁莺》词:“冉冉波光,辉辉烟影,空翠湿沾襟袖。”
【冉冉】㊀漸進的樣子。楚辭 屈原 離騷:“老冉冉其將至兮,恐修名之不立。”㊁柔弱下垂的樣子。三國 魏 曹植 曹子建集六 美女篇:“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
冉冉-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冉冉rǎnrǎn
书
①形(毛、枝条等)柔软下垂的样子。
②副慢慢地:~而来|月亮~上升丨老~其将至。
冉 (冄)rǎn
❶龜甲的邊緣。
《漢書·食貨志下》:
元龜岠~,長尺二寸。
❷[冉冉]
1.漸進的樣子。
屈原《離騷》:
老~~其將至今,恐修名之不立。
2.柔弱下垂的樣子。
曹植《美女篇》:
柔條紛~~,落葉何翩翩。
冉
《説文》:“冄,毛冄冄也。象形。”段玉裁注:“冄冄者,柔弱下垂之皃。”王筠句讀:“冄,今作冉。”
(一)rǎn 《廣韻》而琰切,上琰日。又汝鹽切。談部。
(1)〔冉冉〕1.柔弱下垂貌。《説文·冄部》:“冄,毛冄冄也。”段玉裁注:“冄冄者,柔弱下垂之皃……《詩》:‘荏染柔木。’傳曰:‘荏染,柔意也。’染即冄之假借。凡言冄、言㚩,皆謂弱。”三國魏曹植《美女篇》:“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2.渐进貌。《廣雅·釋訓》:“冄冄,行也。”又“冄冄,進也。”王念孫疏證:“冄冄,漸進之意。”《楚辭·離騷》:“老冉冉其將至兮,恐脩名之不立。”王逸注:“冉冉,行貌。”朱熹注:“冉冉,漸也。”《紅樓夢》第九十一回:“黛玉帶着雪雁,冉冉而來。”
(2)通“ચί܈rán)”。龟甲的边。清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謙部》:“冄,叚借為ચΣ\u0002”《漢書·食貨志下》:“元龜岠冉長尺二寸。”顔師古注引孟康曰:“冉,龜甲緣也。岠,至也。度背兩邊緣尺二寸也。”
(3)姓。《廣韻·琰韻》:“冉,姓。孔子弟子冉有。”
(二)nán 《集韻》那含切,平覃泥。
古代西南地区部族名。《篇海類編·身體類·冉部》:“冉,音南,國名”。《史記·西南夷列傳》:“自筰以東北,君長以什數,冄駹最大。”司馬貞索隱引應劭曰:“汶江郡本冄駹。”張守節正義引《括地志》曰:“蜀西徼外羌,茂州、冄州本冄駹國地也。”
(三)dān
同“聃”。《史記·仲尼弟子列傳》:“秦冄字開。”又:“顔何字冄。”清王引之《春秋名字解詁下》:“冄,讀為聃。冄、耼古字通。”
冉ㄖㄢˇrǎn姓。
冉-中華大字典1、冉讀音:而琰切,音染,琰韻。釋文:
❶行也。進也。《楚辭九章》:時亦~~而將至。
❷侵也。猶漸染也。《釋名釋形體》:作筆當以纖梳去穢毛。使不~茹。
❸龜甲緣也。《漢書食貨志》:元龜岠~。長尺二寸。
❹通染。〔段玉裁云〕:詩荏染柔木。傳曰。荏染、柔意也。染卽~之假借。
❺~鐮。危也。《方言》:徯醯~鐮。危也。東齊、掎物而危謂之徯醯。僞物謂之~鐮。
〔按方言又云。僞謂之扤。扤、不安也〕。
❻人姓。孔子弟子~伯牛仲弓~有。皆魯人。
2、冄讀音:而琰切,音染,琰韻。〔冉本字。經傳皆作冉〕。釋文:毛~~也。見《說文冄部》。《段注》:~~者、柔弱下痗之貌。
3、聃釋文:俗耼字。見《正字通》。
【读音】rǎn
【繁体】冄
冉<形>
(象形。本义:毛柔弱下垂的样子)
同本义[tenderly]
冄,毛冄冄也。――《说文》
又如:冉弱(荏弱)
逐渐,渐进。常作“冉冉”[gradually]
老冉冉其将至兮。――《离骚》。注:“行貌。”
冉内,行也。又冉冉,进也。――《广雅》
又如:冉冉悠悠(行动飘忽貌);冉冉缠缠(慢慢腾腾);冉内趋(指仕宦为政)
冉<名>
龟壳的边缘[edgeoftortoise-shell]
姓。如:冉魏(国名(350―352)东晋冉闵篡后赵自立,国号魏,史称冉魏。后为前燕所灭);冉求、冉雍、冉伯牛(春秋鲁人。都为孔子弟子)
冉(冄)rǎn
⒈[冉冉]
①逐渐,慢慢地:国旗~~升起。
②柔弱下垂的样子。
⒉龟甲的边缘。
────────────────—
冉nán1.汉代西南少数民族名。亦指其国名。2.周时国名。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rǎn
1、[黯冉]àn rǎn
昏暗下垂。
2、[淹冉]yān rǎn
犹渐冉。逐渐,渐渐。
3、[颜冉]yán rǎn
颜回、冉耕 的并称。二人均为 孔子 弟子,皆以德行著称。
4、[顔冉]yán rǎn
颜回、冉耕 的并称。二人均为 孔子 弟子,皆以德行著称。《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颜 冉 龙翰凤雏,曾 史 兰薰雪白。”张铣 注:“虽行如 颜回 冉耕,德如 曾参 史鱼,终不云重也。”前蜀 贯休《上杭州令狐使君》诗:“颜 冉 德无邻,分忧 浙水 滨。”
5、[掩冉]yǎn rǎn
1.亦作“掩苒”。披靡,偃倒。 2.摇曳貌。 3.柔弱貌。 4.轻盈柔美貌;柔和貌。 5.萦绕貌。
6、[冉弱]rǎn ruò
荏弱。
7、[冉駹]rǎn máng
1.汉代西南的两个少数民族,亦指其国名。冉,亦作“冄”。 2.泛指我国古代边境少数民族。
8、[奄冉]yǎn rǎn
1.犹荏苒。形容时光渐渐过去。晋 葛洪《抱朴子·任命》:“年期奄冉而不久,托世飘迅而不再。”南朝 宋 鲍照《拟行路难》诗之十:“君不见蕣华不终朝,须臾奄冉零落销。” 2.犹冉冉。慢慢地。宋 无名氏《异闻总录》卷二:“其妻 阎氏 白昼见旗帜奄冉行空中。”宋 洪迈《夷坚丙志·蜀州红梅仙》:“俄跃升高木上奄冉而灭。” 3.因循苟且。《晋书·慕容暐载记》:“奄冉偷荣,愆责弥厚。”
9、[冉遗]rǎn yí
古代传说中的鱼名。
10、[冉季]rǎn jì
春秋 时 冉求 和 仲由 的合称。
11、[晻冉]ǎn rǎn
迅速消逝。
12、[范冉]fàn rǎn
字 史云,东汉 陈留 人。曾师事 马融,通五经。
13、[渐冉]jiàn rǎn
亦作“渐苒”。逐渐;渐渐过去。
14、[冉颜]rǎn yán
春秋 时 冉耕 和 颜回 的合称。二人皆 孔子 弟子,以德行著称。
15、[冉叶雨]rǎn yè yǔ
“为爱等待”前店长,在两年前去世。
16、[冉冉升起]rǎn rǎn shēng qǐ
慢慢地升起。
17、[冉耕之疾]rǎn gēng zhī jí
冉耕,孔子 弟子,字 伯牛。
18、[冉氏烹狗]rǎn shì pēng gǒu
县人冉氏,有狗而猛,遇行人,辄搏噬之,往往为所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