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

拼音

chǐ

笔顺

丿

同音字

读音为chǐ的字 读音为chi的字

基础解释

1.牙1 2.物体上齿形的部分:锯~儿。梳~儿。篦子缺了几个~儿。 3.带齿儿的:~轮。 4.并列;引为同类:~列。不~于人类。 5.年龄:序~。~德俱尊。 6.说到;提起:~及。不足~数(shǔ)。

详细解释

〈名〉

  1. (象形。甲骨文,象嘴里的牙齿,象形字。战国文字在上面加了个声符“止”,成为形声字。小篆同。本义:牙)

  2. 同本义

    男以八月而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大戴礼记·易本命》

    发堕齿槁。——《素问·上古天真论》。注:“齿为骨余。”

    又如:齿吻(齿及唇);齿颊(牙齿与脸颊)

  3. 排列如齿状的物品

    齿革羽毛。——《书·禹贡》。传:“象牙也。”

    又如:锯齿;梳齿;羊齿(一种植物)

  4. 指年龄

    齿路马有诛。——《礼记·曲礼》。注:“数年也。”

    古者谓年龄,齿亦龄也。——《礼记·文王世子》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柳宗元《捕蛇者说》

    又如:齿序(年龄的大小顺序);齿力(年龄和体力)

〈动〉

  1. 并列,次列

    不敢与诸任齿。——《左传·隐公十一年》。注:“列也。”

    百官以此相齿。——《庄子·天下》

    又如:齿列(与人同等并列);齿遇(以同等相对待);齿班(并列)

  2. 谈说,重视 。

    如:齿及(说及,挂齿);齿牙余论(言词之力;口舌之劳)

  3. 录用,收纳

    终身不齿。——《礼记·王制》。注:“犹录也。”按,齿有行列者。

    又如:齿召(予以录用征召);齿用(录用);齿旧(录用旧臣)

  4. 挡,触

    吾谋适合意,几亦齿奸锋。——宋· 王安石文

    又如:齿战(上下齿连连相击)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齿齿-辞源3

同:齒齒

齿齿-汉语大词典

齿齿1.排列如齿状。
●唐韩愈《柳州罗池庙碑》:“桂树团团兮白石齿齿。”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仙人岛》:“觉杖粗如五斗囊,凌空翕飞,潜扪之,鳞甲齿齿焉。”
●林纾《记超山梅花》:“梅身半枯,侧立水次,古干诘屈,苔蟠其身,齿齿作鳞甲。”
2.比喻一个接一个,连续不断。
●明徐渭《问军中之系于国用》诗:“绵延值盛明,仕版颇齿齿。先人秉鱼须,联蝉及诸季。”

齿-中華語文大辭典

同:

齿-辞源3

同:

齿-汉语大词典

齿ch?
ㄔˇ
〔《广韵》昌里切,上止,昌。〕
1.门牙。
●《诗·卫风·硕人》:“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声律》:“抗喉矫舌之差,攒唇激齿之异,廉肉相准,皎然可分。”
●唐韩愈《落齿》诗:“去年落一牙,今年落一齿。”
钱仲联集释:“《六书故》:‘齿当唇,牙当车。’”
2.泛指牙齿。
●《左传·哀公六年》:“女忘君之为孺子牛而折其齿乎。”
3.特指象牙。参见“齿革”。
4.排比如齿状者。竹木所刻之齿。用以记数。
●《管子·轻重甲》:“与之定其券契之齿。”
●《墨子·公孟》:“是数人之齿,而以为富。”
●孙诒让间诂引俞樾曰:“齿者,契之齿也。古者刻竹木以记数,其刻处如齿,故谓之齿。《易林》所谓‘符左契右相与合齿’是也。”
5.排比如齿状者。木屐齿钉。
●《晋书·谢安传》:“既罢,还内,过户限,心喜甚,不觉屐齿之折。”
6.排比如齿状者。轮齿。
●清沈大成《西洋测时仪记》:“牵藏机轮之绳,自下而上,其最下级有齿。”
7.排比如齿状者。阶石的一级,称一齿。
8.排比如齿状者。其他物体上似齿形的部分。
●晋葛洪《抱朴子·博喻》:“故锯齿不能咀嚼,箕舌不能别味。”
●宋辛弃疾《蝶恋花·何物能令公怒喜》词:“恰似哀筝弦下齿,千情万意无时已。”如:梳齿、叶齿等。
9.牛马的岁数。牛马幼小者,岁生一齿,因以齿计其岁数。
●《谷梁传·僖公二年》:“荀息牵马操璧而前曰:璧则犹是也,而马齿加长矣。”
10.谓计算牛马的岁数。
●《礼记·曲礼上》:“齿路马,有诛。”
●孔颖达疏:“若论量君马岁数,亦为不敬,亦被责罚。”
●孙希旦集解引郑玄曰:“齿,数年也。”
●《汉书·贾谊传》:“礼不敢齿君之路马,蹴其刍者有罚。”
颜师古注:“齿谓审其齿岁也。”
11.人的年龄。
●《孟子·公孙丑下》:“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乡党莫如齿。”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三:“生因问莺齿,夫人曰:‘十七岁矣。’”
●清沈覆《浮生六记·闺房记乐》:“芸与余同齿而长余十月,自幼姊弟相呼。”
12.指人。
●晋陆机《门有车马客行》:“亲友多零落,旧齿皆雕丧。”
●宋司马光《为文相公许州谢上表》:“惟许昌之奥区,乃昆吾之故壤,土毛丰衍,民齿伙繁,敢不志在拊循,勤加训导。”
13.类别;同辈。
●《管子·弟子职》:“同嗛以齿。”
尹知章注:“齿,类也。谓食者则以其所尽之类而进。”
●唐柳宗元《上大理崔大卿应制举不敏启》:“徒尔拖逢掖、曳大带,游于朋齿,且有愧色,岂有能乎哉?”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一六四:“醰醰诸老惬瞻依,父齿随行亦未稀。”
14.并列;在一起。
●《左传·隐公十一年》:“寡人若朝于薛,不敢与诸任齿。”
杨伯峻注:“齿,列也。不敢与齿,谓不敢与并列。”
●南朝梁沈约《奏弹奉朝请王希聃违假》:“幸齿朝班,私敬盖阙,休请有期,曾无遄及。”
●《新唐书·崔彦昭传》:“彦昭虽宰相,退朝侍母膳,与家人齿,顺色柔声,在左右无违,士人多其孝。”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贾儿》:“见者皆憎其顽,不以人齿。”
15.录用;收纳。
●《礼记·王制》:“屏之远方,终身不齿。”
郑玄注:“齿犹录也。”
●《新唐书·卢怀慎传》:“臣请以赃论废者,削迹不数十年,不赐收齿。”
●《资治通鉴·陈长城公至德二年》:“躬仁孝之行者,摈落私门,不加收齿;工轻薄之艺者,选充吏职,举送天朝。”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贾奉雉》:“此人道念已坚,望加收齿。”
16.提到,说及。引申为重视。
●《陈书·任忠传》:“少孤微,不为乡党所齿。”
●《资治通鉴·梁武帝大同十一年》:“魏高阳王斌有庶妹玉仪,不为其家所齿,为孙腾妓。”
●清邵长蘅《熊经略》诗:“抚臣庸愚何足齿,奈何经略也惜死。”
17.咬啮。
●清徐士銮《宋艳·奇异》:“始徐氏甚妒,自齿石之后,遂不复妒。”
18.刻为齿形。
●《续资治通鉴·元顺帝至正十二年》:“齿木为杷,削竹为枪。”
19.发音。
●宋文天祥《得风难》诗序:“忽有声如人哨,齿其清丽。”
20.挡;触。
●《文选·枚乘〈上书重谏吴王〉》:“夫举吴兵以訾于汉,譬犹蝇蚋之附群牛,腐肉之齿利剑。”
李善注:“齿,犹当也。”
●《北史·崔宏传》:“如何正当国家休明之世,士马强盛之时,而欲以驹犊齿虎口也。”
●唐张九龄《与李让侍御书》:“亦犹太阿之剑,犀角不足齿其锋。”
●《明史·忠义传七·张罗彦》:“后卫指挥刘忠嗣挺剑曰:‘有不从张氏兄弟死守者,齿此剑。’”
21.表示承受。
●宋苏舜钦《诣匦疏》:“世受君禄,身齿国命,涵濡惠泽,以长此躯。”
22.骰子。
●《艺文类聚》卷七四引《尹文子》:“博,尽关塞之宜,得周通之路,而不能制齿之大小,在遇者也。”
●《晋书·葛洪传》:“性寡欲,无所爱玩,不知棋局几道,摴蒲齿名。”
●宋陆游《风雨旬日春后始晴》诗:“诗囊属稿惭新思,博齿争豪悔惜狂。”

齿-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同:

齿-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齿(齒)chǐ
①牙¹➊。
②(~儿)名物体上齿形的部分:锯~儿|梳~儿|篦子缺了几个~儿。
③带齿儿的:~轮。
④书并列;引为同类:~列|不~于人类。
⑤书年龄:序~|~德俱尊。
⑥书说到;提起:~及|不足~数(shǔ)。

齿-康熙字典

齿
【亥集下】【齒字部】 齒
〔古文〕𠚒𠔒𦥒𣥫𦥪
★【唐韻】【廣韻】昌里切【集韻】【類篇】【韻會】醜止切【正韻】昌止切,𠀤音䊼。【說文】口齗骨也。象口齒之形。牙,牡齒也。【字彙】上曰齒。下曰牙。【顏師古·急就篇註】齒者總謂口中之骨,主齰齧者也。【周禮·秋官·小司𡨥之職】自生齒以上,登於天府。【鄭註】人生齒而體備,男八月,女七月而生齒。
◎又【釋名】齒,始也。少長別,始乎此也。以齒食多者長也,食少者幼也。
◎又【爾雅·釋詁】齯齒,壽也。註:齒墮更生細者。通作兒。【詩·魯頌】黃髮兒齒。
◎又年也
◎又列也。【左傳·隱十一年】寡人若朝於薛,不敢與諸任齒。【杜註】齒,列也。【疏】禮記文王世子曰:古者謂年齡,齒亦齡也。然則齒是年之別名,人以年齒相次列,以爵位用次列,亦名爲齒,故云齒列也。【左傳·昭元年】使后子與子干齒。【杜註】以年齒高下而坐。
◎又【禮·曲禮】齒路馬有誅。【疏】論量君馬歲數,亦被責罰,皆廣敬也。
◎又類也。【管子·弟子職】同嗛以齒。【註】齒,類也。謂食盡則以其所盡之類而進。
◎又【廣韻】錄也。
◎又金齒,地名。
◎又魚齒,山名。在潁川郡。見【後漢·郡國志】。
◎又鑿齒,獸名。【揚雄·長楊賦】鑿齒之徒。【註】獸齒似鑿,能食人。
◎又羊齒,草名。【爾雅·釋草】緜馬羊齒。【郭註】草細葉,葉羅生而毛,似羊齒,今江東呼爲雁齒。
◎又黑齒,外國姓。
◎又鑿齒,人名。【山海經】羿與鑿齒戰於壽華之野。【郭註】鑿齒,人齒如鑿,長五六寸,因以爲名
◎又習鑿齒,晉人名。
★又【集韻】稱拯切,稱上聲。齒也。考證:〔【爾雅·釋詁】齒,壽也。
◎又兒齒,齒落更生,壽徵也。〕 謹按爾雅以齯齒爲壽,不以齒爲壽。今謹改齯齒壽也。註齒墮更生細者通作兒。

齿-文言同义辨析

同:牙(yá)齿(chǐ)

齿-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齿 chǐ
① 名门牙。也泛指牙齿。《墨子·非攻》:“古者有语,唇亡则~寒。” ② 名年岁,年龄。《捕蛇者说》:“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也指马、牛等爱畜的岁数。 ③ 名状如牙齿的物体。《宋书·谢灵运传》:“登蹑常著木履,上山则去前~,下山去其后~。” ④ 动议论,说话。《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平居望外遭~舌不少。” ⑤ 动提及。《师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chǐ

1、[牙齿]yá chǐ

人和高等动物用于咀嚼食物的器官。生长在颌骨上,高度钙化,外层有釉质,比骨组织更坚硬。人在一生中两次萌出牙齿。第一次萌出的为乳牙。再次萌出的为恒牙。根据位置、功能和形状,牙齿分为切牙(门牙)、尖牙(犬牙)、双尖牙(前磨牙)、磨牙(臼齿)等四个类型。每个牙齿包括牙冠、牙颈和牙根三部分。

2、[唇亡齿寒]chún wáng chǐ hán

嘴唇没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利害关系(多指两个邻国)十分密切。《左传·僖公五年》:“谚所谓辅(颊骨)车(牙床)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3、[锯齿]jù chǐ

锯条上的尖齿。

4、[口齿]kǒu chǐ

1.说话的发音;说话的本领:~清楚(咬字儿正确)。~伶俐(说话流畅)。 2.指马、驴、骡等的年龄。

5、[齿轮]chǐ lún

机器上有齿的轮状机件。通常是成对啮合,其中一个转动,另一个被带动。作用是改变传动方向、转动方向、转动速度、力矩等。

6、[唇齿相依]chún chǐ xiāng yī

《三国志·魏书·鲍勋传》:“吴、蜀唇齿相依。” 比喻互相依存,关系密切。

7、[智齿]zhì chǐ

也叫大臼齿。恒牙的第三磨牙。一般在18—22岁才长出来。有的人终生不长。

8、[龋齿]qǔ chǐ

1.病,食物残渣在牙缝中发酵,产生酸类,破坏牙齿的釉质,形成空洞,症状是牙疼、牙龈肿胀等。 2.患这种病的牙。‖也叫蛀牙,俗称虫牙。

9、[唇齿]chún chǐ

比喻互相接近而且有共同利害的两方面:互为~。~相依。

10、[启齿]qǐ chǐ

开口(多指向别人有所请求):难以~。不便~。

11、[不齿]bù chǐ

不与同列,表示极端鄙视:人所~。齿:同列在一起。

12、[义齿]yì chǐ

镶的假牙。

13、[露齿]lù chǐ

龀牙咧嘴的脸部表情;尤指咧开大嘴的笑。

14、[齿条]chǐ tiáo

带齿的棒条,用于与齿轮、锥齿轮或蜗轮相啮合。

15、[叩齿]kòu chǐ

1.牙齿上下相碰击。古代的一种养生之法。 2.道家所行的祝告仪式之一。叩左齿为鸣天鼓,叩右齿为击天磬,驱祟降妖用之。当门上下八齿相叩,为鸣法鼓,通真、朝奏用之。

16、[啮齿]niè chǐ

1.咬牙切齿。形容怒极。《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四年》:“﹝ 赵立 ﹞视 金 人如仇,每言及,必嚙齿而怒。” 2.齧齒:1.咬牙切齿。表示极其愤恨。语本《南史·韦叡传》:“初,胡景略 与前军 赵祖悦 同军交恶,志相陷害,景略 一怒,自啮其齿,齿皆流血。”《武王伐纣平话》卷上:“太子共 胡嵩 啮齿,仗剑来杀 费仲。”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其啮齿受玷,由力不敌,非节之不固也。” 3.咬。《佛说灌顶经》卷二:“昔有比丘名 般若提婆,诵习经法,中诸寒冷,遂为虫所啮齿。”

17、[齿龈]chǐ yín

即牙床,包住齿颈的粉红色黏膜组织。

18、[皓齿]hào chǐ

洁白的牙齿。

19、[乳齿]rǔ chǐ

乳牙。

20、[臼齿]jiù chǐ

磨牙(móyá)的通称。

21、[门齿]mén chǐ

切牙。

22、[犬齿]quǎn chǐ

尖牙。

23、[齿音]chǐ yīn

用舌面或舌尖抵住门牙或门牙附近发出的音。

24、[幼齿]yòu chǐ

幼年。《隋书·徐孝肃传》:“唯 孝肃 性俭约,事亲以孝闻。虽有幼齿,宗党间每有争讼,皆至 孝肃 所平论之。”

25、[生齿]shēng chǐ

长出乳齿,古时把已经长出乳齿的男女登入户籍,后来借指人口、家口:~日繁。

26、[恒齿]héng chǐ

哺乳动物的第二套牙齿,在乳牙之后出现,典型的恒齿一直存留到老年。人类的恒齿共32颗,上下颌各有4颗切齿、2颗犬齿、10颗前臼齿和臼齿。

27、[铁齿]tiě chǐ

不信邪,通常会用在跟民俗信仰有关的方面。

28、[齿根]chǐ gēn

牙齿的根部。

29、[小齿]xiǎo chǐ

小的齿或其他尖锥状突起--亦称齿状突起。

30、[羊齿]yáng chǐ

草本植物,多生长在阴湿的地方,根茎短而粗,羽状复叶,小叶披针形,孢子囊群生在叶脉的两侧。也叫绵马。

31、[齿垢]chǐ gòu

齿上的积垢。

32、[年齿]nián chǐ

年纪:~渐长(zhǎng)。

33、[齿冠]chǐ guān

牙齿露出齿龈的部分。

34、[齿舌]chǐ shé

口舌,指人的议论。

35、[蛀齿]zhù chǐ

龋(qǔ)齿。

36、[上齿]shàng chǐ

长在口腔前部的牙齿。

37、[齿列]chǐ liè

1.齐齿并列。多用于人。《史记·陈杞世家》:“滕、薛、騶,夏、殷、周 之閒封也,小,不足齿列,弗论也。”司马贞 索隐:“然三国微小,春秋 时亦预会盟,盖史缺无可叙列也。”《汉书·货殖传》:“又况掘冢搏掩,犯姦成富,曲叔、稽发、雍乐成 之徒,犹復齿列。”颜师古 注:“身为罪恶,尚復与良善之人齐齿并列。”宋 叶适《兵部尚书蔡公墓志铭》:“初,同县 陈君举,声价喧踊,老旧莫敢齿列。”明 蔡汝楠《创建大复何先生祠记》:“谓文章不得与节义齿列,则又未尝不投翰兴嘆也。” 2.依年龄大小排的位次。明 刘元卿《贤奕编·怀古》:“召同乡中士绅饮,序以齿列,不论官。”

38、[骈齿]pián chǐ

谓牙齿重迭。《竹书纪年》卷上:“帝嚳 高辛氏,生而駢齿,有圣德。”汉 班固《白虎通·圣人》:“帝嚳 駢齿,上法月叅。”《新五代史·南唐世家·李煜》:“煜 为人仁孝,善属文,工书画,而丰额、駢齿,一目重瞳子。”

39、[颠齿]diān chǐ

齻齿,臼齿。颠,通“齻”。

40、[荣齿]róng chǐ

谓高官的行列。

近义词

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