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
拼音
má笔顺
丶 一 丿 一 丨 丿 丶 一 丨 丿 ㇏同音字
读音为má的字 读音为ma的字基础解释
1.草本植物,种类很多,有“大麻”、“苎麻”、“苘麻”、“亚麻”等。茎皮纤维通常亦称“麻”,可制绳索、织布:~布。~衣。~袋。~绳。~纺。 2.指“芝麻”:~酱。~油。 3.像腿、臂被压后的那种不舒服的感觉:脚~了。 4.感觉不灵,或丧失感觉,引申为思想不敏锐:~痹。~醉。~木不仁。 5.面部痘瘢,引申指物体表面粗糙:~子。 6.带细碎斑点的:~雀。~蝇。 7.喻纷乱:~乱。~沸。 8.姓。详细解释
〈名〉
(会意。从广( yǎn),从林( fèi)。广表示房子,林指削制的麻皮。合而表示在家里劈麻,进行剥制。本义:麻类植物的总名。古代专指大麻) 同本义 。桑科,一年生草本,雌雄异株。茎部韧皮纤维长坚韧,可供纺织。有大麻、亚麻、苎麻、黄麻、剑麻、蕉麻等,俗称“火麻”
麻,枲也。——《说文》。按,枲已缉者曰麻。
丘中有麻。——《诗·王风·丘中有麻》
可以沤麻。——《诗·陈风·东门之池》
麻冕。——《论语》。孔注:“缁布冠也。”
缌麻三月。——《仪礼·丧服》
雨脚如麻未断绝。——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仙之人兮列如麻。——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陶潜《归园田居》
雄者名麻枲,雌者名苴麻。——《本草纲目·大麻》
又如:麻田(种麻的田地);麻炬(用麻干作成的火把);麻畦(麻田);麻蒸(去皮的麻秆);麻稭(麻的茎);麻苇(麻与芦苇);麻苎(大麻与苎麻)
〈名〉
麻的茎皮纤维
不续其麻,市也婆娑。——《诗·陈风·东门之枌》
又如:麻搭(一种在长杆顶端缚扎散麻蘸吸泥水灭火的工具);麻核桃(用麻结成球结);麻槌(旧时刑具,用麻绞扎而成的带疙瘩短鞭);麻屣鹑衣(麻鞋破衣)
古代丧服中的麻带 。
如:麻绖(服丧时系在头部或腰部的麻带)
麻布丧服,亲属死后穿的白色麻布衣服
麻不加于采。——《礼记·杂记下》
又如:披麻戴孝;麻衣(孝服);麻裙(服丧时穿的麻布裙)
代指唐宋时的诏书 ,因为是用黄、白麻纸写的,故名
三麻九制笔如神。——刘克庄《内翰洪公舜俞哀》
又如:麻命(任命的诏书);麻词(麻辞。任命宰相的诏书);麻尾(诏书结尾)
芝麻 。
如:麻团;麻油;麻酱;麻酥糖(用芝麻、米粉和糖制成的食品)
中医对麻疹的简称 。
如:麻出红肿;麻毒陷肺;麻毒入营
麻醉 。
如:麻肺汤(一种有麻醉作用的汤药);麻沸散(汉末华佗研制的一种麻醉药);麻针;麻药
脸部皮肤的痘瘢,俗称麻子脸
南京柳麻子,黧黑,满面疤。——《柳敬亭说书》
又如:麻皮(麻子脸皮)
〈形〉
形容众多,混乱
麻麻胡子红脸蛋。——王老九《张老汉卖余粮》
又如:麻麻(浓密的样子);麻乱(纷乱);麻列(比喻众多)
表面粗糙的、凹凸不平的 。
如:这种纸一面光,一面麻
带细碎斑点的 。
如:麻雀;麻点(细碎的斑点);麻灰色(灰色中带麻点)
〈动〉
穿丧服
麻者不绅。——《礼记·杂记》
麻木
走的我这两腿酸麻。——秦简夫《孝义士赵礼让肥》
又:感觉神经受压迫,暂失知觉 。
如:麻辣(麻木);麻酥(麻木无力);麻做一团(全身麻木,没有知觉);麻痹
姓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麻麻-汉语大词典麻麻浓密貌。
●王老九《张老汉卖余粮》诗:“麻麻胡子红脸蛋。”
同:蔴
麻-中華語文大辭典麻麻1ㄇㄚˊmá1.麻類植物的通稱。包括大麻、亞麻、苧麻、黃麻、劍麻等。莖部的韌皮纖維長而堅韌,可製成繩索、麻袋或布。果實可為飼料或榨油用。2.麻類植物莖皮纖維。[例]~繩|~袋。3.芝麻。[例]~糖|小磨~油。4.物體表面不光滑。[例]桌面有點~∣這種玻璃一面光一面~。5.麻子;表面有不規則而細碎的斑點。[例]~臉|~雀|~疹。6.身體喪失知覺而變得遲鈍。[例]~痺|~木不仁。7.因某種刺激而引起不舒服的感覺。[例]頭皮發~|心亂如~。8.煩雜而瑣碎。[例]~煩|快刀斬亂~。9.形容舌頭或味覺產生麻木感。[例]~辣|嘴很~。10.喪服。[例]緦~|披~帶孝。11.姓。12.二一四部首之一。麻麻2ㄇㄚˊmáㄇㄚmā參見【麻麻亮】。
麻-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麻 má
① 名麻类植物。也指麻类植物的纤维。《管子·牧民》:“养桑~,育六畜。” ② 名 麻布丧服。 引 : 动 穿麻布丧服。《礼记·杂记》:“~者不绅,执玉不~,~不加于采。” ③ 形繁多而杂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雨脚如~未断绝。” ④ 名面部痘瘢。《聊斋志异·吕无病》:“衣服朴洁,而微黑多~。” ⑤ 动麻醉。《智取生辰纲》:“多少好汉被蒙汗药~翻了。”
同:蔴
麻-汉语大词典麻(I)ma
ㄇㄚˊ
〔《广韵》莫霞切,平麻,明。〕
亦作“痲”。
1.麻类植物的总名,有大麻、亚麻、苎麻等。古代专指大麻。茎皮纤维长而坚韧,可供纺织等。
●《诗·陈风·东门之池》:“东门之池,可以沤麻。”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麻》:“凡种麻,用白麻子。麻欲得良田,不用故墟,地薄者粪之。”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诗:“开筵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2.指麻的茎皮纤维。
●《诗·陈风·东门之枌》:“不绩其麻,市也婆娑。”
●《水浒传》第八回:“董超去腰里解下一双新草鞋,耳朵并索儿却是麻编的,叫林冲穿。”
●鲁迅《故事新编·非攻》:“丝麻米谷,都是贱人做出来的东西,大人们就都要。”
3.古代丧服中的麻带。
●《礼记·杂记下》:“麻者不绅,执玉不麻,麻不加于采。”
郑玄注:“麻,谓绖也。”
●《礼记·奔丧》:“免麻于序东。”
郑玄注:“麻,亦绖带也。”
4.芝麻。古代五谷之一。
●《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天子居总章右个……服白玉,食麻与犬,其器廉以深。”
●清黄叔璥《台海使槎录·物产》:“诸邑收早麻,瓜、檨亦盛出。”
原注:“麻,即芝麻,正月二月间种。”
5.唐宋时诏书用黄、白麻纸书写,故用为诏书的代称。
●唐李肇《翰林志》:“凡赦书、德音、立后、建储、大诛讨、免三公宰相、命将曰制,并用白麻纸……凡慰军旅用黄麻纸。”
●《新唐书·崔沆传》:“干符五年,以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昕旦告麻,大雾塞廷中。”
●宋周密《齐东野语·昆命元龟辨证本末》:“史忠献弥远拜右丞相,相麻,翰林权直陈晦之笔也。”
6.形容众多,纷乱。
●《水浒传》第四十回:“远远望见旗幡蔽日,刀剑如麻。”
●清李渔《慎鸾交·谲讽》:“这繁冲地,民情似麻,须念出醇庞是唐、虞、周、夏。”
●沙汀《淘金记》十六:“整条街都闹麻了!”
7.面部因患天花或水痘留下的瘢痕。
●《水浒传》第五四回:“李逵看那大汉时,七尺以上身材,面皮有麻。”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吕无病》:“衣服朴洁,而微黑多麻,类贫家女。”
●鲁迅《呐喊·风波》:“一次是和他呕气的麻子阿四病了的时候。”
8.表面不平,不光滑。如:这纸一面光,一面麻。
9.指带细碎斑点的。
●《元史·五行志二》:“陈州杨家庄上牛生黄犊,火光满室,麻顶绿角,间生绿毛,不食乳,二日而死。”如:麻雀,麻苍蝇。
10.麻味。
●明周履靖《群物奇制》:“川椒麻人水能解。”
●罗广斌杨益言《红岩》第四章:“华为笑嘻嘻地说:‘川北凉粉又麻又辣,来两碗尝尝?’”
11.感觉麻木。
●《水浒传》第三二回:“这店主人吃了这一掌,打得麻了,动弹不得。”
●《西游记》第四回:“大圣轻轻轮铁棒,着头一下满身麻。”如:手麻;腿麻。
12.以药物使人失去知觉。
●《水浒传》第十六回:“多少好汉,被蒙汗药麻翻了!”
●《水浒传》第二七回:“只可惜了一个头陀,长七八尺一条大汉,也把来麻坏了。”
13.方言。蒙骗;欺哄。川剧《谭记儿》第四场:“混帐!刚才我是麻你们不懂啥;这下遇见行家,要过硬了!”沙汀《淘金记》十七:“就依你说,那一千元呢?麻我们就是了!哈哈!”
14.方言。大(胆),壮(胆)。
●周立波《山乡巨变》上二五:“初起我有点怕,我麻着胆子赶起拢去,那家伙飘飘游游跑开了。”
15.古地名。在今安徽省砀山县东北。
●《左传·昭公四年》:“冬,吴伐楚,入棘、栎、麻。”
杨伯峻注:“麻,在今安徽省砀山县东北二十五里,旧有麻城集。”
16.古地名。在湖北省嘉鱼县境内。
●《三国志·吴志·周瑜传》:“十一年,督孙瑜等讨麻保二屯。”
17.姓。
●春秋齐有大夫麻婴。见《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麻(II)mā
ㄇㄚ
见“麻麻雨”、“麻麻亮”。
古代專指大麻,因其籽可食,故為“五穀”之一。《正字通》:“麻、麥、稷、黍、豆為五穀。”《詩經·豳風·七月》:“九月叔苴。”苴,就是麻籽。麻本來就不是主要的糧食作物,隨著更多更好的糧食作物的出現,麻一般只用作紡織原料,品種亦增多,有亞麻、苧麻、檾麻等。
麻-中華大字典1、麻讀音:謨加切,音痳,麻韻。釋文:
❶枲也。从岭、从广。岭、人所治也。在屋下。見《說文》。《段注》:~與枲互訓。皆兼苴~牡~言之。未治謂之枲。治之謂之~。以巳治之偁加諸未治。則統謂之~。
〔按本草綱目。大~別有火~、黃~、漢~。雄者枲~、牡~。雌者苴~、苧~諸稱。然則~亦渾稱大~矣。据植物學云。~屬桑科、或蕁~科之一年生草。始惟我國及印度植之。後乃遍及於溫帶熱帶諸地〕。
❷~之爲言微矣。見《春秋說題辭》。
❸絰帶也。《禮記奔喪》:免~于序東。
❹大杆謂之~。見《爾雅釋樂》。
〔注〕:~者、音槩而長也。
❺胡~。脂~也。《本草演義》:胡~、諸說參差不一。止是今人脂~。以其種來自大宛。故名。
〔按本草綱目。胡~、有遲早二種。黑、白、赤、三色。其莖皆方。秋開白花。亦有帶紫豔者。節節結角。長者寸許。有四稜六稜者。房小而子少。七稜八稜者。房大而子多。其莖高者三四尺。有一莖獨上者。有開枝四散者。其葉有本團而末銳者。有本團而末分三丫如鴨掌形者。正字通云。脂~以油膏得名。俗譌呼芝~。又野脂~、玄參別名〕。
❻亞~。胡~之一種。《本草綱目》:亞~、卽壁虱胡~也。其實亦可榨油。其莖穗頗似茺蔚子。
❼周~。升~也。見《廣雅釋草》。《疏證》:蘇頌圖經云。春生苗。高三尺以來。葉似~葉。竝靑肥。四月五月、箸花似㮚穗。白色。六月以後、結實。黑色。根紫如蒿。根多鬚。
❽~黃。藥名。《酉陽雜俎》:~黃、莖頭開花。花小而黃。簇生子如覆盆子。可食。
❾天~。藥名。《本草綱目》:天~卽赤箭之根。
❿疏~。神~也。《楚辭大司命》:折疏~兮瑤華。
⓫白~。黃~。綸命也。《翰林志》:唐中書用黃白二~爲綸命。其後翰林專掌白~。中書獨用黃~。
〔按所用紙、~爲之。故因以名〕。
⓬~衣。當是布深衣也。見〔左昭三十一年傳季孫練冠~衣疏〕。
〔按鄭注閒傳云。~衣十五升布。亦深衣也。謂之~者。純用布無采飾也。又通訓定聲云。無木綿凡言布。皆以~爲之。則是~之爲布類又不一矣。存參〕。
⓭~冕。緇布冠也。見〔論語子罕~冕禮也集解引孔注〕。
⓮緦~。五服之一。《儀禮喪服》:緦~三月者。《正義》:賈公彥曰。以緦如絲者爲衰裳。又以澡治莩垢之~爲絰帶。故曰緦~。
⓯~胡。人名。今人呼以怖小兒。《遯齋閒覽》:大業拾遺云。煬帝將幸江都。令將軍~胡朜汳湖。虐用其民。百姓惴慄。常呼其名以恐小兒。小兒夜啼不止。呼~胡來。應時止。
〔又〕:貌醜忙多也。《徐慥漫笑錄》:毗陵有成都中。貌不揚而多忙。再娶之夕。岳母陋之曰。我女如生菩薩。乃嫁一~胡。
⓰俗以面有瘕㾗爲~。《閒中古今錄》:奉化應履平知縣攷滿吏部。不得列。題詩部門。有爲官不用好文章。只要鬍~黑胖長之句。
〔按今俗猶呼~子〕。
⓱簷雀俗呼~雀。見《正字通䳸字注》。
⓲固~。百濟語。稱所都城也。《南史百濟傳》:號所都城曰固~。謂邑曰檐魯。如中國之言郡縣也。
⓳壽~。國名。《山海經大荒西經》:有壽~之國。南嶽娶州山女、名曰女虔。女虔生季格。季格生壽~。壽~正立無景。疾呼無響。
⓴~隧。地名。《左成十三年傳》:晉師以諸侯之師及秦師、戰於~隧。
㉑~鄕。縣名。《後漢蓋延傳》:南伐劉永。進取~鄕。
㉒~姑。山名。《顏眞卿麻姑山記》:南城縣有~姑山。頂有古壇。相傳云~姑於此得道。
〔按縣屬江西〕。
㉓~木。病名。《正字通》引《方書》:~是氣虛。木是溼痰死血脈濇而芤屬。死血爲木。不知痛癢。十指~。胃有溼痰死血。感風溼。遍體~木。
㉔~喇甲。亞洲南端小土股。與蘇們答臘相對而成海峽。英文molacca。
㉕姓也。齊大夫~嬰之後。漢有~達。注論語。見《廣韻》。
2、麻釋文:麻俗字。見《字鑑》。
1、麻讀音:謨加切,音痳,麻韻。釋文:
❶枲也。从鉡、从广。鉡、人所治也。在屋下。見《說文》。《段注》:~與枲互訓。皆兼苴~牡~言之。未治謂之枲。治之謂之~。以巳治之偁加諸未治。則統謂之~。
〔按本草綱目。大~別有火~、黃~、漢~。雄者枲~、牡~。雌者苴~、苧~諸稱。然則~亦渾稱大~矣。据植物學云。~屬桑科、或蕁~科之一年生草。始惟我國及印度植之。後乃遍及於溫帶熱帶諸地〕。
❷~之爲言微矣。見《春秋說題辭》。
❸絰帶也。《禮記奔喪》:免~于序東。
❹大漸謂之~。見《爾雅釋樂》。
〔注〕:~者、音槩而長也。
❺胡~。脂~也。《本草演義》:胡~、諸說參差不一。止是今人脂~。以其種來自大宛。故名。
〔按本草綱目。胡~、有遲早二種。黑、白、赤、三色。其莖皆方。秋開白花。亦有帶紫豔者。節節結角。長者寸許。有四稜六稜者。房小而子少。七稜八稜者。房大而子多。其莖高者三四尺。有一莖獨上者。有開枝四散者。其葉有本團而末銳者。有本團而末分三丫如鴨掌形者。正字通云。脂~以油膏得名。俗譌呼芝~。又野脂~、玄參別名〕。
❻亞~。胡~之一種。《本草綱目》:亞~、卽壁虱胡~也。其實亦可榨油。其莖穗頗似茺蔚子。
❼周~。升~也。見《廣雅釋草》。《疏證》:蘇頌圖經云。春生苗。高三尺以來。葉似~葉。竝靑肥。四月五月、箸花似㮚穗。白色。六月以後、結實。黑色。根紫如蒿。根多鬚。
❽~黃。藥名。《酉陽雜俎》:~黃、莖頭開花。花小而黃。簇生子如覆盆子。可食。
❾天~。藥名。《本草綱目》:天~卽赤箭之根。
❿疏~。神~也。《楚辭大司命》:折疏~兮瑤華。
⓫白~。黃~。綸命也。《翰林志》:唐中書用黃白二~爲綸命。其後翰林專掌白~。中書獨用黃~。
〔按所用紙、~爲之。故因以名〕。
⓬~衣。當是布深衣也。見〔左昭三十一年傳季孫練冠~衣疏〕。
〔按鄭注閒傳云。~衣十五升布。亦深衣也。謂之~者。純用布無采飾也。又通訓定聲云。無木綿凡言布。皆以~爲之。則是~之爲布類又不一矣。存參〕。
⓭~冕。緇布冠也。見〔論語子罕~冕禮也集解引孔注〕。
⓮緦~。五服之一。《儀禮喪服》:緦~三月者。《正義》:賈公彥曰。以緦如絲者爲衰裳。又以澡治莩垢之~爲絰帶。故曰緦~。
⓯~胡。人名。今人呼以怖小兒。《遯齋閒覽》:大業拾遺云。煬帝將幸江都。令將軍~胡蝿汳湖。虐用其民。百姓惴慄。常呼其名以恐小兒。小兒夜啼不止。呼~胡來。應時止。
〔又〕:貌醜蹈多也。《徐慥漫笑錄》:毗陵有成都中。貌不揚而多蹈。再娶之夕。岳母陋之曰。我女如生菩薩。乃嫁一~胡。
⓰俗以面有瘕㾗爲~。《閒中古今錄》:奉化應履平知縣攷滿吏部。不得列。題詩部門。有爲官不用好文章。只要鬍~黑胖長之句。
〔按今俗猶呼~子〕。
⓱簷雀俗呼~雀。見《正字通䳸字注》。
⓲固~。百濟語。稱所都城也。《南史百濟傳》:號所都城曰固~。謂邑曰檐魯。如中國之言郡縣也。
⓳壽~。國名。《山海經大荒西經》:有壽~之國。南嶽娶州山女、名曰女虔。女虔生季格。季格生壽~。壽~正立無景。疾呼無響。
⓴~隧。地名。《左成十三年傳》:晉師以諸侯之師及秦師、戰於~隧。
㉑~鄕。縣名。《後漢蓋延傳》:南伐劉永。進取~鄕。
㉒~姑。山名。《顏眞卿麻姑山記》:南城縣有~姑山。頂有古壇。相傳云~姑於此得道。
〔按縣屬江西〕。
㉓~木。病名。《正字通》引《方書》:~是氣虛。木是溼痰死血脈濇而芤屬。死血爲木。不知痛癢。十指~。胃有溼痰死血。感風溼。遍體~木。
㉔~喇甲。亞洲南端小土股。與蘇們答臘相對而成海峽。英文molacca。
㉕姓也。齊大夫~嬰之後。漢有~達。注論語。見《廣韻》。
2、麻釋文:麻俗字。見《字鑑》。
3、钡釋文:麻或字。見《集韻》。
麻
《説文》:“麻,與࣏ߥЌ。人所治,在屋下。从广,从࣏ߣ\u0002”徐鍇繫傳:“麻,枲也。࣏߯܌人所治也,在屋下。”按:金文从“厂”,古“厂”、“广”通用。
(一)má 《廣韻》莫霞切,平麻明。歌部。
(1)古代专指大麻,俗称“火麻”。桑科,一年生草本,雌雄异株,茎部韧皮纤维长而坚韧,可供纺织。我国古来即有种植,称其雌株为“苴麻”,称其雄株为“牡麻”。《爾雅·釋草》:“枲、麻。”郝懿行義疏:“麻、枲一耳。”清段玉裁《説文解字注·麻部》:“麻,枲也。麻與枲互訓,皆兼苴麻、牡麻言之。”《詩·齊風·南山》:“蓺麻如之何?衡從其畝。”《齊民要術·種麻》:“凡種麻,用白麻子。麻欲得良田,不用故墟。地薄者糞之。耕不厭熟,田欲歲易。”唐孟浩然《過故人莊》:“開筵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又为大麻、黄麻、苘麻、亚麻、苧麻等植物的统称。
(2)麻的茎皮纤维。清段玉裁《説文解字注·麻部》:“麻,未治謂之枲,治之謂之麻。”《詩·陳風·東門之枌》:“不績其麻,市也婆娑。”《説苑·辨物》:“麻也者,何也?曰:所以為衣也。”鲁迅《故事新编·非攻》:“丝麻米谷,都是贱人做出来的东西,大人们就都要。”
(3)芝麻。也作“脂麻”。古代五谷之一。如:麻油;麻酱。《正字通·麻部》:“麻,《素問》:‘麻麥稷黍豆為五穀。’麻,即今麻油。中國有四稜、六稜者。張騫從外國得八稜黑麻種,故又曰胡麻。一名䕝,一名巨勝,言其大而勝,即黑脂麻也……又脂麻以油膏得名,俗☀呼為芝麻。”《禮記·月令》:“天子居緫章左个,乘戎路,駕白駱,載白旂,衣白衣,服白玉,食麻與犬,其器廉以深。”清黄叔璥《臺海使槎録》卷三:“諸邑收早麻,瓜、檨亦盛出。”原注:“麻即芝麻,正月二月間種。”
(4)丧服,用麻布制成。《禮記·雜記下》:“麻不加於采。”鄭玄注:“麻謂絰也。……謂弁絰者,必服弔服是也。”又穿麻布丧服。《禮記·雜記下》:“麻者不紳,執玉不麻。”孔穎達疏:“麻謂絰,紳謂大帶。言著要絰而不得復著大帶也。執玉不麻者,謂平常手執玉行禮不得服衰麻也。”
(5)古代丧礼用的麻布带子。《禮記·喪服小記》:“斬衰括髮以麻,為母括髮以麻。”孔穎達疏:“鄭注《喪服》云:‘括髮以麻者,自項以前交於額上卻繞紒如著幓頭焉。’”又《奔喪》:“免麻于序東。”鄭玄注:“麻,亦絰帶也。”
(6)唐宋时用黄、白麻纸颁诏,故称诏书为麻。《正字通·麻部》:“麻,朝庭綸命曰麻。《翰林志》:‘唐中書用黄白麻為綸命。其後,翰林專掌白麻,中書獨用黄麻。’”《新唐書·李栖筠傳》:“始,栖筠見帝,敷奏明辯,不阿附,帝心善之,故制麻自中以授,朝庭莫知也,中外竦眙。”宋蘇軾《乞郡劄子》:“臣二年之中,四遭口語,發策草麻,皆謂之誹謗。”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婁江四王》:“未幾相公麻命下,亦應詔北上。”
(7)表面不平,不光滑。如:这种纸一面光,一面麻。
(8)面部痘瘢,俗称麻子。如:麻脸;面麻。《水滸傳》第五十四回:“李逵看那大漢時,七尺以上身材,面皮有麻。”《聊齋志異·吕無病》:“衣服樸潔,而微黑多麻。”鲁迅《呐喊·风波》:“一次是和他呕气的麻子阿四病了的时候。”
(9)带细碎斑点的。如:麻雀;麻蝇。《元史·五行志》:“陳州楊家莊上牛生黄犢,火光滿室,麻頂緑角,間生緑毛,不食乳,二日而死。”鲁迅《呐喊·阿Q正传》:“他急急拾了几块断砖,再上去较为用力的打,打到黑门上生出许多麻点的时候,才听得有人来开门。”
(10)麻木,感觉不灵或全部丧失。《水滸傳》第三十二回:“那三四個村漢看了,手顫腳麻,那裏敢上前來。”《西遊記》第四回:“大聖輕輕輪鐵棒,着頭一下滿身麻。”郭沫若《孩子们的衷心话》:“像只笼子里的小鹦哥一样呵,两只翅膀儿都要被人们关麻。”
⑪麻味。明周履靖《羣物奇制》:“川椒麻人水能解。”罗广斌、杨益言《红岩》第四章:“华为笑嘻嘻地说:‘川北凉粉又麻又辣,来两碗尝尝?’”
⑫不堪入耳目的言行,使人感到肉麻。《兒女英雄傳》第三十回:“醜!醜!醜!醜!……你這個令收起來罷!把我麻犯的一身雞皮疙瘩了!”
⑬大鼗,古乐器。《爾雅·釋樂》:“大鼗謂之麻,小者謂之料。”
⑭方言。大(胆),壮(胆)。艾芜《南行记续篇·野樱桃》:“只能麻着胆子去偷马,先前一下子就敢去偷的,现在却要东打算西想方,作些准备。”周立波《山乡巨变》上二十五:“起初我有点怕,我麻着胆子赶起拢去,那家伙飘飘游游跑开了。”
⑮同“痳”。如:麻疹;麻痺症。《正字通·疒部》:“痳,痳風熱病。本作麻。”
⑯古地名。1.在今安徽省砀山县东北。《左傳·昭公四年》:“冬,吴伐楚,入棘、櫟、麻。”2.在今湖北省嘉鱼县境内。《三國志·吴志·周瑜傳》:“十一年,督孫瑜等討麻、保二屯。”
⑰姓。《通志·氏族略四》:“麻氏,《風俗通》齊大夫麻嬰之後。漢有麻光,為御史大夫。又有麻達,注《論語》。”
(二)mā
方言。差不多或刚刚。常叠用在形容词“黑”或“亮”前。如:麻麻黑。《四川歌谣选》:“太阳落坡四方麻。”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má
1、[麻布]má bù
用麻织成的布,多用来做衬布或包装物品。细麻布叫夏布,可以做衣料。
2、[麻绳]má shéng
麻制的绳子。
3、[麻醉]má zuì
1.用药物、针刺或其他方法使全身或局部暂时失去知觉或产生镇痛作用,以便进行外科手术或其他治疗。有全身麻醉、局部麻醉、复合麻醉等。 2.比喻用某种手段使人认识模糊,意志消沉。
4、[麻雀]má què
1.鸟,头圆,尾短,嘴呈圆锥状,头顶和颈部栗褐色,背面褐色,杂有黑褐色斑点,尾羽暗褐色,翅膀短小,不能远飞,善于跳跃,啄食谷粒和昆虫。有的地区叫家雀儿(jiāqiǎor)。 2.麻将。
5、[麻木不仁]má mù bù rén
肢体麻痹,没有感觉,比喻对外界的事物反应迟钝或漠不关心。
6、[麻花]má huā
1.食品,把两三股条状的面拧在一起,用油炸熟。 2.形容衣服因穿久了磨损成要破没破的样子:两只袖子都~了。
7、[麻烦]má fan
1.烦琐;费事:~得很。这个问题很~。服务周到,不怕~。 2.使人费事或增加负担:~您啦!。自己能做的事,决不~别人。 3.烦琐难办的事情:给你添了不少~。他现在有~了。
8、[麻辣]má là
麻木火辣。
9、[麻将]má jiàng
娱乐项目之一。用具以竹子、骨头或塑料等制成。一副麻将共144张,分万、条(索)、饼(筒)三门,每门从一至九,各四张;另有中、发、白、东、南、西、北各四张,以及花牌。四人同玩,每人13张,按规则先凑成四组(每组三张)和另一对牌为胜。
10、[麻麻]má má
〈形〉用于“密麻麻、密密麻麻”。形容又多又密。
11、[麻木]má mù
1.身体某部分发麻以至丧失感觉:浑身~。手脚~。 2.比喻思想不敏锐,反应迟钝:思想~。
12、[亚麻]yà má
1.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细长,叶子互生,披针形或条形,花浅蓝色,结蒴果,球形。纤维用亚麻的茎皮含纤维很多,可以做纺织原料。 2.纤维用亚麻的茎皮纤维。
13、[麻痹]má bì
1.机体某一部分的感觉或运动功能部分地或完全地丧失。通常指运动麻痹。常见于脑溢血、脑瘤、小儿麻痹后遗症、外伤等。 2.疏忽大意,失去警惕性。痹(bì)。
14、[麻疹]má zhěn
由麻疹病毒通过呼吸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患者多为六个月至五岁小儿。初起有发热、流泪、咳嗽等症状,口腔颊黏膜出现特殊白斑,颈、胸、腹部、四肢皮肤相继出现斑丘疹。易发生肺炎合并症。接种麻疹疫苗可以预防。
15、[大麻]dà má
1.一年生草本植物,雌雄异株,雌株叫苴麻(jūmá),雄株叫枲麻(xǐmá)。掌状复叶,小叶披针形,花淡绿色。纤维可以制绳。种子叫麻仁,可以榨油,又可入药。也叫线麻。 2.指印度大麻,雌株含有大麻脂,是制造毒品的原料。
16、[麻油]má yóu
芝麻油。
17、[发麻]fā má
特别历害。
18、[麻袋]má dài
用粗麻布做的袋子。
19、[麻酱]má jiàng
芝麻酱。
20、[天麻]tiān má
多年生腐生草本植物。无叶绿素,地上茎独秆直立,花褐色或淡黄色。地下茎块状像芋头,可供药用,能熄风镇痉、止痛、降血压。
21、[麻风]má fēng
由麻风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通过直接与患者长期接触传染。主要症状是局部皮肤麻木、变厚,毛发眉须脱落,手指、脚趾变形等。
22、[麻利]má li
1.敏捷:手脚~。他干活儿很~。 2.迅速;赶快:单位开会,叫你~回去。
23、[麻药]má yào
麻醉药。
24、[肉麻]ròu má
1.肌肉麻木。 2.听见或看到轻佻或虚伪的言语、举动所引起的一种不舒服的感觉。
25、[麻子]má zi
1.人出天花后留下的疤痕:他脸上有几个~。 2.脸上有麻子的人。
26、[全麻]quán má
全身麻醉的省称(区别于局麻)
27、[麻黄]má huáng
多年生草本植物。老枝木质化,呈小灌木状,多分支,茎节明显,叶退化成片状。全草入药,可提取麻黄素,有发汗、止喘等作用。
28、[蓖麻]bì má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大,掌状分裂。种子叫蓖麻子,榨的油叫蓖麻油,医药上做泻药,工业上做润滑油。也叫大麻子(dàmázǐ)。
29、[麻仁]má rén
大麻种子的仁,可以榨油,又供药用,是轻泻剂。
30、[披麻]pī má
1.见“披麻带孝”。 2.中国画山石皴法之一种。又称麻皮皴。因所绘山石脉理如披麻,故名。其法创于唐王维,南唐董源多用之,为中国画南宗的画法。
31、[麻石]má shí
凿成的石块,用于建筑或铺路:~板。~栏杆。
32、[局麻]jú má
把身体的一部分麻醉(区别于全麻)
33、[苎麻]zhù má
1.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叶子卵圆形或心脏形,花黄绿色。茎皮纤维洁白有光泽,坚韧,是纺织工业的重要原料。 2.这种植物的茎皮纤维。
34、[酸麻]suān má
肢体又酸又麻。
35、[黄麻]huáng má
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卵形,开黄色小花,结蒴果,球形。茎皮纤维主要用作织制麻袋、地毯、麻布或供造纸等。
36、[麻点]má diǎn
1.细碎的斑点。 2.指出天花后脸上留下的疤痕。
37、[麻姑]má gū
1.神话中仙女名。传说 东汉 桓帝 时曾应仙人 王远(字 方平)召,降于 蔡经 家,为一美丽女子,年可十八九岁,手纤长似鸟瓜。蔡经 见之,心中念曰:“背大痒时,得此爪以爬背,当佳。”方平 知 经 心中所念,使人鞭之,且曰:“麻姑,神人也,汝何思谓爪可以爬背耶?”麻姑 自云:“接侍以来,已见 东海 三为桑田。”又能掷米成珠,为种种变化之术。事见 晋 葛洪《神仙传》。唐 李白《短歌行》:“苍穹浩茫茫,万劫太极长。麻姑 垂两鬢,一半已成霜。”宋 司马光《昌言有咏石发诗三章强为三诗以继其后》之二:“金闕银城仙客居,欲传消息问 麻姑。”《水浒传》第二四回:“软语调和,女似 麻姑 能动念。”清 秋瑾《东风第一枝·雪珠》词:“笑幻奇手掷 麻姑,故弄眼光疑眩。” 2.见“麻姑酒”。
38、[麻团]má tuán
食品名。以米粉做成圆形,中有糖馅,外滚芝麻,然后用油炸成。
39、[桑麻]sāng má
1.桑树和麻。植桑饲蚕取茧和植麻取其纤维,同为古代农业解决衣着的最重要的经济活动。 2.泛指农作物或农事。
40、[搓麻]cuō má
玩麻将牌。也说搓麻将。
近义词
反义词
má
1、[光]guāng
1.通常指照在物体上,使人能看见物体的那种物质,如太阳光、灯光、月光,以及看不见的红外线和紫外线等。也叫光波、光线。 2.景物:风~。春~明媚。 3.光彩;荣誉:为国增~。 4.比喻好处:沾~。叨~。借~。 5.敬辞,表示光荣,用于对方来临:~临。~顾。 6.光大;使显耀:~前裕后。~宗耀祖。 7.明亮:~明。~泽。 8.光滑;光溜:磨~。这种纸很~。 9.一点儿不剩;全没有了;完了:精~。用~。把敌人消灭~。 10.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