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

拼音

hóng

笔顺

丿 𠃌
左中窄右宽。“氵”上两点短小,中点偏左,提画直斜有力。中部“工”短小。“鸟”头部小,横折钩往左斜,末横宜短,位置靠上。

同音字

读音为hóng的字 读音为hong的字

基础解释

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鸿鸿-汉语大词典

鸿鸿广大;宏大。
●宋梅尧臣《祫礼颂圣德》诗:“帝入灵宫,左撞黄钟,升阶置玉,日气曈鸿,鸿鸿杲杲,氛駮阴扫。”
●宋曾巩《福昌县君傅氏墓志铭》:“生虽有止,存也其长,鸿鸿号声,垂此铭章。”

鸿-中華語文大辭典

同:

鸿-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鸿 hóng
① 名大型雁类的泛称。《报任安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毛。” ② 名书信。《西厢记》:“自别颜范,~稀鳞绝,悲怆不胜。” ③通“洪”。❶ 形大。《陋室铭》:“谈笑有~儒,往来无白丁。”❷ 名洪水。《荀孑·成相》:“禹有功,抑下~。”❸ 形强盛。《吕氏春秋·执一》:“五帝以昭,神农以~。”

鸿-漢語大字典

鸿
鸿“鴻”的简化字。

鸿-中草药辞典

【读音】hónɡ
【繁体】鴻
鸿<名>
(形声。从鸟,江声。本义:大雁)
同本义[swangoose]。雁属中类似天鹅的大型种类旧时的泛称
鸿,鹄也。――《说文》
鸿渐于干。――《易·渐》
鸿雁于飞。――《诗·小雅·鸿雁》
又如:鸿冥(鸿鸟飞入苍冥);鸿飞(鸿鸟飞翔);鸿爪(比喻往事遗留的痕迹);鸿渐(鸿鸟飞翔由低处逐渐进于高位。比喻官职升迁或渐入佳境);鸿嗷(鸿鸟哀鸣,比喻灾民的悲号)
鹄。即天鹅[swan]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史记·陈涉世家》。按,凡鸿鹄连文者即鹄也。
又如:鸿骞凤立(鸿鹄高飞,凤凰挺立。比喻超群杰出);鸿翼(天鹅的羽翼);鸿举(天鹅高飞远翔)
喻指
鸿hóng
⒈大型雁类的泛称。[鸿毛]〈喻〉轻微:轻于~毛。
⒉通"洪"。洪水:禹有功,抑(遏制)下~。
⒊大:~文。~图。[鸿沟]〈古〉运河。楚汉(项羽、刘邦)两军对峙的分界河。〈喻〉明显的界线。
────────────────—
鸿hòng1.见"鸿絧"。

鸿-辞源3

同:

鸿-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鸿(鴻)hónɡ
①鸿雁➊:~毛。
②书指书信:来~(来信)。
③大:~儒。
④(Hónɡ)名姓。

鸿-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同:

鸿-康熙字典

鸿
【亥集中】【鳥字部】 鴻
〔古文〕䲨
★【唐韻】戸工切【集韻】【韻會】【正韻】胡公切,𠀤音洪。【說文】鴻,鵠也。【玉篇】鴻,鴈也。詩傳云:大曰鴻,小曰鴈。【陸璣疏】鴻羽毛光澤純白,似鶴而大,長頸,肉美如鷹
◎又有小鴻如鳧,色白,今人直謂之鴻。【易·漸卦】鴻漸于陸,其羽可用爲儀
◎又旗名。【禮·曲禮】前有車騎,則載飛鴻。【鄭註】鴻取飛有行列也
◎又通作洪,大也。【史記·河渠書】禹抑鴻水。【楚辭·天問】不任汨鴻,何以尙之。【註】鴻,大水也
◎又傭也。【周禮·冬官考工記】梓人爲筍簴,小首而長,摶身而鴻,若是者謂之鱗屬,以爲筍。【註】鴻,傭也
◎又【周禮·冬官考工記】矢人橈之,以眡其鴻殺之稱也。【疏】釋云:鴻卽上文强是也。殺,卽上文弱是也
◎又地名。【左傳·昭二十一年】齊師宋師敗吳師于鴻口。【註】梁國睢陽縣東有鴻口亭
◎又鴻溝。【史記·蘇秦傳】大王之地,南有鴻溝。【註】在滎陽
◎又蟲名。蜚鴻。【史記·周本紀】蜚鴻滿野。【註】蠛蠓也
◎又姓。衞大夫鴻騮魋,見【左傳】。鴻安丘,見【後漢書】
◎又人名。大鴻,堯臣名。梁鴻,漢人
★又【廣韻】【韻會】胡孔切【集韻】戸孔切,𠀤音汞。與澒同。【揚雄·羽獵賦】鴻絧緁獵。【師古註】鴻絧,直馳貌
◎又鴻濛,元氣也。【淮南子·俶眞訓】以鴻濛爲景柱。【註】東方之野日所出
★又【集韻】【類篇】𠀤虎孔切,音嗊。義同
★又【集韻】胡貢切,音𠴨。鴻洞,深遠。一曰相連次貌
★又【字彙】古送切,音貢。【淮南子·精神訓】澒濛鴻洞。【註】鴻,讀如子贛之贛
★又叶胡光切,音黃。【呂氏春秋】彭祖以壽,三代以昌。五帝以昭,神農以鴻。考證:〔搏身而鴻。〕 謹照周禮原文搏身改摶身。〔【廣韻】【韻會】胡孔切,【集韻】戸孔切,𠀤音永。〕 謹照原文音永改音汞。〔【揚雄·校獵賦】鴻絧緁獵。〕 謹照原文校獵賦改羽獵賦。〔【淮南子·俶眞訓】以鴻濛爲景。【註】鴻濛,東方日所出地。〕 謹照原文爲景下增柱字。鴻濛東方日所出地改東方之野日所出。

鸿-汉语大词典

鸿(I)hong
ㄏㄨㄥˊ
〔《广韵》户公切,平东,匣。〕
1.大雁。
●《易·渐》:“鸿渐于干。”
●李鼎祚集解引虞翻曰:“鸿,大雁也。”
●三国魏阮籍《咏怀》之一:“孤鸿号外野,朔鸟鸣北林。”
●唐杜牧《偶题》诗之二:“信已凭鸿去,归唯与燕期。”
2.鹄。即天鹅。
●《诗·豳风·九罭》:“鸿飞遵渚。”
●陆玑疏:“鸿鹄,羽毛光泽纯白,似鹤而大,长颈……今人直谓鸿也。”
●唐孟郊《暮秋感思》诗之二:“优哉遵渚鸿,自得养身旨。”
3.《汉书·苏武传》载有大雁传书之事,大雁即鸿雁,故用以指信使或书信。
●晋傅咸《纸赋》:“鳞鸿附便,援笔飞书。”
●明张煌言《祭建国公郑羽长鸿逵文》:“千里片鸿,经年尺鲤。”
●清蒲松龄《与杨松年书寄舞阳》:“便鸿致谢,可任伫切。”
4.洪水;大水。
●《荀子·成相》:“禹有功,抑下鸿,辟除民害逐共工。”
●汉司马相如《难蜀父老》:“夏后氏戚之,乃堙鸿决流疏河,漉沈赡灾,束归之于海,而天下永宁。”
5.大。
●银雀山汉墓竹简《孙膑兵法·十阵》:“是故末必锐,刃必薄,本必鸿。”
●汉王充《论衡·自纪》:“盖贤圣之材鸿,故其文语与俗不通。”
●唐苏颋《太清观钟铭》:“碧落朱宫兮郁其崇,金振玉叩兮殷而鸿。”
6.指大名。
●唐杨炎《安州刺史杜公神道碑》:“宜乎正训百代,垂鸿千古。”
7.谓张大。
●唐韩愈《司徒兼侍中中书令赠太尉许国公神道碑铭》:“生莫与荣,殁莫与令,刻文此碑,以鸿厥庆。”
8.强;盛。
●《吕氏春秋·执一》:“彭祖以寿,三代以昌,五帝以昭,神农以鸿。”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阴日损而随阳,阳日益而鸿,故为暖热。”
9.通“红(荭)”。水草名。即水荭。也称马蓼。
10.通“蠪”。虾蟆。
●《诗·邶风·新台》:“鱼网之设,鸿则离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闻一多《古典新义·诗经通义·新台》:“鸿必非鸿鹄之鸿,以工声字与龙声字古每不分推之,鸿当为蠪之假,蠪即苦蠪。《广雅·释鱼》曰:苦蠪,虾蟆也。《名医别录》曰:虾蟆,一名蟾蜍,一名苦蠪。《诗》鸿读为蠪,蠪即虾蟆,故得误絓于鱼网之中,又得与鱼对举以分喻美丑……《易林·渐之睽》曰:‘设罟捕鱼,反得詹诸。’《诗》曰:‘鸿则离之。’,《易林》曰:‘反得詹诸。’,詹诸、虾蟆,同物异名。”
11.通“佣”。均等。
●《周礼·考工记·梓人》:“小首而长,抟身而鸿。”
郑玄注:“鸿,佣也。”
●孙诒让正义:“云‘鸿,佣也’者,《尔雅·释言》云:‘佣,均也。’郝懿行云:‘佣与鸿声近,郑盖以龙蛇之属,其身抟圜,前后均等,故训鸿为佣,义本《尔雅》。’案:郝说是也。”
12.姓。
●春秋有鸿骝魋,见《左传·昭公二十年》。
参阅《通志·氏族四》。
鸿(II)hong
ㄏㄨㄥˊ
〔《广韵》胡孔切,上董,匣。〕
见“鸿蒙”。
鸿(III)hong
ㄏㄨㄥˋ
〔《集韵》胡贡切,去送,匣。〕
见“鸿絧”。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近义词

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