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笔顺

𠃍 𠃌

同音字

读音为yú的字 读音为yu的字

基础解释

1.角落:墙~。城~。向~。一~之地。 2.靠边沿的地方:海~。

详细解释

〈名〉

  1. (形声。从阜( fù),禺( yú)声。“阜”是土山,有土则可用于建筑,因而从“阜”的字有的与建筑有关。本义:山水弯曲边角处)

  2. 同本义

    隅,陬也。——《说文》

    既登览乎隅椒,复临泛乎汪洋。——明· 徐渭《缇芝赋》

    又如:山隅;隅椒(山角与山顶);隅隈(角落和弯曲之处);隅陬(角落)

  3. 角,角落

    俟我于城隅。——《诗·邶风·静女》

    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考工记·匠人》

    抠衣趋隅。——《礼记·曲礼》

    日出东南隅。——《乐府诗集·陌上桑》

    采桑城南隅。

    停于大室之隅。——唐· 李朝威《柳毅传》

    折过墙隅。——《聊斋志异·促织》

    又如:隅头(墙角;拐角);城隅(城的一角);向隅(面对着屋子的一个角落)

  4. 边远的地方

    咫只雪山路,归飞西海隅。——杜甫《送蔡希鲁都尉还陇右》

    又如:隅谷(神话中日落的地方);隅镇(边远小镇);隅夷(神话中的日出处);隅辟(边境,国境);隅官(边地官员)

  5. 事物的部分或片面

    举端自理,滞隅则失。——《后汉书》

    又如:隅见(片面的见解);隅曲(偏狭之见);隅积(部分和总体)

  6. 边;旁

    昏将举火,执烛隅坐,错总之法,横子坐所。——《管子》

    又如:隅坐(坐位的侧边);隅目(斜眼而视,怒视)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隅-中華語文大辭典

隅隅ㄩˊyú1.角;角落。[例]舉一〜而不以三〜反∣城〜∣向〜而泣∣負〜頑抗。2.旁邊;邊側。[例]道〜∣海〜∣失之東〜,收之桑榆。

隅-古代漢語常用詞詞典_王力版

1074.【隅】
一靠邊的地方,角落。詩經邶風靜女:“俟我於城隅。”王勃滕王閣序:“東隅已逝,桑榆非晚。”王維終南山詩:“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李華弔古戰場文:“凜冽海隅。”
二角,方角。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隅-汉语大词典

隅yu
ㄩˊ
〔《广韵》遇俱切,平虞,疑。〕
1.(山水)弯曲处。
●汉扬雄《长杨赋》:“罗千乘于林莽,列万骑于山隅。”
●唐杜甫《潼关吏》诗:“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2.角,角落。
●《诗·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唐柳宗元《同吴武陵送前桂州杜留后诗序》:“观室者观其隅,隅之巍然,直方以固,则其中必端庄宏达可居者也。”
●沈从文《失业》:“新近接事不久的长途电话局管理员大忍,坐在墙角隅,管着那个传递文明的古怪机器。”
3.边侧。
●《管子·弟子职》:“昏将举火,执烛隅坐。”
●《楚辞·王逸〈九思·逢尤〉》:“虎兕争兮于廷中,豺狼斗兮我之隅。”
原注:“隅,旁也。”
4.边远的地方。
●《书·益稷》:“帝光天之下,至于海隅苍生。”
●《淮南子·原道训》:“经营四隅,还反于枢。”
高诱注:“隅,犹方也。”
●《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三·陌上桑》:“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余冠英注:“隅,方也。”
●唐白居易《与希朝诏》:“卿边隅寄重,阃外事繁。”
5.廉隅,方正。
●《诗·大雅·抑》:“抑抑威仪,维德之隅。”
●毛传:“隅,廉也。”
●郑玄笺:“人密审于威仪抑抑然,是其德必严正也。”
6.《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邢昺疏:“凡物有四隅者,举一则三隅从。”后因用以比喻事物的一个方面。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各执一隅之解,欲拟万端之变。”
●清恽敬《三代因革论一》:“书之言止一隅,必推之千百隅,而以为皆然;书之言止一端,必推之千百端,而以为不可不然。呜呼,何其愚也。”
●鲁迅《坟·科学史教篇》:“一隅之学,夫何力焉。”
7.弦。直角三角形的斜边。
●《周髀算经》卷上:“径隅五。”
赵君卿注:“隅,角也,亦谓之弦。”
8.通“嵎”。见“隅夷”。
9.通“嵎”。山名。
●《国语·鲁语下》:“汪芒氏之君也,守封隅之山者也,为漆姓。”
韦昭注:“封,封山;隅,隅山。在今吴郡永安县。”隅,一本作“嵎”。

隅-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隅yú
①角落:墙~|城~|向~|一~之地。
②靠边沿的地方:海~。

隅-中華大字典

1、隅讀音:元俱切,音虞,虞韻。釋文:
❶陬也。見《說文》。《段注》:~與陬爲轉注。廣雅曰。陬、角也。考工記、宮~。~、謂角浮思也。
 〔按李善注笙賦引作曲也〕。
❷旁也。《楚辭逢尤》:豺狼鬥兮我之~。
❸猶方也。《淮南原道》:經營四~。
❹廉也。《詩抑》:維德之~。
 〔按今人謂邊爲廉。角爲~。古不別〕。
❺分也。《荀子榮辱》:安知廉恥~積。
❻崖也。《呂覽有始》:齊之海~。
❼隈也。見《廣雅釋丘》。
❽弦也。《周髀算經》:徑~五。
❾席也。《禮記曲禮》:摳衣趨~。
 〔注〕:趨~、升席也。
❿數學謂開方次商以下。兩廉之端加以小方、曰~。
⓫海~。十藪之一也。《爾雅釋地》:齊有海~。
⓬娵~。蠻語。謂魚也。〔郝隆詩〕:娵~躍淸池。
⓭~谷。虞淵也。《列子湯問》:~谷之際。
⓮~目。角眼視也。《文選張衡賦》:~目高眶。
⓯~中。日至於衡陽也。見《淮南天文》。
⓰~強。天神也。見《淮南墬形》。
⓱封~。山名。《國語魯語》:汪芒氏之君也。守封~之山者也。
 〔注〕:封~山、在吳郡永安縣。《山西霍縣治》。
⓲同堣。《左昭二十五年傳》:陷西北~以入。《釋文》:~、本作堣。
⓳同嵎。《爾雅釋水注》:河出崑崙西北~。《釋文》:~、本作嵎。
2、睑釋文:同隅。見《藏經高僧傳》。

隅-康熙字典


【戌集中】【阜字部】 隅
★【廣韻】遇俱切【集韻】【韻會】元俱切,𠀤音虞。【說文】陬也。【玉篇】角也。【書·益稷】帝光天之下,至于海隅蒼生。【詩·邶風】俟我於城隅。【禮·曲禮】摳衣趨隅。【註】趨隅,升席也
◎又【檀弓】童子隅坐而執燭。【註】隅坐,不與成人並。【論語】舉一隅,不以三隅反。
◎又【玉篇】廉也。【詩·大雅】抑抑威儀,維德之隅。【禮·儒行】砥厲廉隅。
◎又海隅,十藪之一。【爾雅·釋地】齊有海隅。
◎又【周禮·冬官考工記·匠人】宮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註】宮隅,城隅,謂角浮思也。
◎又山名。【魯語】汪芒氏之君也,守封隅之山者也。【註】封山,隅山,在今吳郡永安縣。【說文】作嵎。
★又叶語口切,音偶。【詩·唐風】綢繆束芻,三星在隅。今夕何夕,見此邂逅。芻叶側九反,逅叶很口反。
◎又叶呼侯反,音齁。【揚雄·反離騷】有周氏之嬋嫣兮,或鼻祖於汾隅。靈宗初諜伯僑兮,流於末之陽侯。 【篇海】同𨺷。考證:〔【詩·邶風】俟我乎城隅。〕 謹照原文乎改於。

隅-王力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隅 yú
❶角落。
《詩經·邶風·静女》:
俟(sì)我于城~。(俟:等待。)
成語有「向隅而泣」。方正廉直。
《詩經·大雅·抑》:
抑抑威儀,維德之~。
❷邊的地方。
《史記·秦始皇本紀》:
逮於海~。(逮:到達。)

隅-中草药辞典

【读音】yú
【繁体】隅
隅〈名〉
(形声。从阜,禺声。“阜”是土山,有土则可用于建筑,因而从“阜”的字有的与建筑有关。本义:山水弯曲边角处)
同本义[cornerofamountainorriver]
隅,陬也。――《说文》
既登览乎隅椒,复临泛乎汪洋。――明·徐渭《缇芝赋》
又如:山隅;隅椒(山角与山顶);隅隈(角落和弯曲之处);隅陬(角落)
角,角落[corner]
俟我于城隅。――《诗·邶风·静女》
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考工记·匠人》
抠衣趋隅。――《礼记·曲礼》
日出东南隅。――《乐府诗集·陌上桑》
采桑城南隅。
停于大室之隅。――唐·李朝威《柳毅
隅yú
⒈角落:屋~。墙~。城~。
⒉靠边的地方:海~。
⒊[隅反]〈喻〉由此知彼,可以类推。

隅-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隅 yú
① 名角落。《促织》:“折过墙~,迷其所在。” ② 名边远的地方。《陌上桑》:“日出东南~。”《滕王阁序》:“东~已逝,桑榆非晚。”

隅 -古漢語常用詞典


①角落。《促織》:“折過牆~,迷其所在。”②邊遠的地方。《陌上桑》:“日出東南~。”《滕王閣序》:“東~已逝,桑榆非晚。”
【隅反】類推。
【隅目】怒視的樣子。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1、[一隅]yī yú

1.一个角落:~之地。偏安~。 2.偏于一方面的:~之见。

2、[向隅]xiàng yú

面对着屋子的一个角落。比喻因非常孤立或得不到机会而失望。隅(yú):角落。

3、[海隅]hǎi yú

临海的一定区域。

4、[高隅]gāo yú

高山的一角。

5、[道隅]dào yú

犹路边。

6、[天隅]tiān yú

极远的地方。

7、[隅曲]yú qǔ

犹言偏狭之见。

8、[封隅]fēng yú

见“封嵎”。

9、[隅目]yú mù

斜眼而视,怒视貌。

10、[隅团]yú tuán

宋 代的地方武装。用以地方自卫。

11、[幽隅]yōu yú

僻静处。

12、[隅奥]yú ào

屋的内室,也比喻艰深的道理。

13、[奥隅]ào yú

1.室之西南角,古为尊者居处。比喻重要地区。 2.泛指内室。

14、[八隅]bā yú

亦作“八嵎”。八方。

15、[丘隅]qiū yú

犹丘阿。

16、[隅席]yú xí

偏处一角的席位。

17、[宫隅]gōng yú

谓建于宫墙四角的高大围屏。

18、[渊隅]yuān yú

见“渊虞”。

19、[阴隅]yīn yú

西北方。

20、[隅积]yú jī

部分和整体。指封建礼法的总体原则和部分道理。

21、[隅墟]yú xū

《荀子·解蔽》:“夫道者,体常而尽变,一隅不足以举之。曲知之人,观於道之一隅,而未之能识也。”《庄子·秋水》:“井鼃不可以语海者,拘於虚也。”王先谦 集解:“《释文》云:‘虚,本亦作墟。’《广雅》:‘墟,凥也。’(凥,古‘居’字)。”后因以“隅墟”指片面的见解,一得之见。

22、[隅官]yú guān

边地官员。

23、[踇隅]mǔ yú

古代传说中的山名。

24、[淫隅]yín yú

见“淫隈”。

25、[隅中]yú zhōng

将午之时。《淮南子·天文训》:“﹝日﹞至於 衡阳,是谓隅中;至於 昆吾,是谓正中。”刘文典 集解:“《艺文类聚》、《初学记》、《御览》引,隅并作禺。”《左传·昭公五年》“日之数十,故有十时”晋 杜预 注:“隅中日出,闕不在第。”孔颖达 疏:“隅,谓东南隅也。过隅未中,故为隅中也。”《敦煌歌辞总编·十二时·天下传孝》:“隅中已,耶娘渐觉无牙齿。”参见“禺2中”。

26、[隅角]yú jiǎo

角落。

27、[隅反]yú fǎn

《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復也。”后即以“隅反”指类推,举一端即知其馀。

28、[隅谷]yú gǔ

即 虞渊。古代神话传说中日没处。

29、[山隅]shān yú

亦作“山嵎”。山角;山曲。

30、[举隅]jǔ yú

举一端为例。意在使人由此一端而推知其他。语出《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復也。”唐 杜甫《壮游》诗:“举隅见烦费,引古惜兴亡。”清 顾炎武《与友人论易书》:“夫子作《大象》,多於《卦》《爻》之辞之外,别起一义以示学者,使之触类而通,此即举隅之説也。”参见“举一反三”。

31、[王隅]wáng yú

阴阳家谓地气旺盛的角落。王,通“旺”。《新唐书·方技传·杜生》:“时有浮屠 泓 者……尝为 燕国公 张説 市宅,戒曰:‘无穿东北,王隅也!’它日见 説 曰:‘宅气索然,云何?’与 説 共视,隅有三坎丈餘,泓 惊曰:‘公富贵一世而已,诸子将不终。’説 惧,将平之,泓 曰:‘客土无气,与地脉不连,譬身疮痏补它肉,无益也。’”

32、[方隅]fāng yú

四方。也指国 家的边疆。

33、[滞隅]zhì yú

谓偏执一端。

34、[隅见]yú jiàn

片面的识见。

35、[坊隅]fāng yú

街头巷曲。《水浒传》第十二回:“坊隅众人慌忙拢来,随同 杨志,逕投 开封府 出首。”《水浒传》第六六回:“正是正月十五日上元佳节,好生晴朗。黄昏月上,六街三市,各处坊隅巷陌,点放花灯。”清 阮葵生《茶馀客话》卷十:“更有沉溺利欲之场,毁弃坊隅,节行亏丧者,亦著书鏤板,讥弹 陆 王,曰吾以趋时也。”

36、[趋隅]qū yú

1.向隅。 2.佛教指端坐静修。

37、[九隅]jiǔ yú

1.谓九州。 2.九方。

38、[区隅]qū yú

角落。

39、[隅总]yú zǒng

宋 代隅团的军事总管。

40、[隅隈]yú wēi

角落和弯曲之处。

近义词

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