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xiǎn

笔顺

丿 丿

同音字

读音为xiǎn的字 读音为xian的字

基础解释

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险-中華語文大辭典

同:

险-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险(險)xiǎn
①形地势险恶、复杂,不易通过;险要:~地|~峻|山高水~|这条盘山公路弯道多,很~。
②地势险恶不容易通过的地方:天~|无~可守。
③遭到不幸或发生灾难的可能:冒~|保~|脱~|~症|巡堤查~。
④狠毒:阴~|~诈。
⑤副险些:~遭不幸。

险-康熙字典


【戌集中】【阜字部】 險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虛檢切,音獫。【說文】阻難也。【玉篇】高也,危也。【易·屯卦】動乎險中。【坎卦】習坎,重險也。【又】天險不可升也,地險山川丘陵也,王公設險,以守其國,險之時用大矣哉。
◎又司險,官名。【周禮·夏官】司險掌九州之圖,以周知其山林川澤之阻,而達其道路。
◎又【玉篇】邪也,惡也。【書·盤庚】今汝聒聒,起信險膚。【傳】起信險僞,膚受之言。
◎又【周禮·春官·典同】險聲斂。【註】險謂偏弇也。險則聲斂不越也。
◎又【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疢疾險中。【註】險,傷也。
◎又地名。【史記·朝鮮傳】都王險。【註】險城,在樂浪郡浿水之東。【前漢·地理志】遼東郡險瀆。【註】朝鮮王滿都也,依水險故名
◎又【地理志】中山國安險。
◎又【爾雅·釋魚】蜠大而險。【註】險者,謂汙薄。
★又【集韻】所斬切,音摻。艱難也。
★又希埯切,薟上聲。峻也。
★又巨險切,音芡。與儉同。
★又居奄切,音檢。【字林】山形似重甑。◎按此乃隒字之音義。類篇,隒又居奄切,而集韻隒闕此一音,乃隒譌作險耳。
★又【集韻】魚銜切,音𡆑。本作巖。【史記·殷本紀】得說於傅險中。【註】險,亦作巖。 【集韻】或作嶮。

险-文言同义辨析

同:危(wēi)险(xiǎn)殆(dài)

险-汉语大词典

险xi?n
ㄒ〡ㄢˇ
〔《广韵》虚检切,上琰,晓。〕
〔《广韵》鱼检切,上琰,疑。〕
同“险”。
1.险要;险阻;危险。
●《逸周书·武称》:“岠险伐夷,并小夺乱。”
朱右曾校释:“岠险,与‘距险’同。”
●《后汉书·马援传》:“从壶头则路近而水险,从充则涂夷而运远。”
●《百喻经·索无物喻》:“见有一人将胡麻车在险路中不能得前。”
●宋彭乘《续墨客挥犀·崔球昼梦至家》:“梦魂不怕险,飞过大江西。”
2.阴险;奸邪。参见“险薄”、“险纵”。
3.严厉。
●《新唐书·酷吏传序》:“至载初,右台御史周矩谏后曰:‘凶人告讦,遂以为常,推劾之吏,以险责痛诋为功。’”
4.乖僻;怪僻。
●晋郭璞《皇孙生上疏》:“小人愚险,共相扇惑。”
●宋苏轼《张文定公墓志铭》:“士方以游词险语为高。”
5.险些;几乎。
险(2)(无)险(I)xi?n
ㄒ〡ㄢˇ
〔《广韵》虚检切,上琰,晓。〕
1.险阻;阻塞。
●《管子·势》:“战而惧险,此谓迷中。”
尹知章注:“方战之时,惧有险碍。”
●晋陆机《辨亡论下》:“其郊境之接,重山积险。”
●唐韩愈《元和圣德诗》:“疆外之险,莫过蜀土。”
2.要隘。
●《左传·襄公十八年》:“夙沙卫曰:‘不能战,莫如守险。’”
●《梁书·武帝纪上》:“新垒、东墉,金汤是埒。凭险作守,兵食兼资。”
●唐韩愈《送石处士赴河阳幕》诗:“钜鹿师欲老,常山险犹恃。”
3.高峻。
●《易·坎》:“天险,不可升也。”
●孔颖达疏:“言天之为险,悬邈高远,不可升上,此天之险也。”
●元关汉卿《一枝花·杭州景》套曲:“浙江亭紧相对,相对着险岭高峰长怪石,堪羡堪题。”
4.遥远。
●《淮南子·主术训》:“是乘众势以为车,御众智以为马,虽幽野险涂,则无由惑矣。”
高诱注:“险,犹远也。”
5.艰难。
●《楚辞·九歌·山鬼》:“路险难兮独后来。”
●《后汉书·党锢传·李膺》:“智者见险,投以远害。”
李贤注:“见险难,故投身以远害也。”
●唐韩愈《举韦顗自代状》:“显映班序,十五年余,夷险一致,风猷益茂。”
6.危险。
●《易·蹇》:“见险而能止,知矣哉。”
●三国魏刘劭《人物志·释争》:“险而与之讼,是押兕而撄虎,其可乎?”
●唐殷尧藩《关中伤乱后》诗:“去岁干戈险,今年蝗旱忧。”
●鲁迅《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
7.奇异。
●《太平广记》卷一九八引宋庞元英《谈薮·沈约》:“均又为诗曰:‘秋风泷白水,雁足印黄沙。’沈隐侯约语之曰:‘印黄沙语太险。’”
●宋姜夔《续书谱·用墨》:“作楷则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润以取妍,燥以取险。”
8.难以测度,阴险。
●《荀子·正论》:“上幽险则下渐诈矣。”
杨倞注:“险,难测也。”
●《吕氏春秋·去宥》:“对曰:‘谢子,东方之辩士也,其为人甚险。’”
参见“险猾”。
9.邪恶。
●《荀子·性恶》:“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
参见“险肤”。
10.薄。
●《尔雅·释鱼》:“蜠大而险。”
郭璞注:“险者谓污薄。”
●清俞正燮《癸巳类稿·诵佛经论下》:“操行无闻,轻险有素,毒螫满怀,妄敦戒业,躁竞盈胸,谬称清净。”
11.疾,迅猛。
●《孙子·势》:“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
12.几乎,差一点。
●宋侯置《满江红·老矣何堪》词:“失意险为湘岸鬼,浩歌又作长安客。”
●《西游记》第三十回:“不然,险被那和尚害了。”
●沈从文《从文自传·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我爸爸三岁时,在那里差一点险被老虎咬去。”
险(II)ji?n
ㄐ〡ㄢˇ
〔《集韵》巨险切,上琰,群。〕
通“俭”。
少。
●《荀子·致士》:“山林险则鸟兽去之。”
●王先谦集解引郝懿行曰:“险,与俭古通用。俭,如山之童,林木之濯濯。”
险(III)yan
〡ㄢˊ
〔《集韵》鱼衔切,平衔,疑。〕
通“岩”。
●《史记·殷本纪》:“于是迺使百工营求之野,得说于傅险中。”
●裴骃集解:“《尸子》云傅岩在北海之洲。”
●司马贞索隐:“旧本作‘险’,亦作‘岩’也。”

险-中草药辞典

【读音】xiǎn
【繁体】險
险<形>
(形声。从阜,佥声。从“阜”,与地势有关。本义:地势高低悬殊,难以通过)
同本义[beruggedandrough]
险,阻难也。――《说文》
军旅思险。――《礼记·少仪》
毕力平险。――《列子·汤问》
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左传·成公二年》
地险,山川丘陵也。――《易·坎》
险以远。――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常石险远。
又如:险瘠(艰险贫瘠);险易(艰险与平坦之地);险戏(艰险)
地势险峻、危险[high-abrupt]
不登险峰,不识天地的辽阔。――碧野《富春江畔》
巴、蜀道险,秦之迁人皆居蜀。――《史记·项羽本纪》
又如:险
险(險)xiǎn
⒈地势扼要,难于通过:~要。~阻。天~。
⒉地势不平坦:~以远,则至者少。
⒊危,不安全:危~。冒~。好~。~症。~境。
⒋狡诈,狠毒:~诈。~恶。~毒。阴~。
⒌几乎,差一点:~遭暗算。~些丧命。
────────────────—
险jiǎn1.少。
────────────────—
险yán1.岩岸。

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险 xiǎn
① 形险阻;险要。《游褒禅山记》:“夫夷以近,则游者众;~以远,则至者少。” ② 名地势不平坦的地方;险要的地方。《愚公移山》:“吾与汝毕力平~。” ③ 名艰险;艰难;危险。《教战守策》:“然后可以刚建强力,涉~而不伤。” ④ 形险恶;阴险。《谭嗣同》:“此乃荣贼心计~极巧极之处。” ⑤ 副险些;差一点。汤显祖《牡丹亭》:“~把负荆人唬煞。”

险-辞源3

同:

险-漢語大字典


险“險”的简化字。

险-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同: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近义词

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