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
拼音
qiān笔顺
丿 一 一 一 𠄌 丿 ㇍ 丨 𠃍 一“钅”撇画斜度、长度适中,横画平行均匀,竖提端正。右部分上部宽窄适中,下部大小得当;上下中心相对。
同音字
读音为qiān的字 读音为qian的字基础解释
1.金属元素,符号Pb,原子序数82。银灰色。铅及其化合物均有毒。用于制造蓄电池和铸造铅字。也用作耐硫酸腐蚀、防放射线的材料。2.用石墨作笔心的笔叫铅笔。详细解释
- 铅 [Yán]
姓
铅氏,《华阳国志》云:“江州官族有铅氏。”——《姓氏寻源》
铅山( Yánshān),县名,在江西省
另见 qiān
〈名〉
- 铅 [yán]
通“沿”。遵循,因袭
越月逾时,则必反铅过故乡。——《荀子·礼论》。杨??注:“铅与沿同,循也。”
〈动〉
〈动〉
通“沿”。遵循,因袭
越月逾时,则必反铅过故乡。——《荀子·礼论》。杨??注:“铅与沿同,循也。”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铅-中華語文大辭典同:鉛
铅-辞源3同:鉛
铅-漢語大字典铅
铅“鉛”的简化字。
同:鉛
铅-汉语大词典铅qiān
ㄑ〡ㄢ
同“铅”。
铅(2)(无)铅(I)qiān
ㄑ〡ㄢ
〔《广韵》与专切,平仙,以。〕
1.金属元素,符号Pb。青灰色,质软而重,有延展性,容易氧化。主要用途是制造合金、蓄电池、电缆的外皮和屏蔽丙种射线的装备。古人常将铅称为青金或锡。
●《书·禹贡》:“岱畎丝、枲、铅、松、怪石。”
●孔颖达疏:“铅,锡也。”
●《汉书·地理志上》:“岱畎丝、枲、铅、松、怪石。”
颜师古注:“铅,青金也。”
●唐李白《古风》之四:“药物秘海岳,采铅青溪滨。”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一·铅》:“铅禀北方癸水之气,阴极之精。”
●袁鹰《十月长安街》:“我们走在长安街上,心里注满了铅,血液几乎都凝固了。”
2.指铅粉。
●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粉》:“自三代以铅为粉。秦穆公女弄玉,有容德,感仙人箫史,为烧水银作粉与涂,亦名飞雪丹,传以箫,曲终而同上升。”
●宋孙光宪《临江仙》词之一:“薄铅残黛称花冠。含情无语,延伫倚阑干。”
●明陶宗仪《露华·赋碧桃》词:“素脸晕铅,巧把黛螺轻羃。”
参见“铅黛”。
3.铅粉笔。古时用以点校书文或绘画。
●《西京杂记》卷三:“扬子云好事,常怀铅提椠,从诸计吏,访殊方绝域四方之语,以为裨补《輶轩》所载,亦洪意也。”
●唐韩愈《秋怀》诗之七:“不如觑文字,丹铅事点勘。”
●魏怀忠注引韩醇曰:“《选·范始兴立太宰碑表》:‘人蓄油素,家怀铅笔。’注:‘铅,粉笔也,所以理书也。’”
●清黄宗羲《天一阁藏书记》:“犹冀以暇日握管怀铅,拣卷小书短者抄之。”
●鲁迅《三闲集·头》:“脱帽怀铅出,先生盖代穷。”
4.用黑铅(石墨)或加入带颜料的黏土做的笔芯。参见“铅笔”。
5.比喻资质鲁钝。
●唐张九龄《登郡城南楼》诗:“驽铅虽自勉,仓廪素非实。”参见“铅锋”、“铅钝”。
6.道教所谓的在人体内运行的气。
●宋苏轼《续养生论》:“何谓铅?凡气之谓铅,或趋或蹶,或呼或吸,或执或击。凡动者皆铅也。”
铅(II)yan
〡ㄢˊ
同“沿”。
依循。
●《荀子·礼论》:“今夫大鸟兽则失亡其群匹,越月逾时则必反铅过故乡。”
杨倞注:“铅与沿同,循也。”
●《荀子·荣辱》:“告之示之,靡之儇之,铅之重之。”
杨倞注:“铅与沿同。循也。”
铅
【戌集上】【金字部】 鉛
★【唐韻】與專切【集韻】【韻會】余專切,𠀤音沿。【說文】靑金也。【玉篇】黑錫也。【正字通】錫類。生蜀郡平澤,今銀坑處皆有之。一名黑錫。錫白,故鉛爲黑錫。李時珍曰:鉛,易沿流,故謂之鉛。【書·禹貢】鉛松怪石。【寶藏論】鉛有數種,波斯鉛堅白,爲第一。草節鉛出犍爲,銀之精也。銜銀鉛,銀坑中之鉛,內含五色。上饒、樂平鉛次之,負版鉛鐵苗也。獨孤滔曰:雅州釣腳鉛,形如皁莢,大如蝌蚪子,黑色,生沙中,亦可乾汞。
◎又鉛粉,亦名胡粉。卽鉛華也。【曹植·洛神賦】鉛華勿御。【正字通】鉛粉,卽今化鉛所成。一曰粉錫,非以錫爲之,其法縣鉛塊于酒缸中,封閉四十九日,鉛化爲粉,不白者,炒爲黃丹。蘇恭謂炒錫造之,朱震亨謂胡粉乃錫粉,以陶弘景化鉛之說爲誤,𠀤非也。
◎又縣名。【唐書·地理志】信州鉛山縣。
◎又與延同。人名。【前漢·古今人表】鉛陵卓子。
◎又【正韻】循也。【荀子·榮辱篇】鉛之重之。【註】謂撫循之申重之也。
【读音】qiān
【繁体】鉛
铅<名>
青金[tin]
铅,青石也。――《说文》
铅松怪石。――《书·禹贡》
或髡钳以鈆杵舂。――《汉书·江都易王非传》
药物秘海岳,采铅青溪滨。――唐·李白《古风五十九首》
古时也指锡类
莫邪为顿兮,铅刀为銛。――《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一种重而柔软、有延展性、可塑性而没有弹性的二价或四价的金属元素,元素符号Pb。原子序数82,刚切割时呈蓝白色,但在潮湿空气中很快失去光泽而变暗灰色,它大多以化合状态存在[lead]
莫邪为钝兮,铅刀为銛。――汉·贾谊《吊屈原赋》
又如:铅刀(铅制的刀,不够锋利。比喻才力微薄,有鄙视或自谦之
铅qiān
⒈金属化学元素。符号Pb。银灰色,质软,熔点低。用作制电缆、煤气管、蓄电池等。合金用做铅字、轴承、电线包皮等。
⒉石墨:~笔。
────────────────—
铅yán
⒈[铅山]地名。在江西省。
铅(鉛)qiān
名
①金属元素,符号Pb(plumbum)。银白略带蓝色,质软而重,延性弱,展性强,容易氧化。用来制合金、蓄电池、电缆的外皮等。
②铅笔芯。另见1508页yán。
铅
目录
“铅”在《*辞典》
“铅”在《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辞典》:铅
【出处】
《日华子本草》
【拼音名】
Qiān
【别名】
黑铅(《范子计然》),青金(《说文》),乌锡(孟诜《必效方》,黑锡(《本草拾遗》),铅精、水锡、素金、黑金(《石药尔雅》),水中金(《纲目》),青铅(《要药分剂》)。
【来源】
为一种灰白色的金属,主要由方铅矿的矿石中炼出。
【原形态】
方铅矿:等轴晶系。晶体形状常为立方体或八面体。在自然界常见的多为粒状集合体。颜色铅灰色。条痕淡黑灰色。金属光泽。不透明。立方体解理完全。断口呈平坦之半贝壳状或参差状。硬度2~3。比重7.4~7.6。性脆。产于热液矿床中,常与闪锌矿共生。
【生境分布】
产湖南、四川、云南、湖北、广西、福建、贵州及东北等地。
【性状】
为灰白色的金属物。切面有光泽,露置空气中则生氧化物的薄膜。质柔软,可以爪划伤,划于纸上则现黑色条痕,具展性,延性较小。比重11.34。熔点327.5℃。易熔融,火焰现淡蓝色。易熔于硝酸,在稀盐酸及硫酸中几不溶解。
【化学成份】
主要为金属铅,优良品中铅可达99%;因矿石的质量、治炼与精制方法之不同,常夹杂其他金属,其中值得注意的是银,其次是金。在大气中,因与氧气、水汽、二氧化碳接触,铅表面上常生氧化铅、碱式碳酸铅等的薄层,而失去其金属光泽。
【药理作用】
铅在治疗上很少应用,但在工业上用途很广,慢性铅中毒系重要职业病之一。铅的吸收甚缓,主要经消化道及呼吸道吸收。吸收后绝大部分沉积于骨中。沉积骨中的铅盐并不危害身体,中毒的深浅主要决定于血液及组织中的含铅量,血中铅含量如超过0.05~0.1毫克%,即产生中毒症状。钙与铅的代谢有平行关系,凡能影响体内钙代谢的因素也能影响铅的代谢。铅主要由肠与肾排泄,肠排泄量一般较肾多。尿中铅量超过0.05~0.08毫克/升时,应考虑有铅中毒可能。慢性中毒症状极为多样化,特征也多,主要有:肠胃道的紊乱如食欲不振、失眠,晚期可发展为铅脑病,引起幻觉、谵妄、惊厥等;外周可发生多发性神经炎,出现铅毒性瘫痪。中毒早期,血液中出现大量含嗜碱性物质的幼稚红细胞,如点彩红细胞、网织红细胞、多染色红细胞等,一般认为这是骨髓中血细胞生长障碍的表现,晚期可抑制骨髓及破坏红细胞而产生贫血。治疗的特效药为整合剂依地酸钙钠,或青霉胺。二巯基丙醇疗效常不可靠。
【炮制】
《纲目》:凡用,以铁铫镕化泻瓦上,滤去渣脚,如此数次收用。
【性味】
甘,寒,有毒。①《本草拾遗》:寒,小毒。②《日华子本草》:甘,无毒。③《医学入门》:甘,毒。
【归经】
入肝、肾经。①《本草汇言》:入足厥阴经。②《本草通玄》:入肾。
【功能主治】
镇逆,坠痰,杀虫,解毒。治痰气塑逆,上盛下虚,气短喘急,消渴,风痫。④《医林纂要》:作铅丸,两手时摩弄之,可去鹅掌风。⑤《要药分剂》:平肝。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4钱;或煅透研末入丸、散。外用:煅末调敷。
【注意】
不可久服。中气虚寒者慎服。①《本草经疏》:凡脾胃虚寒,阳火不足,饮食不化,下部阴湿诸证,法咸忌之。②《头痛,以阴降太速,阳火无依故也。
【附方】
①治脾元久冷,上实下虚,胸中痰饮,外科正宗》铅粉散)⑦治中砒霜毒,烦躁如狂,心腹搅痛,头旋,欲吐不吐,面口青黑,四肢逆冷,命在须臾:黑铅四两,磨水灌之。(《华佗危病方》)
【各家论述】
《纲目》:铅体重实,共性濡滑,内通于肾,故《局方》黑锡丹、《宣明》补真丹皆用之。治一切阴阳混淆.上盛下虚,气升不降,发为噎膈反胃,危笃诸疾。所谓镇坠之剂,有反正之功,但性带阴毒,不可多服,恐伤人心胃耳。铅变化为胡粉、黄丹、密陀僧、铅白霜,其功皆与铅同;但胡粉入气分,黄丹入血分,密陀僧镇坠下行,铅白霜专治上焦胸膈,此为异耳。
【摘录】
《*辞典》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铅
【出处】
出自 《日华子本草》。1.《范子计然》:黑铅之错,化成黄丹,丹再化之成水粉。2.《本草图经》:铅,生蜀郡平泽,今有银坑处皆有之。铅丹,黄丹也;粉锡,胡粉也,二物并是铅所作。
【拼音名】
Qiān
【英文名】
Galenite
【别名】
黑铅、青金、乌锡、黑锡、铅精、水锡、素金、黑金、金公、水中金、乌铅、青铅
【来源】
药材基源:为一种灰白色的金属,主要由方铅矿的矿石中炼出。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Galena
【原形态】
等轴晶系。晶体形状常为立方体或八面体。在自然界常见的多为粒状集合体。颜色铅灰色。条痕淡黑灰色。金属光泽。不透明。立方体解理完全。断口呈平坦之半贝壳状或参差状。硬度2-3;解理平行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方铅矿是自然界分布最广的铅矿物,并常含银。形成于不同温度的热液过程,其中以中温热液过程最主要,经常与闪锌矿一起形成铅锌硫化物矿床。资源分布:中国方铅矿产地很多,其中以甘肃厂坝、青海锡铁山、湖南水口山、广东凡口、云南金顶等地最着名。
【性状】
性状鉴别 本品为粒状、片状。灰白色,表面常被氧化成一层薄膜,呈灰色,光泽暗淡;刮去外层薄膜,具较强金属光泽。体重,质软,可用指甲刻划成痕,在纸上可书写;条痕铅灰色;具展性,延性较小,易切断,切面金属光泽强。气、味均无。以体重、色银灰、质软、无杂金属者为佳。品质标志 杂质含量限制:据《试剂手册》规定(以%计):锑与锡0.005;砷0.0001;铋0.0001;铜0.0003;铁0.001;镍0.001;银0.0002。
【化学成份】
主要为金属铅,优良品中铅可达99%;因矿石的质量、冶炼与精制方法之不同,常夹少量银、金、锡、锑、铁等其他金属。在大气中,因与氧气、水气、二氧化碳接触,铅表面常生成氧化铅、碱式碳酸铅等的薄层而失去金属光泽。
【药理作用】
铅在治疗上很少应用,但在工业上用途很广,慢性铅中毒系重要职业病之一。银的吸收甚缓,主要经消化道及呼吸道吸收。吸收后绝大部分沉积于骨中。沉积骨中的铅盐并不危害身体,中毒的深浅主要决定于血液及组织中的含铅量,血中铅含量如超过0.O5-0.1mg%,即产生中毒症状。钙与铅的代谢有平行关系,凡能影响体内钙代谢的因素也能影响铅的代谢。铅主要由肠与肾排泄,肠排泄量一般较肾多。尿中铅量超过0.05-0.08mg/l时,应考虑有铅中毒可能。慢性中毒症状极为多样化,特征也多,主要有:肠胃道的紊乱如食欲不振、失眠,晚期可发展为铅脑病,引起幻觉、谵妄、惊厥等;外周可发生多发性神经炎,出现铅毒性瘫痪。中毒早期,血液中出现大量含嗜碱性物质的幼稚红细胞,如点彩红细胞、网织红细胞、多染色红细胞等,一般认为这是骨髓中血细胞生长障碍的表现,晚期可抑制骨髓及破坏红细胞而产生贫血。治疗的特效药为螯合剂依地酸钙钠,或青霉胺。二巯基丙醇疗效常不可靠。
【鉴别】
(1)取本品火烧易熔融,火焰显淡蓝色。(检查铅)(2)瑕浓盐酸不起反应(与锡区别)。(3)取本品粉末约0.2g,加硝酸约5ml,使其溶解,滤过。①取滤液1ml,通硫化氢气,即生成亮黑色沉淀。(检查铅盐)②取滤液1ml,加碘化钾试液,即生成黄色沉淀。(检查铅盐)
【炮制】
《纲目》:凡用,以铁铫镕化泻瓦上,滤去渣脚,如此数次收用。
【性味】
甘;寒;有毒
【归经】
肝;肾经
【功能主治】
镇逆;坠痰;杀虫;解毒。主痰痫;气短喘急;疔毒;恶疮;慢性湿疹;神经性皮炎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4钱;或煅透研末入丸、散。外用:煅末调敷。
【注意】
不可久服。中气虚寒者慎用。1.《本草经疏》:凡脾胃虚寒,阳火不足,饮食不化,下部阴湿诸证,法咸忌之。2.《头痛,以阴降太速,阳火无依故也。
【附方】
①治脾元久冷,上实下虚,胸中痰饮,外科正宗》铅粉散)⑦治中砒霜毒,烦躁如狂,心腹搅痛,头旋,欲吐不吐,面口青黑,四肢逆冷,命在须臾:黑铅四两,磨水灌之。(《华佗危病方》)
【各家论述】
1.《本草拾遗》:主噎膈反胃,危笃诸疾,所谓镇坠之剂,有反正之功,但性带阴毒,不可多服,恐伤人心胃耳。铅变化为胡粉、黄丹、密陀僧、铅白霜,其功皆与铅同;但胡粉入气分,黄丹入血分,密陀僧镇坠下行,铅白霜专治上焦胸膈,此为异耳。
【摘录】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铅(鉛)yán
铅山(Yánshān),地名,在江西。另见1039页qiān。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qiān
1、[铅笔]qiān bǐ
用石墨或加颜料的黏土做笔芯的笔。
2、[铅球]qiān qiú
田径运动项目之一,运动员用手托住铅球,然后用力推出去。 田径运动使用的投掷器械之一,球形,用铁或铜做外壳,中心灌铅。
3、[洗尽铅华]xǐ jìn qiān huá
洗掉伪装世俗的外表,不施粉黛,不藏心机,具有清新脱俗、淡雅如菊的气质。
4、[铅印]qiān yìn
用铅字排版印刷,或排版后制成纸型,再浇制铅版印刷。是胶片印刷、激光照排产生以前的一种主要印刷方法。
5、[铅华]qiān huá
搽脸的铅粉。
6、[铅字]qiān zì
用铅、锑、锡合金铸成的印刷或打字用的活字。
7、[铅丝]qiān sī
镀锌的铁丝,不易生锈。因颜色像铅,所以叫铅丝。
8、[铅弹]qiān dàn
铅的弹射体或子弹。
9、[铅粉]qiān fěn
1.无机化合物,白色粉末,有毒,溶于酸类,不溶于水。也称铅白。古代妇女用来搽脸。《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五·木兰诗二》:“易却紈綺裳,洗却铅粉妆。”唐 薛能《吴姬》诗之九:“冠剪黄綃帔紫罗,薄施铅粉画青娥。”《红楼梦》第四二回:“铅粉十四匣,胭脂十二帖。” 2.用作画画的颜料。元 王思廉《寿阳梅妆图》诗:“画史不知亡国恨,犹将铅粉记前朝。” 3.借指美丽容貌、青春年华。唐 李白《代美人愁镜》诗之一:“红颜老昨日,白髮多去年。铅粉坐相误,照来空凄然。”清 曹寅《题画梅花》诗:“垂老自伤铅粉误,几生修到玉梅花。” 4.喻指雪。唐 刘禹锡《终南秋雪》诗:“雾散琼枝出,日斜铅粉残。”《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四:“千山连骇铺铅粉,万木依稀拥素袍。”
10、[铅板]qiān bǎn
1.同铅版。 2.马口铁板的旧称。
11、[铅丹]qiān dān
1.亦作“鈆丹”。道教谓以铅炼成的丹,可服食。 2.校勘文字所用的铅粉和硃砂。 3.铅粉和胭脂。古代妇女化妆用品。 4.现代指一种无机化合物,鲜红色粉末,用于制蓄电池、玻璃、陶瓷,也可以做颜料和消毒剂。
12、[黑铅]hēi qiān
1.铅的一种。 2.石墨的别名。
13、[铅砂]qiān shā
指道家用铅汞炼制的丹砂。
14、[铅焊]qiān hàn
一种用熔融的铅焊接的操作方法。
15、[铅膏]qiān gāo
1.化妆用的铅粉和油膏。用之可使肤色白晳。 2.即铅霜。一种染黑发须的化妆品。
16、[铅丸]qiān wán
铅做的弹丸,用以射击敌人。
17、[獛铅]pú qiān
我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名。
18、[白铅]bái qiān
锌、碳酸铅的俗称。
19、[铅铁]qiān tiě
镀锌铁的通称。
20、[火铅]huǒ qiān
术士炼丹用的一种红铅。
21、[樗铅]chū qiān
《庄子·逍遥游》:“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匠者不顾。”《淮南子·齐俗训》:“铅不可以为刀。”后因以“樗铅”比喻材劣不堪用。常为自谦之辞。
22、[铅桶]qiān tǒng
用镀锌铁皮做的可拎的圆桶。
23、[铅墨]qiān mò
笔墨。
24、[铅锡]qiān xī
即铅。
25、[铅鼎]qiān dǐng
炼丹炉。铅为道家炼丹的主要原料,故名。亦借指道家修炼之事。
26、[握铅]wò qiān
见“握铅抱槧”。
27、[倭铅]wō qiān
锌的古称。
28、[铅条]qiān tiáo
1.加在活字行间的铅的窄条(在中国有二分条、三分条、四分条等,在英国有1点、11/2点、2点、3点、6点和12点) 2.自动铅笔的笔芯。
29、[华铅]huá qiān
即铅华。搽脸的粉。
30、[铅筑]qiān zhù
即筑。古击弦乐器,其声激越凝重。
31、[铅镴]qiān là
铅锡合金。《魏书·食货志》:“若入市之钱,重不五銖,或虽重五銖而多杂铅鑞,并不听用。”
32、[铅虎]qiān hǔ
铅汞。炼丹家以为:龙从火里出,虎向水边生。以五行属水之汞为虎之魄,属火之铅为龙之魂,故铅汞亦称“铅虎”。亦指代人之精神。
33、[铅水]qiān shuǐ
比喻晶莹凝聚的眼泪。
34、[反铅]fǎn qiān
沿原路返回。
35、[铅母]qiān mǔ
指银。
36、[磨铅]mó qiān
1.亦作“磨鈆”。磨研铅粉涂抹误字。谓勤于校订或撰述。 2.自谦词。铅,铅刀,指钝刀,比喻低劣的才能。
37、[铅泪]qiān lèi
晶莹凝聚的眼泪。语本 唐 李贺《金洞仙人辞汉歌》:“空将 汉 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宋 王沂孙《齐天乐·蝉》词:“铜仙铅泪似洗,叹携盘去远,难贮零露。”元 张翥《眉妩·七夕感事》词:“窃香伴侣,问甚时,重画眉嫵。谩铅泪弹风,都付与洗车雨。”清 纳兰性德《采桑子》词:“土花曾染 湘娥 黛,铅泪难消。”
38、[操铅]cāo qiān
汉 扬雄 写《方言》一书时,常“怀铅提槧”。即口袋藏写字用的铅粉笔,手里拿着木板,向各色各样的人采集方言。见《西京杂记》卷三。后因以“操铅”指写作。
39、[铅锋]qiān fēng
铅制的刀、剑。指劣质武器。
40、[铅泽]qiān zé
指光润的铅粉。
yán
1、[铅山]yán shān
山名。在 江西省 铅山县 西南。旧名 桂阳山,又名 杨梅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