遁
拼音
dùn笔顺
丿 丿 一 丨 丨 𠃍 一 一 一 丶 ㇋ ㇏同音字
读音为dùn的字 读音为dun的字基础解释
1.逃避;逃走:逃~。宵~。 2.隐藏;消失:隐~。~迹。详细解释
(形声。从辵( chuò),盾声。本义:逃避)
同本义
遁,迁也。——《说文》
遁,避也。——《广雅·释诂三》
遁,犹回避也。——《后汉书·杜林传》注
阳遁而不能蒸。——《国语·周语》
平当逡遁有耻。——《汉书·隽疏干薛平传赞》
又如:遁隐(避世隐居);遁天(逃遁天理,违背自然);遁命(逃避任命);遁俗(犹言逃避世俗);遁避(犹逃避)
逃跑,逃走
一曰逃也。——《说文》
晋将遁矣。——《国语·楚语》
敌弃炮仓皇遁。——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虎大骇,远遁。——唐· 柳宗元《三戒》
又如:遁世离群(逃离人世,过隐居生活);遁亡(逃亡);遁退(逃跑退却);遁奔(逃奔)
迁移 。
如:遁思(迁移;离去)
隐匿 。
如:遁疚(隐藏的疾病);遁隐(隐藏);遁影(隐藏形影);遁疾(隐藏的疾病)
隐避;隐居 。
如:遁夫(隐居之人);遁身(隐居);遁居(隐居)
放纵;淫逸 。
如:遁乐(淫纵逸乐);遁逸(放纵;不可约束)
失 。
如:遁逸(散失);遁舍(犹舍弃)
欺 。
如:遁饰(欺蒙掩饰)
〈动〉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遁-中華語文大辭典同:遯
遁-中華語文大辭典遁遁ㄉㄨㄣˋdùn1.逃跑。[例]逃~|夜~。2.隱匿;逃避。[例]~身|~辭|隱~|無所~形。
遁-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遁(遯)dùn
①逃走:~走|逃~|远~。
②隐藏;消失:~迹|~形|隐~。
遁(I)dun
ㄉㄨㄣˋ
〔《广韵》徒困切,去慁,定。〕
〔《广韵》徒损切,上混,定。〕
亦作“遯”。
1.迁移。
●《说文·辵部》:“遁,迁也。”
●徐锴系传:“《尚书》殷高宗曰:‘既乃遁于荒野。’是迁于荒野也。”
参见“遁思”。
2.逃亡;逃跑。
●《书·微子》:“自靖,人自献于先王,我不顾行遯。”
●蔡沈集传:“特去其位而逃遯于外耳。”
●《左传·庄公二十八年》:“诸侯救郑,楚师夜遁。”
●《汉书·萧何传》:“汉王数失军遯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
●《东周列国志》第二四回:“子华穴墙谋遁,郑伯杀之。”
●清李渔《蜃中楼·献寿》:“黑漫漫云起阴阳混,乱纷纷魃走魍魉遯。”
●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词:“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3.走;跑。
●《吕氏春秋·高义》:“﹝子囊﹞不复于王而遁。”
高诱注:“遁,走也。”
●宋叶适《长潭王公墓志铭》:“户曹葬于剡,剡之南,胡塍官塘西,上金西北小遁数十百里,大抵王氏家也。”
4.隐匿。
●《楚辞·离骚》:“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
王逸注:“遁,隐也。”
●南朝宋鲍照《从登香炉峰》诗:“高世伏音华,绵古遁精魄。”
5.隐避;隐居。
●《汉书·王贡两龚鲍传赞》:“郭钦、蒋诩好遯不污,绝纪唐矣!”
●《后汉书·郅恽传》:“﹝郅恽﹞遂系须冬,会赦得出,乃与同郡郑敬南遁苍梧。”
李贤注:“遁,隐也。”
●唐韩愈《复志赋》:“进既不获其志愿兮,退将遁而穷居。”
●张昭汉《隐居》诗:“谨谢尘机遯海门,盈盈一水带孤村。”
●鲁迅《两地书·致许广平十五》:“可惜众寡不敌,终被逼上午门,此后则遁入公园,避去近于‘带队’之厄。”
6.躲避;回避。
●汉王褒《四子讲德论》:“是伯牙去钟期,而舜禹遁帝尧也。于是欲显名号、建功业,不亦难乎!”
7.放纵;淫逸。
●《吕氏春秋·本生》:“世之贵富者,其于声色滋味也多惑者,日夜求,幸而得之则遁焉。”
高诱注:“遁,流逸不能自禁也。”
●《淮南子·本经训》:“凡乱之所由生者,皆在流遁。”
高诱注:“流,放也。遁,逸也。”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风骨》:“于是习华随侈,流遁忘反。”
●严复《救亡决论》:“一及事功,则淫遁诐邪,生于其心,害于其政矣。”
8.失。
●《吕氏春秋·报更》:“人主胡可以不务哀士?士其难知,唯博之为可,博则无所遁矣。”
高诱注:“遁,失也。”
●《后汉书·刘平赵孝等传序》:“存器而忘本,乐之遁也;调器以和声,乐之成也。”
李贤注:“遁,失也。言盛饰钟虡之器而忘移风之本,是失乐之意也。”
●宋叶适《厉君墓志铭》:“学惟远而闻无狭,师惟久而业弗遯,不淑其身不止。”
9.欺。
●《管子·法禁》:“卑身杂处,隐行辟倚,侧入迎远,遁上而遁民者,圣王之禁也。”
尹知章注:“卑身杂处,所以遁上。隐行避倚,所以遁民。”
●王念孙《读书杂志·管子三》:“遁上而遁民者:遁,欺也。言上欺君而下欺民也。《广雅》曰:‘遁,欺也。’贾子《过秦篇》曰:‘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史记·酷吏传序》曰:‘奸伪萌起,其极也上下相遁。’皆谓上下相欺也。遁,字亦作遯。《淮南·脩务篇》:‘审于形者,不可遯以状。’高注曰:‘遯,欺也。’”
●《淮南子·缪称训》:“世莫不举贤,或以治,或以乱,非自遁,求同乎己者也。”
高诱注:“遁,欺。”
●严复《原强》:“然其流弊之极,至于怀诈相欺,上下相遁,则忠孝之所存,转不若贵信果者之多也。”
遁(II)qūn
ㄑㄩㄣ
〔《集韵》七伦切,平谆,清。〕
通“逡”。
见“遁巡”。
遁(III)xun
ㄒㄩㄣˊ
通“巡”。
●《汉书·隽不疑疏广等传赞》:“薛广德保县车之荣,平当逡遁有耻,彭宣见险而止,异乎‘苟患失之’者矣。”
颜师古注:“遁读与巡同。”
●《汉书·叙传下》:“不疑肤敏,应变当理,辞霍不婚,逡遁致仕。”
颜师古注:“遁读与巡同。”
1、遁讀音:徒困切,音鈍,願韻。杜本切,音茖,阮韻。釋文:
❶遷也。一曰逃也。見《說文》。
〔按古~同循。鄕射禮注。少退。少逡~也。一曰逃也者。段玉裁曰。此別一義。以~同遯。蓋淺人所增。王筠曰。詩白駒。勉爾~思。釋文出遯思。而曰字又作~。段氏之說。亦或有然。攷集韻引說文無逃也義。然則一曰逃也四字。許書本無〕。
❷逃退也。《國語楚語》:晉將~矣。
❸流~也。《漢書谷永傳》:閔免~樂。
❹同巡。《漢書雋疏于薛平彭傳贊》:平當逡~有恥。
〔注〕:~、讀與巡同。
2、遁讀音:徒困切,音鈍,願韻。釋文:
❶隱也。見《廣雖釋詁》。
❷~甲。推六甲之陰而隱~也。見《後漢方術傳注》。
3、遁讀音:杜本切,音囤,阮韻。釋文:
❶避也。見《廣雅釋詁》。
〔按後漢杜林傳。上下相~。注。~、猶回避也〕。
❷走也。《呂覽高義》:不復於王而~。
❸逸也。《淮南原道》:淖溺流~。
❹失也。《呂覽報更》:博則無所~矣。
❺欺也。《淮南繆稱》:非自~。
4、遁讀音:七倫切,音逡,眞韻。釋文:通逡。《集韻》:逡。說文、復也。亦作~。
5、隇釋文:同遁。見《正字通》。
6、循讀音:松倫切,音旬,眞韻。釋文:
❶行順也。見《說文》。
〔按段本依大誓正義所引。删去行字〕。
❷自也。見《爾雅釋詁》。
❸遵也。《楚辭天問》:昏微~迹。
❹隨也。《淮南原道》:~天者。與道游者也。
❺順從也。《荀子性惡》:上不~於亂世之君。
❻依也。《左昭二十三年傳》:~山而南。
〔注〕:依山南行也。
❼善也。見《廣韻》。
❽追述也。《禮記少儀》:毋~枉。
❾大也。《呂覽明理》:流散~饑無日矣。
❿巡也。《禮記月令》:~行國邑。
⓫猶緣~也。《論語鄕黨》:足縮縮如有~。
⓬摩順也。《漢書李陵傳》:數數自~其刀環。
⓭州名。隋置。當今廣東惠陽縣。
⓮~~。次序貌也。《論語子罕》:夫子~~然善誘人。
⓯拊~。慰安也。《漢書蕭何傳》:爲上在軍拊~勉百姓。
⓰因~。繼續也。《漢書馮奉世傳》:大馮君。小馮君。兄弟繼踵相因~。
〔又〕:無所作爲之貌。〔韓愈詩〕:多才自勞苦。無用祗因~。
⓱~環。謂旋繞往來。《史記高祖紀贊》:三王之道若~環。終而復始。
〔又〕:生理學家謂心臟之跳動、血管之輸運、爲~環器。
⓲休~。國名。治鳥飛谷。在蔥嶺西。去長安萬二百一十里。見《漢書西域傳》。
⓳自鉅黨氏以下至次民氏。統號爲~蜚紀。見《路史》。
7、循讀音:船倫切,音脣,眞韻。釋文:蹲~。逡巡不進貌。《莊子至樂》:蹲~勿爭。
8、踲釋文:同遯。見《集韻》。
9、逡讀音:七倫切,音踆,眞韻。釋文:
❶復也。見《說文》。《段注》:彳部曰。復、往來也。
〔按王注云。當作湫也。爾雅玉篇廣韻皆云退也〕。
❷退也。見《爾雅釋言》。
〔注〕:外傳曰。已復於事而~。
❸卻也。見《玉篇》。
❹循也。見《方言》。
〔按廣雅釋詁同。舊本連下文作表也。疏證已訂其誤〕。
❺有次第也。《漢書公孫弘傳》:有功者上。無功者下。則羣臣~。
❻體慙曰~。見《小爾雅廣義》。
〔疏〕:周官小司寇疏引是文云。體慙曰悛。悛~聲近。古通用字。
❼月運爲~。見《方言》。
❽~~。猶恂恂也。《祝睦碑》:鄕黨~~。
❾~遁。退讓貌。《管子戒篇》:桓公蹵然~遁。
❿~巡。不進也。《公羊宣六年傳》:趙盾~巡北面再拜稽首。
⓫~循。卻退也。《晏子問篇》:晏子~循對曰。
〔按巡、遁、循、音義竝通。莊子至樂、作蹲循。漢書項籍傳、作遁巡。管子小問篇、作遵遁。晏子問篇、又作巡遁。皆與~巡字異而義同也〕。
⓬通㕙。兔名。《國策齊策》:東郭~者。海內之狡兔也。
〔按新序、爾雅翼、均作㕙。云、齊之良兔〕。
10、逡讀音:須閏切,音峻,震韻。釋文:
❶~遒。縣名。漢置。屬九江郡。當今安徽合肥縣東北。
❷通駿。《詩淸廟》:駿奔走在廟。《禮記大傳注》:作~奔走在廟。
11、棱讀音:徒困切,音鈍,願韻。杜本切,音茖,阮韻。釋文:遯或字。《集韻》:遯。遷也。逃也。或从彖。
12、棱讀音:徒渾切,音屯,元韻。釋文:喝或字。《集韻》:喝。說文。小豕也。或作~。
13、遯讀音:徒困切,音鈍,願韻。杜本切,音囤,阮韻。釋文:
❶逃也。見《說文》。
❷去也。見《廣雅釋詁》。
❸避也。見《漢書敍傳注》。
❹遜也。《後漢戴良傳》:乃~辭詣府。
❺退也。見《易序卦》。
❻欺也。《淮南脩務》:審于形者。不可~以狀。
❼隱也。《離騷》:後悔~而有他。
❽厞也。《禮記緇衣》:則民有~心。
❾卦名。艮下乾上。《易遯》:天下有山。~。
❿水名。《韻會》:夜郞縣有~水。
14、煯釋文:古遯字。見《集韻》。
15、莈釋文:同鈍。見《字彙補》。
16、鏠釋文:同遁。見《川篇》。
17、壡釋文:同遯。見《五音篇海》。
遁 (遯)dùn
❶逃。
《左傳·莊公二十八年》:
楚師夜~。(師:軍隊。)
引回避。
《後漢書·杜林傳》:
法不能禁,令不能止,上下相~,爲敝彌深。(敝:通「弊」。彌:更加。)
❷隱去。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莫得~隱。又如成語「遁迹銷聲」。
辨遁,逃。兩字都指逃離某個地方,但「遁」比「逃」更隱蔽,多指悄悄地溜走,不知去向。
【读音】dùn
【繁体】遯
遁<动>
(形声。从辵,盾声。本义:逃避)
同本义[evade]
遁,迁也。――《说文》
遁,避也。――《广雅·释诂三》
遁,犹回避也。――《后汉书·杜林传》注
阳遁而不能蒸。――《国语·周语》
平当逡遁有耻。――《汉书·隽疏干薛平传赞》
又如:遁隐(避世隐居);遁天(逃遁天理,违背自然);遁命(逃避任命);遁俗(犹言逃避世俗);遁避(犹逃避)
逃跑,逃走[flee;escape]
一曰逃也。――《说文》
晋将遁矣。――《国语·楚语》
敌弃炮仓皇遁。――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虎大骇,远遁。――唐·柳宗元《三戒》
又如:遁世离群(逃离人世,
遁dùn
①逃走:~逃。
②回避:~世。
【遁词】
【遁辞】在理屈词穷时故意避开正题的话。
【遁迹】避开人世;隐居。
────────────────—
遁qūn1.见"遁巡"。
遁
【酉集下】【辵字部】 遁
〔古文〕𨔡𨘹𨙆
★【唐韻】【集韻】徒困切【正韻】杜困切,𠀤音鈍。【說文】遷也。【玉篇】逃也。【左傳·僖二十八年】曳柴而遁。
◎又【廣韻】隱也,去也。【詩·小雅】勉爾遁思。【後漢·郅惲傳】南遁蒼梧。
◎又迴避也。【後漢·杜林傳】上下相遁。【註】謂上下相匿以文避法也。
◎又遁甲。【後漢·方術傳】推六甲之隂,而隱遁也。
★又【廣韻】徒損切【集韻】杜本切【正韻】徒本切,𠀤音囤。義同。
★又【集韻】七倫切【正韻】詳倫切。𠀤與巡同。【前漢·平當傳】逡遁有恥。
◎又與逡通。【前漢·賈誼過秦論】遁巡不敢進。 【說文】亦作遯。考證:〔【後漢·杜林傳】上下相遁。【註】謂上下相匿以文避去也。〕 謹照原文避去改避法。
dùn
①逃跑;逃離。《黔之驢》:“他日,驢一鳴,虎大駭,遠~。”《馮婉貞》:“敵棄炮倉皇~。”②隱去。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尺寸千裏,攢蹙累積,莫得~隱。”【辨】遁,逃。兩字都指逃離某個地方,但“遁”比“逃”更隱蔽,多脂悄悄地溜走,不知去向。
【遁跡】避世隱居。
【遁天】違背自然規律。
【遁巡】欲行又止,遲緩不決的樣子。
遁 dùn
① 动逃跑;逃离。《黔之驴》:“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冯婉贞》:“敌弃炮仓皇~。” ② 动隐去。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隐。”
辨:遁,逃。两字都指逃离某个地方,但“遁”比“逃”更隐蔽,多脂悄悄地溜走,不知去向。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dùn
1、[遁形]dùn xíng
隐藏形迹;隐身。
2、[遁甲]dùn jiǎ
古代方士术数之一。起于《易纬乾凿度》太乙行九宫法,盛于 南北朝。神其说者,以为出自 黄帝、风后 及 九天玄女,皆妄诞。其法以十干的乙、丙、丁为三奇,以戊、己、庚、辛、壬、癸为六仪。三奇六仪,分置九宫,而以甲统之,视其加临吉凶,以为趋避,故称“遁甲”。
3、[遁入]dùn rù
藏入。
4、[隐遁]yǐn dùn
1.隐蔽躲藏。 2.隐居起来,逃避尘世。
5、[逃遁]táo dùn
逃跑;隐藏躲避起来。遁(dùn):隐去。
6、[遁世]dùn shì
避开现实社会而隐居;避世:~绝俗。
7、[遁逃]dùn táo
逃走;逃避。
8、[遁迹]dùn jì
逃避人世;隐居:~潜形。~空门(出家为僧尼)。
9、[水遁]shuǐ dùn
从水中逃走。
10、[火遁]huǒ dùn
方士所称的遁形术之一,从火中隐形遁去。
11、[遁走]dùn zǒu
1.亦作“遯走”。犹逃走。 2.古代方士谓仙人能借金、木、水、火、土遁藏身形而走。
12、[遁词]dùn cí
因理屈词穷而避 开正题所说的推托应付的话。
13、[飞遁]fēi dùn
1.亦作“飞遯”。飘然远引。 2.指飘然远引者;隐士。 3.飞快逃避。
14、[遁乐]dùn lè
犹言淫纵逸乐。
15、[巡遁]xún dùn
逡巡。欲进不进貌。
16、[鼠遁]shǔ dùn
亦作“鼠遯”。像鼠一样逃窜隐伏。
17、[遁避]dùn bì
犹逃避。
18、[金遁]jīn dùn
五遁之一。道教遁形之术。
19、[木遁]mù dùn
谓借木遁形隐身之术。
20、[遁荣]dùn róng
犹言逃避荣禄。
21、[遁溃]dùn kuì
败退,溃逃。
22、[遁时]dùn shí
逃避时世。
23、[遁肥]dùn féi
亦作“遯肥”。犹肥遯。语出《易·遯》:“上九:肥遯,无不利。”后指隐退。
24、[惊遁]jīng dùn
惊逃。
25、[逡遁]qūn dùn
1.却行,恭顺貌。 2.退避,退让。
26、[遁守]dùn shǒu
亦作“遯守”。犹退守。
27、[宵遁]xiāo dùn
夜里逃跑。
28、[引遁]yǐn dùn
退却,逃走。
29、[诐遁]bì dùn
邪说遁辞。
30、[高遁]gāo dùn
亦作“高遯”。高隐。
31、[潜遁]qián dùn
1.隐退。 2.暗逃。
32、[栖遁]qī dùn
隐居。
33、[遁化]dùn huà
1.犹言隐遁变化。 2.道士死亡的婉称。
34、[谬遁]miù dùn
谓进退诡诈。
35、[遁剑]dùn jiàn
指飞剑斩敌之术。
36、[遁北]dùn běi
犹败逃。
37、[肥遁]féi dùn
同“肥遯”。晋 葛洪《抱朴子·畅玄》:“知足者则能肥遁勿用,頣光山林。”《魏书·逸士传序》:“而肥遁不及,代有人矣。”唐 牟融《登环翠楼》诗:“我亦人间肥遁客,也将踪跡寄林丘。”《旧唐书·隐逸传序》:“退无肥遁之贞,进乏济时之具。”宋 王禹偁《送晁监丞赴婺州关市之役》诗:“又不见 张生 狂醉恋 扬州,冬瓜堰下甘肥遁。”明 唐顺之《书<秦风·蒹葭>三章后》:“抑亦以 秦 之不足与而优游肥遁,若后来凿坏羊裘之徒者在当时固已有人歟!”
38、[遁退]dùn tuì
逃跑退却。
39、[阳遁]yáng dùn
从形体当中产生生命的属性。
40、[遁巡]dùn xún
迟疑徘徊,欲行又止的样子。遁,通“逡”。
近义词
dùn
1、[逃]táo
1.逃跑:追歼~敌。 2.躲避:~荒。~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