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biàn

笔顺

丿 丿 丿
中窄且短,左右宽长。左“辛”下撇不能写成竖画,撇对上点。“讠”点与下竖段相对。右“辛”上下中心对齐。

同音字

读音为biàn的字 读音为bian的字

基础解释

争论;说明是非、真假: 能言善~。 不容分~。

详细解释

〈动〉

  1. (形声。从言,辡( biàn)声。本义:辩论,申辩)

  2. 同本义

    辩,治也。——《说文》

    辩其狱讼。——《周礼·乡士》

    分争辩讼。——《礼记·曲礼》

    辩者言之信。——《韩非子·八经》

    勿辩乃司。——《书·酒诰》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列子·汤问》

    狼亦巧辩不已以求胜。——明· 马中锡《中山狼传》

    又如:辩证;辩日(古代传说辩论太阳离地球远近的故事)

  3. 分别,辨别。通“辨”

    辩其功苦。——《国语·齐语》

    若白墨之于目辩。——《淮南子·滫务》

    目能辩色,耳能辩声。——东汉· 仲长统《昌言·理乱》

    又如:辩章(辨别彰明。同辨章);辩析(辨别分析);明辩是非;辩白(申辩明白。同辨白)

  4. 治理,办理

    辩治百官,领理万事。——《淮南子·泰族》

〈形〉

  1. 有口才,善言辞

    子言非不辩也。——《韩非子·五蠹》

    又如:辩武(善辞令的人。即辩士);辩人(善于辞令的人。如说客之流);辩捷(能言善辩,口才敏捷);辩口(口才便捷,善于辩论)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辩辩-辞源3

同:辯辯

辩辩-汉语大词典

辩辩形容善于言谈。
●《史记·孔子世家》:“其于宗庙朝廷,辩辩言,唯谨尔。”
●司马贞索隐:“《论语》作‘便便’。”
参见“便便”。

辩-中華語文大辭典

同:

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辩 biàn
① 动争论;争辩。《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斗。” ② 动申辨;辩解。《中山狼传》:“狼亦巧~不已以求胜。” ③ 形有口才,能言善辩。《信陵君窃符救赵》:“及宾客~士说王万端。” ④ 形动听。《五蠹》:“子言非不~也。” ⑤ 动通“辨”,分辨;辨别。《望洋兴叹》:“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牛马。”

辩-辞源3

同:

辩-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同:

辩-康熙字典


【酉集下】【辛字部】 辯 同辨。【說文】判也。【廣韻】別也。【易·履卦】君子以辯上下,定民志。
◎又詳審也。【周禮·天官】惟王建國,辯方正位。
◎又明悉也。【易·大有】明辯晳也。
◎又【集韻】巧言也。【禮·王制】言僞而辯。【史記·荀卿傳】鄒衍之術,迂大而閎辯。
◎又爭辯也。【禮·鄕飮酒義】不慢不爭,則遠于鬭辯矣。
◎又【說文】治也。【書·酒誥】勿辯乃司。【左傳·昭元年】主盟者誰能辯焉。【註】辯,治也。
◎又微辯,諷諭也。【禮·儒行】其過失可微辯而不可面數也。
◎又與徧通。【禮·樂記】其治辯者其禮具。【註】辯,徧也。【史記·五帝紀】辯于羣神。【書·舜典】作徧。
◎又與平通。【字彙補】平均也。【史記·五帝紀】辯秩東作,辯秩西成。【書·堯典】作平。
◎又【五音集韻】下辯,地名。在武鄕。
★又【集韻】【韻會】筆列切【正韻】必列切,𠀤音䇷。與貶同。【周禮·秋官·士師】若邦凶荒,則以荒辯之法治之。【註】辯,當爲貶。遭饑荒,則𠛬罰、國事有所貶損。

辩-汉语大词典

辩(I)bian
ㄅ〡ㄢˋ
〔《广韵》符蹇切,上狝,并。〕
“班”的被通假字。
1.治理。
●《左传·昭公元年》:“主齐盟者,谁能辩焉?”
杜预注:“辩,治也。”
●《东观汉记·光武帝纪》:“经学博览,政事文辩,前世无比。”
2.指治理的才干。
●《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蒙尧舜之术,挟伊管之辩,怀龙逢、比干之意,欲尽忠当世之君。”
3.驳正。
●《礼记·曾子问》:“卫君请吊,哀公辞,不得命。公为主,客入吊……康子拜稽颡于位,有司弗辩也。”
郑玄注:“辩,犹正也……主人拜稽颡,非也;当哭踊而已。”
●孔颖达疏:“﹝有司﹞畏季子之威,不敢辩正。”
●《明史·王得仁传》:“数辩冤狱,却馈遗,抑镇守内臣苛索,政绩益着。”
4.谓叙事、说理明白清楚。
●《荀子·不苟》:“﹝君子﹞交亲而不比,言辩而不辞。”
杨倞注:“辩足以明事,不至于骋辞。”
●汉贾谊《新书·道术》:“论物明辩谓之辩,反辩为讷。”
●晋范宁《〈春秋谷梁传集解〉序》:“《公羊》辩而裁,其失也俗。”
●杨士勋疏:“辩谓说事分明。”
5.指明了,了解。
●《墨子·兼爱中》:“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害故也。”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世人但见跨马被甲,长鎙彊弓,便云我能为将;不知明乎天道,辩乎地利,比量逆顺,鉴达兴亡之妙也。”
●清恽敬《读〈张耳陈余列传〉》:“古之作史者辩于物,析于事,慎于文。辩于物,故名正;析于事,故理顺;慎于文,故劝惩明。”
6.敏慧,聪明。
●《史记·孟尝君列传》:“代舍客冯公形容状貌甚辩,长者,无他伎能,宜可令收债。”
●《史记·李斯列传》:“辩于心而诎于口。”
参见“辩知”。
7.争辩;辩论。
●《孟子·滕文公下》:“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唐韩愈《读〈墨子〉》:“余以为辩生于末学,各务售其师之说。”
●鲁迅《书信集·致郑振铎》:“我现在得了妙法,是谣言不辩,诬衊不洗,只管自己做事,而顺便中,则偶刺之。”
8.指论说、分析。
●宋王禹偁《前普州刺史康公预撰神道碑》:“大率平蜀之功,公居第一。离而辩之,其功有五。”
●元刘祁《归潜志》卷二:“麻九畴知几为文以祭,辩其为人大略。”
9.谓言辞或文辞华美、巧妙。
●《管子·法法》:“故言有辩而非务者,行有难而非善者。”
尹知章注:“言辩而浮诞,则非要务也。”
●《韩非子·八经》:“呐者言之,疑;辩者言之,信。”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才略》:“二班两刘,奕叶继采。旧说以为固文优彪,歆学精向,然《王命》清辩,《新序》该练,璇壁产于昆冈,亦难得而逾本矣。”
●元刘祁《归潜志》卷一:“酒间论事,口吃而甚辩,出奇无穷,此真豪士也。”
10.指华美巧妙的言辞或文辞。
●《文选·潘岳〈夏侯常侍诔〉》:“英英夫子,灼灼其俊,飞辩摛藻,华繁玉振。”
吕向注:“辩,美辞也。”
参见“辩言”。
11.巧言;会说话。
●《老子》:“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荀子·非相》:“志好之,行安之,乐言之,故言君子必辩。”
杨倞注:“辩谓能谈说也。”
12.指文辞雄辩。
●清沈覆《浮生六记·闺房记乐》:“史迁、班固取其博大,昌黎取其浑,柳州取其峭,庐陵取其宕,三苏取其辩。”
13.通“辨”。辨别;区分。
●《易·系辞上》:“辩吉凶者存乎辞。”
高亨注:“辩借为辨,别也。”
●《周礼·秋官·乡士》:“辩其狱讼,异其死刑之罪而要之,旬而职听于朝。”
●贾公彦疏:“辩,别也。狱谓争罪,讼谓争财。”
●《墨子·尚贤中》:“虽天亦不辩贫富贵贱远迩亲疏。”
14.通“辨”。不同,差异。
●《隋书·卢思道传》:“妍蚩愚智之辩,天悬壤隔。”
15.通“俾”。
●《书·酒诰》:“勿辩乃司民湎于酒。”
●孔传:“辩,使也。勿使女主民之吏湎于酒。”
●王引之《经义述闻·尚书下》:“辩之言俾也……辩、俾声近而义同,俾亦使也。”
16.都,全。
●《仪礼·乡饮酒礼》:“众宾辩有脯醢。”
郑玄注:“今文辩皆作遍。”
17.指一个过程完毕。
●《仪礼·公食大夫礼》:“赞者东面坐,取黍实于左手,辩,又取稷,辩,反于右手,兴。”
18.通“胖”。古时祭祀时用的半体牲。
●《仪礼·有司》:“腊辩,无髀。”
●王引之《经义述闻·仪礼》:“辩当读为胖。”
19.通“变”。
●《庄子·逍遥游》:“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郭象注:“御六气之辩者,即是游变化之涂也。”
郭庆藩集释:“案辩与正对文。辩读为变……辩、变古通用。”
●汉扬雄《法言·寡见》:“惟五经为辩,说天者莫辩乎《易》。”
李轨注:“惟变所通应四时之宜。”
20.通“办”。备办。
●《汉书·食货志下》:“明年,天子始出巡郡国。东度河,河东守不意行至,不辩,自杀。”
21.文体名。如:唐柳宗元有《桐叶封弟辩》、《辩〈列子〉》。
●明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辩》:“汉以前,初无作者,故《文选》莫载,而刘勰不着其说。至唐韩柳乃始作焉。然其原实出于孟庄。盖非本乎至当不易之理,而以反复曲折之词发之,未有能工者也。故今取名家诸作,以式学者。其题或曰某辩,或曰辩某,则随作者命之,实非有异议也。”
辩(II)pian
ㄆ〡ㄢˊ
〔《集韵》毗连切,平仙,并。〕
通“便”。
参见“辩佞”、“辩辩”。
辩(III)bi?n
ㄅ〡ㄢˇ
通“贬”。
减损。
●《周礼·秋官·士师》:“若邦凶荒,则以荒辩之法治之。”
郑玄注:“辩当为贬,声之误也。遭饥荒,不明判国事,有所贬损,作权时法也。”
●陆德明释文:“荒辩,依注辩音贬。”

辩-汉语同义词反义词词典

[同]辨别
辩明
明辩
分辩

辩-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辩(辯)biàn
动辩解;辩论:分~|争~|真理愈~愈明。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biàn

1、[辨认]biàn rèn

根据特点辨别,做出判断,以便找出或认定某一对象:~笔迹。照片已模糊不清,无法~。

2、[辨别]biàn bié

根据不同事物的特点,在认识上加以区别:~真假。~方向。

3、[辨识]biàn shí

辨认;识别:~足迹。烟雨蒙蒙,远处景物~不清。

4、[分辨]fēn biàn

辨别:~是非。天下着大雨,连方向也~不清了。

5、[明辨是非]míng biàn shì fēi

把是非分清楚。

6、[辩论]biàn lùn

1.对不同的观点,双方展开争论。 2.法律上指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在人民法院的主持下,就案件事实和争议的问题,提出各方的主张及其证据,互相进行辩驳,以维护各方合法权益和主张的诉讼制度。辩论是开庭审理的必经程序。

7、[争辩]zhēng biàn

争论;辩论:据理~。

8、[辩护]biàn hù

1.针对指控提出事实、理由来申辩。 2.人民法院审理案件时,被告人和其辩护人依照法律对被指控的事实和法律的适用所作的申辩和解释。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人民法院有义务保证被告人获得辩护。可以接受委托充当辩护人的有律师,人民团体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在单位推荐的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监护人或亲友等。

9、[辩解]biàn jiě

对受人指责的某种见解或行为加以解释:事实俱在,无论怎么~也是没有用的。

10、[狡辩]jiǎo biàn

狡猾地强辩:事实胜于~。

11、[辩证]biàn zhèng

1.辨析考证:反复~。也作辨证。 2.合乎辩证法的:~关系。~的统一。

12、[答辩]dá biàn

答复别人的问难、指责、控告,为自己的论点或行为进行解释或辩护:论文~。被告在法庭上~。

13、[抗辩]kàng biàn

不接受责难,为自己辩护。

14、[申辩]shēn biàn

(对受人指责的事)申述理由,加以辩解:允许受批评的人~。

15、[辩驳]biàn bó

提出理由或根据来否定对方的意见:他的话句句在理,我无法~。

16、[雄辩]xióng biàn

1.强有力的辩论:事实胜于~。 2.有说服力:最~的莫过于事实。事实~地说明,这项改革是必要的。

17、[激辩]jī biàn

激烈的辩论。

18、[论辩]lùn biàn

辩论:~有力。针锋相对地进行~。

19、[诡辩]guǐ biàn

1.外表上、形式上好像是运用正确的推理手段,实际上违反逻辑规律,做出似是而非的推论。 2.无理狡辩:违反了交通法规,就不要再~了。

20、[分辩]fēn biàn

辩白:证据俱在,无须~。他们爱说什么就说什么,我不想~。

21、[辩别]biàn bié

分辨区别。辩,通“辨”。

22、[辩才]biàn cái

辩论的才能:在法庭上,年轻的女律师表现出出众的~。

23、[辩白]biàn bái

说明事实真相,用来消除误会或受到的指责:不必~了,大家没有责怪你的意思。也作辨白。

24、[思辩]sī biàn

见“思辨”。

25、[辩识]biàn shí

通晓。

26、[辩明]biàn míng

分辩清楚;辩论清楚:~事理。

27、[好辩]hǎo biàn

亦作“好辨”。谓喜欢与人辩论。

28、[强辩]qiǎng biàn

〈动〉把没有理的事硬说成有理。

29、[九辩]jiǔ biàn

(1)夏 乐名。《楚辞·离骚》:“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 娱以自纵。”王逸 注:“《九辩》、《九歌》,禹 乐也。言 禹 平治水土,以有天下……故九州之物,皆可辩数。”《山海经·大荒西经》:“﹝ 夏后开 ﹞上三嬪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下。”郭璞 注:“皆天帝乐名也,开 登天而窃以下用之也。”(2)《楚辞》篇名。也作《九辨》。汉 王逸《〈九辩〉序》:“宋玉 者,屈原 弟子也,閔惜其师忠而放逐,故作《九辩》以述其志。”唐 陆龟蒙《读襄阳耆旧传》诗:“《离骚》既日月,《九辩》即列宿。”后亦作为吊亡哀伤的文章之代称。宋 苏轼《元祐三年端午贴子词·太皇太后阁》之一:“愿储医国三年艾,不作沉 湘《九辩》文。”

30、[巧辩]qiǎo biàn

诡辩。

31、[声辩]shēng biàn

公开辩白;辩解:不容~。受到指责,他也不为自己~一句。

32、[辩士]biàn shì

能言善辩的人。

33、[辩难]biàn nàn

辩论,申说自己的理由,否定对方的意见。难(nàn):驳斥。

34、[辩诬]biàn wū

对诽谤或错误的指责进行辩解。

35、[辩说]biàn shuō

辩论。

36、[辩雪]biàn xuě

辩白昭雪。

37、[骋辩]chěng biàn

亦作“骋辨”。纵横辩论。《宋书·律历志下》:“天数差移,百有餘载,议者诚能驰辞骋辩,令南极非冬至,望不在衝,则此谈乃可守耳。”宋 梅尧臣《和许待制病起偶书》:“谈出古人非骋辩,诗成王化不言谗。”《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上误拔擢至此,以不才斥去宜矣。使与众人骋辨取容,安仁 不为也。”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三篇:“﹝游学之士﹞或将取合世主,起行其言,乃復力斥异家,以自所执持者为要道,骋辩腾説,著作云起矣。”

38、[材辩]cái biàn

谓杰出的辩才。

39、[丰辩]fēng biàn

谓能言善辩。

40、[敏辩]mǐn biàn

亦作“敏辨”。机敏善辩。

近义词

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