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笔顺

丿 𠃍 丿
“舌”撇画短平,“口”上宽下窄,大小适中。“辛”中横稍长,竖画正直,下竖对上点。

同音字

读音为cí的字 读音为ci的字

基础解释

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辞-中華語文大辭典

同:

辞-辞源3

【辞】13画 2064·1 cí  ㄘˊ   “辭”的異體字。見 字彙。

辞-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同:

辞-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辞²(辭、辤)cí
①告别:~行|告~|不~而别。
②动辞职:~呈|~去主任职务。
③动辞退;解雇:他被经理~了。
④躲避;推托:推~|不~辛苦。

辞-汉语大词典

辞ci
ㄘˊ
〔《广韵》似兹切,平之,邪。〕
1.诉讼的供词。
●《书·吕刑》:“上下比罪,无僭乱辞。”
●孔颖达疏:“辞,讼也。”
●《礼记·大学》:“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后汉书·袁安传》:“是时英辞所连及系者数千人,显宗怒甚,吏案之急,迫痛自诬,死者甚众。”
●唐柳宗元《断刑论下》:“使犯死者自春而穷其辞,欲死不可得。”
2.解说,辩解。
●《礼记·表记》:“仁之难成久矣,人人失其所好,故仁者之过易辞也。”
郑玄注:“辞,犹解说也。”
●《左传·僖公四年》:“君非姬氏,居不安,食不饱。我辞,姬必有罪。”
●唐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太尉曰:‘无伤也,请辞于军。’”
3.文词;言词。
●《易·系辞上》:“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
●《礼记·曲礼上》:“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
●孔颖达疏:“辞,言语也。”
●《孟子·万章上》:“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朱熹集注:“文,字也;辞,语也。”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捷悟》:“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脐臼,受辛也,于字为‘辞’。所谓‘绝妙好辞’也。”
●宋王应麟《困学纪闻·易》:“辞,非止言语;今之文,古所谓辞也。”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四部二五:“她知道这是吴兰珍的推脱之辞,大太太哪里讲得过吴兰珍那张利嘴。”
4.特指王命。
●《诗·大雅·板》:“辞之辑矣,民之洽矣。”
●郑玄笺:“辞,辞气。谓政教也。”
高亨注:“辞,指王朝政令之辞。”
●《三国志·吴志·吴主传》“多劝权迎之”裴松之注引晋虞溥《江表传》:“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
●宋曾巩《文思使张俊等迁官制》:“朕爰命六师,奉辞西伐。”
5.藉口,口实。
●《韩非子·饰邪》:“称比干、子胥之忠而见杀,则疾强谏有辞。”
●宋田况《儒林公议》卷上:“雍守延既久,以为羌真小而怯也,屡遣裨校率兵纵掠。元昊既忿,且以为辞,遂并集丑类,入寇延安。”
6.中国古代逻辑名词。指命题(判断)。
●《墨子·小取》:“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
●《荀子·正名》:“辞也者,兼异实之名以论一意也。”
7.告知,告诉。
●《周礼·夏官·太仆》:“王不视朝,则辞于三公及孤卿。”
郑玄注:“辞,谓以王不视朝之意告之。”
●《礼记·檀弓下》:“大夫吊,当事而至,则辞焉。”
郑玄注:“辞,犹告也。”
●汉袁康《越绝书·外传春申君》:“明日,辞春申君才人:‘有远道客,请归待之。’”
8.记载,记录。
●《谷梁传·定公十四年》:“天王使石尚来归脤……其辞石尚,士也。何以知其士也,天子之大夫不名。”
范宁注:“辞,犹书也。”
9.告别,辞别。
●《楚辞·九歌·少司命》:“入不言兮出不辞。”
●《吕氏春秋·士节》:“晏子见疑于齐君,出奔,过北郭骚之门而辞。”
高诱注:“辞者,别也。”
●唐李白《早发白帝城》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六·罗汉》:“今辞公去,当复来一别,即往五台不归矣。”
10.遣去,辞退。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辞八人者,而后王安之。”
杜预注:“辞,遣之。”
●《吕氏春秋·士容》:“田骈听之毕而辞之,客出,田骈送之以目。”
●巴金《利娜·第十七封信》:“我在巴黎订购的那件时髦衣服到了,真漂亮!可是我看也不多看它一眼。我把我的跳舞教师也辞掉了。”
11.推辞;辞谢。
●《书·大禹谟》:“禹拜,稽首固辞。”
●《孟子·万章下》:“为贫者,辞尊居卑,辞富居贫。”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三:“晏景初尚书请僧住院,僧辞以穷陋不可为。”
●《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叔父﹞强我成婚,我力辞不得。”
12.责备;抱怨。
●《左传·昭公九年》:“王使詹桓伯辞于晋。”
杜预注:“辞,责让之。”
●唐杜甫《大雨》诗:“敢辞茅苇漏?已喜黍豆高。”
13.道歉,请求宽恕。
●《国语·鲁语下》:“鲁大夫辞而复之。”
韦昭注:“辞,请也。”
●《国语·晋语九》:“简子如晋阳见垒,怒曰:‘必杀铎也,而后入。’大夫辞之,不可。”
●《吕氏春秋·观世》:“婴可以辞而无弃乎?”
高诱注:“辞,谢也;谢不敏,而可以弗弃也。”
14.古代的一种文体。如:《楚辞》、汉武帝《秋风辞》、晋陶潜《归去来辞》。

辞-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辞辛613異「辭」的異體字。

辞-中華大字典

1、辞釋文:辭俗字。《經典釋文》:亂辭从舌。
2、曇釋文:同辭。見《龍龕手鑑》。
3、豯釋文:莘或字。見《集韻》。
 〔按正字通云。鱗、~、竝俗字。故康熙字典作~同鱗〕。
4、辭讀音:詳茲切,音辤,支韻。釋文:
❶訟也。从舛。舛、猶理辜也。舛理也。見《說文》。《錢注》:繫傳作從舛辛。舛、猶理辜也。此理字唐本所改。辭之言治。應作治。此卽治獄字。故云訟。
 〔按段本依廣韻引、作說也。从舛辛。舛辛、猶理辠也。二徐本無此文。本書、舛。治也。一曰理也。~本訓爭訟理獄之~也。大學、無情者不得盡其~。朱駿聲曰。猶今之口供也。今經史多以~爲言詞之詞。又以~爲辤受之辤。參閱辤、詞字〕。
❷說也。《易繁辭》:修~立其誠。
 〔疏〕:~、謂文~。
❸言~也。《荀子正名》:~也者、兼異實之名。以論一意者也。
 〔注〕:~者、說事之言~。
❹解說也。《禮記表記》:故仁者之過易~也。
❺吿也。《禮記檀弓》:使人~於狐突。
❻請也。《國語魯語》:魯大夫~而復之。
❼讓也。《左昭九年傳》:~于晉。
 〔注〕:責讓之也。
❽別也。《呂覽士節》:過北郭騷之門而~。
❾所以通情也。《禮記表記》:無~不相接也。
❿書也。《穀梁定十四年傳》:其~石尙士也。
⓫謂政敎也。《詩板》:~之輯矣。
 〔箋〕:謂政敎也。
⓬異也。《孟子萬章》:所不~也。〔朱駿聲云。言法所當誅。三代同也〕。
⓭爻~也。《易繫辭》:辨吉凶者存乎~。
⓮令也。《周禮大祝》:作六~以通上下親疏遠近。一曰祠。《司農注》:祠、當爲~。謂~令也。
 〔按祠、當由籒文擙而誤〕。
⓯詩人所歌詠之~。《孟子萬章》:不以文害~。
⓰成文爲~。《荀子正名》:~合於說。
⓱~案。猶今案牘也。《後漢周䊸傳》:善爲~案條敎。

辞-中草药辞典

【读音】cí
【繁体】辭
辞<名>
(会意。本义:诉讼,打官司)
同本义[legalcase;lawsuit]
辞,讼也。――《说文》。按,分争辩讼谓之辞。
善于辞案条教。――《后汉书·周纡传》。注:“辞案犹今案牍也。”
皇帝请问下民,鳏寡有辞于苗。――《书·吕刑》
口供[oralconfession]
明清于单辞,无或私家于狱之两辞。――《书·吕刑》
无情者不得尽其辞。――《礼记·大学》
其次不辱辞令。――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辞布者。――《周礼·司市故书》。司农注:“辞布,辞讼泉物者也。”
狱辞无谋故者。――方苞《狱中杂记》
有诏即讯,辞服。――《汉书·赵君韩张两王
辞cí
①优美的语言;言词:~藻、修~。
②古典文学的一种体裁:~赋、楚~。
③古体诗的一种:《木兰~》。
④告别;告辞:~行。
⑤辞职。
⑥辞退:解雇。
⑦躲避;推托:推~、不~劳苦。
【辞呈】向上级请求辞职的呈文。
【辞赋】文体名称。汉代时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辞指楚辞,以屈原《离骚》为代表,又称骚体。赋是汉代的一种特定文体,它继承了楚辞形式上的一些特点,又较多运用散文手法,与辞已不相同。
【辞格】积极修辞的各种格式。如比喻、借代。又称修辞格。
【辞海】
①书名。陆费逵等编。1936年中华书局初版。为综合性大型词典。收单字13000多,词语77000条左右,兼有字典和词典性质,通称旧辞海。
②书名。辞海编辑委员会编。1965年出版未定稿,1979年出版三卷本,1980年出版缩印本。收单字14872个,词目91706条,内容包括成语、典故、人物、著作、历史事件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为常用的语文工具书。通称新辞海。1989年修订后再版。
【辞令】社交场合应对得体的话语:外交~、善于~。又作词令。
【辞书】字典、辞典、百科全书、专科辞典的统称。
【辞源】
①书名。陆尔奎等1908年编纂。191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为中国现代第一部综合性辞典,通称旧辞源。
②书名。1979年出版。主要作为阅读古籍用的工具书和古典文史研究工作者的参考书。全书共收单字12890个,词语84134条,收词范围一般到鸦片战争为止。内容以旧有辞书、韵书、类书为基础,吸收现代辞书特点,以语词为主,兼收百科;以常见为主,强调实用;结合书证,重在溯源。为常用的文史工具书。通称新辞源。
【辞藻】见【词藻】。

辞-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同:

辞-康熙字典


【未集下】【舌字部】 辞
★【正韻】詳兹切,音詞。俗辭字。《佩觿集》曰:辭亂从舌,其蕪累有如此者,然循用旣久,今亦不廢。【正字通】俗辭字。【佩觿集】辭、亂从舌,其蕪累有如此者。乱。(辭)〔古文〕𤔧【唐韻】似兹切【集韻】詳兹切,𠀤音詞。辭說也。【易·乾卦】修辭立其誠。【書·畢命】辭尚體要。
◎又【說文】訟辭也。【周禮·秋官·小司𡨥】以五聲聽其獄訟,一曰辭聽。【書·呂𠛬】明淸于單辭,罔不中聽獄之兩辭。【疏】單辭謂一人獨言也,兩辭謂兩人競理也。
◎又與辤同。【正韻】卻不受也。【書·大禹謨】稽首固辭。【中庸】爵祿可辭也
◎又謝也。【前漢·韓王信傳】溫顏遜辭。
◎又別去也。【楚辭·九歌】入不言兮出不辭。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近义词

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