踵
拼音
zhǒng笔顺
丨 𠃍 一 丨 一 丨 ㇀ 丿 一 丨 𠃍 一 一 丨 一 一同音字
读音为zhǒng的字 读音为zhong的字基础解释
1.脚后跟:接~而至。 2.在后面跟着;追随:~其后。 3.到:~门相告。详细解释
(形声。从足,重声。本义:追逐)
同本义
踵,追也。从足,重声。一曰往来貌。——《说文》
踵二皇之遐武。——张衡《东京赋》
踵见仲尼。——《庄子·德充符》
有司靡踵。——《史记·太史公自叙》。索隐曰:“继也。”
踵,迹也。——《后汉书·皇后纪》注
骑者,军之司候也,所以踵败军,绝粮道,击便寇也。——《六韬·均兵》
吴踵 楚,而疆场无备,邑能无亡乎?——《左传·昭公二十四年》
又如:踵呼(追随呐喊)
跟随
步兵踵军后数十万人。——《汉书·武帝纪》
又如:踵至(接踵而来);踵蹑(相继;接连)
至;亲到
远近闻知,俱踵其门观看。——《包公案》
又如:踵谢(亲自登门道谢);踵门(登门;亲到其门)
继承
迎新在此岁,惟恐踵前迹。——柳宗元《田家》
又如:踵古(沿袭古代);踵迹(犹继承);踵美(谓继承前人的功业、美德);踵袭(犹沿袭);踵续(连续不断)
脚后跟 (书面语词)。亦泛指脚
踵,足后曰跟,又谓之踵。踵,钟也。钟,聚也,体之所钟聚也。——《释名》
及前王之踵武。——《离骚》
车轮曳踵。——《礼记·曲礼》
去一以为踵围。——《考工记·輈人》。注:“后承轸者也。”
踵狭而舌广。——《诗·苍伯》笺
踵门而告文王。——《孟子》
生人与死者并踵顶而卧,无可旋避,此所以染者众也。——清· 方苞《狱中杂记》
又如:举踵(抬起脚后跟);接踵(后面的人的脚尖触到前面人的脚后跟,形容人多接连不断);踵踵(来往频繁的样子);接踵(踵趾前后相接);踵头肘见(鞋跟破裂,衣破裂而使手臂露了出来,形容贫穷者衣着破烂)
指鞋后跟 。
如:踵决(鞋跟破裂。形容贫困)
〈动〉
〈名〉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踵踵-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踵踵ㄓㄨㄥˇ ㄓㄨㄥˇzhǒng zhǒng來往頻繁的樣子。元.陳旅〈瓊芽賦〉:「彼婦子之踵踵兮,持頃筐以取盈。」
踵踵-汉语大词典踵踵往来貌。
●元陈旅《琼茸赋》:“彼妇子之踵踵兮,持顷筐以取盈。”
踵ㄓㄨㄥˇzhǒnɡ1.腳後跟。[例]接~而至|摩頂放~。2.跟隨;繼承。[例]~跡|~繼|~事增華。3.〈書〉親自到。[例]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自楚之滕,~門而告文公曰:「遠方之人,聞君行仁政,願受一廛而為氓。」(《孟子‧滕文公上》)
踵-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踵 zhǒng
① 名脚后跟。《狱中杂记》:“生人与死者并~顶而卧。” ② 动走到;踏至。《孟子·滕文公上》:“自楚之滕,~门而告文公。” ③ 动跟随。《汉书·武帝纪》:“各将五万骑,步兵~军后数十万人。” ④ 动继承;因袭。《汉书·刑法制》:“天下既定,~秦而置材官于郡国,京师有南北军之屯。”
zhǒng
①腳後跟。《獄中雜記》:“生人與死者並~頂而臥。”②走到;踏至。《孟子•滕文公上》:“自楚之滕,~門而告文公。”③跟隨。《漢書•武帝紀》:“各將五萬騎,步兵~軍後數十萬人。”④繼承;因襲。《漢書•刑法制》:“天下既定,~秦而置材官於郡國,京師有南北軍之屯。”
【踵見】接連往見。
【踵武】跟著別人的腳步走。比喻繼承前人的事業。
踵
《説文》:“踵,追也。从足,重聲。一曰往來皃。”
(一)zhǒng 《廣韻》之隴切,上腫章。東部。
(1)追,追逐。《説文·足部》:“踵,追也。”《六韜·均兵》:“騎者,軍之司候也,所以踵敗軍,絶糧道,擊便寇也。”《太平廣記》卷三百六十一引《紀聞》:“忽見空中有物,如角䭾之像。飛騎刀刺之,角䭾湧出為人,身長丈餘,而逐飛騎。飛騎走,且射之,中。怪遂少留。又來踵,飛騎又射之,乃止。”
(2)脚后跟。《玉篇·足部》:“踵,足後曰踵。”《字彙·足部》:“踵,足跟。”民国修《獻縣志·故實志》:“踵謂之後跟。”《儀禮·士相見禮》:“執玉者則唯舒武,舉前曳踵。”《爾雅·釋鳥》:“鳧鴈醜,其足蹼,其踵企。”郭璞注:“飛即伸其脚跟。”邢昺疏:“踵,脚跟也。”老舍《四世同堂·偷生》第二十五:“他的厚墩墩的脚踵打得地皮出了响声,像奔命似的他进了城。”又用脚跟走。《莊子·德充符》:“魯有兀者叔山,無趾,踵見仲尼。”陸德明《經典釋文》引崔譔云:“無趾,故踵行。”又鞋后跟。《莊子·讓王》:“捉衿而肘見,納屨而踵决。”成玄英疏:“袖破捉衿而肘見,屨敗納之而跟後决也。”鲁迅《华盖集·“碰壁”之后》:“所以待到磨墨吮笔,说什么‘履穿踵决’时,脚上也许早经是丝袜。”又基脚,物体的底部。《元史·五行志二》:“(至正)二十八年六月壬寅,彰德路天寧寺塔忽變紅色,自頂至踵,表裏透徹,如煅鐵初出于爐。”明劉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畿輔名蹟·ࡵڰuڥԖ》:“下崖之菴,曰瑞峯,一曰麻尼。崖高危立,菴逼其踵。”
(3)跟踪;跟随。唐玄應《一切經音義》卷四引《説文》曰:“踵,相迹也。”清沈濤《説文古本考》:“葢古本以‘相迹’為正解。”《左傳·昭公二十四年》:“吴踵楚,而疆場無備,邑能無亡乎?”杜預注:“躡楚踵迹。”《漢書·武帝紀》:“大將軍衛青將四將軍出定襄,將軍去病出代,各將五萬騎。步兵踵軍後數十萬人。”顔師古注:“踵,接也。猶言躡其踵。”鲁迅《坟·文化偏至论》:“故迄于海禁既开,皙人踵至之顷,中国之在天下,见夫四夷之则效上国,革面来宾者有之。”
(4)继,继承。《廣韻·腫韻》:“踵,繼也。”唐柳宗元《天對》:“殷武踵德,爰獲牛之朴。”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卷十二:“特詔繪……功臣長齡以下四十人像於紫光閣,像各有贊,踵乾隆故事也。”
(5)蹑,踩。《字彙·足部》:“踵,躡也。”《墨子·號令》:“若視,舉手相探、相指、相呼、相麾、相踵、相投、相擊、相靡以身及衣。”孫詒讓閒詁:“《説文·止部》云:‘歱,跟也。’踵即歱借字,謂以足跟相躡也。”
(6)至,到。《晏子春秋·内篇雜上二十七》:“齊有北郭騷者,結罘罔,捆蒲葦,織萉屨,以養其母,猶不足,踵門見晏子曰:‘竊説先生之義,願乞所以養母者。’”《孟子·滕文公上》:“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自楚之滕,踵門而告文公曰:‘遠方之人,聞君行仁政,願受一廛而為氓。’”趙岐注:“踵,至也。”
(7)往来貌。《説文·足部》:“踵,往來皃。”
(8)屡次。《廣韻·腫韻》:“踵,頻也。”
(9)輈后承轸处。《字彙補·足部》:“踵,車後承軫者曰踵。”按:“車”,当为“輈”。《周禮·考工記·輈人》:“五分其頸圍,去一以為踵圍。”鄭玄注:“踵,後承軫者也。”賈公彦疏:“踵,後承軫之處,似人之足跗在後名為踵,故名承軫處為踵也。”
(10)寻。《後漢書·馬融傳》:“測潛鱗,踵介旅。”李賢注:“踵,猶尋也。”
⑪趾。《廣韻·腫韻》:“踵,趾也。”
(二)zhòng 《集韻》朱用切,去用章。
〔躘踵〕见“躘”。
踵
【酉集中】【足字部】 踵
〔古文〕歱
★【唐韻】之隴切【集韻】【韻會】主勇切,𠀤音腫。【說文】追也。一曰往來之貌。【釋名】踵,鍾也。鍾,聚也。上體之所鍾聚也。【玉篇】足後。【集韻】本作𣦟。【禮·曲禮】車輪曳踵。【疏】踵,脚後也。【左傳·昭二十四年】吳踵楚。【註】躡楚踵跡。【莊子·讓王篇】納履而踵決。【淮南子·地形訓】北有跂踵民。【註】跂踵,踵不至地,以五指行。
◎又【孟子】踵門而告文公。【趙岐註】踵,至也。
◎又因也。【前漢·𠛬法志】踵秦而置材官於郡國。【註】踵,因也。
◎又接也。【前漢·霍去病傳】踵軍數十萬。【註】踵,接也。
◎又頻也。【莊子·德充符】踵見仲尼。【註】踵,頻也。
◎又繼也。【屈原·離騷】及前王之踵武。【註】踵,繼也。
★又【集韻】朱用切,音種。躘踵,不能行貌。或作偅。跂字原从足从攴作。
1、踵讀音:主勇切,音腫,腫韻。釋文:
❶追也。一曰。往來皃。見《說文》。《桂注》:一切經音義四引說文。~、相迹也。亦追也。亦曰往來之貌也。馥按相迹義今闕。徐鍇韻譜。~、迹也。本書。歱、相迹也。
❷繼也。《離騷》:及前王之~武。
❸至也。《孟子滕文公》:~門而吿文公曰。〔俗云~謝。卽此義〕。
❹因也。《漢書刑法志》:~秦而置材官於郡國。
❺頻也。《莊子德充符》:~見仲尼。
❻接也。《漢書武帝紀》:~軍後數十萬人。
❼蹈也。見《漢書司馬相如傳注》引《文穎》。
❽躡也。《左昭二十四年傳》:吳~楚。
〔注〕:躡楚~跡。
❾尋也。《後漢馬融傳》:~介族。
⓫通歱。跟也。《釋名釋形體》:足後曰跟。又謂之~。~、鍾也。鍾、聚也。體之所鍾聚也。
⓬或作贓。《素問陰陽離合論》:陰陽贓贓積。傳爲一周。
〔注〕:贓贓、言氣之往來也。
⓭或作憧。《易咸》:憧憧往來。
2、踵讀音:朱用切,音種,宋韻。釋文:躘~。不能行皃。見《集韻》。
3、㣫讀音:主勇切,音腫,腫韻。釋文:
❶相迹也。見《說文》。《段注》:後迹與前迹相繼也。
〔按朱駿聲云。與踵畧同〕。
❷古動字。見玉篇〕。
4、歱讀音:主勇切,音踵,腫韻。釋文:跟也。見《說文》。《段注》:足部曰跟。足~也。跟、~、雙聲。釋名曰。足後曰跟。或曰。跟、踵。鍾也。上體之所鍾聚也。按劉熙作踵。許踵、~、義別。
5、熨釋文:同剪。見《川篇》。
【读音】zhǒnɡ
【繁体】踵
踵<动>
(形声。从足,重声。本义:追逐)
同本义[pursue]
踵,追也。从足,重声。一曰往来貌。――《说文》
踵二皇之遐武。――张衡《东京赋》
踵见仲尼。――《庄子·德充符》
有司靡踵。――《史记·太史公自叙》。索隐曰:“继也。”
踵,迹也。――《后汉书·皇后纪》注
骑者,军之司候也,所以踵败军,绝粮道,击便寇也。――《六韬·均兵》
吴踵楚,而疆场无备,邑能无亡乎?――《左传·昭公二十四年》
又如:踵呼(追随呐喊)
跟随[followclosebehind]
步兵踵军后数十万人。――《汉书·武帝纪》
又如:踵至(接踵而来);踵蹑(相继;接连)
踵zhǒng
⒈脚后跟:接~而来。比肩继~。
⒉到,走到:~门致谢。
⒊追随,继承:~后。~事增华(继承前人的事业并加以发展)。
────────────────—
踵zhòng1.见"躘踵"。
踵足916ㄓㄨㄥˇzhǒng名①腳後跟。《字彙.足部》:「踵,足跟。」《儀禮.士相見禮》:「執玉者則唯舒武,舉前曳踵。」②鞋後跟。《莊子.讓王》:「捉衿而肘見,納屨而踵決。」動①追隨、跟隨。《左傳.昭公二十四年》:「吳踵楚,而疆場無備,邑能無亡乎?」②繼承、繼續。《楚辭.屈原.離騷》:「忽奔走以先後兮,及前王之踵武。」《文選.曹植.七啟》:「超隆平於殷周,踵羲皇而齊泰。」③登臨。《孟子.滕文公上》:「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自楚之滕,踵門而告文公曰:『遠方之人,聞君行仁政,願受一廛而為氓。』」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zhǒng
1、[踵踵]zhǒng zhǒng
往来貌。
2、[脚踵]jiǎo zhǒng
脚后根。
3、[踵跖]zhǒng zhí
喻相连接。
4、[趾踵]zhǐ zhǒng
指脚。
5、[踵武]zhǒng wǔ
指跟着前人的脚步走。比喻继续前人的事业。武:足迹。
6、[摩踵]mó zhǒng
1.见“摩顶放踵”。 2.古印度诸国的风俗礼节,朝见尊敬者时用手抚摩其脚跟,以示崇敬。
7、[踵行]zhǒng xíng
谓仿照实行。
8、[踵兵]zhǒng bīng
谓补充后继的兵力。《史记·太史公自序》:“楚 人围我 滎阳,相守三年;萧何 填抚 山西,推计踵兵,给粮食不絶,使百姓爱 汉,不乐为 楚。”
9、[踵步]zhǒng bù
跟着前人的脚步走。比喻继承仿摹前人。
10、[系踵]xì zhǒng
1.接踵。形容人多,连接不绝。 2.犹接踵。相继。 3.接踵而至。形容多。
11、[延踵]yán zhǒng
形容殷切盼望的样子。
12、[踵至]zhǒng zhì
接踵而来。
13、[踵臼]zhǒng jiù
古代传说中的山名。
14、[踵门]zhǒng mén
亲自上门。
15、[踵蹑]zhǒng niè
相继,接连。
16、[企踵]qǐ zhǒng
踮起脚跟。多形容急切仰望之状。
17、[蹑踵]niè zhǒng
犹接踵。三国 魏 阮籍《达庄论》:“乃闚鉴整飭,嚼齿先引,推年躡踵,相随俱进。”《文选·潘岳<藉田赋>》:“躡踵侧肩,掎裳连襼。”李善 注:“《説文》曰:躡,追也。躡其踵,所以为追逐也。”宋 洪迈《夷坚支志丁·仇邦俊家》:“骇为怪,奔归房。妇人躡踵亦来,纫袂对坐。”明 唐寅《与文徵明书》:“不幸多故,哀乱相寻,父母妻子,躡踵而没。”
18、[踵踪]zhǒng zōng
犹接踵。
19、[踵成]zhǒng chéng
谓继续完成某项工作或事业。
20、[踵见]zhǒng jiàn
屡次进见。
21、[踵谬]zhǒng miù
沿袭谬误。
22、[穴踵]xué zhǒng
脚印。
23、[踵军]zhǒng jūn
后续部队。
24、[躘踵]lóng zhǒng
1.行动不便貌。 2.踉跄欲跌貌。
25、[踵谢]zhǒng xiè
谓登门道谢。
26、[踵系]zhǒng xì
继续;连续。
27、[遗踵]yí zhǒng
犹遗迹。
28、[踵起]zhǒng qǐ
接踵而起;接连而起。明 曹学佺《<唐黄御史集>序》:“计 贞元 距 乾寧 凡百年有奇,御史晚成,而‘四门’早逝,杳不相及,而 璞 之所为齐名,亦后先踵起云尔。”《清史稿·礼志六》:“靖三省教匪,蜀 将竞兴;东南海寇横,闽 帅踵起。”章炳麟《文学说例》:“惟夫体废於史官,而业存於矇瞽,由是二《雅》踵起,藉歌陈政,同波异澜,遂各为派别焉。”
29、[踵美]zhǒng měi
谓继承前人的功业、美德。
30、[逝踵]shì zhǒng
犹离去。
31、[踵顶]zhǒng dǐng
“摩顶放踵”之省。谓从足跟到头顶都磨伤了,形容不畏劳苦,不顾身体。
32、[陟踵]zhì zhǒng
攀登,升登。
33、[踵兴]zhǒng xīng
相继兴起。
34、[踵袭]zhǒng xí
犹沿袭。
35、[踵继]zhǒng jì
1.犹接续。 2.过继。
36、[踮踵]diǎn zhǒng
踮起脚跟。
37、[连踵]lián zhǒng
犹接踵。《后汉书·皇后纪序》:“湮灭连踵,倾輈继路。” 梁启超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五章:“ 汉 世外戚宦官之祸,连踵继轨。”
38、[彝踵]yí zhǒng
犹言成规、成例。
39、[衔踵]xián zhǒng
犹接踵。
40、[反踵]fǎn zhǒng
1.脚跟反向。 2.犹旋踵。谓时间极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