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笔顺

丿 𠃍 丿 丿 丿 丿
左窄右宽。“予”上短下长,竖钩端正。“象”头部两撇平行,下部三撇均匀,弯钩对准上框中部。

同音字

读音为yù的字 读音为yu的字

基础解释

1.欢喜;快乐:面有不~之色。 2.安适:逸~亡身。 3.同“预1”。 4.河南的别称。

详细解释

〈名〉

  1. (形声。从象,予声。本义:大象)

  2. 同本义

    豫,象之大者。——《说文》

    豫焉若冬涉川。——《老子》。范应元注:“豫,象属。”

  3. 地名。豫州,古九州之一 。其地包括今河南省和湖北省北部

    指通豫南。——《列子·汤问》

  4. 今河南省的简称 。因古为豫州地而得名

〈形〉

  1. 假借为“娱”。快乐

    豫,乐也。——《尔雅》

    豫,悦豫也。——《易·豫卦》释文。郑注:“豫,喜豫说乐之貌也。”

    心中和悦谓之豫。——《珠丛》

    何问之不豫也?——《庄子·应帝王》

    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孟子·公孙丑下》。注:“颜色不悦也。”

    说豫娩泽。——《荀子·礼论》。注:“豫,乐也。”

    致令皇帝受惊,圣躬不豫,实属罪大恶极。——《痛史》

    又如:豫附(心悦诚服而来归附)

  2. 安乐;舒服

    或乃奢侈逸豫,务广第宅。——《汉书·成帝纪》

〈动〉

  1. 出游 ,特指皇上秋日出巡

    度秋豫以收成。——张衡《东京赋》

  2. 游乐,嬉戏

    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新五代史》

    又如:豫怠(逸乐怠惰)

  3. 参与

    豫,与“與”通。——《正韵》

    楚灵会申,亦来豫盟。——《后汉书·乐夷传》

    又如:豫政(参与政事)

  4. 同“欲”

    真像个豫逃兵火的样子。——《洪秀全演义》

〈副〉

  1. 预先,事先。通“预”

    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易·系辞下》

    又如:豫先(预先,早先);豫言(预先说尚未发生的事);豫防(事先防范);豫见(事情还未发生就预先知道);豫知(预先知晓)

  2. 乐意

    将相和则士豫附。——班固《汉书》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豫-中華語文大辭典

豫豫ㄩˋyù1.河南的別稱。[例]~劇。2.《易經》六十四卦之一。參見【六十四卦】。3.〈書〉安逸;安樂。[例]憂勞可以興國,逸~可以亡身(《新五代史‧卷三十七‧伶官傳‧序》)。4.〈書〉喜悅。[例]皇心震悼,日日不~(唐‧陳鴻〈長恨傳〉)。5.〈書〉猶豫。[例]民有疑惑貳~之心(《管子‧君臣上》)。6.〈書〉事先準備。通「預」。[例]巧者善度,知者善~(漢‧劉安《淮南子‧說山》)。7.〈書〉參與。通「與」。[例]~於軍事(《國語‧楚語上》)|及和帝即位,轉中常侍,~參帷幄(《後漢書‧卷七十八‧宦者列傳‧蔡倫》)。8.姓。

豫-辞源3

【豫】16画 1723·21.yù  ㄩˋ  羊洳切,去,御韻,喻 四。魚部。㊀象之大者。見 説文。㊁安樂,娛樂。書 太甲:“視乃厥祖,無時豫怠。”詩 小雅 白駒:“爾公爾侯,逸豫無期。”㊂巡遊。孟子 梁惠王下:“夏諺曰:吾王不遊,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晏子春秋 問下:“春省耕而補不足者謂之遊;秋省實而助不給者謂之豫。”㊃先事爲備。易 旣濟:“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荀子 大略:“先患慮患謂之豫,豫則禍不生。”㊄遲疑不決。楚辭 屈原 九章 惜誦:“壹心而不豫兮,羌不可保也。”注:“豫,猶豫也。”㊅變動。鶡冠子 泰錄:“百化隨而變,終始從而豫。”㊆欺誑。晏子春秋 問上:“公市不豫,宮室不飾。”漢 桓寬 鹽鐵論 力耕:“古者商通物而不豫,工致牢而不僞。”參見“豫賈”。㊇參與。通“與”。左傳 隱元年:“豫凶事,非禮也。”後漢書八五 東夷傳:“及 楚靈會 申,亦來豫盟。”㊈州名。今爲 河南省之ॳѧȱ。見“豫州”。㊉卦名。☳ ☷ 。坤下震上。姓。本 姬姓。戰國有 豫讓。見 漢 王符 潛夫論 志氏姓。2.xiè  ㄒㄧㄝˋ  集韻詞夜切,去,禡韻,邪。鐸部。古州學名。通“榭”。儀禮 鄉射禮:“豫則鉤楹内。”注:“今言豫者,謂州學也。…… 周禮作‘序’。凡屋無室曰謝(榭)。”

豫-古代漢語常用詞詞典_王力版

772.【豫】
一出遊。特指天子秋日出巡。孟子梁惠王下:“夏諺曰:'吾王不遊,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爲諸侯度。'”張衡東京賦:“既春遊以發生,啟諸蟄於潛戶;度秋豫以收成,觀豐年之多稌。”(稌tú:稻子。)
二安樂,舒服。周易說卦上:“有大而能謙必豫。”詩經小雅白駒:“逸豫無期。”尚書金縢:“王有疾,弗豫。”
引申爲喜悅。孟子公孫丑:“舍我其誰也?'吾何爲不豫哉?'”文心雕龍物色:“是以獻歲發春,悅豫之情暢。”
三古代九州之一。大致包括今河南,山東西部,湖北北部等地。尚書禹貢:“荊河惟豫州。”今河南省簡稱“豫”。
四通“預”。預備。禮記學記:“禁於未發之謂豫。”又中庸:“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

豫-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豫 yù
① 形安乐。《伶官传序》:“忧劳可以兴国,逸~可以亡身。” ② 形迟疑。《涉江》:“予将董道而不~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③ 副预先。《赤壁之战》:“~备走舸,系于其尾。” ④ 动通“与”,参与。《左传·隐公元年》:“~凶事,非礼也。”

豫-漢語大字典


《説文》:“豫,象之大者。賈侍中説。不害於物。从象,予聲。ࠄۯ܌古文。”
(一)yù 《廣韻》羊洳切,去御以。魚部。
(1)大象。《説文·象部》:“豫,象之大者。”段玉裁注:“此豫之本義,故其字从象也。”
(2)安乐;安逸。《爾雅·釋詁上》:“豫,樂也。”邢昺疏:“豫者,逸樂也。”又《釋詁下》:“豫、寧、綏、康、柔,安也。”邢昺疏:“皆安樂也。”唐玄應《一切經音義》卷十三引《蒼頡篇》:“豫,佚也。”《書·金縢》:“王有疾,弗豫。”孔傳:“武王有疾不恱豫。”《詩·小雅·白駒》:“爾公爾侯,逸豫無期。”毛傳:“爾公爾侯邪,何為逸樂無期以返也?”《新五代史·伶官傳序》:“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3)喜欢;快乐。《漢書·陸賈傳》:“將相和,則士豫附;士豫附,天下雖有變,則權不分。”宋朱熹《拜張魏公墓下》:“士心既豫附,國威亦張皇。”《紅樓夢》第十八回:“宸游增悦豫,仙境别紅塵。”
(4)游;巡游。《孟子·梁惠王下》“夏諺曰:吾王不遊,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遊一豫,為諸侯度”漢趙岐注:“豫亦遊也,遊亦豫也。《春秋傳》曰:‘魯季氏有嘉樹,晋范宣子豫焉。’”特指帝王秋天出巡。《晏子春秋·内篇問下》:“春省耕而補不足者謂之遊,秋省實而助不給者謂之豫。”《文選·張衡〈東京賦〉》:“既春遊以發生,啟諸蟄於潛户;度秋豫以收成,觀豐年之多稌。”李善注引薛綜曰:“秋行曰豫。”
(5)厌烦;餍足。《爾雅·釋詁下》:“豫,厭也。”《莊子·應帝王》:“去!汝鄙人也,何問之不豫也!”《楚辭·九章·惜誦》:“行婞直而不豫兮,鮌功用而不就。”王逸注:“豫,厭也。豫一作斁。言鮌行婞很勁直,恣心自用,不知厭足,故殛之羽山。”
(6)懈怠。《玉篇·象部》:“豫,怠也。”《説苑·至公》:“老君在前而不踰,少君在後而不豫。”
(7)犹豫;迟疑。《老子》第十五章:“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王弼注:“豫然若欲度若不欲度,其情不可得見之貌也。”《楚辭·九章·惜誦》:“壹心而不豫兮,羌不可保也。”王逸注:“豫,猶豫也。”
(8)预备;事先作准备。也作“預”。《廣雅·釋言》:“豫,早也。”《玉篇·象部》:“豫,逆備也。或作預。”《易·繫辭下》:“重門擊柝,以待暴客,蓋取諸豫。”韓康伯注:“取其備豫。”《荀子·大略》:“先患慮患謂之豫,豫則禍不生。”
(9)预先;事先。《廣雅·釋言》:“豫,早也。”《漢書·趙充國傳》:“宜遣使者行邊兵豫為備,敕視諸羌,毋令解仇,以發覺其謀。”《後漢書·徐稺傳》“設雞酒薄祭,哭畢而去,不告姓名”唐李賢注引謝承《後漢書》:“常於家豫炙雞一隻。”
(10)叙。《爾雅·釋言》:“豫,敍也。”郭璞注:“陳敍也。”邢昺疏:“事豫備者亦有敍也。”
⑪变动。《鶡冠子·泰録》:“百化隨而變,終始從而豫。”
⑫六十四卦之一,卦形为☀,坤下震上。《易·豫》:“象曰:雷出地奮,豫。”孔穎達疏:“雷是陽氣之聲,奮是震動之狀,雷既出地震動,萬物被陽氣而生,各皆逸豫。”
⑬地名。1.古九州之一。《書·禹貢》:“荆、河惟豫州。”孔傳:“西南至荆山,北距河水。”2.河南省的简称。因古为豫州地而得名。
⑭欺诳。《晏子春秋·内篇問上十一》:“于是令玩好不御,公市不豫。”《荀子·儒效》:“魯之粥牛馬者不豫賈,必蚤正以待之也。”王念孫雜志:“豫,猶誑也。《周官·司市》注曰‘使定物賈防誑豫’是也。豫與誑同義。”《鹽鐵論·力耕》:“古者商通物而不豫,工致牢而不偽。”
⑮通“與”。参与。清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豫部》:“豫叚借為與。”《左傳·隱公元年》:“豫凶事,非禮也。”《後漢書·宦者傳·蔡倫》:“及和帝即位,轉中常侍,豫參帷幄。”《南史·顔延之傳》:“於是延之屏居不豫人間者七載。”又干预。《後漢書·張儉傳》:“闔門懸車,不豫政事。”
⑯姓。春秋晋有豫让。《潛夫論·志氏姓》:“魏氏、令狐氏、不雨氏、葉大夫氏、伯夏氏、魏强氏、豫氏,皆畢氏,本姬姓也。”
(二)xiè 《集韻》詞夜切,去禡邪。魚部。
(1)古代乡学名。《儀禮·鄉射禮》:“豫則鉤楹内,堂則由楹外。”鄭玄注:“今言豫者,謂州學也。讀如‘成周宣謝災’之謝。《周禮》作‘序’。”
(2)同“榭”。《集韻·禡韻》:“榭,《説文》:‘臺有屋也。’凡屋無室曰榭。或作豫。”
(三)shū 《集韻》商居切,平魚書。
同“舒”。《集韻·魚韻》:“舒,《説文》:‘伸也。’《方言》:‘東齊之間凡展物謂之舒。’一曰敘也,散也。或作豫。”方成珪考正:“《方言》六‘舒’下有‘勃’字當據增。”

豫-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豫¹ yù

①欢喜;快乐:面有不~之色。
②安适:逸~亡身。

豫-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豫² yù
旧同“预¹”➊。

豫-中華大字典

1、豫讀音:羊洳切,音預,御韻。釋文:
❶象之大者。賈侍中說。不害於物。見《說文象部》。
❷卦名。坤下震上。《易象》:雷出地奮~。
❸悅也。《莊子應帝王》:何問之不~也。
❹佚也。《書太甲》:無時~怠。
❺遊也。《孟子梁惠王》:吾王不~。
❻敍也。見《爾雅釋言》。
❼厭也。見《爾雅釋詁》。
❽早也。見《廣雅釋言》。
❾樂也。見《爾雅釋詁》。
❿備也。《國語晉語》:~而後給。
⓫素也。《漢書陸賈傳》:將相和則士~附。
⓬安也。見《爾雅釋詁》。
⓭亦未定也。《後漢馬援傳》:計冘~未決。
⓮逆也。《禮記樂記》:禁於未發之謂~。
⓯同與。干也。《漢書薛宣傳》:多與郡縣事。
 〔注〕:與、讀曰~。~、干也。
⓰通與。參與也。《後漢東夷傳》:楚靈會申亦來~盟。
⓱猶~。不決也。《史記呂后紀》:計猶~未有所決。
 〔按猶、~、二獸名。猶、玃屬。~、象屬。二獸皆進退多疑。故借以喩人之臨事而不決者〕。
⓲~章。木名。《漢官儀》:~章郡樹生庭中。故以名郡。《參閱章字》。
 〔又〕:池中臺。《文選西京賦》:登~章。
⓳夏九州之一。《書禹貢》:荆河惟~州。《傳》:西南至荆山。北距河水。
 〔按周禮職方曰。河南曰~州。後人遂誤爲河南省境。皆古~州。實則限于黃河之南。荆山之北。今河南簡稱亦曰~〕。
⓴姓也。晉~讓。
2、豫讀音:詞夜切,音謝,禡韻。釋文:通榭。州學也。《儀禮鄕射禮》:~則鉤楹內。
 〔注〕:~、讀如成周宣榭之榭。今言~者。謂州學也。
3、豫讀音:商居切,音書,魚韻。釋文:伸也。見《集韻》。
4、虼釋文:古豫字。見《類篇》。
5、鏍釋文:同豫。《廣雅釋言》:劮、豫也〕。字彙補〕:引廣雅作~。
6、余讀音:羊茹切,音餘,魚韻。釋文:
❶語之舒也。見《說文八部》。
❷我也。見《爾雅釋詁》。
❸月名。《爾雅釋天》:四月爲~。〔釋文。~。餘舒二音。孫作舒。李云。~、舒也。按詩小明箋。作四月爲除〕。
❹比~。髮之飾也。《史記匈奴傳》。比~。〔蘇林云〕。今亦謂之梳。
❺接~。荇菜也。《爾雅釋草》:莕。接~。
 〔疏〕:莕菜、一名接~。詩關睢、參差荇菜是也。荇、與莕同。
❻姓也。由~之後。
❼通餘。《周禮委人》:凡其~。聚以待頒賜。
 〔注〕:~、當爲餘。
7、余讀音:詳於切,音徐,魚韻。釋文:~吾。朔方水名。見《集韻》。
 〔按~吾水。漢屬朔方郡。在今內蒙古境鄂爾多斯西界〕。
8、余讀音:同都切,音徒,虞韻。釋文:檮~。匈奴山名。見《集韻》。
 〔按史記衞靑傳云。從至檮~山。山當在沙漠以北〕。
9、余讀音:于遮切,音邪,麻韻。釋文:褒~。蜀地名。一作褒斜。《漢陽厥碑》:褒斜作褒~。《讀史方輿紀要》:褒斜道之北棧。南口曰褒。在褒城縣北十里。北口曰斜。在鳳翔府郿縣西南三十里。
 〔按褒城郿縣今俱屬陝西境〕。
10、忬讀音:羊茹切,音豫,御韻。釋文:預或字。《集韻》:預。先也。安也。或从心。通作豫。
11、忬釋文:同舒。見《字彙補》。
12、榭讀音:詞夜切,音謝,禡韻。釋文:
❶臺有屋也。見《說文新附》。
 〔按爾雅釋宮。有木者謂之~。注云。臺上起屋〕。
❷藏器之所。《漢書五行志》:~者所以藏樂器。
❸講武堂也。《左成十七年傳》:三卻將謀於~。
❹無室之廟。《公羊宣十六年傳》:廟有室曰寢。無室曰~。
❺通謝。《書泰誓》:惟宮室臺~。《釋文》:本又作謝。
13、舒讀音:商居切,音書,魚韻。釋文:
❶伸也。一曰~緩也。見《說文予部》。
 〔按段注云。經傳或假荼。或假豫。又注~緩也云。此與糸部紓音義皆同〕。
❷展也。見《廣雅釋詁》。
 〔按方言~勃。展也。東齊之間。凡展物謂之~勃〕。
❸散也。《淮南原道》:~之幎於六合。
❹啟也。《素問五常政大論》:其令條~。
❺徐也。《詩野有死麕》:~而脫脫兮。
❻慢也。《史記五帝紀》:貴而不~。《索隱》:~、猶慢也。
❼詳也。《淮南原道》:~安以定。
❽蘇也。楚通語也。見《方言》。
❾敍也。見《爾雅釋詁》。
❿緖也。見《爾雅釋詁》。
⓫惰也。《書洪範》:曰豫。
 〔疏〕:鄭王本豫作~。王肅云。~、惰也。
⓬國名。《詩閟宮》:荆~是懲。〔今安徽廬江縣西有~縣故城〕。
⓭鼎名。《左定六年傳》:文之~鼎。
⓮壽~。地名。《左襄二十三年傳》:明日將復戰。期於壽~。
 〔注〕:壽~。莒地。
⓯~遲。閒雅也。《禮記玉藻》:君子之容~遲。
⓰望~。月御也。《離騷》:前望~使先驅兮。
⓱~鴈。鵝也。《儀禮聘禮記》:出如~鴈。
⓲~鳧。鶩也。見《爾雅釋鳥》。
⓳姓也。唐~元輿。
⓴通荼。《考工記弓人》:斲目必荼。《司農注》:荼讀爲~。
14、舒釋文:同豫。《晉書地理志》:豫者~也。言稟中和之氣。性理安~也。
 〔按集韻。~或作豫。合~豫爲一〕。

豫-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豫³ Yù
名河南的别称。

豫-王力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豫 yù
❶安樂,快樂。
《詩經·小雅·白駒》:
爾公爾侯,逸~無期。(無期:無限度。)
❷出遊,特指帝王秋日出巡。
《孟子·梁惠王下》:
吾王不~,吾何以助?
張衡《東京賦》:
度秋~以收成,觀豐年之多稌(tú)。(稌:稻子。)
❸事先有了準備,預先。
《荀子·大略》:
先患慮患謂之~,~則禍不生。
《後漢書·任文公傳》:
宜令吏人~爲其備。這個意義又寫作「預」。
❹通「與」。參加。
《後漢書·東夷列傳》:
及楚靈會申,亦來~盟。(楚靈:楚靈王。申:地名。)
❺[猶豫]見423頁「猶」字。
辨預,豫。「預」本是「豫」的異體字,後來有了分别:
豫的❶❷兩義不能寫作「預」,「豫」的第三義雖然和「預」通用,但「預」逐漸替代了「豫」。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1、[犹豫]yóu yù

拿不定主意:~不定。犹犹豫豫。

2、[犹豫不决]yóu yù bù jué

犹豫:迟疑。拿不定主意。

3、[豫剧]yù jù

也叫河南梆子。戏曲剧种。梆子腔的一种。流行于河南全省及邻近各省的部分地区。由山西梆子、陕西梆子传入河南地区,同当地民歌小调结合而成。

4、[豫园]yù yuán

园名。在 上海市 南市区。建于 明 嘉靖 三十八年至 万历 五年(公元1559-1577年)。为 江 南著名园林。园内亭、台、楼、阁林立,曲廊回环,保持 明 清 建筑特色。其中 点春堂 是1853年小刀会起义时的指挥部。

5、[豫章]yù zhāng

古书上记载的一种树名。有的记载说即今之樟树。

6、[豫州]yù zhōu

1.古九州之一。《书·禹贡》:“荆 河 惟 豫州。”《周礼·夏官·职方氏》:“河 南曰 豫州。” 2.汉 以来所设置的州名。初为 汉武帝 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约当今 淮河 以北、伏牛山 以东 豫东、皖北 地。东汉 治所在 谯(今 安徽省 亳州市),三国 魏 以后屡有移徙,辖境亦伸缩不常。东晋、南朝 时治所最北在 悬瓠城(今 河南 汝南),最南在 邾城(今 湖北 黄冈 西北)。辖境最大时相当今 江苏、安徽 长江 以西,安徽省 望江县 以北的 淮河 南北地区。经常只辖有今 安徽 淮河 以南部分地区。北魏 治所在 悬瓠城。隋 大业 初因改 洛州 为 豫州(后即改 河南郡),乃先后改此为 溱州、蔡州。地处中原冲要,为 东晋、南北朝 时战争重地。

7、[逸豫]yì yù

安逸享乐:~亡身。

8、[豫顺]yù shùn

犹言安乐和顺。

9、[潜豫]qián yù

谓暗中参与。豫,通“与”。

10、[豫盟]yù méng

参与盟会。豫,通“与”。

11、[豫暇]yù xiá

犹闲暇。宋 何薳《春渚纪闻·叔夜有道之士》:“若彼中无所养,则赴市之时,神魄荒扰,呼天请命之不暇,岂能愉心和气雍容奏技,如在豫暇之时耶?”

12、[蚤豫]zǎo yù

谓提早准备。蚤,通“早”。

13、[豫数]yù shù

预定的数目。

14、[豫见]yù jiàn

1.预先估计到事物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或事先推断其结果。 2.预先显现。

15、[豫防]yù fáng

谓事先防备。

16、[鸣豫]míng yù

谓逸豫过分。

17、[豫教]yù jiào

《礼记·经解》“故礼之教化也微”唐 孔颖达 疏:“微者言礼之教人豫前事微之时,豫教化之。”后指预为教育、感化。

18、[豫卜]yù bǔ

1.谓预先占卜。 2.犹预料。

19、[豫算]yù suàn

1.犹预计。宋 叶适《高夫人墓志铭》:“豫算有无,乃具衣食。”鲁迅《准风月谈·华德焚书异同论》:“但是结果往往和英雄们的豫算不同。” 2.国家机关、团体和事业单位等事先制定年度或季度收支计划。

20、[幽豫]yōu yù

形容一个人的眼睛十分令人害怕,又带着一丝寒气。

21、[时豫]shí yù

指帝王适时的出游。《乐府诗集·郊庙歌辞六·唐五郊乐章》:“笙歌籥舞属年韶,鷺鼓鳧钟展时豫。”唐 武平一《奉和幸新丰温泉宫应制》:“我皇顺时豫,星驾动轩辕。”

22、[庞豫]páng yù

谓普遍安乐。

23、[违豫]wéi yù

帝王有病的讳称。《宋史·理宗纪一》:“﹝ 嘉定 ﹞十七年八月丙戌,寧宗 违豫,自是不视朝。”明 沉德符《野获编·宫闱·母后先祔庙》:“时 景帝 违豫,未大渐也。”清 陈康祺《燕下乡脞录》卷十三:“康熙 二十六年,值太皇太后违豫,上躬侍寝榻。”

24、[不豫]bù yù

1.不悦;不快乐。 2.旧指帝王有病。 3.不犹豫。

25、[调豫]diào yù

平和安适。

26、[豫备]yù bèi

准备,预备。

27、[豫抚]yù fǔ

犹安抚。

28、[豫议]yù yì

参与计议。《后汉书·周荣传》:“﹝ 周景 ﹞以豫议定策立 灵帝,追封 安阳乡侯。”晋 袁宏《三国名臣序赞》:“论时则民方涂炭,计能则莫出 魏武,故委面霸朝,豫议世事。”《南史·齐晋安王子懋传》:“晋安 举义兵,僕实豫议。”《清史稿·职官志二》:“康熙 二十九年,命左都御史 马齐 同理藩院尚书 阿喇尼 列议政大臣。故事,二院长官俱不豫议政,豫议自此始。”

29、[豫设]yù shè

1.预为筹划和准备。《汉书·辛庆忌传》:“夫将不豫设,则亡以应卒;士不素厉,则难使死敌。”《资治通鉴·齐和帝中兴元年》:“且 寿春 虽平,三面仍梗,镇守之宜,实须豫设。”清 王夫之《读通鉴论·孝武帝》:“兵之所尚者勇,勇非可教而能者也;所重者谋,谋非可豫设而为教者也。” 2.预先设置。鲁迅《南腔北调集·漫与》:“这囚车并非‘意图’拘禁敌人或汉奸,而是专为‘意图乘机捣乱’的‘反动分子’所豫设的宝座。”

30、[豫先]yù xiān

早先;事前。

31、[秋豫]qiū yù

《晏子春秋·问下一》:“春省耕而补不足者谓之游,秋省实而助不给者谓之豫。”后因以“秋豫”谓帝王秋季出游,视民收获之丰歉,以助其不足者。汉 崔駰《西巡颂》:“昔既春游,今乃秋豫。”汉 张衡《东京赋》:“度秋豫以收成,观丰年之多稌。”

32、[豫贾]yù jiǎ

1.虚定高价以欺骗顾客。《荀子·儒效》:“鲁 之粥牛马者不豫贾。”杨倞 注:“豫贾,定为高价也。”王念孙《读书杂志·荀子二》:“引之 曰:‘杨 説非也。豫犹誑也。’”《周官·司市》注曰:“使定物价防誑豫是也。” 2.谓对货物不预先定价。《史记·循吏列传》:“二年,市不豫贾。”司马贞 索隐:“下音价。谓临时评其贵贱,不豫定也。”

33、[底豫]dǐ yù

谓得到欢乐。

34、[干豫]gàn yù

见“干预”。

35、[説豫]shuō yù

喜悦欢乐。《荀子·礼论》:“故説豫娩泽,忧戚萃恶,是吉凶忧愉之情发於颜色者也。”汉 王充《论衡·自纪》:“为乘田委吏,无於邑之心,为司空相国,无説豫之色。”

36、[豫测]yù cè

1.谓事先推测。 2.事先的推测。

37、[豫御]yù yù

预先防御。《公羊传·庄公十八年》:“此未有伐中国者,则其言为中国追何,大其未至而豫御之也。”

38、[豫戒]yù jiè

1.谓预先有所防备。 2.事先警备。 3.事先警告、告诫。

39、[豫计]yù jì

预先估计或推测。

40、[豫告]yù gào

事先告知或通告。

近义词

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