谩
拼音
màn笔顺
丶 ㇊ 丨 𠃍 一 一 丨 𠃍 丨 丨 一 ㇇ ㇏同音字
读音为mán的字 读音为man的字基础解释
轻蔑,没有礼貌。详细解释
〈动〉
毁谤;谩骂
乡则不若,偝则谩之,是人之二必穷也。——《荀子·非相》
媠谩亡状。——《汉书·两龚传》
莫,不要
谩叹息,谩悒怏。——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又如:谩言(休说);谩道(休说,别说);谩且(休得,莫)
轻慢,对人不尊重
轻谩宰相。——《汉书·翟方进传》
故桀纣暴谩。——《汉书·董仲舒传》
长书有誖谩。——《汉书·外戚传》
又如:谩君(轻慢、失礼之君);谩书(态度轻慢的文书)
〈形〉
通“漫”。不切实,散漫
太谩,愿闻其要。——《庄子·天道》
〈动〉
(形声。从言,曼声。本义:瞒哄;欺骗)
同本义
谩,欺也。——《说文》
虔儇,慧也。秦谓之谩。——《方言一》
偝则谩之。——《荀子·非相》。注:“谩,欺毁也。”
是面谩也。——《汉书·匈奴传》
又如:谩欺(欺骗,诈骗);谩语(谎言,说谎);谩上不谩下(能欺骗上级,但不能欺骗众人);谩辞(欺诳的言辞);谩言(讲假话)
抵赖
民或祝诅上,以相约结而后相谩,吏以为大逆。——《史记·孝文本纪》
另见 màn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谩谩-汉语大词典谩谩慢慢。谩,通“慢”。
●唐皮日休《九讽系述·遇谤》:“既惄惄以憎惧兮,又谩谩而不诀。”
●元柯丹丘《荆钗记·见母》:“小人一路打听,行馆就在四牌坊。老安人把孝头梳藏了,谩谩说也未迟。”
●明王錂《寻亲记·伤生》:“员外,宋清来时,只说要打他,待小人劝,后面谩谩与他说。”
同:謾
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谩 mán
① 动欺骗。《九章·惜往日》:“或忠信而死节兮,或訑而不疑~。” ② 动诋毁。《荀子·非相》:“乡则不若,偝则~之。” màn
① 动通“慢”。怠慢;轻慢。《史记·孝武本纪》:“后世~怠,故衰秏。” ② 动通“漫”,弥漫。《庄子·天道》:“太~,愿闻其要。” ③ 副通“漫”。不要。莫。董解元《西厢记》:“~言天上有姮娥。”
谩
1 有聊且义、胡乱义、徒义、空义。
▶辛弃疾《汉宫春》词:“人生谩尔,岂食鱼必绘之鲈。”谩尔犹云聊尔。
▶又《上西平》同《观雪》:“冻吟应笑,羔儿无分谩煎茶。”羔儿,酒名,言煮酒无分且煎茶也。
▶冯延巳《蝶恋花》词:“夜夜梦魂休谩语,已知前事无情处。”谩语,犹云胡言乱语。
▶张炎《暗香》词:“忆昨,更情恶。谩认着梅花,是君还错。”言胡乱猜认也。
▶又《忆旧游》词:“溯万里天风,清声谩忆,何处鸾箫。”言胡乱思忆也。
▶又《烛影摇红》词《隔窗闻歌》:“已信仙缘较浅,谩凝思风帘倒卷。出门一笑,月落江横,数峰天远。”言胡乱凝思也。
▶又《斗婵娟》同:“便白发如今纵少,情怀不似前时好。谩伫立,东风外,愁极还醒,背花一笑。"言胡乱向风而立,又愁又笑也。此胡乱之义也。其作徒字、空字解者最多,略举如下。
▶岑参《行军》诗:“早知逢世乱,少小谩读书。悔不学弯弓,向东射狂胡。”
▶李内《述德兼陈情上哥舒大夫》诗:“卫青谩作大将军,白起真成一竖子。”
▶罗隐《仙掌》诗:“谩向上山高举手,何曾招得路行人。”
▶姜夔《玲珑四犯》同:“文章信美知何用,谩赢得天涯羁旅。”
▶张炎《绮罗香》词《咏红叶》:“谩倚新妆,不人洛阳花谱。”此皆徒字、空字之义也。其有与空字对举而互文者。
▶冯延巳《浣溪沙》同:“待月池台空逝水,荫花楼阁谩斜晖。”
▶李好古《江城子》M:“千古英雄成底事?徒感慨,谩悲凉。”其有与虚字对举而互文者。
▶《花庵中兴词选》吴子和《瑞鹤仙》同:“十步九计,空捞攘,谩儿戏。”
▶《霍光鬼谏》剧:“于家谩劬劳,为国空生受。”其有与徒字对举而互文者。
▶曹组《相思会》词:“我醒也,枉劳心,谩计较。”枉与徒同义也。见“漫”。
2 瞒也。
▶《乐府新声》上无名氏《新水令》套:“谩着外人,忙里偷闲厮温存。”
▶《气处布》剧三:“不争的信随何说谎谩天口,你道咱封王业,时当就。”
▶关汉卿《拜月亭》剧:“且着这脱分术,谩过这打家贼。”
▶三十种本《冤家债主》剧:“天生下狡佞奸猾,和我这神鬼都谩下。”
▶乂:“谩不过湛湛青天,离不过漫漫黄沙。”上I川则之谩字,皆瞒义也。见“漫”。
同:謾
谩-康熙字典谩
【酉集上】【言字部】 謾
★【唐韻】母官切【集韻】【韻會】【正韻】謨官切,𠀤音瞞。【說文】欺也。【史記·秦始皇紀】下懾伏謾,欺以取容。【晉書·𠛬法志】違忠欺上謂之謾。
◎又【廣雅】緩也。【廣韻】慢也。【前漢·兩龔傳】媠謾亡狀。
◎又欺毀也。【荀子·非相篇】鄕則不若,背則謾之。
◎又媟汙也。【前漢·孝成皇后傳】淳于長書有誖謾。
◎又汗漫也。【莊子·天道篇】繙十二經,以說老耼,中其說曰大謾,願聞其要。
★又【玉篇】莫般切【廣韻】莫還切【集韻】謨還切,𠀤音蠻。【揚子·方言】謾台,懼也。燕代之閒曰謾台
◎又虔儇,慧也,秦謂之謾。
★又【廣韻】武延切【集韻】【韻會】彌延切【正韻】莫堅切,𠀤音緜。【類篇】慧黠也。一曰欺也。【前漢·灌夫傳】謾好謝蚡。【師古註】謾,猶詭也。詐爲好言也。【集韻】或作䛲。
★又【玉篇】馬諫切【集韻】【正韻】莫晏切,𠀤音慢。【前漢·宣帝紀】務爲欺謾,以避其課。【師古註】謾,誑言也。音慢。
◎又與慢同。【周禮·秋官·禁暴氏鄭註】民之好爲侵陵。稱詐,謾,誕。此三者,亦𠛬所禁也。謾,本或作慢。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莫半切,音縵。【類篇】欺語也
◎又【增韻】且也。通作漫。 【字彙補】一作𧬒。
谩(謾)mán
书欺骗;蒙蔽。另见876页màn。
谩(I)man
ㄇㄢˊ
〔《广韵》母官切,平桓,明。〕
〔《广韵》武延切,平仙,明。〕
〔《广韵》莫半切,去换,明。〕
〔《广韵》谟晏切,去谏,明。〕
1.欺骗;蒙蔽。
●《墨子·非儒下》:“且夫繁饰礼乐以淫人,久丧伪哀以谩亲。”
毕沅校注引《说文》:“谩,欺也。”
●汉刘向《新序·杂事五》:“荆人卞和得玉璞而献之。荆厉王使玉尹相之,曰:‘石也。’王以和为谩而断其左足。”
●宋王谠《唐语林·企羡》:“揆既至,蕃长曰:‘闻唐家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揆曰:‘非也。他那个李揆争肯到此?’恐其拘留,以此谩之也。”
2.抵赖。
●《史记·孝文本纪》:“民或祝诅上以相约结而后相谩,吏以为大逆,其有他言,而吏又以为诽谤。”
●司马贞索隐引韦昭曰:“谩,相抵谰也。”
谩(II)man
ㄇㄢˋ
〔《广韵》谟晏切,去谏,明。〕
〔《广韵》母官切,平桓,明。〕
1.毁谤;谩骂。
●《荀子·非相》:“乡则不若,偝则谩之,是人之二必穷也。”
杨倞注:“谩,欺毁也。”
●宋苏轼《凤翔八观·诅楚文》诗:“吾闻古秦俗,面诈背不汗,岂惟公子邛,社鬼亦遭谩。”
2.莫,不要。
●宋周邦彦《玉烛新·梅花》词:“寿阳谩斗,终不似,照水一枝清瘦。”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三:“谩叹息,谩悒怏,谩道不想,怎不想?”
参见“谩道”。
3.通“慢”。怠慢;轻慢。
●《汉书·翟方进传》:“勋吏二千石,幸得奉使,不遵礼仪,轻谩宰相,贱易上卿。”
●《前汉书平话》卷下:“妹有一计,诏请关外十王,如至,作一大会,将咱吕女与关外十王为妻,其前妻限十日都要弃了者,如违敕令即斩,久后不敢谩于吕家弟兄。”
4.通“慢”。缓慢。参见“谩谩”。
5.通“慢”。猥亵。
●《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许皇后》:“长书有悖谩,发觉。天子使廷尉孔光持节赐废后药,自杀。”
颜师古注:“谩,媟污也。谩与慢同。”
6.通“慢”。引申指男女交合。
●唐孙棨《北里志·张住住》:“因为谩寝所,以遂平生。”
7.通“漫”。漫长;冗长。
●《庄子·天道》:“于是翻十二经以说,老聃中其说,曰:‘大谩,愿闻其要。’”成玄英疏:“大谩者,嫌其繁谩太多。”
8.通“漫”。曼延;延长。
●宋苏轼《虚飘飘》诗:“虚飘飘,花飞不到地,虹起谩成桥。”
●明练子宁《二月望日与饶隐君游玉笥山》诗:“洞天石扇杳莫测,瑶草谩长三春荑。”
9.通“漫”。徒然。
●元无名氏《渔樵记》第一摺:“我空学成七步才,谩长就六尺躯。”
●清吴伟业《宫扇》诗:“旧内谩悬长命缕,新宫徒贴辟兵符。”
参见“谩切”。
10.通“漫”。胡乱;随便。
●宋苏轼《答李康年书》:“要跋尾,谩写数字,不称妙笔。”
●宋无名氏《朝野遗纪》:“后因询其报德万一者,谩曰:‘太后不相忘,略修灵泉县朱仙观足矣’”
参见“谩语”。
11.通“漫”。聊且。
●宋辛弃疾《上西平》词:“冻吟应笑,羔儿无分谩煎茶。”
●明刘基《自天衣还城赠伯言》诗:“白眼嗣宗终嗜酒,青鞋子美谩寻僧。”
谩(謾)màn
轻慢,没有礼貌:~骂。另见874页mán。
同:謾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màn
1、[谩骂]màn mà
用轻慢、嘲笑的态度骂。
2、[过谩]guò màn
见“过瞒”。
3、[暴谩]bào màn
同“暴慢”。《汉书·董仲舒传》:“桀 紂 暴谩,谗贼并进,贤知隐伏,恶日显,国日乱。”
4、[谩誺]màn chī
谓以言相欺相诬。
5、[谩词]màn cí
犹谩辞。郭沫若《<诅楚文>考释·关于原文的年代》:“故余信文中所述必非谩词,正足以补史之缺文。”
6、[谩訑]màn dàn
1.亦作“谩他”。欺诈。 2.亦作“谩他”。谩诞;散漫。谩,通“漫”;訑,通“诞”。
7、[侮谩]wǔ màn
见“侮慢”。
8、[谩学]màn xué
徒学。谩,通“漫”。
9、[坦谩]tǎn màn
犹诞漫。荒诞虚妄。
10、[负谩]fù màn
诳骗;轻慢。
11、[谩欺]màn qī
欺诳。
12、[谩正]màn zhèng
欺骗正人。
13、[谩彧]màn yù
谓舒缓而悠长。谩,通“漫”。
14、[谩好]màn hǎo
诈为好言。
15、[谩应]màn yìng
随便地应答。
16、[谩生]màn shēng
莫生。谓竭尽全力,连死也不顾。
17、[私谩]sī màn
私自瞒骗。
18、[轻谩]qīng màn
轻慢。
19、[谩劳]màn láo
徒劳。谩,通“漫”。
20、[谩附]màn fù
姑且附上。谩,通“漫”。
21、[谩论]màn lùn
徒然论及。谩,通“漫”。
22、[诳谩]kuáng màn
欺骗蒙蔽。
23、[谩诈]màn zhà
欺骗;欺诈。
24、[谩扣]màn kòu
随意询问。谩,通“漫”。
25、[巴谩]bā màn
见“巴鏝”。
26、[诬谩]wū màn
虚妄不实。
27、[谩谀]màn yú
欺谩谄谀。
28、[坐谩]zuò màn
犯欺骗罪。《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三年,侯 不虞 坐为 定襄 都尉,匈奴 败太守,以闻非实,坐谩,国除。”司马贞 索隐:“谓上闻天子状不实,为谩,而国除。”清 吴景旭《历代诗话》辛集二:“韩持国 寄兄 子华 诗云:‘移病暂休丞相府,坐谩犹著侍臣冠。’”
29、[谩语]màn yǔ
1.说谎话。宋 邵博《闻见后录》卷二一:“光 年五六岁,弄青胡桃,女兄欲为脱其皮,不得。女兄去,一婢子以汤脱之。女兄復来,问脱胡桃皮者。光 曰:‘自脱也。’先公适见,訶之曰:‘小子何得谩语。’光 自是不敢谩语。”《明史·左良玉传》:“马士英、阮大鋮 用事,虑东林倚 良玉 为难,谩语修好,而阴忌之。” 2.谎话。郭希仁《钱君定三传》:“抵 青门,仰瞻城郭壮伟,叹曰:古人谓攻城略地,殊非易事,向嗤为谩语,今乃信之。” 3.随意相语。谩,通“漫”。南唐 冯延巳《鹊踏枝》词之四:“夜夜梦魂休谩语。已知前事无寻处。”清 周亮工《书影》卷十:“其身危,则显言不可而曲言之;其思苦,则庄语不可而谩语之。” 4.轻慢不逊的话。谩,通“慢”。《明史·流贼传·李自成》:“杨嗣昌 督师 夷陵,檄令降,自成 出谩语。”
30、[谩神]màn shén
谓欺骗神灵。郭沫若《<诅楚文>考释·关于原文的年代》:“文中所述史事多为旧事所无,尤其诅咒 楚王 之语,因而前人多以为 秦 人诡诈,竟至谩神。”
31、[诞谩]dàn màn
1.欺诈。《史记·龟策列传》:“人或忠信而不如诞谩,或丑恶而宜大官,或美好佳丽而为众人患。” 2.荒诞虚妄。宋 王安石《推命对》:“而屑屑焉甘意於诞谩虚怪之説,不已溺哉!”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六篇:“其文笔颇靡丽,而事皆诞谩无实。” 3.放诞傲慢。《淮南子·脩务训》:“彼并身而立节,我诞谩而悠忽。”高诱 注:“诞谩,倨傲。”《续资治通鉴·宋哲宗绍圣元年》:“帝曰:‘史官敢如此诞谩不恭,须各与安置。’”清 薛福成《澄吏治》:“皆仰鼻息而食,把持诞谩,玩其官於股掌之上。”
32、[谩辞]màn cí
欺诳的言辞。
33、[谩与]màn yǔ
随便对付。谩,通“漫”。
34、[谩諕]màn háo
欺诳。
35、[谩视]màn shì
谓随随便便地看。谩,通“漫”。
36、[谩书]màn shū
指态度轻慢的文书。谩,通“慢”。
37、[谩说]màn shuō
犹休说。
38、[谩切]màn qiē
徒然殷切。谩,通“漫”。
39、[谩诞]màn dàn
浮夸虚妄。《韩诗外传》卷九:“谩诞者,趋祸之路也。”《周礼·秋官·禁暴氏》“禁暴氏掌禁庶民之乱暴力正者”汉 郑玄 注:“民之好为侵陵、称诈、谩诞,此三者亦刑所禁也。”贾公彦 疏:“谩诞,谓浮谩虚诞也。”汉 焦赣《易林·遯之中孚》:“市空无虎,谩诞妄语。”
40、[誖谩]bèi màn
狂悖轻慢。
mán
1、[谩天口]mán tiān kǒu
说谎的嘴。
2、[谮下谩上]zèn xià mán shàng
谗毁下级,欺谩上级。
3、[昧地谩天]mèi dì mán tiān
比喻昧着良心隐瞒真实情况,用谎言欺骗他人。亦作“昧地瞒天”。
4、[谩天昧地]mán tiān mèi dì
指无限制地隐瞒一切真实情况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