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
拼音
zhū笔顺
丶 ㇊ 一 丨 一 丿 丨 𠃍 一 一“讠”横折提的竖段对上点,长短适中。“者”横画平行,中横要长,撇画从竖与下横交叉处穿过,斜而舒展,“日”大小、位置合理。
同音字
读音为zhū的字 读音为zhu的字基础解释
1.众;许多:~位。~君。~侯。~子百家。 2.姓。 3.“之于(於)”或“之乎”的合音:付~实施(=之于)。数易其稿,而后公~社会(=之于)。有~(=之乎)?详细解释
(形声。从言,者声。本义:辩,问辩) 同本义
诸,辩也。——《说文》。按,者亦意辩词也。
诸诸便便,辩也。——《尔雅》
穷研细诸问,岂得信虚辞!——《敦煌变文集·燕子赋》
又如:诸问(问辩)
众;各
诸郡县苦秦吏。——《史记·陈涉世家》
西和诸戎。——《三国志·诸葛亮传》
诸道桥梁。——《资治通鉴·唐纪》
又
诸将皆失色。
诸越则桃李冬实。(诸越,即“百越”,指两广地区。)——宋· 沈括《梦溪笔谈》
诸峰之顶,亦低于山顶之地面。——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仆必能从诸君子之后。(诸君子,指谭嗣同等)——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率诸少年。——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又如:诸余(诸般;种种);编辑部诸先生;诸恶(各种恶行);诸种(各种;各个种族);诸众(众多);诸相(佛教指一切事物外观的形态)
代人,代事,代物,相当于“之”
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
与诸乎?——《左传·僖公十三年》
诸人不知,瞒不得你。——《西厢记》
又如:诸处(别处);诸人(别人);诸方(别的地方)
作定语,相当于“其”
无效齐庆封弑其君而弱其孤,以盟诸大夫!——《史记·楚世家》
表示语气,相当于“啊”
日居月诸,照临下土。——《诗·邶风·日月》
干果
桃诸,藏桃也。诸,储也。藏以为储,待给冬月用之也。——《释名》
古地名 。春秋时鲁邑,在今山东省诸城县西南
城诸及 防。——《春秋》
姓。
如:诸葛(复姓)
“之于”的合音
君子求诸己。——《论语·卫灵公》
投诸渤海之尾。——《列子·汤问》
穆公访诸 蹇叔。——《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谋诸漆工,作断纹焉。(诸:之于。)——明· 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又
谋诸篆工。
又
匣而埋诸土。
又
献诸朝。
献诸抚军。——《聊斋志异·促织》
归而形诸梦。——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之乎”的合音
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
王尝语 庄子以好乐,有诸?——《孟子·梁惠王上》
子闻诸?——《左传》
相当于“于”
宋人资章甫适诸 越。——《庄子·逍遥游》
〈动〉
〈形〉
〈代〉
〈助〉
〈名〉
〈介〉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诸-中華語文大辭典同:諸
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诸 zhū
① 形众;各个。《陈涉世家》:“~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 ②兼词,用于句中,相当于“之于”。《兰亭集序》:“或取~怀抱,晤言一室之内。” ③兼词,用于句末,相当于“之乎”。《齐桓晋文之事》:“不识有~?” ④ 代相当于“之”。《孟子·公孙丑》:“王如改~,则心反予。”
诸别、他(他人、他乡之“他”),用法略同指示代词,专用于远指。
▶白居易《樱桃花下有感而作》诗:“风光饶此树,歌舞胜诸家。”诗前有小序云:“美周宾客南池者。”可见“诸家”为周宾客以外的别家。
▶又《缚戎人》诗:“其中一虏语诸虏,尔苦非多我苦多。”“诸虏”亦指与“一虏”相对之他虏。
▶元稹《春生》诗:“陇迥羌声怨,江遥客思融。年年最相恼,缘未有诸丛。”
▶刘禹锡《浑侍中宅牡丹》诗:“径尺千余朵,人间有此花。今朝见颜色,更不向诸家。”
▶薛能《舞者》诗:“绿毛钗动小相思,一唱南轩日午时。慢韧轻裾行欲近,待调诸曲起来迟。”
▶杨牢《奉酬于中丞登越王楼见寄之什》诗:“事少胜诸郡,江回见几重。”
▶李中《莺》诗:“羽毛特异诸禽,山谷堪听好音。”
▶杨万里《过杨村》诗:“石桥两畔好人烟,匹似诸村别一川。”
▶《八义记》剧八:“鼓吹不如击刮响,诸花怎比稻花香。”以上并指在同类事物中与某一物相对的他物,犹云他丛、他曲、他郡等等。
▶《西厢》五之四:“小生为小姐受过的苦,诸人不知,瞒不得你。”
▶《西游记》剧十一:“(沙拿行者咬科)(行者云)诸人怕你吃,恁爷不怕你吃。”二例则指除红娘及孙行者自己以外的人,义同“他人”。
诸
诸“諸”的简化字。
诸¹(諸)zhū
①众;许多:~位|~君|~侯|~子百家。
②(Zhū)名姓。
【读音】zhū
【繁体】諸
诸<动>
(形声。从言,者声。本义:辩,问辩)同本义[argue;dispute;debate]
诸,辩也。――《说文》。按,者亦意辩词也。
诸诸便便,辩也。――《尔雅》
穷研细诸问,岂得信虚辞!――《敦煌变文集·燕子赋》
又如:诸问(问辩)
诸<形>
众;各[all;various]
诸郡县苦秦吏。――《史记·陈涉世家》
西和诸戎。――《三国志·诸葛亮传》
诸道桥梁。――《资治通鉴·唐纪》
又
诸将皆失色。
诸越则桃李冬实。(诸越,即“百越”,指两广地区。)――宋·沈括《梦溪笔谈》
诸峰之顶,亦低于山顶之地面。――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仆必能从
诸zhū
⒈各,众,许多:~军。~位。~君。~子百家。
⒉义同文言中的"之于"("之"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她、它"):投~渤海。公~于世。付~实施。
⒊义同文言中的"之乎"("乎"疑问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有~?闻~(听说过这件事吗)?
────────────────—
诸chú1.蟾蜍。
诸
【酉集上】【言字部】 諸
〔古文〕𢒕
★【唐韻】【廣韻】章魚切【集韻】【類篇】【韻會】【正韻】專於切,𠀤渚平聲。【說文】辯也。【徐曰】別異之辭。【爾雅·釋訓】諸諸,便便,辯也。【註】皆言辭辯給也。
◎又【玉篇】非一也。皆言也。【正韻】凡衆也。【書·舜典】歷試諸艱。【詩·邶風】孌彼諸姬。【史記·賈誼傳】紛亂諸事。
◎又【廣雅】之也,於也。【穀梁傳·莊二十四年】迎者行見諸,舍見諸。【註】諸,之也。【禮·射義】射求正諸己。【註】諸,猶於也。
◎又【韻會】語助辭。【詩·邶風】日居月諸。【疏】居,諸,語助也。【公羊傳·桓六年】其諸以病桓與。【註】其諸,辭也。
◎又【韻會】有諸,疑辭。【孟子】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諸。
◎又于諸,寘也。【公羊傳·哀六年】𨻰乞使人迎陽生,于諸其家。【註】齊人語也。
◎又諸侯,國君也。【易·比卦】先王以建萬國,親諸侯。
◎又官名。【周禮·夏官】諸子。【註】主公卿大夫士之子者。或曰庶子。
◎又神名。【淮南子·地形訓】諸稽攝提條風之所生也
◎又諸比,凉風之所生也。【註】皆天神名。
◎又因諸,齊獄名。【公羊傳·昭二十一年】宋南里者何若。曰:因諸者然。【註】因諸者,齊故𠛬人之地。
◎又諸于,衣名。【前漢·元后傳】政君獨衣絳緣諸于。【師古註】諸于,大掖衣,卽袿衣之類也
◎又偏諸,衣緣也。【賈誼傳】爲之繡衣絲履偏諸緣。【師古註】若今織成,以爲要襻及褾領者。
◎又【韻會】方諸,鑑名。以取明水於月。
◎又【釋名】諸,儲也。藏以爲儲,待給冬月用之也。【禮·內則】桃諸、梅諸。【疏】王肅云:諸,菹也。謂桃菹、梅菹,卽今之藏桃、藏梅也
◎又【周禮·天官·六飮疏】紀莒之閒名諸爲濫。
◎又草木名。【爾雅·釋木】諸慮,山櫐。【註】今江東呼櫐爲藤,似葛而麤大。【嵆含·南方草木狀】諸蔗一曰甘蔗,交阯所生者。
◎又獸名。【山海經】單張山有獸,狀如豹,長尾,人首牛耳一目,名曰諸犍
◎又敖岸山有獸,狀如白鹿,四角,名曰夫諸。
◎又蟲名。【爾雅·釋魚】蟾諸。【註】似蝦蟆,居陸地,淮南謂之去蚥。一作詹諸,互詳詹字註。
◎又山水名。【山海經】諸餘之山,諸餘之水出焉。
◎又邑名。【春秋·莊二十九年】城諸及防。【註】諸、防,皆魯邑。【前漢·地理志】琅琊郡有諸縣。【註】春秋城諸及鄆者。
◎又澤名。【爾雅·釋地】宋有孟諸。【疏】一曰望諸。一曰孟豬。互詳豕部豬字註。
◎又姓。【說苑】越大夫諸發。【唐書】兵部侍郞諸道
◎又複姓。【漢書】有諸葛豐。【三國志】有諸葛亮。
★又【廣韻】正奢切【集韻】之奢切,𠀤音遮。亦姓也。【風俗通】漢有洛陽令諸於。【何氏姓苑】吳人
◎又【南唐書·妖賊傳】諸祐,蘄州獨木人。【註】諸音查。【正字通】六麻有諸姓,音查。按本作𧨿,譌作諸。𧨿,本詐上聲,音查,非。餘詳𧨿字註。
★又【字彙】常如切,音稌。詹諸,蝦蟆也。【六書正譌】別作蟾蜍,非。考證:〔【賈誼·治安策】繡衣絲履偏諸緣。〕 謹照原書治安策改傳字。繡字上照原文增爲之二字。〔【爾雅·釋魚】蟾諸。【註】似蝦蟆,居陸地,淮南謂之去蚊。〕 謹照原文去蚊改去蚥。
同:諸
诸-汉语大词典诸(I)zhū
ㄓㄨ
〔《广韵》章鱼切,平鱼,章。〕
1.辩,问辩。
●《说文·言部》:“诸,辩也。”
张舜徽约注:“《尔雅·释训》:‘诸诸,辩也。’此即许书所本。”
参见“诸问”。
2.别事词。相当于“者”。
●《礼记·郊特牲》:“不知神之所在,于彼乎?于此乎,或诸远人乎?”
●《左传·僖公九年》:“公疾,召之,曰:‘以是藐诸孤,辱在大夫,其若之何?’”
●王引之《经义述闻·春秋左传上》:“今案:诸即者字也,者与诸古字通。《郊特牲》曰:‘不知神之所在,于彼乎?于此乎?或诸远人乎?’或诸即或者。”
3.众;各个。
●《诗·小雅·沔水》:“嗟我兄弟,邦人诸友,莫肯念乱,谁无父母!”
●《礼记·祭统》:“夫义者所以济志也,诸德之发也。”
●孔颖达疏:“诸,众也。”
●唐韩愈《司徒兼侍中中书令赠太尉许国公神道碑铭》:“诸老将皆自以为不及。”
●许地山《空山灵雨·愿》:“我愿你作无边宝华盖,能普荫一切诸有情。”
4.凡是。
●《管子·轻重丁》:“诸从天子封于太山,禅于梁父者,必抱菁茅一束以为禅籍。”
●马非百新诠引许维遹曰:“诸,犹凡也。”
●汉王符《潜夫论·断讼》:“诸一女许数家,虽生十子,更百赦,勿令得蒙一还私家,则此奸绝矣。”
●《明史·太祖纪二》:“诸遭乱为人奴隶者复为民。”
5.别的;其他。
●唐元稹《生春》诗:“年年最相恼,缘未有诸丛。”
●宋杨万里《过杨村》诗:“石桥两畔好人烟,匹似诸村别一川。”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田七郎》:“我诸无恐怖,徒以有老母在。”
6.犹庶。亲属的旁支。
●《周礼·天官·宫正》:“国有故则令宿”郑玄注“王之庶子职”唐贾公彦疏:“文云庶子者,诸、庶一也。于诸侯即为庶子,于天子则为诸子。”
参见“诸母”。
7.代词。相当于“之”。用作宾语。
●《左传·文公元年》:“能事诸乎?”
杜预注:“问能事职不。”
杨伯峻注:“‘诸’作‘之’字用。”
●宋蔡绦《铁围山丛谈》卷六:“吾在万里外,独尝闻诸,然又不得一识也。”
●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引子》:“他的事迹虽好,却一直未能见诸于报章。”
8.代词。相当于“其”。用作定语。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王道》:“进善诛恶,绝诸本而已矣。”
9.介词。相当于“于”。
●《礼记·祭义》:“孝弟发诸朝廷,行乎道路。”
●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殷俗尚鬼,犹不闻以怪诞不经之事被诸声乐,奏于庙堂。”
10.语助词。表感叹。
●《诗·邶风·日月》:“日居月诸,照临下土。”
●毛传:“日乎月乎,照临之也。”
11.语助词。用于句中。
●《论语·学而》:“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公羊传·哀公六年》:“陈乞使人迎阳生于诸其家。”
●清恽敬《小河马氏谱序》:“其诸皆冒马氏欤?”
12.代词“之”和介词“于”的合音。
●《礼记·檀弓上》:“兄弟,吾哭诸庙。”
●宋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下:“乃稽诸版籍,通校大数八年之赋,举空名以敛之。”
●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戛剑生杂记》:“皆所身历,非托诸空言也。”
13.代词“之”和疑问语气词“乎”的合音。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将建诸?君其礼焉!”
●唐张鷟《游仙窟》:“岂敢在外谈说,妄事加诸?”
●清吴骞《扶风传信录》:“仲仙谓素娥曰:‘我有情而来,彼不以情见待,盍去诸?’”
14.干果。
15.通“都”。参见“诸头”、“诸边”。
16.古邑名。
●春秋鲁地。在今山东省诸城县西南。
●《春秋·庄公二十九年》:“城诸及防。”
杨伯峻注:“诸防皆鲁邑。据《山东通志》,诸故城在今山东省诸城县西南三十里,石屋山东北,潍河南。”
17.姓。
●《广韵》又正奢切,职余切。
●汉代有诸于。见洪迈《容斋五笔》引汉应劭《风俗通》。
诸(II)chu
ㄔㄨˊ
〔《字汇》常如切〕
蟾蜍。
●《淮南子·说林训》:“月照天下,蚀于詹诸。”
高诱注:“詹诸,月中虾蟆,食月,故曰食于詹诸。”
●《字汇·言部》:“诸,詹诸,虾蟆也。《六书正讹》别作蟾蜍,非。”
诸²(諸)zhū
书“之于”或“之乎”的合音:付~实施(=之于)|数易其稿,而后公~社会(=之于)|有~(=之乎)?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zhū
1、[诸位]zhū wèi
人称代词。对所指的若干人的尊称:~同志。~有何意见,请尽量发表。
2、[诸多]zhū duō
许多;好些个(用于抽象事物):~不便。~妨碍。
3、[诸子百家]zhū zǐ bǎi jiā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派别的总称。诸子指孔子(孔丘)、老子(老聃)、墨子(墨翟)、荀子(荀况)等。百家指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阴阳家等。
4、[付诸实施]fù zhū shí shī
暂未释义
5、[诸子]zhū zǐ
先秦时期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或他们的著作。
6、[诸侯]zhū hóu
中国商周和汉初时期,由帝王分封并受帝王统辖的列国国君。
7、[诸如]zhū rú
举例用语,放在所举的例子前面,表示不止一个例子:他非常关心群众,做了不少好事,~访问职工家属,去医院看病人,等等。
8、[诸葛]zhū gě
姓。
9、[付诸]fù zhū
使改变形状或性质。
10、[诉诸]sù zhū
按某种方式办理。
11、[诸事]zhū shì
对个人产生影响的事物的总和。
12、[诸神]zhū shén
众神灵。
13、[诸国]zhū guó
早在夏代,今山东省诸城市境内就建立了氏族方国,初为姒姓国,到春秋时改为彭姓统治,成为诸国。诸国也指各国。
14、[诸般]zhū bān
各种;许多种。
15、[诸生]zhū shēng
明代称考取秀才入学的生员为诸生。
16、[诸公]zhū gōng
1.众公卿。《公羊传·隐公五年》:“天子八佾,诸公六,诸侯四。诸公者何?诸侯者何?天子三公称公,王者之后称公,其餘大国称侯。”汉 班固《白虎通·礼乐》:“诸公六六为行,诸侯四四为行。” 2.诸多年老长者。《史记·田叔列传》:“叔 为人刻廉自喜,喜游诸公。”张守节 正义:“诸公谓丈人行也。” 3.泛称各位人士。唐 杜甫《醉时歌》:“诸公衮衮登臺省,广文先生官独冷。”元 贡师泰《送江西傅与砺赴广州教授》诗:“买得 吴 船便欲东,更骑羸马别诸公。”《儒林外史》第十七回:“三位先生,小弟有个疑难在此,诸公大家参一参。”
17、[专诸]zhuān zhū
春秋 时刺客。吴国 堂邑(今 江苏省 六合县)人。伍子胥 知 吴 公子 光 欲杀 吴王僚 以自立,乃荐 专诸 于 光。吴王僚 十二年,光 伏甲士而具酒请王 僚,使 专诸 置匕首鱼腹中,乘进献时刺 僚。僚 立死,左右亦杀 专诸。公子光 出其伏甲尽灭王 僚 之徒,遂自立为王,是为 阖闾。事见《左传·昭公二十七年》、《史记·吴太伯世家》及《刺客列传》。专诸,《左传》作“鱄设诸”,或作“剸诸”、“鱄诸”。
18、[诸夏]zhū xià
1.周 代分封的中原各个诸侯国。泛指中原地区。《左传·闵公元年》:“诸夏亲暱,不可弃也。”汉 董仲舒《春秋繁露·观德》:“灭国十五有餘,独先诸夏,鲁 晋 俱诸夏也。” 2.指 中国。明 王鏊《震泽长语·音韵》:“瞿曇 之书,能入诸夏,而 宣尼 之书,不能至 跋提河 者,以声音之道障阂耳。”郭沫若《归去来·由日本回来了》:“欣将残骨埋诸夏,哭吐精诚赋此诗。”
19、[诸宗]zhū zōng
1.众宗族。 2.佛教语。指佛教各宗派。
20、[诸僚]zhū liáo
1.同僚。 2.古代少数民族名。分布于岭南一带和海中岛屿上。
21、[诸于]zhū yú
1.亦作“诸衧”。古时妇人穿的宽大上衣。 2.泛指妇人装束。
22、[诸姬]zhū jī
1.指同是 姬 姓的女子。《诗·邶风·泉水》:“孌彼诸 姬,聊与之谋。”毛 传:“诸 姬,同姓之女。” 2.众 姬 姓之国。《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汉 阳诸 姬,楚 实尽之。”杜预 注:“姬 姓之国在 汉 北者,楚 尽灭之。”《国语·郑语》:“若 周 衰,诸 姬 其孰兴?”三国 魏 曹冏《六代论》:“暨乎 战国,诸 姬 微矣。” 3.众女伎。清 张岱《陶庵梦忆·朱云崃女戏》:“得一讚语,輒走戏房,与诸姬道之,佹出佹入,颇极劳顿。”清 捧花生《画舫馀谭》卷一:“招朋好八九人,集 藿甘园,观诸姬奏伎。”
23、[礛诸]jiān zhū
见"礛?"。
24、[诸逐]zhū zhú
见“诸逑”。
25、[诸尘]zhū chén
佛教语。指色、声、香、味、触五尘。
26、[桃诸]táo zhū
亦作“桃菹”。经过淹渍晾晒,供冬天食用的桃实。
27、[诸彦]zhū yàn
众贤才。南朝 宋 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八首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今昆弟友朋,二三诸彦,共尽之矣。”唐 杜甫《积草岭》诗:“卜居尚百里,休驾投诸彦。”宋 王安石《次杨乐道韵·后殿朝次偶题》:“忽随诸彦登龙尾,尚忆当年应鵠头。”
28、[夫诸]fū zhū
传说中的兽名。
29、[诸要]zhū yào
各要冲之地。《资治通鉴·梁武帝普通五年》:“不若选练精兵守 恒州 诸要,更为后图。”胡三省 注:“诸要,谓要衝之地。”
30、[诸方]zhū fāng
1.各地方。 2.犹诸道。 3.别的方位;别的地方。
31、[孟诸]mèng zhū
亦作“孟猪”。亦作“孟瀦”。古泽薮名。在今 河南 商丘 东北、虞城 西北。《书·禹贡》:“导 菏泽,被 孟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余赐女孟诸之麋。”杜预 注:“孟诸,宋 泽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浮 渤澥,游 孟诸。”张守节 正义:“《周礼·职方氏》:‘青州 藪曰 望诸。’郑玄 云:‘望诸,孟瀦 也。’”唐 高适《封丘县》诗:“我本渔樵 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宋 苏轼《去杭十五年复游西湖用欧阳察判韵》:“谁怜寂寞 高常侍,老去狂歌忆 孟诸。”清 劳伯言《书愤》诗之二:“石填沧海殊 精卫,敌纵邻封作 孟猪。”
32、[诸凡]zhū fán
所有;一切。
33、[诸色]zhū sè
各色,各种(事或物)。唐 段成式《酉阳杂俎·语资》:“薛平 司徒尝送太僕卿 周皓,上诸色人吏中,末有一老人,八十餘,著緋。”《水浒传》第五五回:“且説 凌振 把应用的烟火药料,就将做下的诸色火砲,并一应的砲石砲架,装载上车。”《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既而户部请自 绍兴 十一年至十七年,诸色拖欠钱物,除形势及公吏、卿司与上上有力之家未纳数外,并与放免。从之。”
34、[诸家]zhū jiā
1.各个人家。《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初,诸家子弟恐惧,皆亡逃自匿,曰‘伯升 杀我’。” 2.各个学派,亦指研究某一方面学问的各个专家。《周礼·地官·大司徒》“诸公之地封疆方五百里”唐 贾公彦 疏:“司农 据此经,公五百里,侯四百里,与《鲁颂》、《论语》合,亦是破诸家之意。”朱东润《杜甫叙论》第四章:“这首诗诸家认为是 乾元 二年(七五八)春后作的。” 3.别的人家。唐 刘禹锡《浑侍中宅牡丹》诗:“今朝见颜色,更不向诸家。”唐 白居易《樱桃花下有感而作》诗:“风光饶此树,歌舞胜诸家。”
35、[厱诸]lán zhū
磨玉的青石。
36、[诸品]zhū pǐn
各种,多种。
37、[诸宜]zhū yí
各项事宜。
38、[加诸]jiā zhū
1.凌驾于。 2.诬谤;乱说。
39、[诸毛]zhū máo
1.笔的别名。 2.指毛发。
40、[诸主]zhū zhǔ
众神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