诡
拼音
guǐ笔顺
丶 ㇊ 丿 ㇇ 一 丿 𠃌 乚左窄右宽。“讠”点与横折提距离适中,竖段端正,对上点。“危”头部宜小,横稍短,横折钩宜小,竖弯钩圆转自然,钩底宜平,钩向上。
同音字
读音为guǐ的字 读音为gui的字基础解释
1.欺诈;奸猾:~诈。~计。 2.奇异:~形。~观。~异。详细解释
(形声。从言,危声。本义:责成,要求)
同本义
诡,责也。——《说文》
自诡灭贼。——《汉书·赵充国传》
今臣得出守郡,自诡效功,恐未效而死。——《汉书·京房传》
又如:诡求(要求,责求);诡驳(责难驳斥);诡责(责备;责问);诡令(责令)
违反,自相矛盾
诡,违也。——《西京赋》注引《说文》
容服有仪谓之仪,反仪为诡。——《贾子道术》
诡自然之性。——《淮南子·主术》
古今诡趣。——《淮南子·辩亡论》
言行相诡,不祥莫大焉。——《吕氏春秋·淫辞》
又如:诡故(违反本心);诡局(同诡句、诡论。哲学名词。加以肯定或否定都会获致相反结果的局面、论点或述句)
隐蔽;隐藏
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怪异,奇异
其名为吊诡。——《庄了·齐物论》
诡文回波。——《淮南子·本经》。注:“奇异也。”
殊形诡制,每各异观。——汉· 班固《西都赋》
神仙诡诞之说,谓颜太师以兵解, 文少保亦以悟 大光明法蝉脱,实未尝死。—— 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又如:诡形(奇异的形状);诡特(奇特怪异);诡喻(奇诡的比喻);诡说(虚妄怪诞的言论)
欺诈;假冒
持诡辩以中伤人。——《汉书·石显传》
求利之诡缓。——《荀子·正论》。注:“诈也。”
汉求武等,匈奴诡言 武死。——《汉书·苏武传》
又如:诡对(以虚伪、欺诈的言辞对答);诡遇(打猎时不按礼法规定而横射禽兽);诡弊(欺骗蒙蔽);诡得(用不正当的手段取得)
〈动〉
〈形〉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诡-中華語文大辭典同:詭
诡-漢語大字典诡
诡“詭”的简化字。
诡(詭)ɡuǐ
①欺诈;奸猾:~诈|~计。
②书奇异:~形|~观|~异。
同:詭
诡-中草药辞典【读音】ɡuǐ
【繁体】詭
诡<动>
(形声。从言,危声。本义:责成,要求)
同本义[instructapersonoranorganizationtofulfilanassignedtask]
诡,责也。――《说文》
自诡灭贼。――《汉书·赵充国传》
今臣得出守郡,自诡效功,恐未效而死。――《汉书·京房传》
又如:诡求(要求,责求);诡驳(责难驳斥);诡责(责备;责问);诡令(责令)
违反,自相矛盾[contradict]
诡,违也。――《西京赋》注引《说文》
容服有仪谓之仪,反仪为诡。――《贾子道术》
诡自然之性。――《淮南子·主术》
古今诡趣。――《淮南子·辩亡论》
言行相诡,不祥莫大焉。――《吕氏春秋
诡guǐ
⒈欺诈,奸滑:~计。~辩。
⒉奇异,怪异,出乎平常:~谲。~殊。~秘。~异。
⒊违反,违背:~于常理。言行相~。
诡 guǐ
① 动要求;责成。《汉书·京房传》:“今臣得出守郡,自~效力,恐未效而死。” ② 形欺诈;狡诈。《屈原列传》:“而设~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③ 形奇怪;异常。《新唐书·吐蕃传》:“上宝器数百具,制治~殊。” ④ 动违背;不符。《吕氏春秋·淫辞》:“言行相~,不祥莫大焉。” ⑤ 动隐蔽。《后序》:“不得已,变姓名,~踪迹。”
同:詭
诡-汉语大词典诡gu?
ㄍㄨㄟˇ
〔《广韵》过委切,上纸,见。〕
1.责成;要求。
●《管子·问》:“人有余兵,诡陈之行,以慎国常。”
●郭沫若等集校引章炳麟曰:“此言人有余兵则责其陈之于行伍。”
●《汉书·陈汤传》:“万年自诡三年可成,后卒不就,群臣多言其不便者。”
●《后汉书·循吏传·孟尝》:“先时宰守并多贪秽,诡人采求,不知纪极,珠遂渐徙于交址郡界。”
李贤注:“诡,责也。”
2.罪责。
●《荀子·正论》:“是何也?则求利之诡缓,而犯分之羞大也。”
●王先谦集解引郝懿行曰:“诡者,责也。言抇人冢墓以求利,国法必加罪责也。诡训责,古义也。”
3.欺诈;假冒。
●《吕氏春秋·勿躬》:“人主知能、不能之可以君民也,则幽诡愚险之言无不职矣,百官有司之事毕力竭智矣。”
●《新唐书·戴胄传》:“时选者盛集,有诡资荫冒牒取调者,诏许自首。”
●清周亮工《书影》卷九:“此质儿者,诡不义以行义,厚矣。”
4.奇异;差异。
●《庄子·齐物论》:“是其言也,其名为吊诡。”
●郭庆藩集释引卢文弨曰:“诡,九委反,异也。”
●《淮南子·说林训》:“水虽平,必有波;衡虽正,必有差;尺寸虽齐,必有诡。”
高诱注:“诡,不同也”。
●明归有光《卓行录序》:“第取其俶诡异常之事,而不为科条。”
5.违背;相反。
●《管子·四时》:“刑德合于时则生福,诡则生祸。”
●三国魏嵇康《答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今之所辨,欲求实有实无,以期自然不诡,持论有工拙,议教有精粗也。”
●宋王安石《读墨》诗:“惜乎不见正,遂与中庸诡。”
6.变易;变换。
●《汉书·叙传下》:“诡矣祸福,刑于外戚。”
●杨树达窥管:“‘诡矣祸福,刑于外戚’者,谓祸福倚伏,变易不常,形见于外戚者为独显也。下文皆申述此意。颜训诡为违,殊失其义。”
●《文选·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徒以赏好异情,故意制相诡。”
李善注引《说文》:“诡,变也。”
●《续资治通鉴·元泰定帝泰定元年》:“﹝小云石哈雅﹞乃称疾,辞还江南,卖药于钱塘市中,诡姓名,易服色,人无有识之者。”
7.毁伤。
●《后汉书·班固传论》:“若固之序事,不激诡,不抑抗,赡而不秽,详而有体,使读之者亹亹而不猒,信哉其能成名也。”
李贤注:“激,扬也。诡,毁也。抑,退也。抗,进也。”
8.传说中的兽名。
●唐李冗《独异志》卷下:“《神异志》注曰:西南大荒中,有兽,形如兔,人面而能言,心常欺人,言东即西,言南即北,其名曰‘诡’。”
9.羊后胫骨部位名。
●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十月一日》:“儿取羊后胫之膝之轮骨……其骨轮四面两端凹曰真,凸曰诡。”
10.姓。
●春秋时周有诡诸,见《左传·庄公十六年》。
诡
【酉集上】【言字部】 詭
★【唐韻】過委切【集韻】【韻會】【正韻】古委切,𠀤音垝。【說文】責也。【前漢·京房傳】臣出守郡,自詭效功。【師古註】自以爲憂責也。【孔融·薦禰衡表】昔賈誼求試屬國,詭繫單于。【註】自責必繫單于也。
◎又【玉篇】欺也,謾也。【類篇】詐也。【穀梁傳·文六年】詭辭而出。【註】不以實吿人。
◎又【玉篇】怪也。【莊子·齊物論】是其言也,其名爲弔詭。【註】弔詭,至怪也。
★又【增韻】異也。【前漢·劉輔傳】此其言必有卓詭切至當聖心者。【師古註】詭,異於衆也。【後漢·班固傳】殊形詭制。【註】詭,異也。
◎又違也。【前漢·董仲舒傳】有所詭於天之理與。【師古註】違也。
◎又毀也。【後漢·班固傳論】固之序事不激詭。【註】激,揚。詭,毀也。
◎又【廣雅】詭隨,小惡也。【詩·大雅】無縱詭隨。【註】不顧是非,而妄隨人也。
◎又【廣韻】橫射物爲詭遇。【孟子】爲之詭遇。【趙註】橫而射之也。【朱註】不正而與禽遇也。
◎又譎詭,變化也。【張衡·東京賦】瑰異譎詭。
◎又【廣雅】詭犀,總也。總,音思。
◎又【正韻】戾也。
◎又星名。【前漢·天文志】司詭星出西方。【孟康註】星大而有尾,兩角,熒惑之精也。
◎又邑名。【史記·秦始皇紀】將軍蒙騖,攻魏氏畼有詭。【註】畼有詭,魏邑名。
◎又姓。【左傳·莊十六年】晉武公伐夷,執夷詭諸。【註】詭諸,周大夫。夷,采地名。
◎又人名。【史記·齊世家】桓公長衞姬生無詭。【左傳】作無虧。
◎又通作恑。【陸機·辯亡論】古今詭趣。【註】詭,變也。同恑。 【集韻】或作謉、譌。【正韻】亦作佹、傀。
同:詭奇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guǐ
1、[诡异]guǐ yì
奇异;奇特:~的笔调。故事~有趣。
2、[诡计]guǐ jì
狡诈的计谋、花招:~多端。
3、[诡谲]guǐ jué
1.奇异多变。 2.离奇古怪:言语~。 3.诡诈:为人~。
4、[吊诡]diào guǐ
亦作“吊诡”。奇异,怪异;趋异。《庄子·齐物论》:“丘 也与女,皆梦也;予谓女梦,亦梦也。是其言也,其名为弔诡。”陆德明 释文:“弔,如字;又音的,至也;诡,异也。”明 胡应麟《诗薮·国朝上》:“上下千餘年间,岂乏索隐吊诡之徒,趋异厌常之辈。”清 沉德潜《说诗晬语》卷下:“王 李 既兴,辅翼之者,病在沿袭雷同;攻击之者,又病在飜新吊诡。”鲁迅《坟·文化偏至论》:“而十九世纪末之重个人,则吊诡殊恒,尤不能与往者比论。”
5、[诡秘]guǐ mì
(行动、态度等)隐秘不易捉摸:行踪~。
6、[诡辩]guǐ biàn
1.外表上、形式上好像是运用正确的推理手段,实际上违反逻辑规律,做出似是而非的推论。 2.无理狡辩:违反了交通法规,就不要再~了。
7、[诡诈]guǐ zhà
狡诈:~异常。阴险~。
8、[诡道]guǐ dao
1.指儿童机灵。2.油滑;狡诈。
9、[奇诡]qí guǐ
奇特,诡异。
10、[诡笑]guǐ xiào
诡在这里应该是言行相违的意思。
11、[诡怪]guǐ guài
奇异怪诞:行事~。
12、[诡奇]guǐ qí
诡异:~难测。情节~。
13、[诡变]guǐ biàn
1.诡诈善变。《晋书·景帝纪》:“且 俭 等欺誑将士,诡变万端,小与持久,诈情自露,此不战而克之也。”明 归有光《朱钦甫字说》:“兵之诡变,君子恶之。”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折狱》:“及詰之,又云无旧,词貌诡变,是以确知其真兇也。” 2.奇异多变。宋 曾巩《<类要>序》:“旁及九州之外,蛮夷荒忽诡变奇跡之序録,皆披寻紬绎。”清 吴锡麒《归寻太仆洞》诗:“出入神屡误,诡变言难详。”夏衍《懒寻旧梦录》二:“1917年,是一个风云诡变的年头。”
14、[卓诡]zhuó guǐ
高超奇异。
15、[谄诡]chǎn guǐ
阿谀和诡诈。
16、[诡姓]guǐ xìng
隐姓埋名。
17、[诡疑]guǐ yí
佯装不知而故意发的疑问。
18、[诡谬]guǐ miù
怪诞荒谬。
19、[幸诡]xìng guǐ
侥幸和诡诈。
20、[诡姽]guǐ guǐ
怪异与美好。 唐 樊宗师 《绛守居园池记》:“昼夜漏刻,诡姽绚化。”
21、[诡俗]guǐ sú
1.奇异的风俗、风习。 2.欺世。 3.违反常情,矫情。
22、[诡诓]guǐ kuāng
诈骗。
23、[诡貌]guǐ mào
奇特的形貌。
24、[诡産]guǐ chǎn
宋 代役法规定,按当役人户田产多少定等级,缴纳代役钱。有些人户就将田产分散托名诡寄于享有免役免税等特权的官户名下,这些资产称“诡产”。宋 叶适《役法》:“而近世浅夫庸人之论,不过仇疾於官户,诛抉於诡产,其説有自宰执而与编户齐役者矣,而诡产徧天下,其弊安可絶?且不咎州县之以差保正副长困民,而区区然姑欲治官户诡产,何哉?”
25、[诡竞]guǐ jìng
以不正当的手段竞争。
26、[诡挂]guǐ guà
明 清 时课收田产赋税,小民常数倍于官绅,故有田产者常将产权假托于官绅名下,谓之“诡挂”。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盗户》:“既而奸民以此要上,数十年鬻去之产,皆诬託诡挂,以讼售主。”
27、[飞诡]fēi guǐ
明 朝粮户将田地寄在享有优免徭役的官吏、绅衿名下,以逃避赋役的一种方法。
28、[訞诡]yāo guǐ
妖邪诡异。
29、[诡合]guǐ hé
不以正道而投合。
30、[诡謇]guǐ jiǎn
怪异艰涩。
31、[诡质]guǐ zhì
不同品类。
32、[诡行]guǐ xíng
1.诡秘地赶路。 2.诡诈的行为。
33、[诈诡]zhà guǐ
诡诈。
34、[乖诡]guāi guǐ
奸滑怪诞。
35、[诡语]guǐ yǔ
欺诈不实之言。
36、[诡略]guǐ lüè
诡诈的计谋。
37、[司诡]sī guǐ
见“司危”。
38、[诡诗]guǐ shī
辞意诡异、语调激切的诗。
39、[诡志]guǐ zhì
违背心愿。
40、[诡漏]guǐ lòu
以虚伪、诡诈手段逃避应负担的赋税,谓之“诡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