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死如归

拼音

shì sǐ rú guī

笔顺


同音字

读音为shì的字 读音为sǐ的字 读音为rú的字 读音为guī的字 读音为shi的字 读音为si的字 读音为ru的字 读音为gui的字

基础解释

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视:看待。

死:死亡,生命终止。

如:像;如同。

归:结局;归宿。

词典解释

视死如归-中華語文大辭典

同:視死如歸

视死如归-中华成语大词典

视死如归
【拼音】:shì sǐ rú guī
解释
把死看得象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不怕牺牲生命。
出处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三军既成阵,使士视死如归,臣不如公子成父。”《吕氏春秋·勿躬》:“三军之士,视死如归。”
示例
我们已经是~,我们大踏步地走着我们的大路。 ★郭沫若《如火如荼的恐怖》诗
近义词
舍生忘死、舍生取义、视死若归
反义词
贪生怕死
歇后语
临刑唱大曲;董存瑞炸碉堡
语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不怕死
英文
face death unflinchingly
日文
死を視(み)ること帰(き)するが如(ごと)し
法文
ne pas craindre la mort
德文
dem Tod ruhig entgegensehen
成语故事
1904年秋瑾不顾丈夫的阻挠,变卖首饰东渡日本,结识黄兴、陈天华、宋教仁等,她加盟孙中山的同盟会。1906年她带领由留日学生组成的敢死队回国,任大通学堂督办。后因徐锡麟起义失败而被捕,临刑前说“革命党人不怕死,欲杀便杀”

视死如归-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同:視死如歸

视死如归-辞源3

同:視死如歸

视死如归-汉语大词典

视死如归把赴死看作如归家一样。形容不怕死。多指为了正义,不惜牺牲。
●《管子·小匡》:“平原广牧,车不结辙,士不旋踵,鼓之而三军之士视死如归。”
●金元好问《四哀诗·李钦叔》:“当官避事平生耻,视死如归社稷心。”
●《三国演义》第二五回:“关公怒曰:‘此言特说我也。吾今虽处绝地,视死如归,汝当速去,吾即下山迎战。’”
●邹韬奋《劲儿多好》:“东北民众义军之视死如归,前仆后继,亦为显著之事实。”亦作“视死若归”、“视死犹归”。
●《淮南子·兵略训》:“故战日有期,视死若归。”
●晋葛洪《抱朴子·弭讼》:“夫不伏之人,视死犹归,血刃之祸,于是将起。”

视死如归-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视死如归shìsǐ-rúɡuī
把死看做像回家一样,形容不怕死。

视死如归-汉语同义词反义词词典

[反]贪生怕死

视死若归-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同:視死若歸

视死若归-中华成语大词典

视死若归
【拼音】:shì sǐ ruò guī
解释
把死看得象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不怕牺牲生命。同“视死如归”。
出处
《淮南子·兵略训》:“故战日有期,视死若归。”
示例
近义词
视死如归、视死犹归
反义词
贪生怕死
语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不怕死

视死犹归-中华成语大词典

视死犹归
【拼音】:shì sǐ yóu guī
解释
把死看得象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不怕牺牲生命。同“视死如归”。
出处
晋·葛洪《抱朴子·行品》:“然而胆劲心方,不畏强御,义正所在,视死犹归。”
示例
近义词
视死如归、视死若归
反义词
贪生怕死
语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不怕死

出处

引证

现代-郭沫若--《如火如荼的恐怖》:我们已经是视死如归,我们大踏步地走着我们的大路。

西汉-司马迁--《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是故君子以义死难,视死如归,生而辱不如死而荣。

宋-岳珂--《桯史·三忠堂记》:南渡抢攘,右相杜充,拥众臣虏,金陵守陈邦光就降,惟通判杨邦乂戟手骂贼,视死如归,国势凛凛,士大夫复翕然尊之。

现代-老舍-八四-《四世同堂》:那时候,我是视死如归,只求快快的与敌人同归于尽。

现代-邹韬奋--《劲儿多好》:东北民众义军之视死如归,前仆后继,亦为显著之事实。

故事

现代-郭沫若--《如火如荼的恐怖》:我们已经是视死如归,我们大踏步地走着我们的大路。

西汉-司马迁--《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是故君子以义死难,视死如归,生而辱不如死而荣。

宋-岳珂--《桯史·三忠堂记》:南渡抢攘,右相杜充,拥众臣虏,金陵守陈邦光就降,惟通判杨邦乂戟手骂贼,视死如归,国势凛凛,士大夫复翕然尊之。

现代-老舍-八四-《四世同堂》:那时候,我是视死如归,只求快快的与敌人同归于尽。

现代-邹韬奋--《劲儿多好》:东北民众义军之视死如归,前仆后继,亦为显著之事实。

造句

接龙

组词

近义词

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