虏
拼音
lǔ笔顺
丨 一 ㇇ 丿 一 乚 𠃌 丿“虍”上竖居中,撇画斜度、长短适中;竖弯钩起笔正对上竖,“力”取左斜势,斜中求正。
同音字
读音为lǔ的字 读音为lu的字基础解释
1.俘获:~获。俘~。(a.打仗时捉住敌人;b.打仗时捉住的敌人)。 2.俘获的人。 3.中国古代对北方外族的贬称。详细解释
(形声。从力,从毌( guàn),虍( hū)声。“毌”即“贯”字,是穿钱用的绳索。这里表示用绳索拘捕的意思。本义:俘获)
同本义
虏,获也。——《说文》
献民虏者操右袂。——《礼记·曲礼》。注:“军所获也。”
且为所虏。——《史记·项羽本纪》
虏楚将 屈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虏赵王。——《战国策·燕策》
亦指虏掠、抄掠
珠柙离丘体,珍宝见剽虏。——张载《七哀》
匈奴虏略千余人及畜产而去。——《史记·韩长孺列传》
又如:虏掠(虏获掠夺);虏夺(虏掠抢夺);虏暴(残害暴虐他人,一如奴隶);虏略(虏获掠夺)
俘虏
乘奔逐北,斩首捕虏十余万。——《盐铁论·诛秦》
吾属今为之虏矣!——《史记·项羽本纪》
为降虏手蛮夷。——《汉书·李广苏建传》
为奔亡之虏。——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乞为囚虏。——宋· 苏轼《教战守》
又如:虏囚(俘虏);虏役(奴役);虏伏(如俘虏一样降服)
奴仆
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韩非子·五蠹》
又如:虏役(奴仆);虏使(役使之如奴隶)
指敌人;叛逆
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又如:虏尘(指敌寇或叛乱者的侵扰)
古时对北方外族或南方人对北方人的蔑称
诟虏帅失信。——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奉西北之虏。——宋· 苏轼《教战守》
又如:虏人(胡人);虏民(胡族的人民); 虏廷(胡虏的朝廷); 虏使(胡虏的使臣)
〈动〉
〈名〉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虏-中華語文大辭典同:虜
虏-中草药辞典【读音】lǔ
【繁体】虜
虏<动>
(形声。从力,从毌声。“毌”即“贯”字,是穿钱用的绳索。这里表示用绳索拘捕的意思。本义:俘获)
同本义[takeprisoner;capture]
虏,获也。――《说文》
献民虏者操右袂。――《礼记·曲礼》。注:“军所获也。”
且为所虏。――《史记·项羽本纪》
虏楚将屈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虏赵王。――《战国策·燕策》
亦指虏掠、抄掠[rob]
珠柙离丘体,珍宝见剽虏。――张载《七哀》
匈奴虏略千余人及畜产而去。――《史记·韩长孺列传》
又如:虏掠(虏获掠夺);虏夺(虏掠抢夺);虏暴(残害暴虐他人,一如奴隶);虏略(虏获掠夺)
虏(虜)lǔ
⒈俘获:~获。俘~敌军万余人。
⒉打仗时捉到的敌人:优待俘~。
虏
虏“虜”的简化字。
同:虜
虏-康熙字典虏
【申集中】【虍字部】 虜
★【唐韻】郞古切【集韻】【韻會】籠五切,𠀤音魯。虜掠也。【漢書·晉灼註】生得曰虜,斬首曰獲。
◎又地名。【水經注】淄水又東逕臨淄縣故城,其外郭卽晉獻公所徙臨淄城也,世謂之虜城。 【六書正譌】生得者,則以索貫而拘之,故字从毌从力。俗从男,非。
虏(虜)lǔ
①俘虏➊:~获。
②俘虏➋。
③古代指奴隶。
④书对敌方的蔑称:敌~|强~。
虏l?
ㄌㄨˇ
〔《广韵》郎古切,上姥,来。〕
1.俘获。
●《庄子·则阳》:“衍请受甲二十万,为君攻之,虏其人民,系其牛马。”
●《汉书·周勃传》:“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晋书·孙恩传》:“乃虏男女二十余万口,一时逃入海。”
2.掠夺。
●晋张载《七哀诗》之一:“珠柙离玉体,珍宝见剽虏。”
●《陈书·韦载传》:“别命轻兵绝其粮道,使进无所虏,退无所资。”
●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中国地质略论》:“复有冀获微资,引盗入室,巨资既虏,还焚其家,是诚我汉族之大敌也。”
3.战俘,降服者。
●《诗·大雅·常武》:“铺敦淮濆,仍执丑虏。”
●《礼记·曲礼上》:“献民虏者操右袂。”
●《汉书·匈奴传上》:“度辽将军出塞千二百余里,至蒲离候水,斩首捕虏七百余级,卤获马牛羊万余。”
●唐岑参《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诗:“大夫讨匈奴,前月西出师。甲兵未得战,降虏来如归。”
4.奴隶,仆役。
●《韩非子·说难》:“伊尹为宰,百里奚为虏,皆所以干其上也。”
●《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
●《后汉书·马援传》:“凡殖货财产,贵其能施赈也,否则守钱虏耳。”
5.指敌人;叛逆。
●《汉书·高帝纪上》:“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胸,乃扪足曰:‘虏中吾指!’”
●《陈书·樊猛传》:“青溪之战,猛自旦讫暮,与虏短兵接,杀伤甚众。”
●宋刘克庄《军中乐》诗:“自言虏畏不敢犯,射麋捕鹿来行酒。”
●《清史稿·圣祖纪二》:“上顾谓科尔沁王沙津曰:‘虏何苍皇至是?’”
6.古时对北方外族或南人对北方人的蔑称。
●汉荀悦《汉纪·武帝纪五》:“虏还走上山,陵追击之。”
●《后汉书·郑众传》:“众至北庭,虏欲令拜,众不为屈。”
●唐韩愈《请上尊号表》:“西戎之首,北虏之渠。”
●宋孔平仲《续世说·方正》:“权以前世累为将相,未尝有称臣于戎虏者。”
参见“虏父”。
虏 lǔ
① 动俘获。《鸿门宴》:“不者,若属皆且为所~。” 又: 动把人抢走。《三国志·吴主传》:“~其人民而还。” ② 名俘虏。《教战守策》:“四方之民兽奔鸟窜,乞为囚~之不暇。” ③ 名奴隶,古代俘虏被用作奴隶。《五蠹》:“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之劳也。” ④ 名对敌人蔑称。《后序》:“则直前诟~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同:虜
虏获-中華語文大辭典同:虜獲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lǔ
1、[俘虏]fú lǔ
1.打仗时捉住(敌人):~了敌军师长。 2.打仗时捉住的敌人:释放~。
2、[虏获]lǔ huò
俘虏敌人,缴获牲畜、财物等。
3、[臣虏]chén lǔ
奴隶。
4、[虏掠]lǔ lüè
抢劫,掠夺。
5、[胡虏]hú lǔ
秦 汉 时称 匈奴 为胡虏,后世用为与中原敌对的北方部族之通称。
6、[齐虏]qí lǔ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载 汉高祖 刘邦 发兵击 匈奴,齐 人 刘敬 以为不可。
7、[守虏]shǒu lǔ
见“守钱虏”。
8、[剽虏]piāo lǔ
掳掠。
9、[猾虏]huá lǔ
奸狡的敌人。对敌方的蔑称。
10、[獯虏]xūn lǔ
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蔑称。
11、[抄虏]chāo lǔ
抢劫虏掠。
12、[桀虏]jié lǔ
凶恶的人。
13、[敌虏]dí lǔ
亦作“敌卤”。对敌人的蔑称。
14、[丑虏]chǒu lǔ
对敌人的蔑称。
15、[贼虏]zéi lǔ
对敌寇的贬称。
16、[生虏]shēng lǔ
俘虏。
17、[捕虏]bǔ lǔ
1.亦作“捕掳”。俘获。《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樊噲 ﹞攻 宛陵,先登,斩首八级,捕虏四十四人,赐爵封号 贤成君。”《汉书·匈奴传上》:“其后 汉 出三千餘骑,为三道,并入 匈奴,捕虏得数千人还。”郭沫若《残春及其他·月蚀》:“我从前在甚么书上看过,说是女人用的环镯,都是上古时候男子捕掳异族的女人时所用的枷镣的蜕形。” 2.指被俘者。李大钊《一八七一年的巴黎“康妙恩”》:“那观望形势的 卑士麦 更答应了 介尔士 的要求,送还 法国 的捕虏,援助攻击军。” 3.捕虏将军的省称。《后汉书·王霸传》:“茂 兵精鋭,其众又多,吾吏士心恐,而捕虏与吾相恃,两军不一,此败道也。”唐 杜甫《寄董卿嘉荣十韵》:“居然双捕虏,自是一嫖姚。”
18、[收虏]shōu lǔ
收捕俘虏。
19、[虏尘]lǔ chén
指敌寇或叛乱者的侵扰。
20、[亡虏]wáng lǔ
逃亡的罪人。
21、[掠虏]lüè lǔ
见“掠卤”。
22、[仇虏]chóu lǔ
指被俘的敌手。
23、[虏酒]lǔ jiǔ
旧称北方民族所酿的酒。
24、[系虏]xì lǔ
掳获;俘获。
25、[杂虏]zá lǔ
旧时对边疆少数民族的蔑称。
26、[粗虏]cū lǔ
1.亦作"麄虏"。 2.粗暴鲁莽。
27、[索虏]suǒ lǔ
南北朝 时 南朝 对 北朝 的蔑称。索指发辫,古代北方民族多有发辫,故称。《宋书》有《索虏传》。后亦用以称其他少数民族。唐 刘知几《史通·断限》:“自五胡称制,四海殊宅。江左 既承正朔,斥彼 魏胡。故 氐 羌 有録,索虏成传。”《资治通鉴·魏文帝黄初二年论》:“宋 魏 以降,南北分治,各有国史,互相排黜,南谓北为索虏,北谓南为岛夷。”胡三省 注:“索虏者,以北人辫髮,谓之索头也。”宋 陆游《闻虏乱有感》诗:“近闻索虏自相残,秋风抚剑泪汍澜。”章炳麟《箴新党论》:“索虏入 关 以后,党人已絶,而臭味所遗,百年未艾。”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越铎>出世辞》:“越 人于是得三大自由,以更生于 越,索虏则负无量罪恶,以底于亡。”参见“索头”。
28、[汉虏]hàn lǔ
被俘的汉族人。明 姚士粦《见只编》卷上:“十二为 真 虏、汉 虏及外镇投充新旧家丁本身,并所生幼子,先年俱不当差,近年同军士二三岁幼丁多有派顶赔粮田地。”
29、[寇虏]kòu lǔ
盗贼;敌人。
30、[虏役]lǔ yì
1.奴隶;奴仆。 2.谓奴役。
31、[淘虏]táo lǔ
谓掠夺。
32、[降虏]jiàng lǔ
俘虏。
33、[避虏]bì lǔ
犹避寇。
34、[剧虏]jù lǔ
势力强大的敌寇。
35、[虏庭]lǔ tíng
虏庭亦作“虏廷”。
36、[逆虏]nì lǔ
对叛逆者的蔑称。
37、[虏官]lǔ guān
古时 蜀 人对北人仕 蜀 者的贬称。
38、[轻虏]qīng lǔ
轻捷剽悍的敌人。
39、[蛮虏]mán lǔ
古时对南方少数民族的蔑称。
40、[白虏]bái lǔ
东晋 时 秦 人对 鲜卑 的蔑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