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拼音
dǒng笔顺
一 丨 丨 丿 一 丨 𠃍 一 一 丨 一 一横向笔画排布紧凑,相互平行,间距均匀;“艹”两竖稍向中斜,竖画居中正直。左右对称。
同音字
读音为dǒng的字 读音为dong的字基础解释
1.监督管 理:~督。~事。 2.董事:商~。校~。详细解释
(形声。从艸,重声。①本义:草名,即鼎蕫。②督察)
监督;督察
董之用威。——《书·大禹谟》。传:“董,督也。”
董逋逃。——《左传·文公六年》
董之以武师。——《左传·昭公十年》
出则监察而董是非。——《后汉书·陈忠传》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又如:董正(监督纠正);董统鹰扬(为督察纲纪而大展雄才);董治(监督管理);董摄(监督治理)
统率 。
如:董一(统一主持;一统);董率(董帅。统率;领导);董督(统率)
主持;主管 。
如:董成(主持和谈)
正,守正
董,正也。——《尔雅·释诂》
随人使少师董成。——《左传·桓公六年》
而辱使董振择之。——《左传·昭公三年》
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楚辞·屈原·涉江》
又如:董道(守正道);董役(正其事理);董齐(征伐之使归一统)
今简称董事为董 。
如:校董;董事会(某些公私合营企业、中外合资企业或私人所办企业、学校、团体等的领导机构)
古地名。春秋时晋地,在今山西省万荣县境
〈动〉
〈名〉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董董-汉语大词典董董1.丰盛貌。
●唐柳宗元《视民诗》:“有作有迁,无迁无作。士实荡荡,农实董董。工实蒙蒙,贾实融融。”
2.象声词。
●宋何薳《春渚纪闻·瓢内出汞成宝》:“夜取汞试纳瓢中,置之枕间,次夕,醉中探手撼瓢,则其声董董然,汞如故也。”
●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帝王都会二》:“一日内宴杂剧,一人专打锣,一人扑之曰:‘今日排当不奏他乐,丁丁董董不已,何也?’”
董董ㄉㄨㄥˇdǒnɡ1.簡稱董事長或董事。[例]張~|常~|校~。2.〈書〉監督管理;主持。[例]戒之用休,~之用威(《書經‧大禹謨》)。3.姓。
董-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董 dǒng
① 动监督;管理;主持。《谏太宗十思疏》:“虽~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② 形正。《涉江》:“予将~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董艸913ㄉㄨㄥˇdǒng名①董事或董事長的簡稱。如:「校董」、「常董」、「李董」。②參見「古董古董」條。③姓。如漢代有董仲舒。動①監督。如:「董理」。《書經.大禹謨》:「戒之用休,董之用威。」《文選.陸機.漢高祖功臣頌》:「肅肅荊王,董我三軍。」②匡正。《後漢書.卷六七.岑晊傳》:「雖在閭里,慨然有董正天下之志。」唐.魏徵〈論時政疏〉:「雖董之以嚴刑,震之以威怒。」
董-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董dǒnɡ
①书监督管理:~理|~其成。
②董事:校~|商~。
③(Dǒnɡ)名姓。
1、董讀音:覩動切,音懂,董韻。釋文:
❶正也。見《爾雅釋詁》。
〔按字彙補讀若督。東谷切〕。
❷督也。《書大禹謨》:~之用威。
〔按~事、紳~、商~。義皆本此〕。
❸深藏之也。《史記倉公傳》:年六十以上。氣當大~。
❹通動。《周禮大祝四月振動注》:鄭大夫云。動讀爲~。書亦或作~。振~以兩手相擊也。
❺固也。見《方言》。
❻地名。《左文六年傳》:改蒐於~。
〔注〕:河東汾陰縣有~亭。〔在今山西棄河縣東〕。
❼澤名。《左宣十二年傳》:~澤之蒲。
〔注〕:~澤、澤名。河東聞喜縣東北有~池陂。〔今屬山西〕。
❽藕根。見《玉篇》。
〔按此假爲蕫。說文、蕫。杜林曰。藕根〕。
❾骨~。古器物也。《通雅古器》:得~、得鞛、卽得寶也。匫~之原也。唐引船歌曰。得~紇那邪。按唐玄宗幸望春樓。崔成甫唱得寶歌。先是俚歌曰、得體紇那邪。成甫乃更曰得寶歌。則得體、卽得~。太眞外傳曰。得寶子。又曰得篠篠。恐是鞛字。鞛、~、聲近。唐人方言呼寶爲鞛。而得~紇那之音。卽今骨~二字之原。說文有匫字。古器也。〔通俗編引霏雪錄。骨~乃方言。初無定字。東坡嘗作骨~羮。晦庵語錄只作汩~。今亦稱古~〕。
❿姓也。《左昭二十九年傳》:昔有飂叔安有裔子、曰~父。乃擾畜龍以服事帝舜。帝賜之姓曰~。
2、董讀音:主勇切,音腫,腫韻。釋文:~~。短也。春秋傳。余髮~~。今本作種。見《羣經音辯》。
3、蕫讀音:覩動切,音董,董韻。徒東切,音同,東韻。釋文:鼎~也。杜林曰。蕅根。見《說文》。《王注》:釋艸。蘱薡~。戴侗引爾雅舊注。狀似蒲而細。可爲屨。亦可爲索。王煦曰。漢書~賢字。猶多作此。漢~氏二洗欵識亦然。
〔按通訓定聲。字亦作董。鼎、董、雙聲連語。單呼曰董。絫羄曰鼎董也。龍龕手鑑。蘱草、一名鼎童。似鳥尾可食〕。
董 dǒng
❶督察,監督。
《尚書·大禹謨》:
~之用威。
《三國志·魏書·夏侯玄傳》:
懼宰官之不修,立監牧以~之。
❷正,整頓。
屈原《九章·涉江》:
余將~道而不豫兮。(董道:使道正。豫:猶豫。)
❸深藏。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
年六十已上,氣當大~。
【读音】dǒnɡ
【繁体】蕫
董<动>
(形声。从艸,重声。①本义:草名,即鼎蕫。②督察)
监督;督察[supervise]
董之用威。――《书·大禹谟》。传:“董,督也。”
董逋逃。――《左传·文公六年》
董之以武师。――《左传·昭公十年》
出则监察而董是非。――《后汉书·陈忠传》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又如:董正(监督纠正);董统鹰扬(为督察纲纪而大展雄才);董治(监督管理);董摄(监督治理)
统率[command]。如:董一(统一主持;一统);董率(董帅。统率;领导);董督(统率)
主持;主管[takechargeof]。如:
董dǒng
①监督管理:~事。
②监督管理者;董事:校~。
③姓。
【董必武】(1885-1975)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法学家。名贤琮、用威。湖北黄安(今红安)人。曾加入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1920年在湖北建立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出席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在中央革命根据地从事党和红色政权的建设工作。参加长征。曾参加国共谈判。建国后,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代理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政治法律学会会长等职,并多次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1975年4月2日,在北京病逝。
【董存瑞】(1929-1948)中国人民解放军战斗英雄。河北怀来人。1945年参加八路军。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5月25日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为扫除部队前进的最后障碍,毅然用双手举起炸药包,炸毁桥上碉堡,壮烈牺牲。被部队追认为战斗英雄。
【董事】某些企业、学校等推举出来监督和主持业务的人。
【董仲舒】(前179-前104),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广川(今河北枣强东)人。汉武帝诏举贤良方正,对以'天人三策',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武帝采纳,确立儒学在此后2000余年封建社会中的正统地位。他综合先秦儒家、法家思想,重新解释儒家思想,提出'天人感应'说,并创立'三纲'、'五常'学说,为封建统治服务。著有《春秋繁露》及《董子文集》。
【董卓】(?-192)东汉末地主豪强。字仲颖,陇西临洮(今甘肃岷县)人。汉灵帝时,任并州牧。189年,率兵入洛阳,废少帝,立献帝,专断朝政。曹操与袁绍等起兵反对,他挟献帝西迁长安,并纵火焚洛阳周围数百里。后为王允、吕布所杀。
董d?ng
ㄉㄨㄥˇ
〔《广韵》多动切,上董,端。〕
亦作“蕫”。
1.督察;监督。
●《书·大禹谟》:“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劝之以九歌,俾勿坏。”
●《后汉书·方术传上·谢夷吾》:“昔为陪隶,与臣从事,奋忠毅之操,躬史鱼之节,董臣严纲,勖臣懦弱,得以免戾,寔赖厥勋。”
●清褚人获《坚瓠秘集·狡僧》:“李高其行,命住持某寺,董修殿之役。”
2.统率。
●《魏书·南安王桢传》:“今王董彼三军,朕无忧矣。”
●《旧唐书·昭宗纪》:“卿宜便董貔貅,径临邠凤,荡平妖穴,以拯阽危,是所望也。”
●明叶子奇《草木子·克谨》:“汝宁余寇尚炽,丞相脱脱命其弟中台御史大夫野先不花董师三十万讨之。”
3.主持;主管。
●《宋史·律历志十四》:“愿诏得一改造新历,委官专董其事。”
●清姚鼐《钟孝女传》:“浙中凡有济民之事,必儒珍董之。”
●文公直《广州新军起义》:“二十九年冬,北京设练兵处,以满清奕劻总之,而袁世凯实董其事。”
参见“董成”。
4.守正。参见“董道”。
5.辨别是非,判定正误。
●汉应劭《风俗通·皇霸序》:“乃欲审其事而建其论,董其是非而综其详矣,言也实为难哉!”
6.纠正;修正。
●清冯桂芬《复庄卫生书》:“举凡典章制度、名物象数无一非道之所寄,即无不可着之于文,有能理而董之,阐而明之,探其奥迹,发其精英,斯谓之佳文。”
7.通“征”。征伐。参见“董齐”。
8.深藏。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脉法曰:年二十脉气当趋,年三十当疾步,年四十当安坐,年五十当安卧,年六十已上气当大董。”
●裴骃集解引徐广曰:“董谓深藏之。”
9.董事的省称。
●沙汀《丁跛公》:“他兼了两个粮会的粮董,每到下粮的时候,他就没有工夫想心思了。”
参见“董事”。
10.古地名。
●春秋时晋地。在今山西省万荣县境。
●《左传·文公六年》:“阳处父至自温,改搜于董。”
杜预注:“河东汾阴县有董亭。”
11.象声词。
●宋洪迈《夷坚丁志·句容人》:“可二里许,正逢一缺沟,驶跃而过,后者不能越,坠于沟中,其声董然。”
12.姓。
董
【申集上】【艸字部】 董
〔古文〕𦱦
★【唐韻】多動切【集韻】覩動切,𠀤音懂。【爾雅·釋詁】董,督,正也。【書·大禹謨】董之用威。
◎又【博雅】固也。
◎又深藏也。【史記·倉公傳】氣當大董。
◎又【周禮·春官】辨九𢷎,四日振動。【鄭註】動讀爲董。書亦或爲董。振董,以兩手相擊也。
◎又【玉篇】藕根也。
◎又董蕖。【續博物志】董蕖者,婆羅門云阿苗根,似白芷。
◎又亭名。【左傳·文六年】改蒐于董。【註】河東汾隂縣有董亭。
◎又澤名。【後漢·郡國志】文喜邑有董池陂,古董澤。
◎又姓。【左傳·昭二十九年】昔有飂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實甚好龍,龍多歸之,服事帝舜,賜之姓曰董
◎又【宣二年】董狐,古之良史也。
★又【集韻】主勇切,音腫。【羣經音辨】短也。《左傳》余髮董董,今本作種種。
★又【字彙補】董正之董,讀若督,東谷切。 【集韻】通作蕫。考證:〔【左傳·昭二十九年】昔有颺叔安。〕 謹照原文颺改飂。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dǒng
1、[古董]gǔ dǒng
1.也作骨董。 2.古代留传下来的 可供玩赏的字画、器物等。 3.比喻过时的东西或顽固守旧的人。
2、[董事]dǒng shì
由股东选举产生的管理公司业务活动的人;董事会的成员。
3、[校董]xiào dǒng
校董即合作学校或私立学校的主要出资者(资金投资或学术投资),构成了学校董事会,可以抉择学校的各项重大事务。
4、[骨董]gǔ dǒng
见〖古董〗。
5、[绅董]shēn dǒng
绅士和董事的合称。
6、[晁董]cháo dǒng
汉 代 晁错 和 董仲舒 的并称。
7、[董司]dǒng sī
1.监督掌管。 2.指掌管军政之人。
8、[董一]dǒng yī
统一主持;一统。
9、[监董]jiān dǒng
犹监督。《新唐书·裴延龄传》:“又度支出纳,与太府交相关制,出物旬计,见物月计,符按覆覈,有御史以监董之,则财用不得回隐。”明 张居正《重修海会寺碑文》:“遂以年月日始事,命□□监董其工役,於中为殿三,皆三楹。”
10、[振董]zhèn dǒng
振动。古代九拜之一。参见“振动”。
11、[董率]dǒng lǜ
亦作“董帅”。统率;领导。《三国志·吴志·陆凯传》:“禕 体质方刚,器干彊固,董率之才,鲁肃 不过。”晋 陆机《至洛与成都王笺》:“委任外閒,輒承严教,董率诸军,惟力是视。”《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十六年》:“吾不如亡兄有四……董帅大众,上下咸悦,人尽死力,四也。”梁启超《中国改革财政私案》第一:“若夫既决办之后,其能有成效与否,则全视乎董率之人何如。”
12、[贾董]jiǎ dǒng
汉 贾谊 和 董仲舒 的并称。二人以文才著名。
13、[司董]sī dǒng
犹董事长。
14、[迁董]qiān dǒng
汉 司马迁 和 春秋 晋 史官 董狐 的并称。
15、[董成]dǒng chéng
主持和谈。《左传·桓公六年》:“随 人使少师董成。”杨伯峻 注:“董犹今言主持……董成,主持和谈。”
16、[董正]dǒng zhèng
监督纠正;督察整顿。
17、[酒董]jiǔ dǒng
1.酒具的总称。 2.指精于鉴别酒味的人。
18、[董帅]dǒng shuài
见“董率”。
19、[仁董]rén dǒng
以仁德治理。 唐 白居易 《册新回鶻可汗文》:“威绥仁董,罔不响化。”
20、[懵董]měng dǒng
见“懵懂”。
21、[董役]dǒng yì
1.监督劳作。宋 孙升《孙公谈圃》卷中:“丁 之董役也,昼夜不息,每画一拱,燃蜡炬一枝。”宋 周密《齐东野语·汪端明》:“时 德寿宫 建房廊於市廛,董役者不识事体,凡门闔輒题 德寿宫 字,下至委巷厕溷皆然。”《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料·梁廷栋传》:“建恩洲社学以振文风,董役劝捐,不辞劳瘁。” 2.正其事理。宋 苏舜钦《上孙冲谏议书》:“文者,表而已矣,三代 之采物也;辞者,所以董役,秦 汉 之训詔也。”
22、[董笔]dǒng bǐ
见“董狐笔”。
23、[学董]xué dǒng
旧指学校负责人。如:各村选举有威望的热心教育的学董一人,负责学校的日常事务。
24、[董理]dǒng lǐ
1.监督管理。 2.整理。
25、[乡董]xiāng dǒng
犹乡长。
26、[趣董]cù dǒng
催促。
27、[董劝]dǒng quàn
督导劝勉。
28、[理董]lǐ dǒng
1.督促办理。 2.订正;整理。
29、[董摄]dǒng shè
1.监督整饬。 2.督导统率。
30、[南董]nán dǒng
春秋 时代 齐 史官 南史、晋 史官 董狐 的合称。皆以直笔不讳著称。
31、[董道]dǒng dào
守正道。
32、[汩董]gǔ dǒng
古董,骨董。指古代留传的器物。亦比喻过时的东西或顽固守旧的人。
33、[董馗]dǒng kuí
网络新语。
34、[董帷]dǒng wéi
《汉书·董仲舒传》:“﹝ 董仲舒 ﹞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后因以“董帷”指授课之处。明 高启《送殷孝章赴咸阳教谕》诗:“独抱遗经出 董 帷,秋风送骑入关迟。”
35、[关董]guān dǒng
五代 画家 关仝、董元 的并称。
36、[会董]huì dǒng
指某些组织的董事或常务理事。
37、[董统]dǒng tǒng
督导统率。
38、[客董]kè dǒng
客民中头目的自称。张篁溪《苏报案实录》:“《苏报》又於五月初八日刊载客民篇云:‘……识者谓此等客民皆不嗜洋烟,并无过老过少之人,又无家室,俱如 汉 唐 屯田塞上之兵。其中有大头目小头目,即客民中自称为“客董”者也。客董者,不事生业,专在城厢内外各乡市镇探听风声,寄宿於栈房,而日以茶寮酒肆为驻足之地。’”参见“客民”。
39、[董振]dǒng zhèn
犹慎重。《左传·昭公三年》:“君若不弃敝邑,而辱使董振择之,以备嬪嬙,寡人之望也。”杨伯峻 注:“董振犹今慎重之意。”
40、[董督]dǒng dū
统率;监督。《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臣以具臣之才,荷上将之任,董督三军,奉辞於外,不得扫除寇难,靖匡王室。”《新唐书·姚璹传》:“遂造天枢,著己功德,命 璹 为使,董督之。”《资治通鉴·梁武帝太清二年》:“以侍中开府仪同三司 邵陵王 纶 持节董督众军以讨 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