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kōng

笔顺

丿 丿 丿

同音字

读音为kōng的字 读音为kong的字

基础解释

〔箜篌〕古代拨弹乐器。分竖式、卧式、手持式三类。竖式箜篌是今竖琴的前身。

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箜-中華語文大辭典

箜箜ㄎㄨㄥkōnɡ參見【箜篌】。

箜-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箜kōnɡ
[箜篌](kōnɡhóu)名古代弦乐器,分卧式、竖式两种,弦数因乐器大小而不同,少的五根弦,多的有数十根弦。

箜-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箜竹814ㄎㄨㄥkōng參見「箜篌箜篌」條。

箜-王力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箜 kōng
[箜篌(hóu)]古代樂器,似瑟而較小。
《古詩爲焦仲卿妻作》:
十五彈~~,十六誦詩書。

箜-汉语大词典

箜kōng
ㄎㄨㄥ
〔《广韵》苦红切,平东,溪。〕
见“箜篌”。

箜-中華大字典

1、箜讀音:枯公切,音空,東韻。釋文:
❶~篌。樂器。《史記武帝紀》:禱祠泰一后土。始用樂舞。益召歌兒作二十五弦及~篌。瑟自此起。
 〔注〕:應劭云。武帝令樂人侯調。始造~篌。
 〔按風俗通云。~篌、一曰坎侯。或曰空侯。取其空中。事物紀原云。漢靈帝好之。體曲而長。二十三弦。抱於懷中。兩手齊奏之。謂之擘〕。
❷籃也。見《篇海》。
2、冯釋文:箜俗字。見《正字通》。〔字彙同箜。按集韻、箜。箜篌。或從手〕。

箜-康熙字典


【未集上】【竹字部】 箜
★【廣韻】【正韻】苦紅切【集韻】【韻會】枯公切,𠀤音空。箜篌,樂器。【史記·武帝紀】禱祠泰一、后土,始用樂舞,益召歌兒,作二十五絃,及箜篌瑟,自此起。【釋名】箜篌,師延所作。靡靡之樂,空國之侯所存也。【風俗通】箜篌,一曰坎侯。或曰空侯,取其空中。【事物紀原】箜篌,漢靈帝好之。體曲而長,二十三絃,抱於懷中,兩手齊奏之,謂之擘。【樂府·解題】漢武滅南粵,祠太乙、后土,令樂工侯暉依琴造坎,言坎坎應節也。坎或作贛。侯,工人之姓。因名坎侯,後譌爲箜篌。
◎又【篇海】籃也。

箜-漢語大字典


kōng 《廣韻》苦紅切,平東溪。
(1)〔箜篌〕古拨弦乐器。有竖式、卧式两种。卧箜篌相传为汉武帝时乐人侯调所造。竖箜篌为竖琴前身,东汉时经西域传入。弦数因乐器大小而不同,最少五弦,最多二十五弦。《廣韻·東韻》:“箜,箜篌,樂器。”《史記·孝武本紀》:“於是塞南越,禱祠泰一、后土,始用樂舞,益召歌兒,作二十五弦及箜篌瑟自此起。”《舊唐書·音樂志二》:“箜篌,漢武帝使樂人侯調所作,以祀太一。或云侯輝所作,其聲坎坎應節,謂之坎侯,聲訛為箜篌。或謂師延靡靡樂,非也。舊説亦依琴制,今按其形,似瑟而小,七絃,用撥彈之,如琵琶。豎箜篌,胡樂也。漢靈帝好之。體曲而長,二十有二絃,豎抱於懷,用兩手齊奏,俗謂之擘箜篌。”清董俞《落花篇》:“落花落花誠可憐,尊前一曲箜篌弦。”
篮。《篇海類編·花木類·竹部》:“箜,籃也。”

箜-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箜 kōng
见 箜篌。

箜 -古漢語常用詞典

kōng
見“箜篌”。
【箜篌】古代的弦樂器,分臥式、豎式兩種。《孔雀東南飛》:“十五彈~,十六誦詩書。”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kōng

1、[箜篌]kōng hóu

古代弦乐器,分卧式、竖式两种,弦数因乐器大小而不同,最少的五根弦,最多的二十五根弦。

2、[箜簧]kōng huáng

古代管乐器名。

3、[箜饭]kōng fàn

箜饭是一种特色的传统饭肴,主要流行于川渝地区,尤其是农村家庭

近义词

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