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zhāng

笔顺

丿 𠃍

同音字

读音为zhāng的字 读音为zhang的字

基础解释

1.诗、文、歌曲的段落:第一~。乐~。 2.章程;条目:党~。招生简~。 3.条理:杂乱无~。 4.图章:印~。盖~。 5.佩戴在身上的标志:徽~。领~。 6.古又同“嫜(zhāng)”。

详细解释

〈量〉

  1. (会意。从音十。音指音乐,“十”是个位数已终了的数,合起来表示音乐完毕。本义:音乐的一曲)

  2. 同本义。今称“乐章”

    章,乐竟为一章。——《说文》

    读乐章。——《礼记·曲礼》。疏:“谓乐书之篇章。”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苏轼《前赤壁赋》

    王乃为歌诗四章,令乐人歌之。——《史记·吕太后本纪》

    又如:章夏(古代乐章名。“九夏”之一)

  3. 棵;根

    山居千章之材。——《史记·货殖列传》

〈名〉

  1. 在绘画或刺绣上,赤与白相间的花纹叫“章”

    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周礼·考工记》注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又如:章采(花纹和色彩);章服(按官品而花饰不同的官服);章绂(标志官品等级的彩色绶带等饰物);章黼(鲜明的黑白花纹);章绣(华丽的刺绣品)

  2. 红白相间的丝织品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古诗十九首》

  3. 文章。诗歌的段落。亦指文章的段或篇

    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文心雕龙》

    言出为论,下笔成章。——《三国志·陈思王植传》

    《缁衣》章。——清· 袁枚《祭妹文》

    又如:章什(指诗歌的篇章);章指(于每篇文章之末,总括其大义,或用韵语写成,称为章指);章句(文章的段落称章;词意完整,可以成言的称句);章回小说(以章回分段叙事的长篇小说);章句小儒(指不能通达大义而拘泥于辨析章句的小儒生)

  4. 法规;规章

    王风哀以思,周道荡无章。—— 南朝宋· 谢瞻《张子房》

    又如:章条(章程;规则);章度(程式);章宪(国家的规章法令)

  5. 法律条目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史记·高祖本纪》

    又如:约法三章;简章;党章

  6. 印章

    又用篆章一。——明· 魏学《核舟记》

    家藏伪章。——清· 方苞《狱中杂记》

    又如:公章;图章;私章;章印(指官印);章组(官印以及佩带);章绶(官印和系印的丝带)

  7. 标记;徽章

    分为五选,异其旗章,勿使冒乱。——汉· 刘向《说苑》

    又如:章表(标记;象征)

  8. 指旌旗

    变非声章,弗能移也。——韦昭注:“章,旌旗也。”

    又如:章旗(绣有徽号的旗帜)

  9. 奏章,臣下呈给皇上的书面报告

    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

    温《缁衣》一章。——清· 袁枚《祭妹文》

    又如:章奏(汉制,群臣上书有章、奏、表、驕议之别,后则通称臣子上陈给皇帝的文件为章奏);章疏(臣下向君上进呈的言事文书);章满公车(形容奏章之多)

  10. 大木材

    东园主章。——《汉书·百官公卿表》

〈形〉

  1. 通“彰”。彰明,明显,显著

    平章百姓。——《书·尧典》

    赏罚无章。——《左传·襄公二十七年》。疏:“章,明也。”

    而尧舜之所以章也。——《吕氏春秋·知度》

    钟之与磬也,近之则钟音充,远之则磬音章。——《淮南子》

    又如:章灼(明白显著。光辉照耀);章章(显明的样子。同“彰彰”);章然(明显的样子)

  2. 条理化

    其为言也,杂乱而无章。——韩愈《送孟东野序》

〈动〉

  1. 显示;表明

    且夫兄弟之怨,不徵於他,利乃外矣。章怨外利,不义。——《国语·周语中》。韦昭注:“章,明也。”

    又如:章著(显露;分明);章理(显明的道理);章视(明示;诏告)

  2. 通“彰”。彰明,表彰

    章之以论,禁之以刑。——《荀子》

    又如:章明(显扬);章闻(传闻;著闻)

  3. 上奏章告发

    被诏书为将作大匠,为受罚者所章,拜议郎。——汉· 蔡邕《太尉乔公碑》

    又如:章表(奏表);章书(奏章);章左(指奏章终了空白处);章报(具奏章上报)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章章-汉语大词典

章章1.鲜明美好貌。
●《荀子·法行》:“故虽有玟之雕雕,不若玉之章章。”
●《吕氏春秋·本生》:“万物章章,以害一生,生无不伤。”
高诱注:“章章,明美貌。”
2.昭著貌。
●《史记·货殖列传》:“关中富商大贾,大抵尽诸田,田啬、田兰。韦家栗氏,安陵、杜杜氏,亦巨万。此其章章尤异者也。”
●唐韩愈《争臣论》:“若阳子之秩禄,不为卑且贫,章章明矣。”
●宋范仲淹《皇储资圣颂》:“天意人事章章乎,岂符谶而后着也。”
●明宋濂《碧崖亭辞》:“学问富而德行修,践扬中外,其善政盖章章云。”
3.畏惧不安貌。
●汉扬雄《法言·寡见》:“孔子用于鲁,齐人章章,归其侵疆。”
李轨注:“章章,悚惧也。”

章章-辞源3

【章章】㊀昭著貌。荀子 法行:“故雖有珉之雕雕,不若玉之章章。”注:“章章,素質明著也。”漢書九一 貨殖傳:“自 元 成訖 王莽,京師富人 杜陵 樊嘉、茂陵 摯網、平陵 如氏 苴氏、長安丹 王君房、豉 樊少翁 王孫大卿,爲天下高訾……此其章章尤著者也。”㊁失據貌。漢 揚雄 太玄二 進:“測曰:狂章章,進不中也。”又 法言 寡見:“孔子用於 魯,齊人章章,歸其侵疆。”唐 李軌 注:“章章,悚懼也。”

章-中華語文大辭典

章ㄓㄤzhānɡ1.樂曲、詩文的段落;泛指詩文。[例]樂~︱~節︱文~︱出口成~。2.條目。[例]約法三~。3.條理。[例]雜亂無~。4.法規;規程。[例]規~︱招生簡~︱典~制度。5.古代一種文體,臣子向帝王表明意見的公文。[例]奏~。6.圖章;戳記。[例]印~︱官~︱簽名蓋~。7.身上佩戴的標誌;標記。[例]勛~︱肩~︱袖~︱紀念~。8.量詞。用於計算書文、法規等的較大段落。[例]第一~︱全書共十~。9.姓。

章-漢語大字典


《説文》:“章,樂竟為一章。从音,从十。十,數之終也。”
(一)zhāng 《廣韻》諸良切,平陽章。陽部。
(1)音乐一曲为一章。也指诗、文的段落。《説文·音部》:“章,樂竟為一章。”段玉裁注:“歌所止曰章。”王筠句讀:“《風》、《雅》每篇分數章,無論入樂不入樂者皆然。”《禮記·曲禮下》:“讀樂章。”孔穎達疏:“樂章,謂樂書之篇章,謂詩也。”《詩·周南·關雎》毛傳:“《關雎》五章,章四句。”《史記·吕太后本紀》:“王乃為歌詩四章,令樂人歌之。”《新唐書·段秀實傳》:“搜章擿句,不足以立功。”引申指诗、文的一篇。《後漢書·光武帝紀上》:“五月甲辰,拔其城,誅王郎。收文書,得吏人與郎交關謗毁者數千章。”也泛指诗文。《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言出為論,下筆成章。”唐韋應物《郡齋雨中與諸文士燕集》:“俯飲一杯酒,仰聆金玉章。”
(2)法规;章程。如:党章;宪章;照章办事。《廣雅·釋器》:“章,程也。”《詩·大雅·抑》:“夙興夜寐,洒埽庭内,維民之章。”鄭玄箋:“章,文章法度也。”《國語·周語中》:“余何敢以私勞變前之大章,以忝天下。”俞樾平議:“大章,猶大法也,謂以私勞變前人之大法也。”《宋書·后妃傳·孝懿蕭皇后》:“稽之前代,禮有恒準,宜式遵舊章,允副羣望。”
(3)条目。《史記·高祖本紀》:“與父老約,法三章耳。”引申为条理。唐韓愈《送孟東野序》:“其為言也,亂雜而無章。”清侯方域《司成公家傳》:“尋有言(魏)忠賢二十四罪章者。”
(4)花纹;文彩。《玉篇·音部》:“章,彩也。”《書·臯陶謨》:“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孔傳:“尊卑彩章各異。”《詩·小雅·六月》:“織文鳥章,白旆央央。”鄭玄箋:“鳥章,鳥隼之文章。”《周禮·考工記·畫繢》:“青與赤謂之文,赤與白謂之章。”唐柳宗元《捕蛇者説》:“永州之野,産異蛇,黑質而白章。”明張居正《暮宿田家》:“大羹不俟和,素質本無章。”
(5)标记;徽章。如:肩章;臂章;领章。《尉繚子·經卒令》:“卒有五章:前一行蒼章,次二行赤章,次三行黄章,次四行白章,次五行黑章。”《商君書·畫策》:“行閒之治,連以伍,辨之以章,束之以令。”
(6)旌旗。《國語·晋語一》:“變非聲章,弗能移也。”韋昭注:“章,旌旗也。”《説苑·指武》引《太公兵法》:“分為五選,異其旗章,勿使冒亂。”唐儲光羲《猛虎行》:“綵章耀朝日,牙爪雄武臣。”
(7)印章。如:盖章;私章。《文選·陸機〈漢高祖功臣頌〉》:“跨功踰德,祚爾輝章。”李善注:“章,印章也。”又《孔稚珪〈北山移文〉》:“至其紐金章,綰墨綬。”李善注:“金章,銅印也。”《初學記》卷二十六引漢衛宏《漢舊儀》:“丞相、將軍,黄金印☀鈕,文曰章……一千石、六百石、四百石,銅印鼻鈕,文曰印。”唐崔湜《襄陽作》:“廟堂初解印,郡邸忽腰章。”
(8)大木材。《史記·貨殖列傳》:“水居千石魚陂,山居千章之材。”裴駰集解引如淳曰:“章,大材也。”唐柳宗元《吏商》:“雖赭山以為章,涸海以為鹽,未有利大能若是者。”宋李誡《營造法式·大木作制度一·材》:“材,其名有三:一曰章,二曰材,三曰方桁。”
(9)夫之父称章。也作“嫜”。《釋名·釋親屬》:“俗或謂舅曰章。”清黄生《義府·君公》:“古婦人稱夫之父為章。”三國魏陳琳《飲馬長城窟行》:“善事新姑章,時時念我故夫子。”
(10)指显赫的功业。《左傳·宣公十二年》:“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衆、豐財者也,故使子孫勿忘其章。”王引之述聞:“家大人曰:‘凡功之顯著者謂之章。’”《國語·魯語上》:“今一言而辟境,其章大矣。”
⑪显露;显著。《易·姤》:“天地相遇,品物咸章也。”《淮南子·説山》:“鍾之與磬也,近之則鍾音充,遠之則磬音章。”高誘注:“磬,石也,音清明,遠聞而章著也。”《史記·秦始皇本紀》:“今釋阿房宫弗就,則是章先帝舉事過也。”
⑫表彰。《荀子·正名》:“章之以論,禁之以刑。”《禮記·緇衣》:“有國者章善ऺڦá,以示民厚,則民情不貳。”孔穎達疏:“有善以賞,章明之。”《史記·衛康叔世家》:“舉康叔為周司寇,賜衛寳祭器,以章有德。”
⑬辨别;区分。《孔子家語·曲禮子貢問》:“孔子曰:‘季氏之婦可謂知禮矣,愛而無私,上下有章。,”王肅注:“章,别也。”《抱朴子·外篇·詰鮑》:“貴賤有章,則慕賞畏罰。”
⑭文体名。指臣下的奏章。漢蔡邕《獨斷》:“凡羣臣上書于天子者有四名: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駁議。”《文心雕龍·章表》:“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情,議以執異。”明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説·章》:“漢定禮儀,乃有四品,其一曰章,用以謝恩。及考後漢,論諫慶賀,間亦稱章,豈其流之寖廣歟?自唐而後,此制遂亡。”又上奏章告发。漢蔡邕《太尉喬公碑》:“被詔書為將作大匠,為受罰者所章,拜議郎。”《後漢書·韓棱傳》:“(葛)興子嘗發教欲署吏,棱拒執不從,因令怨者章之。”李賢注:“章,謂令上章告言之。”
⑮古历法名。以十九年为一章,一章有七个闰月。《周髀算經》卷下:“十九歲為一章。”《後漢書·律曆志下》:“月分成閏,閏七而盡,其歲十九,名之曰章。”《左傳·僖公五年》“公既視朔”唐孔穎達疏:“其日月之行天也,日行遲,月行疾,每二十九日過半而月及日,謂之一月。故從朔至朔,唯二十九日過半耳。計一歲則有餘十一日而不得周年,故作閏月以補之。計十九年而有七閏。古曆十九年為一章,以其閏餘盡故也。”
⑯章草的省称。流行于东汉时的一种字体。唐孫過庭《書譜》:“雖篆、隸、草、章,工用多變,濟成厥美,各有攸宜。篆尚婉而通,隸欲精而密,草貴流而暢,章務簡而便。”宋姜夔《續書譜·行書》:“草出於章,行出於真。”
⑰殷代章甫冠的省称。《文選·趙至〈與嵇茂齊書〉》:“表龍章於祼壤。”李善注:“章,章甫之冠也。”
⑱章服的省称。指有图文作为等级标志的礼服、官服。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一:“其鐫月廩,仍褫身章。”元鄭光祖《倩女離魂》第三折:“你直叩丹墀,奪得朝章,换却白衣。”《官場現形記》第十四回:“又要諸位寬章,諸位只好遵命。”
⑲山形上部平正者称“章”。《爾雅·釋山》:“上正,章。”郭璞注:“山上平。”邢昺疏:“正猶平也,言山形上平者名章。”
⑳木名。后作“樟”。《字彙補·立部》:“章,與樟同。”《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其北則有陰林巨樹,楩枬豫章。”張守節正義:“章,今之樟木也。”漢枚乘《七發》:“苗松豫章,條上造天。”
㉑通“獐”。兽名。清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壯部》:“章,叚借為獐。”《周禮·考工記·畫繢》:“山以章,水以龍。”鄭玄注:“章,讀為獐。獐,山物也。”
㉒同“漳”。水名。《漢書·地理志上》:“覃懷底績,至于衡章。”按:《書·禹貢》作“衡漳”。
㉓姓。《通志·氏族略二》:“章氏,即鄣國之後也。姜姓。齊太公支孫封於鄣,為紀附庸之國。今密州有古鄣城。為齊所滅。子孫去邑為章氏……望出豫章。”
(二)zhàng 《集韻》之亮切,去漾章。陽部。
同“障”。《集韻·漾韻》:“障,《説文》:‘隔也。’亦省。”《字彙補·立部》:“章,與障同。”《管子·乘馬數》:“章四時守諸開闔。”郭沫若等集校引馬元材云:“謂障而守之也。”《禮記·雜記上》:“疏布輤,四面有章。”陸德明釋文:“章,本或作鄣,音同,注亦同。”

章-王力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章 zhāng
❶音樂的一曲。
《史記·吕太后本紀》:
王乃爲歌詩四~,令樂人歌之。
引文章或作品的一篇。
《三國志·魏書·陳思王植傳》:
下筆成~。
❷規章。
《詩經·大雅·假樂》:
不愆不忘,率由舊~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不能訓~明法。(不能申明規章法令。)
引規則,條理。
韓愈《送孟東野序》:
其爲言也,亂雜而無~。
❸奏章。
劉知幾《史通·言語》:
運籌畫策,自具於~表。
❹印章。
魏學洢《核舟記》:
又用篆~一。
❺花紋。
《後漢書·孝仁董皇后紀》:
輿服有~。
柳宗元《捕蛇者説》:
黑質而白~。(質:底子。)
引有花紋的紡織品。
《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
終日不成~,泣涕零如雨。(零:落下。)
❻明顯,顯著。
《左傳·昭公三十一年》:
或欲蓋而名~。(本來想掩蓋,反而名聲顯著。)
又使顯著。
《國語·晉語二》:
~父之惡,取笑諸侯。
又表彰,表揚。
《商君書·説民》:
~善則過匿(nì)。(過:過失。匿:掩蓋。)這個意義後來寫作「彰」。
辨章,彰。先秦、兩漢時期,「章」和「彰」在顯著、表揚這個意義上可以通用,漢以後有所區别,如「表彰」、「欲蓋彌彰」寫作「彰」,不寫作「章」。

章-中華大字典

1、章讀音:諸良切,音彰,陽韻。釋文:
❶樂竟爲一~。从音十。十、數之終也。見《說文音部》。
❷采也。《書皋陶謨》:五服五~哉。
❸明也。《書堯典》:平~百姓。
❹表也。《詩抑》:維民之~。
❺箸也。《國語周語》:其飾彌~
❻形也。《呂覽大樂》:合而成~。
❼露也。《素問方盛衰論》:反論自~。
❽盛也。《呂覽審時》:其氣~。
❾大也。《孝經內事圖》:帝座~而光。
❿別也。《家語子貢問》:上下有~。
⓫條也。《周髀算經》:十九年爲一~。
 〔按左僖五年傳疏云。計十九年而有七閏。古曆十九年爲一~。以其閏餘盡故也。步曆之始。以朔旦冬至爲首曆之上元。其年是十一月朔旦冬至。十九年閏餘盡。復得十一月朔旦冬至。故以十九年爲一~。積~成部。積部成紀。治曆者以此~部爲法。因此可以明其術數。推之而知氣朔也〕。
⓬式也。《素問氣交變大論》:政令者氣之~。
⓭程也。《廣雅釋器》:篇、~、䉣、程也。
⓮彰顯也。《易姤》:品物咸~。
⓯禮文也。《詩裳裳者華》:維其有~矣。
⓰采文也。《考工記畫繢之事》。赤與白謂之~。
⓱文理也。《易說卦》:六畫而成~。
⓲大材也。《漢書百官公卿表》:東園主~。
 〔注〕:如淳曰。~、謂大材也。舊將作大匠主材吏。名~曹掾。
⓳旌旗也。《國語晉語》:變非聲~。弗能移也。
⓴溫克令儀曰~。見《周書諡法》。
㉑山丘上平者。《爾雅釋山》:上正、~。〔又釋丘云。上正~丘〕。
㉒~程也。《國語周語》:得以講事成~。
㉓~~。采也。~~。行也。見《廣雅釋訓》。
 〔又〕:素質明著也。《荀子法行》:珉之雕雕。不若玉之~~。
 〔又〕:明美貌。《呂覽本生》:萬物~~。
㉔~甫。殷冠名。《禮記儒行》:~甫之冠。
㉕~奏。《獨斷》:凡羣臣上書于天子有四名。一曰~。二曰奏。三曰表。四曰駁議。
㉖~皇。猶彷徨也。《文選揚雄賦》:~皇周流。
㉗篇~。《禮記曲禮》:讀樂~。
 〔疏〕:謂樂書之篇~。謂詩也。
 〔按詩關雎句疏。~者積句所爲。不限句數也。
㉘文~也。《禮記緇衣》:出言有~。
㉙印~也。《漢官儀》:吏秩比二千石以上。銀印龜鈕。其文曰~。刻曰某官之印。
㉚總~。舜明堂名。
 〔又〕:建~。漢宮名。
㉛上~。歲陽名。《爾雅釋天》:太歲在庚曰上~。
㉜大~。堯樂名。《禮記樂記》:大~、~之也。
㉝婦稱舅曰~。夫兄亦曰~。《釋名釋親屬》:夫之兄俗間曰兄~。~、灼也。~灼敬奉之也。俗或謂舅曰~。亦如之也。
㉞徽誌也。如帽~、肩~、等類。
㉟功勳之奬品也。如文虎~、嘉禾~、等類。
㊱山名。《山海經中山經》:~山。
 〔注〕:或作童山。
㊲國名。《左隱十一年傳疏》:謝、~、薛、舒、呂、祝、終、泉、畢、過。此十國皆任姓也。
㊳豫~。郡名。《水經贑水注》:豫~樟樹生庭中。故以名郡。左昭六年傳。師于豫~。定二年傳。自豫~與楚夾漢。注。漢東江北地名。後其名移之于江南。漢高六年。分淮南國置豫~郡。爲淸江西南昌府。非古豫~也。
㊴縣名。屬東平國。見《漢書地理志》。〔當今山東東平縣東〕。
㊵~丘。縣名。屬山東省。
㊶官名。《周禮春官》:保~氏。
㊷通獐。《考工記畫繢之事》:山以~。
 〔注〕:~讀爲獐。
㊸通樟。《爾雅釋木棆無疵注》:似豫~。《釋文》:~、本或作樟。
㊹通慞。周~。怔營貌。又懼貌。亦作慞。見《六書音義》。
㊺姓也。《古今姓氏書辨證》:~。出自姜姓。齊太公支孫封國於鄣。左傳。齊人降鄣。子孫去邑爲~氏。
2、章讀音:之亮切,音障,漾韻。釋文:同鄣。《禮記雜記》:疏布輤四面有~。《釋文》:~、本或作鄣。
3、漳讀音:諸良切,音章,陽韻。釋文:
❶水名。《說文》:濁~出上黨長子鹿谷山。東入淸~水。《通訓定聲》:〔按出今山西潞安府長子縣西發鳩山。周禮職方氏冀州其川~是也。淸~出沾山大要谷北入河。按出今山西太原府樂平縣西南少山大黽谷。至河南彰德府涉縣交~口。與濁~合。東北流至天津府入海。書禹貢至於衡~是也。又有南~。出南郡臨沮。按出今湖北鄖陽府房縣景山。至保康縣。合沮水。左宣四年傳師於~澨是也〕。
❷州名。唐置。屬江南道。宋屬福建路。元屬江浙省。明屬福建省。淸因之。當今福建龍溪縣治。
4、暲讀音:諸良切,音章,陽韻。釋文:
❶日光上進也。見《集韻》。
❷同章。明也。見《玉篇》。
5、遧讀音:諸良切,音章,陽韻。釋文:
❶週~。迃也。見《集韻》。
❷同章。《大戴記千乘》:庶嬪~則事上靜。
6、障讀音:之亮切,音嶂,漾韻。諸良切,音嶂,陽韻。釋文:
❶隔也。見《說文》。《桂注》:通俗文。藩隔曰~。
❷界也。見《廣韻》。
❸屛也。《唐書安祿山傳》:左張金雞大~。
❹遮也。《南史褚淵傳》:以腰扇~日。
❺畛也。見《爾雅釋言》。
 〔注〕:謂壅~。
❻防也。《呂覽上德》:不能~矣。
❼衞也。《左定十三年傳》:且成孟氏之保~也。
❽阻也。《淮南繆稱》:遏~之於邪。
❾蔽也。《法華經》:欺爲信~。怠爲進~。嗵爲念~。恨爲定~。怨爲慧~。
❿要塞也。《漢書張湯傳》:居一~間。
 〔注〕:~、謂塞上要險之處。別築城。置吏士守之。
⓫令不行也。《管子法》:令而不行謂之~。
⓬亭~也。《文選禰衡賦》:踰岷越~。
⓭陂~也。《左昭元年傳》:~大澤。《服注》:~陂、~其水也。
⓮步~也。《晉書石崇傳》:王愷作紫絲布步~四十里。崇作錦步~五十里以敵之。
⓯慾~也。《晉書鳩摩羅什傳》:有二小人登吾肩。慾~須婦人。
⓰業~。惡行也。〔蘇軾詩〕:猶當洗業~。
 〔按世俗詈語猶曰業~〕。
7、障讀音:諸良切,音章,陽韻。釋文:
❶丘山頂上平。見《廣韻》。
❷同鄣。紀~。邑名。《左昭十九年傳》:齊高發帥師伐莒。莒子奔紀~。《校勘記》:石經宋本、宋殘本、淳熙本、岳本、~作鄣。是也。〔當今江蘇贛楡縣境〕。
❸同醇。醇泥。鞍飾也。〔李商隱詩〕:半作~泥半作帆。
 〔按洪武正韻。~泥之~亦作醇〕。

章-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章¹ zhānɡ
①歌曲诗文的段落:乐~|~节。
②量用于分章节的诗文:全书共分六~。
③条目:约法三~。
④条理:杂乱无~。
⑤章程:党~|团~|简~|规~。
⑥奏章。
⑦(Zhānɡ)名姓。

章-康熙字典


【午集下】【立字部】 章
★【廣韻】【集韻】【韻會】諸良切【正韻】止良切,𠀤音彰。【說文】樂竟爲一章。从音从十。十,數之終也。
◎又采也。【書·臯陶謨】五服五章哉。【周禮·冬官考工記】畫繢之事,靑與赤謂之文,赤與白謂之章。
◎又明也。【易·垢卦】品物咸章。【書·洪範】俊民用章。
◎又文章也。【詩·小雅】維其有章矣。【箋】禮文也。
◎又篇章。【詩疏】詩有章句,總義包體,所以明情也。
◎又成事成文曰章。【孟子】不成章不達。【周語】將以講事成章。
◎又【周語】余敢以私勞,變前之大章。【註】表也,表明天子與諸侯異物也。
◎又條也,程也。【史記·高祖紀】約法三章。【太史公自序】張蒼爲章程。【註】章。歷數之章術也。
◎又大林木曰章。【史記·貨殖傳】千章金材。
◎又【爾雅·釋山疏】山形上平者名章。
◎又地名。【山海經】鮮山又東曰章山
◎又赤水之北有章尾山。【史記·楚世家】吳大敗楚于豫章。【前漢·地理志】勃海郡屬縣章武,章鄕,會稽郡屬縣句章,西河郡千章縣,廣平國斥章,東平國章縣。【後漢·光武紀】建武六年,改春陵鄕爲章陵縣。
◎又官名。【周禮·春官】保章氏。【前漢·王子侯表】千章侯。【百官志】東閣主章令丞。【師古註】主章,掌大材也。【前漢·宣帝紀】元康元年置建章衞尉。
◎又【爾雅·釋天】太歲在庚曰上章。
◎又樂名。【禮·記註】大章,堯樂名。
◎又印章。【漢官儀】吏秩比二千石以上,銀印龜鈕其文曰章,刻曰某官之章。
◎又章奏。【獨斷】凡羣臣書通於天子者四,曰章,曰奏,曰表,曰駁議。
◎又【左傳·僖五年】日南至。【疏】步曆之始,以朔旦冬至爲首,曆之上元,其年是十一月朔旦冬,至十九年閏月盡,復得十一月。朔旦冬至,故以十九年爲一章,積章成部,積部成紀。治曆者以此章部爲法,以知氣朔。
◎又章甫,殷冠名。【禮·郊特牲】章甫,殷道也。
◎又總章,舜明堂名。
◎又建章,漢宫名。在長安。城西周迴二十餘里。
◎又姓,秦將章邯。
◎又諡法。【逸書】温克令儀曰章。
◎又國名。【左傳註】謝,章,薛,舒,呂,祝,終,泉,畢,過,此十國皆任姓。
◎又俗或謂舅曰章。
◎又【六書音義】周章,怔營貌
◎又懼貌。亦作慞。
◎又【字彙補】與樟同。【司馬相如·子虚賦】楩楠豫章。
★又與獐同。【周禮·冬官考工記】山以章。【註】讀爲獐。 【韻會小補】又叶之風切,音中。【書·臯陶謨】天秩有禮,自我五禮有庸哉,同寅協恭和衷哉,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
★又之亮切。同障。【禮·雜記】四面有章。考證:〔【司馬相如·上林賦】楩楠豫章。〕 謹照原文上林賦改子虚賦。

章-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章² zhānɡ
①名图章:印~|盖~。
②佩戴在身上的标志:领~|臂~丨徽~。

章-古代漢語常用詞詞典_王力版

789.【章】
一音樂的一章。禮記曲禮下:“既葬,讀祭禮;喪復常,讀樂章。”今有雙音詞“樂章”。
引申爲一般作品的一章。文心雕龍熔裁:“引而申之,則兩句敷爲一章;約以貫之,則一章刪成兩句。”蕭統文選序:“而事異篇章。”
[章句]分析古書的篇章、句讀,解釋其文義。揚雄解嘲:“章句之徒,可與坐而守之。”引申爲注疏的名稱。如王逸有“楚辭章句”,朱熹有“大學章句”等。
二赤白相間的絲織品。古詩十九首:“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文章]見第三單元“文”字條。[憲章]法制。常用作動詞,表示遵循其法制。漢書藝文志:“憲章文武。”
三奏章,上給皇帝的書信。劉知幾史通言語:“運籌畫策,自具於章表。”
四印章。孔稚圭北山移文:“至其紐金章,綰墨綬。”今有雙音詞“圖章”。
五通“彰”。明顯,鮮明。文心雕龍情采:“惡文太章。”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zhāng

1、[文章]wén zhāng

1.篇幅不很长的单篇作品。 2.泛指著作。 3.比喻暗含的意思:话里有~。 4.关于事情的做法:我们可以利用他们的矛盾,这里很有~可做。还要想到下一战略阶段的~。

2、[印章]yìn zhāng

印和章的合称。

3、[公章]gōng zhāng

机关、团体等使用的印章。

4、[篇章]piān zhāng

篇和章,泛指文章:~结构。~段落。历史~。

5、[乐章]yuè zhāng

交响曲或其他大型乐曲的组成部分。结构上有相对的独立性,有的可以单独演奏。

6、[断章取义]duàn zhāng qǔ yì

不顾文章 或讲话的原意,孤立地取一段或一句的意思。《左传 襄公二十八年》:“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

7、[章节]zhāng jié

章和节,都是著作或文章的组成部分。通常全书分章,章内分节。文章内相当于段落或层次。

8、[规章]guī zhāng

国家行政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依据制定机关的不同可分为国务院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两大类。前者指国务院组成部门及直属机构在其职权范围内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后者指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依照法定程序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9、[章鱼]zhāng yú

软体动物,有八条长的腕足,腕足内侧有很多吸盘,有的体内有墨囊。生活在海底,吃鱼类和甲壳类等。

10、[章法]zhāng fǎ

1.文章的组织结构。 2.比喻办事的程序和规则:他虽然很老练,这时候也有点乱了~。

11、[奏章]zòu zhāng

古代大臣向皇帝奏事的本章(呈文)。

12、[出口成章]chū kǒu chéng zhāng

话说出来就是一篇文章,形容文思敏捷或擅长辞令。

13、[违章]wéi zhāng

违反规章:~操作。~建筑。~驾驶。

14、[简章]jiǎn zhāng

简要的章程:招生~。

15、[党章]dǎng zhāng

一个政党的章 程。规定政党的基本纲领、组织原则、组织机构以及党员的条件、权利、义务、纪律等。

16、[勋章]xūn zhāng

授给对国家有贡献的人的一种表示荣誉的证章。

17、[奖章]jiǎng zhāng

为奖励某人而发给的徽章。

18、[徽章]huī zhāng

佩戴在身上用来表示身份、职业等的标志,多用金属制成。

19、[宪章]xiàn zhāng

1.效法。 2.典章制度。 3.某个国家的具有宪法作用的文件;规定国际机构的宗旨、原则、组织的文件。

20、[华章]huá zhāng

敬辞。华美的诗文。多用于称颂。

21、[肩章]jiān zhāng

军人或某些部门的工作人员佩戴在制服的两肩上用来表示行业、级别等的标志。

22、[豫章]yù zhāng

古书上记载的一种树名。有的记载说即今之樟树。

23、[图章]tú zhāng

1.用小块的石头、木头、金属、象牙等刻成的东西,底下一面多为方形或圆形,刻着姓名或其他名称、图案等,用来印在文件、书籍等上面,作为标记。 2.图章印在文件、书籍等上面的痕迹。

24、[报章]bào zhāng

报纸(总称):~杂志。

25、[周章]zhōu zhāng

1.仓皇惊恐:狼狈~。 2.周折,苦心:煞费~。

26、[像章]xiàng zhāng

用金属、塑料等制成的带有人像的纪念章。

27、[照章]zhào zhāng

按照章程的规定。

28、[章贡]zhāng gòng

章水 和 贡水 的并称。亦泛指 赣江 及其流域。

29、[臂章]bì zhāng

佩戴在衣袖(一般为左袖)上臂部分表示身份或职务的标志。

30、[袖章]xiù zhāng

套在袖子上表示身份或职务的标志。

31、[序章]xù zhāng

写在文章前面的话。

32、[纹章]wén zhāng

授于城镇、公司等或为其采用的作为一种标志或商标的有条纹的徽章。

33、[胸章]xiōng zhāng

1.佩戴在胸前表示身份或职务的标志。 2.佩戴在胸前的奖章、纪念章等。

34、[典章]diǎn zhāng

法令制度:文物~。《元~》(书名,元朝的法令汇编)。

35、[平章]píng zhāng

1.评处;商酌。汉 蔡邕《上封事陈政要七事》:“宜追定八使,纠举非法,更选忠清,平章赏罚。”《隋书·何稠传》:“上因揽太子颈谓曰:‘何稠 用心,我付以后事,动静当共平章。’”唐 吴兢《贞观政要·求谏》:“詔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諫官随入,预闻政事。”宋 刘克庄《贺新郎·送陈真州子华》词:“北望神州路,试平章这场公事,怎生分付?”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连城》:“我为君平章已确,即教小娘子从君返魂,好否?” 2.品评。唐 刘禹锡《同乐天和微之深春》之十五:“追逐同游伴,平章贵价车。”宋 辛弃疾《江神子·和人韵》词:“却与平章珠玉价,看醉里,锦囊倾。”明 叶宪祖《鸾鎞记·春赏》:“凭栏争赏,细与平章。”清 黄遵宪《度辽将军歌》:“将军归来犹善饭,平章古玉图鼎鐘。” 3.古代官名。唐 代以尚书、中书、门下三省长官为宰相,因官高权重,不常设置,选任其他官员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名,简称“同平章事”,同参国事。唐睿宗 时又有平章军国重事之称。宋 因之,专由年高望重的大臣担任,位在宰相之上。金 元 有平章政事,位次于丞相。元 代之行中书省置平章政事,则为地方高级长官。简称平章。明 初仍沿袭,不久废。 4.辨别彰明。《书·尧典》:“九族既睦,平章百姓。”北周 庾信《为晋阳公进玉律秤尺斗升表》:“伏见勑旨,刊正音律,平章历象。”章炳麟《国故论衡·原道上》:“斯足以扬搉诚伪,平章黑白矣。”

36、[闲章]xián zhāng

个人的与姓名、职务等无关的图章,印文大多是熟语或诗文的句子,如“开卷有益”。一般用于所藏的书画上。

37、[章句]zhāng jù

1.古书的章节和句子。 2.分析和注解古书的章节和句子。也指以分章析句来解说古书的著作:~之学。楚辞~。

38、[私章]sī zhāng

刻有个人姓名,代表个人身份的印章(区别于“公章”)。

39、[章回]zhāng huí

“章”和“回”。我国长篇小说的一种段落形式。

40、[证章]zhèng zhāng

学校、机关、团体发给本单位或本系统人员证明身份的标志,多用金属制成,佩在胸前。

近义词

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