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山造海
拼音
yí shān zào hǎi笔顺
同音字
读音为yí的字 读音为shān的字 读音为zào的字 读音为hǎi的字 读音为yi的字 读音为shan的字 读音为zao的字 读音为hai的字基础解释
移动山岳,造出大海。比喻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大力量和气魄。详细解释
- 【解释】:移动山岳,造出大海。比喻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大力量和气魄。
- 【出自】:朱德《和何香凝主任〈农村〉原韵》之二:“移山造海志掀天,千万人民涌向前。”
- 【示例】:那些~的人们,几万、几万在劳动着,最多的时候曾达十几万人。秦牧《花城·古董》
按字解释
移:移动。
山:地面上由土、石形成的高耸的部分。
造:做;制作。
海:大洋靠近陆地的部分。
词典解释
移山造海-汉语大词典移山造海移动山岳,造出大海。比喻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和气魄。
●朱德《和何香凝主任<农村>原韵》之二:“移山造海志掀天,千万人民涌向前。”
●秦牧《花城·古董》:“那些移山造海的人们,几万、几万在劳动着,最多的时候曾经达十几万人。”
移山造海
【拼音】:yí shān zào hǎi
解释
移动山岳,造出大海。比喻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大力量和气魄。
出处
朱德《和何香凝主任〈农村〉原韵》之二:“移山造海志掀天,千万人民涌向前。”
示例
那些~的人们,几万、几万在劳动着,最多的时候曾达十几万人。秦牧《花城·古董》
近义词
反义词
语法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移山倒海丨ˊ ㄕㄢ ㄉㄠˇ ㄏㄞˇyíshān-dǎohǎi遷移高山,翻倒大海;形容本領高強或氣魄、氣勢浩大。[例]~之術|人民的力量可以~|有如萬馬奔騰、~之勢。
移山拔海-汉语大词典移山拔海移动山岳,拔起大海。形容力量巨大。
●晋葛洪《抱朴子·交际》:“势力足以移山拔海,吹呼能令泥象登云。”
●郭小川《闪耀吧,青春的火光》诗:“让神话里的移山拔海的英雄在上空叹息?!”
移山竭海移动山岳,使大海干竭。比喻力量巨大。
●《云笈七签》卷三三:“力动乾坤,移山竭海。”
倒海移山㊣ㄉㄠˇ ㄏㄞˇ ㄧˊ ㄕㄢdǎo hǎi yí shān釋義比喻法力高強。見「移山倒海」條。封神演義・第八十二回:「正北上:皂色服,蓮子箍,賓鐵鐧,跨糜鹿,都是倒海移山雄猛客。」備註附修訂本參考資料號FL00000022256倒海移山備註頻1書中國成語大辭典號FL00000064940
移山拔海-中华成语大词典移山拔海
【拼音】:yí shān bá hǎi
解释
移动大山,拔起大海。形容力量巨大。
出处
晋·葛洪《抱朴子·交际》:“势力足以移山拔海,吹呼能令泥象登云。”
示例
让神话里的~的英雄在上空叹息?! ★郭小川《闪耀吧,青春的火光》诗
近义词
移山竭海
反义词
语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移山填海
【拼音】:yí shān tián hǎi
解释
移动山岳,填平大海。指仙术法力高超。现多比喻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和气魄。
出处
明·无名氏《八仙过海》第二折:“俺众仙各施神通,移山填海,水尽枯干,教你无处潜藏。”
示例
最后浮士德因忧愁了盲了目,在盲目中想象到他所从事着的~的工作和在那新土地上人民安居乐业的乌托邦景象。 ★郭沫若《努力把自己改造成为无产阶级的文化工人》
近义词
填海移山
反义词
语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移山跨海
【拼音】:yí shān kuà hǎi
解释
移动山岳,跨越大海。比喻力量巨大。
出处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诸子》:“《列子》有移山跨海之谈,《淮南》有倾天折地之说。”
示例
近义词
反义词
语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移山倒海
【拼音】:yí shān dǎo hǎi
解释
搬动大山,翻倒大海。比喻人类改造自然的巨大力量和雄伟气概。
出处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三回:“这大圣正算计耍掼,原来那怪就知道了,且会遣山,就使一个移山倒海的法术。”
示例
他有~之术。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七十八回
近义词
天旋地转、排山倒海、天崩地裂
反义词
和风细雨、温文尔雅
语法
作谓语、定语、宾语;指改变自然
英文
transform nature by removing mountains and drain seas
出处
朱德《和何香凝主任〈农村〉原韵》之二:“移山造海志掀天,千万人民涌向前。”引证
当代-秦牧--《花城·古董》:那些移山造海的人们,几万、几万在劳动着,最多的时候曾达十几万人。
当代-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隋唐)》:只有小人们才企图模仿自然界,移山造海,作金作玉。
故事
当代-秦牧--《花城·古董》:那些移山造海的人们,几万、几万在劳动着,最多的时候曾达十几万人。
当代-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隋唐)》:只有小人们才企图模仿自然界,移山造海,作金作玉。
造句
yí shān zào hǎi
1、那些移山造海的人们,几万、几万在劳动着,最多的时候曾达十几万人。秦牧《花城·古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