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笔顺

丿 丿 丿 𠃌

同音字

读音为jí的字 读音为ji的字

基础解释

1.身体瘦弱。 2.(土地)不肥沃:~薄。~土。

详细解释

〈形〉

  1. (形声。从疒( chuáng),表示与疾病有关,脊声。本义:身体瘦弱)

  2. 同本义。或作“膌”

    牛虽瘠,偾于豚上,其畏不死?——《左传·昭公十三年》

    宋崇门之巷人服丧而毁甚瘠。——《韩非子·内储说上》

    长短丰瘠。——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老年如脊牛。——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又如:瘠弱(瘦弱;衰弱);瘠疲(瘦弱疲惫);瘠色(容貌忧戚憔悴);瘠牛偾豚(瘦瘠的牛仆倒在小猪身上,小猪必死。比喻无德的大国权势虽衰,欺凌羸弱的小国,小国也会灭亡)

  3. 贫困

    夫民殷国弱,民瘠国强者,未之有也。——《三国志·陆逊传》

    又如:瘠馁(贫困饥饿);瘠贫(贫困);瘠亡(贫穷衰亡)

  4. 瘠薄,不肥沃

    处沃土则逸,处瘠土则劳。——张衡《西京赋》

    又如:瘠土(瘠地。贫瘠不肥沃的土地);瘠田(瘠薄而不肥沃的田地);瘠卤(盐碱地。贫瘠的土地);瘠硗(多石不肥沃的土地);瘠壤(瘠土)

  5. 菲薄;简约

    送死不忠厚,不敬文,谓之瘠。——《荀子·礼论》

    又如:瘠墨(俭约,刻薄。因墨家尚俭、薄葬,故有此称)

〈名〉

  1. 疾疫 。

    如:瘠瘵(因患病而瘦弱)

  2. 腐肉;腐烂的尸体

    稼亡三分之一,而非有故盖积也,则道有损瘠矣。——《管子》。王念孙杂志:“损当为捐。”

〈动〉

  1. 损削;使之贫弱 。

    如:瘠气(损削元气);瘠色(损其容貌)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瘠-中華語文大辭典

瘠瘠ㄐ丨ˊjí1.(土地)不肥沃。[例]貧~|荒~|地~人稀。2.〈書〉瘦弱。[例]~瘦。3.〈書〉腐屍。[例]溝中~。4.姓。

瘠-中華大字典

1、瘠讀音:夷益切,音亦,陌韻。釋文:
❶病相染。見《字彙》。
❷瘍或字。《集韻》:瘍。脉瘍也。一曰病也。或作~。

瘠-中華大字典

1、瘠讀音:秦昔切,音籍,陌韻。釋文:
❶本作膌。《說文肉部》:膌。瘦也。
❷瘦病也。《漢書食貨志》:而國無捐~者。
❸肉腐也。見《漢書食貨志注》引《孟康》。
❹土地墝埆也。《國語魯語》:擇~土而處之。
❺送死不忠厚不敬文曰~。見《荀子禮論》。
❻㾐也。《公羊莊二十年傳》:大~者何。㾐也。
 〔注〕:㾐者、民疾疫也。
❼省約也。《禮記樂記》:使其曲直繁~廉肉節奏。足以感動人之善心而已矣。
❽姓也。寺人~環。見《孟子萬章》。
❾通脊。《說苑至公》:寺人脊環。
❿通胔。《漢書婁敬傳》:見羸胔老弱。
 〔注〕:胔、讀曰~。
2、㾊讀音:七賜切,音刺,寘韻。釋文:風~。膚疾。見《集韻》。
3、㾊讀音:蘇谷切,音速,屋韻。色質切,音棘,陌韻。釋文:瘮~。寒病。見《玉篇》。
4、㾊讀音:資昔切,音積,陌韻。釋文:膌古文。《集韻》:膌、瘦也。膌、古作~。
5、姡讀音:情亦切,音籍,陌韻。釋文:瘦也。見《字彙》。〔正字通云。瘠譌字〕。
6、胔讀音:疾智切,音漬,疾二切,音自,寘韻。釋文:
❶本作骴。《說文骨部》:骴。鳥獸殘骨曰骴。骴可惡也。明堂月令曰。掩骼薶骴。骴或从肉。
 〔按骴或从肉四字。鉉本有。鍇本無。許引明堂月令之文。今禮記月令作掩骼埋~。注云。骨枯曰骼。肉腐曰~。釋文蔡云。露骨曰骼。有肉曰~。~亦作骴。至玉篇作鵡。乃骴之變體耳〕。
❷同髊。《呂覽孟春》:揜骼霾髊。
 〔注〕:髊讀水漬物之漬。白骨曰骼。有肉曰髊。
 〔按段玉裁謂髊亦骴之或字〕。
❸通脊。《周禮蜡氏》:掌除骴。
 〔注〕:故書骴作脊。鄭司農云。脊讀爲㱴。謂死人骨也。
❹通瘠。《漢書食貨志》:國亡捐瘠。
 〔按顧炎武云。瘠古~字。謂死而不葬者也〕。
7、胔讀音:才支切,音疵,支韻。釋文:
❶人子腸名。見《廣韻》。
❷~蠵。水族名。《文選左思賦》:摸蝳蝐。捫~蠵。
8、胔讀音:牆之切,音慈,支韻。釋文:水腸也。《淮南說山》:海水雖大。不受~芥。《釋文》:~音慈。
9、胔讀音:秦昔切,音籍,陌韻。釋文:瘦也。病也。見《五音集韻》。
10、脨讀音:秦昔切,音籍,陌韻。釋文:瘦也。見《集韻》。
11、脨讀音:趨玉切,音促,沃韻。釋文:襎或字。《集韻》:襎。丳襎。炙筋。或从肉。
12、膌讀音:資昔切,音積,陌韻。釋文:本作蘸。《說文》:蘸。瘦也。《段注》:~亦作瘠。瘦亦作膄。凡人少肉。則脊呂歷歷然。故其字从脊。
13、膌讀音:秦昔切,音籍,陌韻。釋文:
❶~腹也。見《廣韻》。
❷死骨也。見《五音集韻》。
14、橉釋文:同疾。見《字彙補》。

瘠-漢語大字典


瘠jí 《廣韻》秦昔切,入昔從。錫部。
(1)瘦。也作“膌”。《玉篇·疒部》:“瘠,瘦也。”清雷浚《説文外編》卷一:“《説文》無‘瘠’字。《肉部》:‘膌,瘦也’為‘瘠’之正字。”《易·説卦》:“〔乾〕為瘠馬。”陸德明釋文引王廙云:“瘠,健之甚者,為多骨也。”唐韓愈《雜説四首》之二:“善醫者,不視人之瘠肥,察其脉之病否而已矣。”茅盾《秋收》:“老通宝的一只枯瘠的手抖簌簌地摸着小宝的光头。”
(2)贫穷。《三國志·吴志·陸遜傳》:“夫民殷國弱,民瘠國彊者,未之有也。”《清史稿·熊賜履傳》:“一旦水旱頻仍,蠲豁則吏收其實而民受其名,振濟則官增其肥而民重其瘠。”清王夫之《宋論·仁宗》:“民驕而不均,豪民日競,罷民日瘠,人事盈虚之必有也。”又贫穷的人。《新唐書·白居易傳》:“乞盡免江淮兩賦,以救流瘠。”
(3)(土地)不肥沃。《國語·魯語下》:“昔聖王之處民也,擇瘠土而處之。”韋昭注:“磽确為瘠。”漢張衡《西京賦》:“處沃土則逸,處瘠土則勞。”《明紀·太祖紀五》:“膏腴而税反輕,瘠鹵而税反重。”
(4)简单。《禮記·樂記》:“使其曲直、繁瘠、廉肉、節奏,足以感動人之善心而已矣。”孔穎達疏:“瘠,謂省約。”《文心雕龍·風骨》:“若瘠義肥辭,繁雜失統,則無骨之徵也。”
(5)书法术语。指细削而有力。唐張彦遠《法書要録》卷六:“瘦而有力曰瘠。”宋趙彦衛《雲麓漫鈔》卷二:“方而不能圓,肥而不能瘠,倣古人得其筆畫而不得其均齊可觀者為下。”
(6)疾疫。《公羊傳·莊公二十年》:“大災者何?大瘠也。大瘠者何?㾐也。”何休注:“瘠,病也。齊人語也。㾐者,民疾疫也。”清俞正燮《癸巳類稿》卷八:“睿親王征姜瓖,欲並征喀爾喀,行三日,馬瘠道乏水止。”
(7)使人贫弱;损削。《左傳·襄公二十九年》:“何必瘠魯以肥杞?”明屠隆《曇花記·冥司斷案》:“衆生多犯慳貪,謀奪强占,瘠人肥己,毫釐不捨。”
(8)菲薄。《荀子·富國》:“若是則瘠,瘠則不足欲,不足欲則賞不行。”楊倞注:“瘠,奉養薄也。”
(9)通“胔(zì)”。腐肉;腐尸。《管子·八觀》:“稼亡三分之一,而非有故蓋積也,則道有損瘠矣。”王念孫雜志:“損當為捐,字之誤也。瘠讀為‘掩骼埋胔’之胔。露骨曰骼,有肉曰胔。作瘠者,借字耳。”《荀子·榮辱》:“是其所以不免於凍餓,操瓢囊為溝壑中瘠者也。”《漢書·食貨志上》:“故堯、禹有九年之水,湯有七年之旱,而國亡捐瘠者,以畜積多而備先具也。”顔師古注引孟康曰:“肉腐為瘠。捐,骨不埋者。”
(10)姓。《字彙·疒部》:“瘠,姓。”

瘠-康熙字典


【午集中】【疒字部】 瘠
〔古文〕㾊
★【廣韻】【集韻】【韻會】𠀤秦昔切,音籍。【說文】瘦也。本作膌。今作瘠。【廣韻】病也。【易·說卦】乾爲瘠馬。【疏】瘠馬,骨多也。【左傳·襄二十九年】何必瘠魯以肥𣏌。【書·微子】多瘠罔詔。【傳】紂故使民多瘠病,而無詔救之者。
◎又【禮·樂記】使其曲直繁瘠,廉肉節奏,足以感動人之善心而已矣。【疏】瘠謂省約。
◎又姓。
◎又音漬。【前漢·食貨志】故堯有九年之水,湯有七年之旱,而國亡捐瘠者,以畜積多而備先具也。【註】孟康曰:肉腐爲瘠。蘇林曰:瘠,音漬。師古曰:瘠,瘦病也。言無相棄捐而瘦病者耳,不當音漬也。
◎又或作胔。【前漢·婁敬傳】羸胔老弱。

瘠-中草药辞典

【读音】jí
【繁体】瘠
瘠<形>
(形声。从疒,表示与疾病有关,脊声。本义:身体瘦弱)
同本义。或作“膌”[lean;thinandweak;wispy]
牛虽瘠,偾于豚上,其畏不死?――《左传·昭公十三年》
宋崇门之巷人服丧而毁甚瘠。――《韩非子·内储说上》
长短丰瘠。――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老年如脊牛。――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又如:瘠弱(瘦弱;衰弱);瘠疲(瘦弱疲惫);瘠色(容貌忧戚憔悴);瘠牛偾豚(瘦瘠的牛仆倒在小猪身上,小猪必死。比喻无德的大国权势虽衰,欺凌羸弱的小国,小国也会灭亡)
贫困[poor;impoverished]
夫民殷国弱,民瘠国强者,未之有也。――《
瘠jí
⒈瘦弱。
⒉土地不肥沃:改变~土。贫~的土地。

瘠-王力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瘠 jí
❶瘦,與「肥」相對。
《荀子·非相》:
葉公子高,微小短~,行若將不勝其衣。
《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
今臣往,徒見羸~老弱。
引土質貧瘠。
《國語·魯語下》:
擇~土而處之。
❷薄,少。
《左傳·襄公二十九年》:
何必~魯以肥杞。
《荀子·富國》:
若是則~,~則不足欲。
❸zì(自)。通「胔」,腐爛的肉。
《荀子·榮辱》:
是其所以不免於凍餓,操瓢囊爲溝壑中~者也。
文天祥《正氣歌》:
一朝蒙霧露,分作溝中~。

瘠-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瘠jí

①(身体)瘦弱。
②瘠薄:~土|~田。

瘠-汉语大词典

瘠ji
ㄐ〡ˊ
〔《广韵》秦昔切,入昔,从。〕
“胔”的被通假字。亦作“膌”。
1.瘦弱。
●《左传·襄公二十一年》:“﹝申叔豫﹞遂以疾辞……楚子使医视之,复曰:‘瘠则甚矣,而血气未动。’”
杜预注:“瘠,瘦也。”
●唐韩愈《杂说》之二:“善医者不视人之瘠肥,察其脉之病否而已矣。”
●清黄鷟来《〈闲止书堂集钞〉序》:“既而逼授伪职,引疾固辞,瘠形尪羸,视息仅属。”
2.指瘦弱的人。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上使刘敬复往使匈奴,还报曰:‘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往,徒见羸瘠老弱,此必欲见短,伏奇兵以争利。’”
3.贫困。
●《国语·楚语上》:“夫君国者,将民之与处。民实瘠矣,君安得肥?”
●《三国志·吴志·陆逊传》:“夫民殷国弱,民瘠国彊者,未之有也。”
4.泛指空虚匮乏。
●唐司空图《将儒》:“儒以将道,肥其内也;武以将威,肃其外也,未有内自瘠而外能劝者焉。”
5.损削,使之贫弱。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鲁之于晋也,职贡不乏,玩好时至……何必瘠鲁以肥杞?”
●明宋濂《元故王府君墓志铭》:“大朴之散久矣,嗜利之徒唯思肥己而瘠人。”
●《古今小说·木绵庵郑虎臣报冤》:“又有著作郎陈着亦上疏论似道欺君瘠民之罪。”
●清黄钧宰《金壶浪墨·河工》:“上下欺蔽,瘠公肥私,而河工不败不止矣。”
6.疾疫。
●唐韩愈《祭竹林神文》:“神于惠罚无差,施罪瘠于尹愈身,是甘是宜。”
7.硗薄,不肥沃。
●《荀子·富国》:“不知节用裕民则民贫,民贫则田瘠以秽,田瘠以秽则出实不半。”
●明陆深《燕闲录》:“山西州县多在山谷之间……加以地瘠天寒,据丰稔之岁,十里之间所收亦不满一二万。”
●郑观应《盛世危言·吏治下》:“复将通省府厅州县查明肥瘠难易之区,一一分别注明。”
8.菲薄,简约。
●《荀子·富国》:“墨子大有天下,小有一国,将蹙然衣粗食恶,忧戚而非乐,若是则瘠。瘠则不足欲,不足欲则赏不行。”
杨倞注:“瘠,奉养薄也。”
●《荀子·礼论》:“送死不忠厚,不敬文,谓之瘠。”
杨倞注:“瘠,薄。”
●宋洪迈《容斋随笔·宰我不诈》:“鲁悼公之丧,孟敬子曰:‘食粥,天下之达礼也,吾三臣者之不能居公室也,四方莫不闻矣。勉而为瘠,毋乃使人疑夫不以情居瘠者乎哉!’”
9.指淡薄。
●唐韩愈《南海神庙碑》:“故明宫斋庐上雨旁风,无所盖障,牲酒瘠酸,取具临时。”
10.书法用语。指笔画瘦劲。
●唐窦蒙《〈述书赋〉语例字格》:“瘠,瘦而有力曰瘠。”
11.通“胔”。未完全腐烂的尸体。
●《荀子·荣辱》:“粮食太侈,不顾其后,俄则屈安穷矣;是其所以不免于冻饿,操瓢囊为沟壑中瘠者也。”
●王念孙《读书杂志·荀子一》:“瘠读为‘掩骼埋胔’之‘胔’。露骨曰‘骼’,有肉曰‘胔’。瘠,借字耳。”
●汉刘向《说苑·善说》:“管子者,天子之佐、诸侯之相也。死之则不免为沟中之瘠,不死则功复用于天下。”
●宋文天祥《正气歌》:“一朝蒙雾露,分作沟中瘠。”
12.姓。
●《孟子·万章上》有瘠环。

瘠-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瘠疒1015ㄐㄧˊjí形①瘦弱。《左傳.襄公二十一年》:「楚子使醫視之,復曰瘠則甚也。」唐.韓愈〈爭臣論〉:「視政之得失,若越人視秦人之肥瘠。」②土地不肥沃。如:「貧瘠」。《國語.魯語下》:「昔聖王之處民也,擇瘠土而處之,勞其民而用之,故長王天下。」動減損。《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可必瘠魯以肥杞。」名腐肉、腐屍。通「胔」。宋.文天祥〈正氣歌〉:「一朝蒙霧露,分作溝中瘠。」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1、[贫瘠]pín jí

(土地)薄;不肥沃。

2、[瘠薄]jí bó

(土地)缺少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水分;不肥沃。

3、[荒瘠]huāng jí

荒芜而不肥沃。

4、[流瘠]liú jí

指逃荒的饥民。

5、[寒瘠]hán jí

谓气候寒冷,土地贫瘠。

6、[硷瘠]jiǎn jí

亦作“鹻瘠”。犹卤瘠。

7、[凋瘠]diāo jí

穷困贫瘠。

8、[碱瘠]jiǎn jí

1.亦作"鹻瘠"。 2.犹卤瘠。

9、[瘠颜]jí yán

容颜消瘦。

10、[瘠立]jí lì

谓瘦弱骨立。

11、[霉瘠]méi jí

黑而瘦。

12、[卤瘠]lǔ jí

指地含盐碱而瘠薄。《资治通鉴·宋文帝元嘉十六年》:“且闻其土地卤瘠,难得水草,大军既至,彼必婴城固守。”胡三省 注:“咸地曰卤,墝地曰瘠。”宋 陈亮《孙天诚墓志铭》:“盖余居之南十四五里,地虽卤瘠,而非人之所必争,孙君 乃自邑而徙居焉。”

13、[消瘠]xiāo jí

消瘦。《后汉书·陈纪传》:“遭父忧,每哀至,輒欧血絶气,虽衰服已除,而积毁消瘠,殆将灭性。”《三国志·魏志·陶谦传》“广陵 太守 琊邪 赵昱,徐方 名士也”裴松之 注引 三国 吴 谢承《后汉书》:“昱 年十三,母尝病,经涉三月。昱 惨戚消瘠,至目不交睫。”

14、[捐瘠]juān jí

饥饿而死。《汉书·食货志上》:“尧 禹 有九年之水,汤 有七年之旱,而国亡捐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颜师古 注:“孟康 曰:‘肉腐为瘠。捐,骨不埋者。’瘠,瘦病也。言无相弃捐而瘦病者耳。”宋 司马光《上皇帝疏》:“老弱流离,捐瘠道路。”《金史·循吏传·卢克忠》:“会民艰食,克忠 下令凡民有蓄积者计留一岁,悉平其价糴之,由是无捐瘠之患。”

15、[罢瘠]bà jí

瘦弱。

16、[硗瘠]qiāo jí

1.磽瘠:土地坚硬瘠薄。亦指瘠薄之地。 2.墝瘠:亦作“墝塉”。

17、[癯瘠]qú jí

瘦弱;消瘦。《文选·沉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若此移年,癯瘠改貌。”李善 注:“《尔雅》曰:‘臞,瘠也。’与癯同。”唐 元稹《贺圣体平复表》:“尧 以癯瘠而为圣,禹 以胼胝而称功。”宋 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七:“上见其癯瘠,惻然许之。”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袁世弼》:“潘子真《诗话》云:‘…… 世弼 年十七……读书最苦,因尔癯瘠。’”

18、[劬瘠]qú jí

劳苦贫困。

19、[蠲瘠]juān jí

犹贫瘠。

20、[损瘠]sǔn jí

消瘦羸弱。亦指消瘦羸弱的人。《管子·八观》:“稼亡三之一,而非有故盖积也,则道有损瘠矣。”尹知章 注:“道行之人,有毁损羸瘠者也。”唐 苏颋《处分朝集使敕》:“至使钱穀不入,杼轴其空,损瘠相仍,流庸莫返。”宋 曾巩《救灾议》:“古者二十七年耕,有九年之畜足,以备水旱之灾,然后谓之王政之成。唐 水 汤 旱,而民无损瘠者,以是故也。”

21、[瘠觳]jí hú

俭薄。

22、[瘠顔]jí yán

容颜消瘦。清 陈梦雷《寄答李厚庵百韵》:“瘠颜称錮疾,遁迹入緇黄。”

23、[瘠漓]jí lí

贫瘠硗薄。

24、[瘠地]jí dì

瘠土。

25、[瘠亡]jí wáng

贫穷衰亡。

26、[瘠壤]jí rǎng

瘠土。

27、[羸瘠]léi jí

瘦弱。

28、[干瘠]gān jí

枯瘦。比喻文章贫乏无味。

29、[沃瘠]wò jí

指土地的肥瘦。

30、[瘠贫]jí pín

贫困。

31、[瘠瘦]jí shòu

消瘦虚弱。 2.不肥沃,不利于作物生长。

32、[瘠土]jí tǔ

不肥沃的土地。《国语·鲁语下》:“昔圣王之处民也,择瘠土而处之,劳其民而用之,故长王天下。”韦昭 注:“磽确为瘠。”汉 张衡《西京赋》:“处沃土则逸,处瘠土则劳,此繫乎地者也。”明 归有光《论三区赋役水利书》:“夫高阜之地远不如低洼之乡……低乡水退,次年以膏沃倍收,瘠土之民艰难百倍也。”孙中山《农功》:“反磽确为沃壤,化瘠土为良田,地利之关乎人力,概可知矣。”

33、[薄瘠]báo jí

瘠薄。土地贫瘠,不肥沃。

34、[瘠馁]jí něi

贫困饥饿。

35、[确瘠]què jí

石多土薄。亦指石多土薄之地。《资治通鉴·唐宪宗元和八年》:“今避 河 患,退二三里可矣,奈何捨万代永安之策,徇一时省费之便乎!况天德故城僻处确瘠。”清 黄宗羲《密庵陆公墓碑》:“公设法诱垦污莱之田,二而当一;确瘠之田,三而当一。自此民劝於农。”

36、[瘠色]jí sè

谓损其容貌。

37、[柴瘠]chái jí

骨瘦如柴。

38、[穷瘠]qióng jí

贫困瘦弱。

39、[狭瘠]xiá jí

狭窄贫瘠。

40、[埆瘠]què jí

见“埆塉”。

近义词

反义词

1、[]wò

1.灌溉;浇:~田。如汤~雪。 2.(土地)肥:肥~。~土。~野。肥田~地。 3.姓。

2、[]yú

1.胖;丰满:丰~。 2.肥沃:膏~之地。

3、[]féi

1.含脂肪多(跟“瘦”相对,除“肥胖、减肥”外,一般不用于人):~猪。~肉。马不得夜草不~。 2.肥沃:土地很~。 3.使肥沃:~田粉。 4.肥料:底~。绿~。化~。积~。 5.收入多;油水多:~差。活儿~。 6.指由不正当的收入而富裕:坑了集体,~了自己。 7.利益;好处:分~。抄~(捞外快)。 8.肥大 9.(跟“瘦”相对):棉袄的袖子太~了。 10.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