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

拼音

yòng yú

笔顺


同音字

读音为yòng的字 读音为yú的字 读音为yong的字 读音为yu的字

基础解释

暂无解释。

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作用于-汉语同义词反义词词典

[同]影响
熏陶

拙于用大-中华成语大词典

拙于用大
【拼音】:zhuō yú yòng dà
解释
原指事物不同的使用,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后指量材使用。
出处
《庄子·逍遥游》:“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
示例
近义词
反义词
语法

于于-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于于ㄩˊ ㄩˊyú yú①徐行的樣子。唐.韓愈〈上宰相書〉:「枯槁沉溺魁閎寬通之士,必且洋洋焉動其心,峩峩焉纓纓其冠,于于焉而來矣。」②自足的樣子。《莊子.應帝王》:「其臥徐徐,其覺于于。」唐.白居易〈和朝回與王鍊師游南山下〉詩:「興酣頭兀兀,睡覺心于于。」也作「杅杅」。③相連不絕的樣子。唐.柳宗元〈晉問〉:「黿鼉詭怪,于于汨汨。」元.蒲道源〈閑居紀事〉:「凌晨出求糴,于于如櫛比。」

于于-汉语大词典

于于1.自得貌。
●《庄子·应帝王》:“泰氏其卧徐徐,其觉于于。”
●成玄英疏:“于于,自得之貌。”
●唐白居易《和朝回与王炼师游南山下》诗:“兴酣头兀兀,睡觉心于于。”
●宋沈辽《走笔酬亨甫所示二篇次韵和之》之一:“始来齐山秋正肃,山间于于太古俗。”
●明何景明《霍山辞》:“视其体腴然,其度于于然,不异平居也。”
●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五:“朱行健老先生的义子朱竞新,白夹翩翩,摇着一把名人书画的七骨大折扇,于于然来了。”
2.相属貌。
●元蒲道源《闲居记事》诗之一:“凌晨出求籴,于于如栉比。”
3.多难貌,屈曲貌。
●汉扬雄《太玄·饰》:“白舌于于屈于根。”
范望注:“于于,多难之貌。”
司马光集注:“于于,屈貌。”
于于(2)夸诞貌。一说佞媚貌。
●《庄子·天地》:“子非夫博学以拟圣,于于以盖众,独弦哀歌,以卖名声于天下者乎?”陆德明释文:“于于,并如字。”又引司马彪曰:“夸诞貌。”
●成玄英疏:“于于,佞媚之谓也。”
于于(3)犹于于。自得貌。
●清黄景仁《闲居感怀》诗:“逢欣稍于于,纡感仍邑邑。”
●王闿运《衡阳程君墓志铭》:“于皇中兴,惟楚有材,或公或侯,风起云飞,君乃于于不出里闱,纳驷于庭,英彦员归。”

于于-辞源3

【于于】悠然自得的樣子。莊子 盜跖:“神農之世,臥則居居,起則于于。”唐 韓愈 昌黎集十六 上宰相書:“于于焉而來矣。”

于-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于² Yú
名姓。

于-漢語大字典


《説文》:“于,於也。象气之舒于。从丂,从一。一者,其气平之也。”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契文不从丂、一,其字形何以作于,無義可説。卜辭用于與經傳于字同義,皆以示所在。”
(一)yú 《廣韻》羽俱切,平虞云。魚部。
(1)往;去。《詩·周南·桃夭》:“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毛傳:“于,往也。”三國魏曹植《責躬》:“煢煢僕夫,于彼冀方。”
(2)取。《詩·豳風·七月》:“晝爾于茅,宵爾索陶。”鄭玄箋:“晝日往取茅歸。”《孟子·萬章下》:“殺越人于貨,閔不畏死,凡民罔不譈。”焦循正義:“于,猶取也。”
(3)如,好像。清王引之《經傳釋詞》卷一:“于,猶如也。”《易·繫辭下》:“《易》曰:‘介于石,不終日,貞吉。’介如石焉,寧用終日,斷可識矣。”
(4)钟唇,即钟口两角之间。《周禮·考工記·鳧氏》:“銑間謂之于。”鄭玄注引鄭司農云:“于,鍾唇之上袪也。”孫詒讓正義:“程瑶田云:兩銑下垂角處相距之閒,即鐘口大徑,其體于然不平,故謂之于。”
(5)蕕草。《後漢書·馬融傳》:“格、韮、菹、于。”李賢注:“于,軒于也。一名蕕。生於水中涘。”
(6)象声词。《莊子·齊物論》:“前者唱于,而隨者唱喁。”成玄英疏:“于、喁,皆是風吹樹動前後相隨之聲。”
(7)介词。《爾雅·釋詁上》:“于,於也。”1.相当于“在”。a.表时间。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1949年;来信于昨日收到。《書·太甲下》:“慎終于始。”《史記·儒林列傳序》:“于威、宣之際,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業而潤色之。”b.表地点。如:熊猫产于中国;毕业于北京大学。《詩·召南·采蘩》:“于沼于沚。”鄭玄箋:“于,於。”《儀禮·士昬禮》:“壻乘其車,先俟于門外。”鄭玄注:“壻車在大門外,乘之。”《史記·楚世家》:“及餓死于申亥之家,為天下笑。”c.表方面、原因。如:勇于负责;乐于助人。d.表范围。如:于无意之中流露出怀念之情;于读书之外,也留心工业动态。《書·胤征》:“沈亂于酒。”2.相当于“对”、“对于”。a.表动作对象。如:忠于祖国;形势于我们有利。《書·盤庚上》:“盤庚斆于民。”《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學。”宋陸游《病中作》:“澀眼尚于書有味,孤愁殊覺酒無功。”b.表相互关系。《史記·張儀列傳》:“且今時趙之于秦,猶郡縣也。”3.表示方向、目标,相当于“至”、“到”。如:致力于学术研究;投身于革命。《書·盤庚上》:“盤庚遷于殷。”《詩·小雅·鶴鳴》:“聲聞于野。”《淮南子·原道》:“以恬養性,以漠處神,則入于天門。”4.相当于“以”、“用”、“拿”。《書·盤庚上》:“予告汝于難,若射之有志。”《史記·樂毅列傳》:“薊丘之植,植于汶篁。”5.表示比较,相当于“比”。如:高于一切;重于泰山。《書·胤征》:“猛于烈火。”《荀子·勸學》:“冰,水為之,而寒于水。”《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每自比于管仲、樂毅。”6.相当于“在……中”。《史記·吴世家》:“吴王与晋定公争長。吴王曰:‘于周室,我為長。’晋定公曰:‘于姬姓,我為伯。’”又《孟子荀卿列傳》:“儒者所謂中國者,于天下乃八十分居其一分耳。”7.相当于“为(wèi)”、“替”。《孟子·萬章上》:“唯茲臣庶,汝其于予治!”《史記·齊太公世家》:“齊使管仲平戎于周。”8.相当于“依据”、“按照”。《史記·淮陰侯列傳》:“于諸侯之約,大王當王關中。”9.表示被动,相当于“被”。如:限于篇幅,暂不刊登;主队败于客队。《國語·晋語二》:“内困于父母,外困于諸侯。”《漢書·賈山傳》:“然而兵破于陳涉,地奪于劉氏者,何也?”
(8)连词。和。清王引之《經傳釋詞》卷一:“于,與也,連及之詞。”《書·多方》:“不克敬于和,則無我怨。”
(9)助词。1.用以确指行为的对象,相当于“是”。清王引之《經傳釋詞》卷一:“于,猶是也。《詩·出車》曰‘玁狁于襄’、‘玁狁于夷’,言玁狁是襄,玁狁是夷也。”2.用于句中以凑足音节。《詩·周南·葛覃》:“黄鳥于飛。”
(10)语气词。表示疑问,相当于“乎”。清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豫部》:“于,叚借為乎。”《吕氏春秋·審應》:“然則先生聖于?”高誘注:“于,乎也。”
⑪通“為(wéi)”。清王引之《經傳釋詞》卷一:“于,猶為也。”《詩·鄘風·定之方中》:“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揆之以日,作于楚室。”王引之述聞:“于當讀曰為,謂作為此宫室也。古聲于與為通。”《儀禮·士冠禮》:“宜之于假,永受保之。”鄭玄注:“于,猶為也。”《文選·司馬相如〈長門賦〉》:“因于解悲愁之辭。”李善注引鄭玄《儀禮注》曰:“于,為也。”
⑫姓。《廣韻·虞韻》:“于,姓。周武王子邘叔子孫,以國為氏,其後去邑,單為于。漢有丞相東海于定國。”
⑬“於”的简化字。
(二)yū 《集韻》邕俱切,平虞影。
通“迂”。广;大。《集韻·虞韻》:“于,大也。”《禮記·文王世子》:“為人臣者,殺其身,有益於君,則為之。況于其身以善其君乎?周公優為之。”鄭玄注:“于,讀為迂。迂,猶廣也,大也。”
(三)xū 《洪武正韻》休居切。
〔于嗟〕叹词。《詩·周南·麟之趾》:“于嗟麟兮!”毛傳:“于嗟,嘆辭。”朱熹注:“于,音吁。”

于-中華大字典

1、于讀音:雲俱切,音迂,虞韻。釋文:
❶於也。發端語。《詩采蘋》:~以采蘋。《傳》:~。於也。〔王引之云〕:~猶聿。聿以采蘋也。聿、~、一聲之轉。
❷句中指事字。亦於也。《孟子梁惠王》:邑~岐山之下居焉。
❸句中倒用字。亦於也。《詩崧高》:四國~蕃。四方~宣。
 〔箋〕:言蕃~四國。宣~四方也。
❹曰也。《詩六月》:王~出征。
 〔箋〕:王曰令汝出征玁狁。
❺未定辭。《公羊僖二十八年傳》:歸~者。罪未定也。
❻爲也。《詩定之方中》:作~楚宮。
 〔疏〕:作爲楚邱之宮。
❼猶乎也。《呂覽審應》:然則先生聖~。
 〔注〕:~、乎也。
❽猶如也。《易繫辭》:易曰。介~石。不終日。貞吉。介如石焉。寧用終日。
❾猶是也。《詩出車》:玁狁~夷。〔王引之云〕:言玁狁是夷也。
❿猶越也。與也。連及之詞。《書康誥》:吿女德之說。~罰之行。〔王引之云〕:言吿汝德之說。與罰之道也。
⓫猶爲〖去聲〗也。《孟子萬章》:女其~予治。〔王引之云〕:~、爲也。爲、助也。
⓬往也。《詩桃夭》:之子~歸。
⓭大也。《書大傳》:名曰朱~。
 〔注〕:~。大也。
⓮鐘兩角之間。《考工記鳧氏》:銑間謂之~。
 〔疏〕:銑謂鐘之兩角。
⓯~喁。聲相和也。《莊子齊物論》:前者唱~。而隨者唱喁。
⓰~~。行貌。〔韓愈書〕:~~焉而來矣。
 〔又〕:寤狀也。《莊子應帝王》:其臥徐徐。其覺~~。
⓱諸~。大掖之衣。《漢書元后傳》:衣絳緣諸~。
⓲單~。匈奴酋長。《漢書匈奴傳》:匈奴大單~。
⓳~思。多鬚之貌。《左宣二年傳》:~思~思。
⓴木名。《爾雅釋木》:棧木~木。
 〔注〕:僵木也。
㉑草名。《爾雅釋草》:莤蔓~。
 〔注〕:生一水中。名軒~。
㉒姓也。周武王第二子。邘叔之後。以國爲氏。後因去邑爲~。
 〔又〕:淳~宣~鮮~鬭~多~。皆複姓。
 〔又〕:三字姓。勿忸~。阿伏~。見《魏書官氏志》。
㉓通迂。《禮記文王世子》:况~其身以善其君乎。
2、于讀音:休居切,音虛,魚韻。釋文:通吁。嘆聲。《詩麟之趾》:~嗟麟兮。
3、于讀音:邕俱切,音紆,虞韻。釋文:廣大貌。《禮檀弓》:諸侯之來辱敝邑者。易則易。~則~。〔正字通云〕:~猶迂也。有廣遠之意。
4、丂讀音:苦浩切,音考,皓韻。釋文:氣欲舒出。袱上礙於一也。古文以爲亏字。又以爲巧字。見《說文》。
5、亏釋文:于本字。、~於也。象氣之舒。从丂从一。一者其氣平也。見《說文亏部》。
6、於讀音:汪胡切,音烏,虞韻。釋文:
❶烏古文。見《說文烏部》。
❷歎息聲也。《書堯典》:僉曰。~。鯀哉。
❸~戲。歎美詞。《詩烈文》:~戲。前王不忘。
❹~皇。贊詞。《詩武》:~皇武王。
❺~邑。短氣也。煩冤愁苦也。《史記聶政傳》:~唈悲哀而死政之旁。
❻~于。行仁恩之貌。見〔莊子天地~于以蓋眾釋文〕。
 〔又〕:夸誕貌。見《莊子天地釋文》引《司馬注》。
❼~莬。虎也。《左宣四年傳》:楚人謂乳曰彀。謂虎曰~莬。
7、於讀音:衣虛切,音淤,魚韻。釋文:
❶于也。見《廣雅釋言》。
 〔按士昏禮、大射儀注、竝云。今文~爲于〕。
❷代也。見《爾雅釋詁》。
❸猶如也。《國策燕策》:且非獨~此也。〔王引之云。言非獨如此也。故漢書韓長孺傳。匈奴至者投鞌。高如城者數所。新序善謀篇。如作~〕。
❹猶爲也。《孟子離婁》:寇退則反。殆~不可。〔王引之云。言殆爲不可也。
❺猶之也。《左昭四年傳》:兦~不暇。又何能濟。〔王引之云。言兦之不暇也〕。
❻猶在也。《呂覽期賢》:衞有士十人~吾所。
❼猶爲(去聲)也。《經傳釋詞》:老子曰。故貴以身爲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爲天下。若可託天下。莊子在宥篇作故貴以身~天下。則可以託天下。愛以身~天下。則可以寄天下。~天下。卽爲天下也。
❽夷言發聲也。見《左宣八年傳疏》:〔按~越、卽越也。~者、夷言發聲〕。
❾語助辭。《論語學而》:夫子至~是邦也。
❿倒裝辭。《左昭十九年傳》:諺所謂室~怒。市~色者。楚之謂矣。〔王引之云。言怒~室而色~市也〕。
⓫居也。見《廣雅釋詁》。
⓬依也。《曹植樂府》:心相~。
⓭厚也。《呂覽不侵》:而猶以人之~己也爲念。
⓮商~。地名。《史記楚世家》:商~之地。方六百里。
⓯白~。山名。《山海經西山經》:白~之山。上多松柏。
 〔按在今甘肅安化縣〕。
⓰林~。林園也。〔庾信詩〕:防露動林~。
⓱~是。承上之辭。常語也。又、猶言當是時也。見《經傳釋詞》。
⓲姓也。黃帝臣~則。造履。

于-中華語文大辭典

同:

于-中華語文大辭典

于ㄩˊyú1.介詞:(1)引進時間、地點、範圍等,相當於「在」。[例]生~1949年│發源~黃河│耿耿~懷。(2)引進方面、原因、目的。[例]勇~承擔│死~車禍│急~做到。(3)引進方向、目標。[例]言歸~好│嫁禍~他人│獻身~教育。(4)引進對象,相當於「向」、「給」、「對」。[例]忠~國家│有益~人民│無濟~事。(5)引進比較的對象。[例]重~泰山│輕~鴻毛│高~樓臺。(6)引進行為的主動者。[例]死~槍手│限~篇幅,暫不刊登│國家隊竟敗~默默無聞的隊伍。(7)引進來源、起點,相當於「從」、「自」。[例]青出~藍|佛教發源~印度。∥也作「於」(★今不用)。2.助詞。用在句首或句中,無意義。[例]鳳凰~飛│之子~歸。3.姓。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yòng yú

1、我们要把节省下来的资金用于经济建设。

接龙

组词

近义词

yòng yú

1、[用来]yòng lái

犹以来。

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