瑟
拼音
sè笔顺
一 一 丨 一 一 一 丨 一 丶 ㇂ 丶 丿 丶横画排布均匀,两竖正直。“必”卧钩弯弧自然,三点位置安放恰当。
同音字
读音为sè的字 读音为se的字基础解释
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瑟瑟-中華語文大辭典瑟瑟瑟瑟ㄙㄜˋ ㄙㄜˋsèsè1.擬聲詞。模擬輕細的聲音。[例]秋風~|~有聲。2.形容顫抖的樣子。[例]嚇得~發抖。3.珍寶名。顏色碧綠,古詩文中用以代指碧綠的顏色。[例]半江~半江紅。
瑟瑟-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瑟瑟 sè sè❶ 碧色宝石。
❷ 指碧绿色。
❸ 象声词。
❹ 寒凉貌。
❺ 萧索貌;寂寥貌。
❻ 形容发抖的样子。
❼ 辽代祈雨射柳的仪礼。前期,置百柱天棚。及期,皇帝﹑亲王﹑宰执以次行射柳仪。翼日,植柳天棚之东南,巫以酒醴﹑黍稗荐植柳,祝之。皇帝﹑皇后祭东方毕,子弟射柳。不雨,则以水沃之。见《辽史.礼志一》。参见"射柳"。同义词:风声 飂戾 飂飂 䬟䬟 飒飒 颾颾 骚瑟 骚屑 瑟瑟 澌澌 飕飗 淅淅 䬀浏
【瑟瑟】❶风声。汉 刘桢 《赠从弟》诗之二:“亭亭山上松, 瑟瑟谷中风。” ❷一种碧绿色的宝石。也指碧绿色。《周书·异域传下·波斯》:“﹝ 波斯国 ﹞又出白象、师子……马瑙、水晶、瑟瑟。”
瑟瑟-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瑟瑟sèsè
①拟声形容轻微的声音:秋风~。
②形形容颤抖:~发抖。
【瑟瑟】㊀象聲詞。形容風聲。文選 漢 劉公幹(楨)贈從弟詩之二:“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宋書 樂志三 陌上桑:“風瑟瑟,木搜搜,思念公子徒以憂。”㊁淒涼冷落貌。全唐詩五一八 雍陶 和河南白尹西池北新茸水齋招賞十二韻:“坐中寒瑟瑟,牀下細泠泠。”㊂一種碧色的珠寶。唐 鄭處誨 明皇雜錄:“(虢國夫人)堂成,以金盆貯瑟瑟二斗,以賞匠者。”(類説十六)文獻通考三三七 于闐引 唐 高居晦記:“經 吐蕃,男子冠中國帽,婦人辮髮,戴瑟瑟,云珠之好處,一珠易一良馬。”㊃碧綠貌。唐 白居易 長慶集十九 暮江吟詩:“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瑟瑟-汉语大词典瑟瑟1.碧色宝石。
●《周书·异域传下·波斯》:“﹝波斯国﹞又出白象、师子……马瑙、水晶、瑟瑟。”
●《新唐书·高仙芝传》:“仙芝为人贪,破石,获瑟瑟十余斛。”
●《元史·仁宗纪一》:“帝曰:所宝惟贤,瑟瑟何用焉。”
●明沈德符《野获编·外国·乌思藏》:“其官章饰,最尚瑟瑟;瑟瑟者,绿珠也。”
2.指碧绿色。
●唐白居易《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前蜀韦庄《乞彩笺歌》:“留得溪头瑟瑟波,泼成纸上猩猩色。”
●宋陆游《携一尊寻春湖上》诗:“花梢已点猩猩血,水面初生瑟瑟纹。”
3.象声词。
●汉刘桢《赠从弟》诗之二:“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宋书·乐志三》:“风瑟瑟,木搜搜,思念公子徒以忧。”
●宋朱弁《曲洧旧闻》卷五:“﹝倒黏子花﹞中有细核,并嚼之瑟瑟有声。”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夜叉国》:“母子方徊徨间,忽见布帆南动,其声瑟瑟。”
●鲁迅《彷徨·祝福》:“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
4.寒凉貌。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沔水上》:“气萧萧以瑟瑟,风飕飕而飗飗。”
●唐雍陶《和河南白尹西池北新葺水斋招赏十二韵》:“坐中寒瑟瑟,床下细冷冷。”
●清龚自珍《虞美人》词:“春寒瑟瑟晚来添,玉钏微闻,应是换吴棉。”
5.萧索貌;寂寥貌。
●唐刘希夷《捣衣篇》诗:“秋天瑟瑟夜漫漫,夜白风清玉露团。”
●清龚自珍《后游》诗:“三日不能来,来觉情瑟瑟。”
●周天石《和南村原韵》:“瑟瑟荒郊悬落日,滔滔沧海决横流。”
6.形容发抖的样子。
●《官场现形记》第十四回:“﹝媒婆﹞只剩得一件布衫,跪在地下,瑟瑟抖个不了。”
●《再生缘》第十五回:“她身体很疲乏,不免瑟瑟抖叫一声。”
●夏丏尊叶圣陶《文心》七:“﹝我﹞不敢把头伸出到被外,身子在被里老是瑟瑟地抖,身上头上全是汗珠。”
7.辽代祈雨射柳的仪礼。前期,置百柱天棚。及期,皇帝、亲王、宰执以次行射柳仪。翼日,植柳天棚之东南,巫以酒醴、黍稗荐植柳,祝之。皇帝、皇后祭东方毕,子弟射柳。不雨,则以水沃之。见《辽史·礼志一》。参见“射柳”。
瑟瑟ㄙㄜˋ ㄙㄜˋsè sè①碧綠的寶石。《新唐書.卷一三五.高仙芝傳》:「仙芝為人貪,破石,瑟瑟十餘斛。」《元史.卷二四.仁宗本紀一》:「帝曰:『所寶惟賢,瑟瑟何用焉?』」②形容風聲。三國魏.劉楨〈贈從弟〉詩:「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唐.白居易〈琵琶行〉:「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③形容寒冷瑟縮的樣子。《官場現形記.第一四回》:「只剩得一件布衫,跪在地下,瑟瑟抖個不了。」
瑟-中華語文大辭典瑟瑟ㄙㄜˋsè1.彈撥樂器名。形狀似琴。有25弦和16弦兩種。2.〈書〉寂寞蕭條。[例]~居。
瑟 -中国文化史辞典撥弦樂器。形似琴,但無徽位,通常有二十五弦,每弦有一柱。古代常以瑟與琴配奏,《禮記·明堂位》:“大琴大瑟,中琴小瑟。”宋代陳暘《樂志》:“故用大琴與大瑟配之。用中琴以小瑟配之,然後大者不陵,細者不抑,聲應相保而為和矣。”宴享禮儀,常以瑟伴唱。魏、晉、南北朝時用於伴奏相和歌,隋、唐時用於伴奏清樂。以後民間不傳,只用於宮廷雅樂。湖南長沙瀏域橋一號楚墓出土的瑟,是迄今發現最早的春秋晚期(或戰國早期)的制品。瑟譜流傳至今的也不少。
瑟-中国神话大词典瑟
谓伏羲作。《世本·作篇》:“庖牺氏作瑟,五十弦,黄帝使素女鼓瑟,哀不自胜,乃破为二十五弦,具二均声。”参见“神农作琴”(25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