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笔顺

丿 丿 丿 丿 𠄌
左窄右宽。“犭”撇画平行,竖钩弯弧自然。“瓜”上撇短平,竖提端正,切勿把竖提和点写成一竖,捺画舒展。

同音字

读音为hú的字 读音为hu的字

基础解释

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狐-中華語文大辭典

狐ㄏㄨˊhú1.哺乳動物名。形狀略似狼,體型較小,尾巴長,毛赤褐色、黃褐色或灰褐色。性狡猾多疑,多生活在森林、草原、半沙漠和丘陵地帶,晝伏夜出。主食鼠類、鳥類、昆蟲,兼食野果等。通稱「狐狸」。2.姓。

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狐hú

①哺乳动物,外形略像狼,面部较长,耳朵三角形,尾巴长,毛通常赤黄色。性狡猾多疑,昼伏夜出,吃野鼠、鸟类、家禽等。常用的有赤狐和沙狐。通称狐狸。
②(Hú)姓。

狐-中草药辞典

【读音】hú
【繁体】狐
狐<名>
(形声。从犬,瓜声。本义:狐狸)
同本义[fox]
朕狐疑。――《汉书·文帝纪》。注:“狐性多疑,每渡冰河,且听且渡,故言疑者称狐疑。”
小狐汔济。――《易·未济》
狐鸣呼曰。――《史记·陈涉世家》
狐裘不暖锦衾薄。――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狐凭鼠伏。――《广东军务记》
又如:狐丘(狐穴居之小山);狐白(狐腋下的白毛);狐兔(狐和兔);狐仙(传说狐狸能修炼成仙,化为人形,与人来往)
喻坏人,小人[badperson]。如:狐唱枭和(喻坏人互相呼应);狐狼(喻奸诈凶恶);狐鼠(喻小人;坏人);狐鸣枭噪(喻小人嚣张);狐禅(异端邪说)
狐hú
⒈通称"狐狸",属受保护的动物,禁止猎杀。它的形状略像狼,面部较长,吻尖,尾长,尾毛蓬松。尾部能分泌恶臭,遇敌时从肛门放出,乘机逃跑。毛多为赤褐色。性狡猾,多疑,昼伏夜出,捕食鼠、鸟、家禽等。毛皮柔软,可做衣、帽等。今已能人工养殖。
⒉[狐疑]怀疑,多疑。
⒊[狐媚]曲意逢迎,投其所好。
⒋[狐肷]指狐狸腋下和腹部的毛皮,更为珍贵。

狐-汉语同义词反义词词典

[同]狐狸
赤狐
火狐
红狐

狐-辞源3

【狐】8画 4223·0 hú  ㄏㄨˊ  户吳切,平,模韻,匣。魚部。㊀狐狸。詩 衛風 有狐:“有狐綏綏,在彼 淇梁。”㊁姓。姬姓,周平王之子 狐之後,以名爲氏。或言 晉 唐叔之後,世爲 晉卿。參閲 通志二八 氏族四 以名爲氏。

狐-中華大字典

1、狐讀音:洪孤切,音胡,虞韻。釋文:
❶獸名。《說文》:䄏獸也。鬼所椉之。有三德。其色中和。小阈豐後。死則丘首。从犬。瓜聲。
 〔按玉篇云。~、濆獸也。埤雅云。~、孤也。从孤省。~性疑。疑則不可以合類。故其字从孤。六書故云。~、獸佀狗。芃尾如彗。腋毛茸白宜爲裘。能竊雞。食血而不食肉。名醫別錄。江東無~。~出北方及益州。形似貍而黃。善爲魅。唐本艸。~、今江南時有之。汳洛尤多。形似小黃狗。鼻尖尾大。全不佀貍。本艸綱目云。~、南北皆有。北方最多。有黃黑白三種。白色者尤稀。尾有白錢文者佳。日伏穴。夜出竊食。聲如嬰兒。氣極臊烈。正字通云。~、性淫〕。
❷~疑。猶豫也。《漢書文帝紀》:方大臣誅諸呂迎朕。朕~疑。
 〔注〕:師古曰。~之爲獸。其性多疑。每渡冰河。且聽且渡。故言疑者而稱~疑。
❸白~。獸名。《爾雅釋獸》:貔、白~。
❹淝~。犬也。見《五音篇海》。
❺訓~。鳥名。《唐書五行志》:鵂颂、一名訓~。
❻短~。蜮也。《詩何人斯》:爲鬼爲蜮。《傳》:蜮、短~也。
❼蠅~。蟲名。《古今注》:蠅虎、蠅~。形似鼅鼄而色灰白。善捕蠅。
❽令~。地名。《左僖二十三年傳》:濟河圍令~。
 〔又〕:複姓。唐令~綯。
❾通瓡。《漢書功臣表》:瓡讘侯杆者。
 〔注〕:瓡讀與~同。
❿姓也。晉有~氏。代爲卿大夫。
2、陊釋文:同狐。見《洪武正韻》。

狐-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狐犬58ㄏㄨˊhú名①動物名。食肉目犬科。似犬而小,體瘦,面部較長。吻尖突,耳朵三角形。尾大而長,毛多為赤黃色。性聰明敏感,令人覺得狡猾。喜食野鼠、鳥類、家禽等,皮可製裘。常見的種類如赤狐、銀狐、北非小狐等。也稱為「狐狸」。②姓。如春秋時晉國有狐偃,明代有狐忠。

狐-王力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狐 hú
狐狸。
《戰國策·楚策一》:
虎求百獸而食之,得~。
[狐疑]懷疑,猶豫。
屈原《離騷》:
心猶豫而~~。

狐-康熙字典


【巳集下】【犬字部】 狐
★【唐韻】戸吳切【集韻】【韻會】【正韻】洪孤切,𠀤音胡。【說文】妖獸也,鬼所乗之。有三德,其色中和,小前豐後。【爾雅·釋獸】貍狐貒貈醜。【埤雅】狐性疑,疑則不可以合類,故从孤省
◎又曰:狼狐搏物,皆以虛擊孤,狐从孤省
◎又或以此故也,音胡,疑詞也。【易·解卦】田獲三狐
◎又【未濟】小狐汔濟,濡其尾。【詩·邶風】狐裘蒙戎
◎又【北風】莫赤匪狐。【周禮·地官·草人】凡糞種勃壤用狐。【山海經】靑丘國,其狐四足九尾。
◎又【爾雅·釋獸】貔,白狐。【註】一名執移,虎豹之屬。【疏】貔,一名白狐。或曰似熊。
◎又鵂鶹一名訓狐。因其聲以名之。見【唐書·五行志】。韓愈有射訓狐詩。
◎又地名。【左傳·僖二十三年】濟河圍令狐。【晉語】使令狐文子佐之。【註】令狐,邑名
◎又【史記·趙世家】秦伐我,至陽狐
◎又【孝文帝紀】軍飛狐。【註】如淳曰:在代郡。蘇林曰:在上黨。
◎又姓。【廣韻】晉有狐氏,代爲卿大夫。【晉語】狐氏出自唐叔
◎又令狐,複姓。

狐-汉语大词典

狐hu
ㄏㄨˊ
〔《广韵》户吴切,平模,匣。〕
1.兽名。形似狼,面部较长,耳朵三角形,尾巴长,毛色一般呈赤黄色。性狡猾多疑,昼伏夜出,杂食虫类、小型鸟兽、野果等。毛皮极为珍贵。通称狐狸。
●《诗·邶风·北风》:“莫赤匪狐,莫黑匪乌。”
●《史记·赵世家》:“吾闻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狐未犯人,人乃犯狐,竟为狐所中。”
2.喻坏人、小人。参见“狐群狗党”。
3.旧时戏曲行当名。杂剧九种角色之一。
●《天台陶九成论曲》引《丹丘先生论曲》:“杂剧有正末、副末、狚、狐、靓、鸨、猱、捷讥、引戏九色之名……狐,当场妆官者是也。今俗讹为孤。”
4.谓行动肆无忌惮。
●明汤显祖《牡丹亭·闹宴》:“何处寒酸,敢来狐赖!”
5.见“狐祥”。
6.姓。见《通志·氏族略四》。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近义词

反义词